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对日本江户时期读本小说选材的影响

2024-10-31李博

今古文创 2024年39期

【摘要】纵观日本古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对其影响颇深。而在中国明清时期、日本江户时代,明清小说的传入,对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等地文坛产生了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江户读本小说正是在明清小说东传刺激下所产生的新型产物。明清小说东传后,更是在日本引起了“水浒翻案热”,即结合日本自身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对《水浒传》进行“翻案”,从而产生如《忠臣水浒传》等受《水浒传》强烈影响的“翻案”作品。本文旨在通过对《水浒传》及其“翻案”作品分析《水浒传》对江户读本小说中选材的影响。

【关键词】《水浒传》;“翻案”作品;选材;英雄传奇;不畏强权

一、《水浒传》如何传进日本

日本江户时期读本小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及阶段,在17世纪初期,明朝传奇小说传入日本,刺激了日本小说中开始出现奇闻逸事的题材;到了17世纪中期之时,日本小说的题材开始出现许多描写江户时代男女情爱之事以及纸醉金迷、钱欲横流等关于人情世故的小说;而后在18世纪中叶,江户读本小说正式出现在日本文坛当中,逐渐代替了在17世纪初期所出现的以奇闻逸事为题材的小说,并成为日本江户时期最为完备完整的小说形态及小说体裁。

在17世纪之前,中国文学对于日本文学影响最深的就是诗词、小说两方面,而在小说写作中大部分都类似于《源氏物语》之类编年体或纪传体,小说类型较为单一。而17世纪之后,读本小说开始作为主流风格在日本流行。也正是这一时期,《水浒传》开始逐渐传入日本文坛中,并掀起模仿的热潮。

“我曾在藤井乙男先生的书斋见到题为燕居笔记的明本通俗书。该书每页分上下两段,下段是记、传、判之类;上段载有以白话写的若干篇短篇小说。该书的底页记有庆长元年僧某从他人处取得来的一段文字。庆长元年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以此推测并非困难,为人喜爱的名作《水浒传》恐怕也是这一时间传来的吧!”[1]这是青木正儿(日本)曾对《水浒传》何时传入日本所做出的解释,但是《水浒传》究竟是何时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为止并无准确答案,但以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以及日本文学研究学者的相关研究来看,在德川幕府执政时期,基督教曾在日本被教徒大肆宣扬,但后来日本当时所统治的政府由于商业贸易问题以及宗教思想问题,同时为了更好实行专制主义,开始由之前积极的开放政策逐渐转变为闭关锁国政策,自由贸易制度也逐渐取消。在如此严苛的政策环境下,由于有“唐通事”这一类人,也就是侨居日本的中国侨民精通汉学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帮助下,许多文学作品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警世通言》等可以传入日本。而基于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阶级分化极为严重,普通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苦难诉,更饱受政府压迫与折磨,而同时期的中国也是在封建社会统治下,官僚与地主不断抢夺农民财产等,中国的老百姓们也备受压迫。而《水浒传》等书籍倡导的反地主、反封建、惩恶扬善、反抗压迫、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一系列精神品质,正好迎合当时两个国家饱受折磨的百姓们的心理状态、心里期望与精神寄托。

因此,在明清小说传入日本之后,《水浒传》受到日本当地普罗大众广泛地喜爱与欢迎。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江户读本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在日本江户时期,读本小说中促生了许多基于《水浒传》为蓝本的翻案作品。

二、《水浒传》传入日本后的“翻案”作品

提到《水浒传》传入日本之后对其社会以及文坛的影响,最能体现其影响效果的便是基于《水浒传》为蓝本而创作出的诸多“翻案”作品。“翻案”一词原本最早便出自中国,早在《诚斋诗话》中,杨万里对杜甫的“忽忆往时秋井塌,故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和苏东坡的“何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杯”进行对比后指出:“此皆翻案法也。”[2]在我国诗文学识及评论的各种著作中,“翻案”一词多指小说改编或再次编撰,二度写作。在《随园诗话》中,“翻”是一通假字,通“反”,即是相反的意思。而除此之外,“翻”字的意思还有临照着原本来仿照描写,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句:“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同时,“翻案”也并非只在日本,在朝鲜半岛,也有许多对于《水浒传》的翻案。根据吴锦佩对于“翻案”的评定:“翻案”作品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从原著中可指出具体翻改根据;二,故事叙事模式基本相同;三,从原著中可找到对应的主要登场人物。[3]在《水浒传》传入日本后,最开始只是作为汉语学习、中国白话教材所使用。但《水浒传》在作为语言学习教材的同时,它也被许多日本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视为“灵感缪斯”。据南开大学日语系教授李树果先生初步整理,仅江户时代出现的,以《水浒传》为原本翻改创作的小说就多达二十几部。[4]而他们分别根据不同形式以《水浒传》为蓝本进行翻案创作,比如在题目中与《水浒传》相关的:《日本水浒传》《本朝水浒传》等;还有借用《水浒传》日语发音(すいこでん)相类似的《醉故传》《醉语传》等;还有对《水浒传》中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进行翻案的《本朝水浒传》《日本水浒传》等;以及进行结构翻案,通过借鉴《水浒传》的结构和框架,来叙述《假名手本忠臣藏》的故事;以及通过意向翻案,对具体的故事进行借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等;和以人物情节来进行翻案的《女水浒传》《湘中巴雄传》等等。皆是在《水浒传》传入日本以后,江户读本小说时期作者所进行的翻案。而《水浒传》也有为了表达人民思想,对其进行翻案的传统戏曲,例如《水浒后传》《打渔杀家》等。

三、结合作品,分析《水浒传》对小说选材的影响

日本“武士道”一词也源于日本江户时代,而武士道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基于仁、义、礼、智、信等精神信仰及基本道德准则。而武士道精神又与中国从古至今小说题材中常常出现的“英雄主义”所契合。同时,《水浒传》是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开端,作者施耐庵通过塑造一百零八位好汉截然不同的英雄形象及其自身所包含的精神气质等,以及针对每一个人物形象的人生经历以及面对困难危机时所进行具体人物的形象塑造,从而反映出当时时代的背景。结合当时日本的时代背景,受《水浒传》的影响,对《水浒传》中关于英雄传奇、不畏强权题材翻案作品层出不穷,也在日本江户读本小说中掀起一股潮流。其中,以《忠臣水浒传》和《南总里见八犬传》为翻案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标志了江户时期读本小说的创作与发表在江户后期已经达到巅峰状态,并基本完成了日本古代小说的前近代化,为日本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过渡的基础。[5]

(一)英雄传奇选材

在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中,作者采用英雄主义、英雄传奇的选材,将《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情节中英雄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产生的传奇故事等,能够有显现男子英雄气概的题材与日本历史中“赤穗义士”的故事相结合,从而撰写出《忠臣水浒传》。而在《忠臣水浒传》第十回的情节中,宗村设下陷阱,让舞姬阿袖假装答应屠户求婚,自己便假扮新娘,在屠户拉开轿子门的刹那将其一脚踢翻。小说宗村与屠户打斗的场面描写几乎直接照搬原著,生怕可惜了生动的精彩句段:“一脚将屠户头踢倒,抡起铁拳‘呀’的一声,正打在鼻子上,直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一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4]而《水浒传》在其中描写的生动形象、刻画细腻的打斗场景极为经典,也让《忠臣水浒传》的作者以启发,渴望刻画出给予读者视觉冲击效果的打斗场面。而这部翻案作品也是充分结合日本史实与《水浒传》具体情节的典型著作,同时更选取了《水浒传》中英雄传奇方面的选材,强烈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形象色彩。

而《南总里见八犬传》也是《水浒传》极为著名的“翻案”作品,也是日本江户读本小说“翻案”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国时代,它讲述了日本八位英雄武士传奇又相近的一生,剧情波折起伏,经历了相聚,有类似于“桃园结义”的情节,又因为矛盾而分崩离析,最后又走向古往今来所一直喜欢的团圆结局,于水陆两面大肆活跃的八犬士终于在战斗中大获全胜。而在这部作品中的八位主角分别代表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八种美德,并且在身体中的不同部位又都会有同样的痣。作者曲亭马琴在这些人物的个性与遭遇中,又埋入了许多与佛家或儒家意念相关的隐喻与伏笔,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作者更是充分借鉴eiPIa3PMZgxTcnk+O/pDl75FnDWEcaT3cQwrpcvGYJ0=了《水浒传》中所写作的英雄传奇的选材。

《雨月物语》是日本20世纪中比较有名的恐怖惊悚类影片,改编于同名小说《雨月物语》。虽然是恐怖惊悚类影片,但是在故事情节中,主角的妹夫义无反顾去做武士,也体现了在江户时期日本小说创作者在受到《水浒传》影响之后,对于“武士精神”、英雄主义、英雄传奇故事情节的塑造。回到小说本身,这部小说最早也是《水浒传》的“翻案”作品。在小说章回《青头巾》中,作者描写了一位传奇鬼僧,该鬼僧原为得道高僧,因耽于爱欲,堕入鬼畜道,后被快庵禅师点拨恢复佛心。[6]这一情节体现了人物丰富而又矛盾的性格特点,人物已然成为鬼魂,忍不住去伤害人、剥夺人的身体与事物,但是他又保持了人的本性,希望不要伤害到人,疯狂渴求僧人帮助早日回归本性,在短短章回中却又体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是体现了《水浒传》中的英雄色彩,不惜伤害己身,保护平民百姓。

当然还有诸如《日本水浒传》《高尾传字文》等等带有英雄传奇色彩的《水浒传》“翻案”作品。“翻案”作家深刻结合《水浒传》中的各类情节、故事内容等进行翻改编撰,可见在《水浒传》传入日本后,为江户读本小说的作家群们提供了关于“英雄传奇”的题材,并创作出了大量翻案作品。

(二)不畏强权选材

在日本,女性在古代社会一直是处于较高的地位,从历史悠久的母系社会一直到平安时期女学研究处于顶峰的时期,女性都是处于较高的地位,且是不可撼动的。但是在平安时代的后期,在政治舞台上统治阶层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武士阶层逐渐登上政治舞台,进而取代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并逐步站上了统治阶层。这种阶级格局一直持续到了江户时代。但随着唐朝时期中国的儒教及儒家思想逐渐传入日本,其中儒家思想中强调“三从四德”的理念来规定教育女性,又制定了休妻的条件,而条件之一是“无子”,也就是无法生育孩子为夫家传宗接代,导致这些苛刻的条件也变相地把女性视作为家族传宗接代生育的工具,从而限制了女性的人权自由。而“三妻四妾”的思想也传入日本,导致日本的婚姻制度从招婿制转变到嫁娶制,并开始实行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从此,日本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女性逐渐成了男性的陪衬,女性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甚至居于社会的底层阶级。而到了镰仓时期,由于政府制定了政策对女性日常生活严苛的要求,导致女性只能居于家中,成为家庭主妇,而在工作环境里也不再出现女性的身影,开始逐渐退出政治与经济舞台。而在镰仓中期时,日本女训的出现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再次下降,不仅在女性日常妆容、服饰上进行了严苛的要求,不允许女性在外打扮得过于漂亮,只能为自己的夫君打扮,更在思想上规训女性,试图掌控女性的性格从而为男性服务。到了江户时代,幕府对女性的外形作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甚至认为女性不需要被尊重,只需要成为父权社会的附属品即可。但在文学中,受父权社会压迫已久的女性也逐渐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做反抗。

比如在翻案作品《女水浒传》中,作者在编撰时将所有的英雄好汉全都变成了女性,她们和《水浒传》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一样,每个人都具备着侠肝义胆、英勇善战的精神品质。她们更有着和男性一样的性格与社会地位。联系到之前日本古代出现的多名女皇、政治家等等,更有在一个家族出现危机时及时出手力挽狂澜的女性形象,这些都涉及了许多关于对日本女性社会地位思考的问题。同时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也否定了日本天皇的正统性。可见《水浒传》在传入日本后,通过书写翻案作品《女水浒传》也成了女性不畏强权,证明自身地位的契机。同样,在日本成为证明不畏强权题材的《水浒传》翻案的文学作品还有曲亭马琴的《倾城水浒传》等等。

而建部绫足在江户时代后期所著的《本朝水浒传》则是另一部有名的《水浒传》翻案作品。其主要描写了在奈良时代末期,惠美押胜、和气清麻吕、大伴家持等人对抗专横的道镜的长编物语。在《本朝水浒传》中,主人公英雄们不畏强权,不畏奸佞的统治,为君主清除奸佞,保护朝廷,为朝廷树立道义的精神。他们敢于反抗、敢于抗争,而这些情节的出现也是受到《水浒传》传入日本之后所产生的影响。《水浒传》从种种情节中亦能体现其是一部不畏强权,骁勇善战,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作品。可见在《水浒传》传入日本后,也成为读本小说家作为“不畏强权”选材的文化载体。

四、总结

纵观日本古代小说发展的历程与轨迹中,有许许多多文学作品都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小说所影响而编写创作的。日本古代小说在题材、结构等方面的选取与制作,也受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同时,这些改编的作品也更加丰富了日本古代小说在题材、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虽然两国拥有着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甚至是文化习俗,而这也必然导致了在书写文本与传递思想中必然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特征及观念传递。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古代小说的创作显现出日本作家可以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优良传统,同时他们在创作当中充分保存了自身文化特色的优良传统。在明清小说传入日本后,《水浒传》也随之在17世纪初的江户时代进入日本。随着日本人民白话学习的盛行,《水浒传》从知识分子阶层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中,被普罗大众所接受、认同并喜爱,也让《水浒传》在江户读本小说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不仅促生了许多例如《忠臣水浒传》《雨月物语》《日本水浒传》《高尾传字文》等基于《水浒传》英雄传奇题材影响为蓝本而创作的作品,更有《女水浒传》《倾城水浒传》《本朝水浒传》等基于《水浒传》中不畏强权题材影响而产生的令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翻案”作品,可见《水浒传》在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后,有着许多优质的“翻案”作品受其影响并深刻践行模仿其中所创作的英雄传奇、不畏强权这两大题材。而这些文化输出更能体现出明清时期我国文学创作的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马兴国.《水浒传》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J].日本研究,1991,(1).

[2]冯雅.《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3]吴锦佩.《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代的翻案创作研究——以《忠臣水浒传》为中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43(04).

[4]芦新蕾.明清小说对日本江户读本小说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5.

[5]严绍璗.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367-377.

[6]李木子.《雨月物语》中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比较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