列宁《哲学笔记》中的实践思想研究
2024-10-31李静静
【摘要】实践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化了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深入研究和总结了黑格尔的实践观,并对黑格尔的实践观点进行了扬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他强调实践是物质性的、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的活动。本文通过对列宁笔记中实践思想的研究,揭示了列宁实践思想的理论内涵、历史背景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贡献。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列宁的思想体系,同时也为我们今天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列宁;实践;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他们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变现实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动力。《哲学笔记》的写作背景主要涉及两个因素:一是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第二国际内部的分裂;二是列宁个人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首先,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列宁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列宁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同时,第二国际内部的分裂也促使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进行深入地思考。一些第二国际的领袖在战争中站在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这使得列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反战立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其次,从列宁个人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来看,他在写作《哲学笔记》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并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列宁在这个时期研究哲学并写出了《哲学笔记》不仅是为了当时社会矛盾与斗争的解决,同时也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论观点赋予新的内涵。列宁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扬弃,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观点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除此之外,列宁还在《哲学笔记》中系统地阐述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背景因素共同促成了列宁在这部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卓越贡献和创新发展。
一、旧主义的根本缺陷——否认实践的作用
旧唯物主义的根本迷失在于其脱离社会实践,不能深入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不了解辩证法,未能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从发展历程上看,旧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被看成是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也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但在解释事物时往往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思想,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种思想方式导致旧唯物主义在解释复杂现象时显得力不从心。在旧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世界被视为一个由物质粒子构成的机械系统,这些粒子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进行运动。这种机械运动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但却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意识的产生等复杂问题。此外,旧唯物主义还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和复杂性,将其简化为一种机械的运动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同既往所有的唯物主义者一样,费尔巴哈“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这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观点,使得旧唯物主义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世界。首先,旧唯物主义往往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认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不能真正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也就无法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旧唯物主义对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存在明显的不足。它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变化。因此,它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无法科学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最后,旧唯物主义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8umapikA0lsjmp+8fSlSFmCFwR5tR0A8N5hOaBK+T38=。它们往往把事物看作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这种唯心主义思想做出了回应,他强调“区分为机械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2]。因此,它们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加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迷失在于其脱离社会实践、不了解辩证法、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尽管旧唯物主义存在诸多局限,但它在哲学史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现象时都受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影响。这些缺陷使得旧唯物主义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世界、认识世界,也就无法科学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坚持新唯物主义,深入了解社会实践和辩证法,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列宁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
黑格尔的实践观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重的神秘与唯心主义色彩。他认为实践是“包含在概念中、和概念中相等并且自身包括着对个别外部现实的要求的规定性”[3]。在黑格尔眼中,实践活动是观念的活动,客观是精神的异化,并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必然环节。由此可见,黑格尔在其认识论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主要体现在他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思想的重视以及他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改造和发展上。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黑格尔的扬弃主要体现在他对黑格尔关于实践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列宁批判了黑格尔将实践看作是纯粹精神活动的观点,强调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其次批判了黑格尔将实践看作是理念自我实现的过程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将实践看作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的观点,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他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赋予了实践以重要的地位,认为实践是理念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赋予了实践以重要的地位,认为实践是理念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也体现了旧唯物主义不曾看到的人的感性活动。但是,从本质上说,黑格尔认知中的实践本身并没有超出观念的范畴,因此,列宁曾批判道:“为什么从实践、行动只向‘善’过渡呢?这是狭隘的,片面的!”[4]在列宁看来,黑格尔的实践观仍然带有思辨哲学的色彩,未能彻底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因此,列宁在深入研究黑格尔的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扬弃。列宁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起点是逻辑学,他将体系的展开与逻辑学范畴的逐步发展联系起来,这一过程与人类认识史以及哲学史有着密切关系。列宁高度评价了这种思想,并在自己的哲学研究中多次引用和表达了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欣赏。在《哲学笔记》中,列宁直接探讨了辩证法体系的问题,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体系思想。他提出了自己关于建立哲学体系的原则,为后来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初步设想。列宁对黑格尔的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他认为,客观逻辑是从存在中揭示本质,是从抽象到具体,是整个人类认识过程的真正一般进程。而主观逻辑则从具体到抽象,即从主观概念到客体,再到绝对观念。列宁质疑黑格尔颠倒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认为这种颠倒处理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道理。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实践观是存在一些缺陷的。由于他的资产阶级立场和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他的实践观带有浓重的神秘与唯心主义色彩。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黑格尔的实践观,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列宁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体现在他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思想的重视和改造,以及对自己哲学体系原则的提出。批判性地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为列宁后来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初步设想。
三、列宁对实践思想的系统阐述和深化
列宁对实践思想的系统阐述和深化主要体现在他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具体应用上。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强调:“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5]由此可见,要获得公理性的认识必须经过亿万次的实践过程,实践是取得公理性认识的必要途径。首先,列宁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他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他强调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动过程,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列宁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其次,列宁对实践的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明确指出,实践的主体是人,是现实社会中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克服认识论的“无主体”弊病,确立起真正意义的认识主体。这体现了列宁对实践主体性在认识论中的重视观点。列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体现。他反对把实践看作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强调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此外,列宁还深入研究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和产物。列宁强调,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他提出,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提高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最后,列宁还强调了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他认为,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列宁强调,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实践的本质和规律。
综上所述,列宁对实践思想的系统阐述和深化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他强调了实践的主体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深入研究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四、列宁实践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实践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而高度一致的。“从哲学角度深入探讨十月革命后列宁以哲学改变俄国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系统的发展,而且对于将列宁晚年以哲学改变俄国的理论与实践思想指导解决现实中的实践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6]首先,列宁实践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列宁坚持并深化了马克思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的观点,他强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实践的本质是主体(人)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列宁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强调实践不仅是人的伦理道德行为。其次,列宁实践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在核心观点和方法论上保持高度一致。两者都强调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实践的形式方面,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列宁的实践思想同样适用于这些形式,他深刻体现了对这三种实践形式的运用和发展。同时,两者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创新,以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最后在实践的特点方面,列宁强调了实践的客观现实性,这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吻合,即实践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列宁还指出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即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是动物的本能的活动。这一点也是马克思实践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列宁开始逐步接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点,即人类认识、实践活动所面对的客体“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7]。此外,列宁实践思想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了具体的应用和发展。比如,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列宁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思想和策略,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重要范例。因此两者在核心观点和方法论上保持高度一致,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的实践思想在继承马克思实践的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了实践的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以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的实践观。换句话说,列宁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直接继承。两者都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实践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的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特点。
综上所述,列宁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两者在共同强调实践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各有侧重和深化。这种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列宁实践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之间存在着紧密而深刻的关系,列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应用和深化。
五、列宁实践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列宁实践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列宁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了我们对实践本质和规律的理解。“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从现实的人出发,在承认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性的同时,考察了制约人类实践的一般前提,正确理解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阐述了人类通过改变世界的现实可能”[8]。一方面列宁的实践思想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列宁在继承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实践是理论正确与否、指导价值如何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一观点深化了我们对实践在认识论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强调了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列宁指出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观点揭示了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使我们对实践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列宁也辩证地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他认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既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并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同时,理论是实践的结果,也能进一步指导实践。可见,理论也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这种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列宁的实践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此外,列宁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种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从实际意义上看,列宁的实践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列宁的实践思想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例如,在十月革命中,列宁通过实践检验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列宁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实践思想,列宁是从工人运动的总结和实际参与建党活动中形成了党的建设思想,为了反对经济派,发表了《怎么办》,奠定了布尔什维克的思想基础。”[9]同时,他也提出了以布尔什维克党为代表的组织原则,包括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机关、集中制等,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列宁的实践思想对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提高认识。同时,列宁实践思想也强调了实践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鼓励无产阶级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此外,列宁实践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革命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为我们带来了两方面的启示: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导向,以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具体的、历史的中国化实践为基础,这样才能破除人类文明发展藩篱,创生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10]
综上所述,列宁实践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都非常重大。列宁在继承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实践是理论正确与否、指导价值如何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一观点深化了我们对实践在认识论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深化了我们对实践本质和规律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革命的实践观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支持。
六、总结
列宁的《哲学笔记》中的实践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来说,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深刻揭示了实践在人的认识、真理的追求和自由的实现中的根本性作用。他的实践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
[2]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1.
[5]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86.
[6]王丽童.十月革命后列宁以哲学改变俄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2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5.
[8]李全喜,周炜杰.列宁《哲学笔记》中的实践思想及当代启示[J].学习论坛,2023,(06):94-101.
[9]吕晓燕.中共百年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演进历程及经验启示[D].中央财经大学,2022.
[10]詹国辉,王啸宇.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特征意蕴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23,(04):17-25.
作者简介:
李静静,女,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