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书写与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故国情怀
2024-10-31刘征
【摘要】长城作为中国的国家象征,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更是极富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的中国元素之一。在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中,不乏对长城的想象与思念、讴歌与赞美,这其中以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潘碧华的《我在长城上想起你》、菲律宾华文女作家莎士的《我登上万里长城》和印度尼西亚华文女作家明芳的《游长城》为代表。本文着重分析三位女作家长城书写的背后所蕴含的故国情怀、文化自信与文化的世代传承,以此证明作为祖籍国的中国与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心中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以及文化自信为她们带来的坚强的生存底气。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长城书写;故国情怀;文化自信;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2022年宁夏医科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国性’与马来西亚华文女性散文研究”(项目编号:XM2022200)。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①长城是世界范围内识别程度最高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工程、防御工事,长城的政治、军事、地理、文化意义已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同时其身后世代积淀出的丰厚人文内涵也总是令人咀嚼不尽。在古代中国,盛行于唐代的边塞诗中,有数不清的长城意象,或赞叹、或控诉、或寄情、或思乡,这些寄情于长城的书写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其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重要地位。时至今天,长城广泛地出现在与中国国家意义相关的文字、音像、标识以及新兴的文创产品中,从某种角度而言,长城已成为中国的国家象征②。
长城作为文化符号,不仅被中华民族认同,同时也被世界人民接受并认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1756年出版的《风俗论》中赞美了长城,他说:“就其用途及规模来说,这是超过埃及金字塔的伟大建筑。”[1]在他晚年编撰的《哲学辞典》中又说:“中国的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是这个民族的极大耐力,而不是卓越材质。”[2]伏尔泰一语中的,指明了长城的价值所在,长城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甚至令人恐惧的忍耐精神。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对血液的融入,才会让流散在全世界的华人都拥有共同的美好特质。英国小说家毛姆在1920年到访中国,在其游记散文《长城》中这样对其进行描述:“庞大、雄伟、寂静、令人敬畏”,并认为“长城无情而大胆”“就像它所守卫的伟大帝国一样不可思议”[3]。马克思则把长城视为全世界最保守的堡垒和最顽强仇外心理的象征。[4]
令人倍感振奋的是,在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笔下,数次看到她们对长城荡气回肠、血脉偾张式的歌咏。透过她们或者激昂或亢奋或冷静的诉述,可以参透其对长城书写的理解:首先,长城是报国、建功、盛世家园的象征;其次,长城又是思乡、安定、回归的符号;最后,长城代表了中国,长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足以让海外华人以昂扬自信的姿态生活在世界的每一处土地。具体涉及的作品有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潘碧华的《我会在长城上想起你》,菲律宾华文女作家莎士的《我登上万里长城》,以及印度尼西亚华文女作家明芳的《游长城》。
一、故国情怀与《我会在长城上想起你》
马来西亚华文著名作家潘碧华③曾在北京大学研习中国语言文学,她有更多机会去接触最高级的汉语表达、接受最高级的汉语教育,以及触摸最真实的中国文化,所以她对长城意象的使用不是望文生义的自我脑补,而是真的经过精心雕琢后的完美呈现。
潘碧华生长于马来西亚,后求学北京大学,她对长城的最初想象来自马来西亚华人老师的记忆。这位老师14岁时从中国南来马来西亚,她并未目睹过巍峨的长城,她将想象中的长城生动传神带着情感地讲述给潘碧华,让潘碧华心中撞击出阵阵涟漪:“那几年来听你讲课,从远古的尧舜到近代的抗日,多少英雄人物你口中提起,而这些人物的活动范围就在这一块海棠叶上。上课的第一天,你在黑板上随手就把中国的地图画了出来,黄河在北,长江在南。你在黄河之上缝了一条伤痕,你说,这条伤口,便是万里长城。那时我只觉得你的形容很传神,一张时时受伤流血的海棠叶。也是那时候起,我爱上了你的课,爱你用神往的口气说历史的故事。”[5]老师在远离故土的南洋讲授中国的历史,将“尧舜”“抗日”“海棠叶”这些具有中国特质的元素凝聚在一起,让课堂上的听众心中洋溢起热血沸腾的思乡情,更让万里长城如伤口般停留在黑板上。万里长城,此刻不仅象征了华夏大地千百年来经受的风霜,同时也象征了离家万里的海外华人心头的那道难以弥合的思乡之痛。
多年后,潘碧华有幸得以留学中国,飞机即将降落首都北京,在几万英尺的高空俯瞰庄严而美丽的祖国大地,她的心中激情洋溢:“我忍不住要告诉你当我初临北京上空的感受。从飞机上望下去,是一片辽阔的平原,广阔得令人心湖澎湃。仿佛可以看到古时候的军马,四方八野地拥向平原中的一座城池。也仿佛听见了战鼓的雷鸣,军士的呐喊和壮马的叫……”[6]潘碧华激动的心情正如千年前战火纷飞马蹄声碎的长城战场一样壮烈,而长城这一记录了胡汉交锋之历史的独特意象也被海外华人作家再次形塑在读者眼前,同时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审美张力。
身边同行旅客的反应似乎更加简单却动人:“飞机在机场上空绕了一圈,我旁边的中国女士捉紧我的手,说,那边那边,可以看到长城。她是一位工程师,在印尼工作了二十二个月,回家的她,和第一次到中国的我一样紧张。她告诉我,那是北京机场,那是故宫……她抓住我的手贪婪地捕捉每一个镜头。她的手传来了重回祖国的跳跃,令我的眼睛感染了温热。我不是回祖国的人,我带着的是另一种情怀,一种期待与神交已久的土地相见的心情,我想你是会懂得的。这一回我有机缘来到中国,你和我一样兴奋,你千万交代,到长城,替你拾一块长城的石头吧。你要把玩长城的石头,看时间的痕迹和风霜,如登长城。我忘了问你,是不是一块石头,就可以慰藉你不能亲临的心事呢?”[7]潘碧华在这里的描写太撩动人心,“捉紧我的手”“那边那边”“北京机场、故宫、长城”“贪婪”,这些词使她将这位旅客对祖国的熟稔与想念、渴盼与激动、羞涩与满足全部展现出来,殊不知,她与祖国分别才仅仅22个月。尤其那句“她的手传来了重回祖国的跳跃”,那是饱含着对祖国深情的节拍,那是真正的赤子情怀。此刻,长城作为家国意象的雄浑意义被形塑:她们对祖国的土地是刻骨铭心的热爱,哪怕只是长城的一块石头也能让她们攥出历史的沉重与沧桑、离散华人的无奈与悲伤,以及重回祖国的热切渴望。
“长城,这条万里的伤痕,如今是中国的骄傲。你说,对于我们这些读过中文的人来说,历史给我们的滋味酸苦多于一切,我是深有同感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呀,当留下来的辉煌是由千百年的血泪铸成时,堂皇也是凄楚的。”[8]潘碧华在这里追古思今,从记录中华民族血泪史的伤痕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长城所承载的艰难与困苦、奋斗与拼搏被深深铭刻在全世界华人心灵的最深处。“长城……长城,一条历尽沧桑的飞龙,终于在我们的期盼中现身。盘山回旋……浩浩荡荡的向前延伸……连绵无尽衔接而去的是悠久灿烂的历史,源源而来翻滚席卷的是血泪交加的声音……那正是你口中的长城。”[8]在这里,潘碧华将诉述变为一唱三叹式的歌咏,历尽人世沧桑的长城通过她的咏叹将历史回溯,它伟岸雄浑,但饱含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它保卫一方水土,却挥洒了众多男儿志士的鲜血。而今,它以浩荡的姿态屹立在神州大地,散发出熠熠光辉。
潘碧华对长城的书写蕴含了历史典故、中国元素,她将长城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历史过往相结合,她追古思今赋予了长城新的解读与新的意义。潘碧华的文化散文书写,代表了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散文的极高成就,也让女作家们的书写对象从女性经验走向了更为广阔深远的空间。
二、文化自信与《我登上万里长城》
相对于擅长托物言志书写文化散文的潘碧华来说,菲律宾华文女作家莎士④的文字更为直白且不乏万丈激情。她的散文《我登上万里长城》[9]是一篇记述作者游览长城时激动心情的游记体散文,篇幅不长却言辞激昂振奋,凸显出作者心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之情以及中国故土在海外华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此文既能够从侧面展示出菲律宾华文作家心中对中国的深情,也能体现中国文化早已深深根植在于他们血脉之中。
“我登上了长城!”“我从心底迸出振奋狂喜的呐喊!/期待了三分之一世纪的梦境,一旦成了现实,我的心被激情充满。一阵喜极而生的鼻酸、一阵苍凉岁月的感慨,引起了心灵的颤抖和喉底的哽咽……长城,伟大的长城!这长年累月盘踞在我心头,接受我虔诚膜拜的伟大形象,宛如巨龙从天而降。它雄峙万里,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上;它气势磅礴,沉默而庄严地守护着子孙万代!这就是长城,我们祖先留给我们蕴含着民族气魄的遗产!”[10]作者开篇便直抒胸中对长城的赞叹与期待,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屹立于子孙万代的心中经久不衰;它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延续着华夏儿女的优秀特质;它气势磅礴,让莎士瞬间找到了精神的家园。作者对长城的渴盼由来已久,一句“长年盘踞在我心头”道出了思念之苦。作者对长城的爱戴刻骨铭心,一句“庄严地守护着子孙万代”呼喊出她深深的依恋。同时,作者对长城的肯定与认可也溢于言表,一句“蕴含着民族气魄的遗产”表露了景仰之情。长城,既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又是身份认同的符号,它是令莎士的心灵无比富足与自信的文化象征。
“我以肃穆的心情,坚定的步伐,登临长城。举目远眺近瞩,环绕着我的是一片锦绣山河,几千年来,它写下了多少祖先艰辛开国的丰功伟绩,也记下了多少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民族史实!”[10]笔锋轻转,作者开始讲述长城的故事,那是一段波澜壮阔、令人激动的历史故事。此刻目光炯炯、心情庄严的海外华人,举起她坚定的步伐登临长城。脚下的每一块砖头都记录了这个国家千百年来所经历的荣辱与兴衰,而今目之所及,却是河山大好与国泰民安。
“我伫立在长城上,神思凛然,思绪如骏马奔腾,在亘古以来历史的长廊上飞奔驰骋。它越过时空,在光影的领域里追上一幕又一幕伟大的史实:长城外,一片江山多壮丽;历史悠久,文化丰美,大哉我中华!”紧接着,莎士开始追忆古代中国的历史,而长城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清军铁蹄奔驰关外;闯王造反,京城动干戈;吴三桂为救美人轻社稷;史可法忠贞殉国难……岳武穆誓雪靖康耻,壮志未酬身先死……文天祥威武不屈,作《正气歌》传诵万世……苏武牧羊坚守汉节;李陵趋访唏嘘诉衷情;汉朝君臣日夕苦思救策,终得迎了忠臣归故里……长城内外,战云密布;秦国势强并吞六国;蒙恬远征匈奴建伟功;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10]这一段史诗般的诉说感天动地,震彻心扉。这位成长在海外的华人,能如此清晰地记忆中国历史和文学典故,正是多年来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的展示。在莎士的胸中,长城一时卷起千堆雪,她又怎能不吟诵心中万古情。在这里必须给莎士一个大赞,赞她对故国的热爱,赞她对中国文化的熟稔,更要赞她缜密精练的汉语能力。这是基于长久修炼与持久热爱带来的自信,更是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开枝散叶的表现。
“思绪如脱了缰的马儿,无休无止地飞驰急奔;我一会儿慷慨激昂,一会儿荡气回肠,一会儿又凄怆满怀。神思恍惚中,竟忘了今日何世……睁着梦幻的双眼。我伸出双手,触抚着城垣粗粝坚厚的砖石,感受着千古以来长城所经历的风霜,缅怀我泱泱大国的历史文化,内心充塞了庄严与肃穆的意识。”[11]无独有偶,莎士如潘碧华一样,想要用双手抚摸长城的砖石,用肌肤之感来体验千万年来中国经受的风霜雨雪……她们是真的热爱这片土地啊。
“我一步一回头地走下长城,依恋不舍地一而再、再而三仰首瞻望它宏伟的雄姿和磅礴的气势;我要以最虔诚迫切的心意,将这份惊世的遗产带回羁身的异邦,传给子孙后代永世瞻仰!”[11]还能说什么?莎士以实际行动真正地将中国文化带到了异国土地再让其开枝散叶不断传承,这是多么伟大的构想与具体实践!值得赞扬,也必须赞扬。她们以自信的吟哦、决然的姿态,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那是一种经久不衰、深入骨髓的热爱与依恋,那更是一种可以绵延不绝的美丽。
三、世代传承与《游长城》
与潘碧华、莎士略显不同的是,印度尼西亚华文女作家明芳⑤则直接选用自由体诗歌的形式吟唱出自己与长城的千年之约。东南亚华文女作家历来擅长撰写游记散文,用以记录游览世界各地名山大川时地理文化知识上的获得感与心灵共鸣上的“小确幸”。明芳的这首《游长城》[12]用诗歌来讲述渺小的我与高大的你有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那充满情趣与浪漫的诉说,寄托了作者对中国的无限情思。
“一定是/前世与你订下的约会/翻过千山万水/冒着寒风雪花/来到你面前”。怕什么路途遥远、怕什么气候极端,无论什么情况也不能阻挡我与你的约会,因为只有站在你面前,你才能知道我有多爱你。这是明芳对祖籍国最炽热的情感。“热腾腾的心在狂跳/这是生命第一次来到的地方/却像是/梦里梦外/都非常熟悉的家园。”作者将自己与长城的相遇书写得像是初恋的女子遇到缘分的安排一样,激动、狂热,又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几千万个被鞭挞的生灵/换成了几千万块/冰冷坚固的大石/沉默地见证着/历史王朝的盛衰”“在八达岭脚下看长城/像既老又年轻的巨龙/挡住了风沙/挡住了侵略者/并在山岭间昂首奔腾”。因历史像刀子一样刻在长城的每一块砖石上,故笔锋突转,作者开始回溯历史。长城,记述了劳动人民的血泪,也挡住了入侵者的刀剑,它从历久弥坚走向了新时代的历久弥新,所以明芳赞叹它为既老又年轻的东方巨龙。“‘不到长城非好汉’ /是一句名言/各种肤色的游客/回去之后/都成了英雄好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明芳在这里引用诗词典故,寓意长城精神永垂不朽,中国强盛指日可待。“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名言,更似一剂强心针,让海内外各国游客们集体兴奋、集体崇拜。于是,明芳从激昂的赞美再度回到抒情:“与你相约/明年春暖花开时/带着孩子来看你/让下一代领略/当英雄好汉的滋味。”“我与你”的千年之约实现了还远远不够,我还要让子孙后代“与你相约”,领略你的雄浑,甚至也像你一样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好汉。明芳的这首诗歌意境在末尾处得到升华,一句“带着孩子来看你”道出我们的共同愿景:从此以后,血脉得以继承,精神得以延续,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开枝散叶、蓬勃兴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3]习总书记为我们举旗定向,让我们深深领会中华文化之于未来的重要意义。长城,便是能够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而东南亚华文女作家们对长城的书写与讴歌,更将美丽的中国故事传播到了全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时光荏苒,岁月不居,今天的中国以大国之姿拥抱、接纳所有热爱祖国的海外赤子,也期待华文作家能够尽情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注释:
①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中把“中华民族”和“新的长城”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长城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地位。吴雪杉在《“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风云儿女〉的广告、影像及观念》 (《美术学报》2015年第5期)中指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成为关于长城新内涵最经典的表达方式”。至此,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已清晰可见。
②所谓国家象征,从国际政治角度看,它“是国家在进行国际交往中所用来识别的标志”;从国内政治角度看,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尊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是国家整合社会和创作公民对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引自殷冬水《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逻辑——基于国家象征视角的政治学分析》,《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8期。
③潘碧华,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侨,1965年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肇庆。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发表过大量散文、诗歌。曾获1988年度、1989年度马来西亚第三届大专文学奖散文组第一名。先后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和《光明日报》任职,现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其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及马华文学;其散文创作的题材丰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传火人》《马大开门》《扬眉女子》《谁在夜里敲锣》《当年没见到你》《错过站的时候》《我会在长城上想起你》《在北大看中国——一个留学生的手记》等。
④莎士,本名杨美琼,祖籍福建龙溪,1938年移居菲律宾。毕业于菲律宾圣道多玛示大学数理系。作品《归舟》及《菲律宾一日》被收入20世纪50年代菲华作家集体创作之《钩梦集》与《菲律宾一日》。1987年,短篇小说《小女孩与洋娃娃》被收入中国台湾出版的《世界华文小说选》。个人著作有:《四海情缘》《莎士文集》《雨夜》《岁月烟云》。曾获菲律宾柯俊智文教基金会小说征文优胜奖,现任菲华文艺协会常务理事,亚洲华文作家协会菲律宾分会名誉副会长,亚洲华文作家基金会常务董事等职。
⑤明芳,原名徐小民,祖籍中国广东梅县,1947年出生于印尼。作品以诗、散文、散文诗为主,出版过多人合集《沙漠上的绿洲》《骄阳下的歌声》《翡翠带上》《印华短篇小说选》《印华散文选》等。
参考文献:
[1]伏尔泰.风俗论[M].粱守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244.
[2]赵现海.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关于长城形象的演变、记述与研究[J].暨南学报,2015,(6).
[3]伍国文.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44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5](马)潘碧华.我会在长城上想起你[A]//(马)许文荣,孙彦庄主编.马华文学文本解读(上册)[M].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联合出版,2012:
128.
[6](马)潘碧华.我会在长城上想起你[A]//(马)许文荣,孙彦庄主编.马华文学文本解读(上册)[M].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联合出版,2012:
129.
[7](马)潘碧华.我会在长城上想起你[A]//(马)许文荣,孙彦庄主编.马华文学文本解读(上册)[M].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联合出版,2012:
130.
[8](马)潘碧华.我会在长城上想起你[A]//(马)许文荣,孙彦庄主编.马华文学文本解读(上册)[M].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联合出版,2012:
131.
[9](菲)莎士.我登上了万里长城[A]//云鹤主编.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菲律宾卷·莎士文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10](菲)莎士.我登上了万里长城[A]//云鹤主编.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菲律宾卷·莎士文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75.
[11](菲)莎士.我登上了万里长城[A]//云鹤主编.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菲律宾卷·莎士文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76.
[12](印尼)明芳.游长城[A]//严唯真主编.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印度尼西亚卷·明芳文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166.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46.
作者简介:
刘征,女,山东青州人,宁夏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