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叙事嬗变
2024-10-31罗徐楚
【摘要】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了非虚构写作的媒介转向、公众号推文的特色与现状。同时,文章对该类平台的价值进行追问,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到来、“非虚构”思潮成为学界热点话题的当下,以“剥洋葱people”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叙事模式变迁,及其对非虚构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剥洋葱people”;微信公众号;非虚构叙事
基金项目: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世纪非虚构写作中的返乡叙事研究”(编号:202310100005Y)。
一、非虚构写作的媒介转向
非虚构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的变迁,经历了由传统纸媒到新媒体的媒介转向。以下将从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媒介转变和公众号平台建立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非虚构写作的兴起与传统纸媒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变革下迎来了新闻报道领域的新变,“新新闻主义”潮流兴起。1980年,美国华裔作家萧鼎山发表《所谓“非虚构”小说》(《读书》1980年第4期),将“非虚构”概念引入中国,国内学者结合自身环境,对该写作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
在非虚构兴起之初,发表和传播的媒介仍然是传统纸媒。自《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栏目开设以来,各大纸媒不断明确非虚构写作的定位,《钟山》杂志2001年第2期在“非虚构文本”栏目前增加了主持人贾梦玮的前言,指出非虚构写作的创作目的即为读者提供“真人真事”“安全阅读”以去除读者在阅读虚构文本时的“欺骗”感。这种定位也指引着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非虚构写作的媒介转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非虚构写作平台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上有了新的变革,具体表现为非虚构写作媒介由传统纸媒逐渐转向新媒介。
随着人们获得信息的成本变低,效率变高,受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对信息丰富性、时效性和趣味性需求也逐步提高。这使得纸媒行业发展较缓,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化平台逐渐欣欣向荣。为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自身生存,非虚构写作也逐渐呈现出“媒体化”倾向,转换传播阵地,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利用其平台优势获得较大流量,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能。
“真实故事计划”的创始人雷磊曾从事《南方周末》等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工作,但在纸媒行业不景气的当下,如大多数业内工作者那样从传统媒体转型进入新媒体。非虚构写作的新媒体平台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专业人员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非虚构写作平台“剥洋葱people”的建立
2011年3月,中国第一个非虚构写作孵化平台“三明治”(China30s)成立,孕育着非虚构写作优质作品和新鲜血液。这之后,非虚构写作平台代替纸媒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剥洋葱people”也在其中,由《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出品,于2015年12月开通的有关线上人物报道的微信公众号平台,立足于对当下时事热点和普罗大众生活的深度报道,注重对普通人生活的记录与剖析。这也体现了非虚构写作的一大特点,即“用文学的形式去表现真人的灵魂和肉体及真实处境”。这对于改革和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剥洋葱people”中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色
本文选取了“剥洋葱people”自2022年至2023年6月底的217篇公众号推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此时间段内“剥洋葱people”公众号的主题特色,探究“剥洋葱people”对非虚构写作转型的影响,总结其传播特色与优势。
(一)“剥洋葱people”的主题特色
“剥洋葱people”强调“剥开人物外壳,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侧重于记录特定时代和环境下的人物故事,并结合公众号受众,利用非虚构写作的独特叙述方式展现人物形象,揭露其背后的社会现象。以下是其主要主题特色。
1.展现时代背景与群体特征
“剥洋葱people”没有忽视对人物“外壳”,也就是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展现。平台通过代表性人物故事的叙写来展现某一特定群体的生存现状,这一群体通常为弱势群体或边缘化群体,对于他们故事的记录和讲述也有助于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解决滋生的社会问题。
在《农村老人,坐在智能电视机前》一文中,以智能电视机这一现代家用电器为媒介,写出了在科技潮流奔腾而来的当下,老人对于当今时代的适应与错位①。“他们失去了土地,留下的只有一台电视机。”老年人作为数字技术变革的被动接受者,被留在“墙的那一边”。这其中有酸涩,有无奈,有想要维护自立尊严的倔强。在矛盾与空落的背后,蕴藏着新时代的希望和生机,这是一代人对于当下与自我的一种调和。
《“背奶妈妈”的隐秘战争》则展现了另外一个小众弱势群体的故事②。许多哺乳期职场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够喝到营养的母乳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没有母婴室的情况下,她们使用吸奶器来将奶水保存,以便哺乳。文章采用了多重视角叙述方式,通过采访不同的职场妈妈呈现了当下社会的母乳喂养环境与现状,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在“职场妈妈”的标签下,到底“职场”和“妈妈”哪个更重要,以期使未来职场女员工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2.关照个体生命意识与情感脉络
立足于记录人物故事,“剥洋葱people”会选取不同类型的访谈对象,他们中有知名人物,有各大事件的当事人,也有在大时代背景下生活着的普通人。文本通过深度访谈来走进他们的内心,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以及背后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并追求打破群体标签,展现采访对象独特的个体意识。
“剥洋葱people” 在重庆姐弟坠亡案二审宣判结果公布,依法判决凶手死刑后,采访了该事件中两位坠楼孩子的母亲,随即发布《重庆姐弟坠亡案维持死刑原判,生母陈美霖:“这还不是终点”》③推文,详细叙写了整个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作为母亲,陈美霖的这两年多时间,几乎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儿女们的案件里,她对和本案有关的各种法律程序滚瓜烂熟……”对于一个遭受过惨痛打击的母亲来说,凶手不值得原谅,而自己的伤痕也永远无法愈合。
其他类似的社会事件当事人采访文章还有《孙卓被拐案一审,孙海洋:无论拐卖还是拐骗,带给家属的伤害都是一样的》等。
3.忠实记录社会关切点
作为新媒体平台,“剥洋葱people”重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文本发布须融时效性和文学性于一体。
《从热到冷,产科谋变》一文,围绕当今社会生育率降低问题,通过采访来自不同医院不同职务的产科医护人员,揭示这一社会问题对对应产业从业现状的影响④。“生育率的下降,将逐渐影响到各行各业,而医院产科,只是影响抵达的第一站。”对比二胎政策初颁布的2016年,从不可回望的生育高峰期跌落至谷底,也是值得思索和谋变的重要论题。
(二)“剥洋葱people”的媒介特色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非虚构写作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崛起,传播媒介不断更迭。在这一过程中,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内容和形式产生较大变革,其微信公众号平台较传统非虚构写作专栏也有了明显的区别。
1.以短篇碎片化叙事代替长篇叙事
传统非虚构专栏作品往往是中长篇连载形式供读者阅读,如《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瞻对》等,而非虚构写作平台每一篇推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全篇长度不超过8000字,更接近新闻的形式。这也与市场化影响下受众快速获得信息的需求有着重要联系。新媒体时代巨大的信息获取量和浮躁精神的影响使得能静心看完一篇纸质中长篇小说选段的人数骤减,短篇碎片化叙事便体现出了受众优势。
2.聚焦热点时事
《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作品的主题,主要是对城乡、边地与历史的书写,聚焦“吾土吾民”,以非虚构方式进行文学性展现。代表性作品《中国在梁庄》便是作者梁鸿通过接触自己故乡梁庄的人,再现梁庄的生存现状,书写自身面对故土变迁的迷茫处境。
相比传统非虚构专栏作品,非虚构写作平台所呈现的作品更关注时事新闻,在同样的真实叙事模式下,“剥洋葱people”更倾向于深入挖掘当下热点事件,如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问题,平台发布过《阿尔茨海默病老人们的“宠物医生”》⑤一文,介绍了治疗犬这一辅助治疗手段。同时,伴随着人们对于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关注度的上升,平台也经常推送社会事件主人公的相关自述文章以增加文章的阅读量和关注度。
平台和传统非虚构写作专栏有此区别的重要原因在于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化浪潮进一步催生出了流量经济,受众对于文章的时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以时事热点为非虚构写作描写对象成为大势所趋。
3.由作家主导变为面向平民大众
在非虚构写作方兴未艾,传统纸媒仍是主要载体之时,作为最先接受并使用非虚构写作方式的是作家,无论是城市书写还是返乡叙事都站在作家视角,叙述内容难免带有作家的主观引导。梁鸿在《一种谦卑的行动写作》中提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小说中的乡村与现实的乡村很少有对接的地方……我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启动自己,由此反观社会。”从这里可以看出,早期的非虚构写作专栏作品仍然以作家自己的所见所感为切入点,进行记录百姓真实生活的文学活动。
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平台向着平民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首先是创作主体方面,相比报刊,平台的创作门槛降低,文章不再仅仅透过知识分子视角叙述,许多普通百姓也拥有了自我创作并投稿平台的便捷途径。这意味着创作对象的选择也更加多元,由于平台的本身特征,文章的流动性与共享性也进一步增强,平台更倾向于倾听大众呼声,从而选择相应推文,文章与读者的互动增加。
(三)“剥洋葱people”的平台优势
“剥洋葱people”以“剥开人物外壳,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为平台定位,相比其他非虚构写作平台,其在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的同时,有更加独特的风格呈现:有温度,有态度,有群体意识,有读者共鸣。
1.组织和资源优势
《新京报》由《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党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是中国首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跨地区经营的报纸,具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和传播流量,在国内媒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代表性。作为其旗下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借助《新京报》所具备充分的组织资源优势。
首先是人力资源优势。《新京报》采编、经营、管理骨干以《南方都市报》输出的干部为基础,在极短时间内网罗全国1200多名报业精英,其中采编及经营、管理骨干500多人,都是精英媒体中的精英。
其次是信息资源优势。《新京报》除了本身强大的原创内容之外,还可同步吸纳《南方都市报》的精华内容。《南方都市报》1997年正式创刊,曾经历经风雨,如今一纸风行。《南方都市报》在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上,展示了十分宝贵的政治智慧;在报纸经营和发行上,积累了难以模仿的现代理念。《南方都市报》真正成为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和“三个代表”要求的坚定实践者。
2.更为全面客观的叙述视角
在叙述视角的选择过程中,第一人称视角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但在叙事过程中可能会因情感态度具有明显倾向性而导致叙事缺乏客观性,使得受众的情感被误导。
以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为例,平台推文常采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视角,往往主观色彩更加浓厚。如2023年9月15日的《普职分流,把一对父母逼急了》,2023年9月5日的《被抑郁困住的母女》等,第一人称在具有足够的真实性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将读者引入一种代入感强的焦虑情绪之中。
如果说“真实故事计划”主旨在于以第一人称分享社会里的真实故事,展现人生百态,那么“剥洋葱people”的特点在于灵活生动的人物叙事,常常采用全知全能视角或者限知的“他”视角,这也是“剥洋葱people”与真实故事计划叙事模式的重要差别所在。诚然每个公众号的文章内容设计都会有不同的受众群体,且各公众号之间存在文本信息流通,但是相比较“真实故事计划”,“剥洋葱people”采用的“他”视角叙述显得更加客观,也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社会热点事件。
3.人物故事的温度感
在新媒体时代的流量驱动下,不少非虚构写作平台为了迎合公众的刻板印象和猎奇心理,有意夸大和扭曲现实生活,题材逐渐单一化,内容包含了过多的苦难记忆和心酸故事,整体基调偏消极,借社会舆论营造恐慌氛围。
“剥洋葱people”的人物故事是有温度的,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并没有过度书写人物的苦难经历,很多时候通过人物在逆境中坚韧的生命意志和不断寻求解决方法的坚持来丰富人物故事。“剥洋葱people”中也有书写受访者的缺陷和消极情绪的部分,但是并未夸大化,而是以真实自然的形态叙述,使读者觉得事件是真实可感的而不是刻意猎奇的。
事实上,近年来“剥洋葱people”并没有停下自我更新的脚步。在焦虑叙事浪潮过后,“剥洋葱people”在人物报道上增添了更多平凡人的生活元素,许多故事呈现的不是一场悲剧,而是一种普通人和生活中所有坎坷不断交涉抗争的生命状态。2023年9月21日,“剥洋葱people”报道了一起不寻常的“临终托孤” ⑥,介绍了一次非对抗性庭审的背景故事。
高龄患癌的母亲,患有精神病而丧失抚养权的父亲,不了解大城市的年迈的大姨,陈荣不算幸福的童年生活,文章用尽可能客观的语言一一叙述,也并未忽略这位16岁孩子的懂事独立,妹妹及其家人对去世姐姐的承诺和包容,居委会和法院工作人员对托孤一事的重视和关注。他们是弱势群体,但文章不是典型的苦难叙事。在文章最后,陈荣去精神卫生中心看望父亲,他对陈荣说:“要靠自己的努力,抓住机会学习,考一个好的大学。”在客观与去苦难叙述的文字背后,是媒体人对于“以人为本”的非虚构写作初心的积极诠释。
三、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困境与前景
非虚构写作微信公众号平台在新媒体时代有其独特优势,为非虚构写作创作者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也同样面临着种种困境。把握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前景,方能求得非虚构写作的良性发展之道。
(一)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困境
非虚构思潮逐步本土化的进程中,深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产生形式创新的同时,也不免遇到困境。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失衡,大众化和专业化的矛盾以及文本的碎片化困境。
1.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失衡
以非虚构写作的基本概念和目标——聚焦吾土吾民,反映社会问题为参考标准,新媒体时代下很多非虚构写作平台难以兼顾内容的真实性和语言的文学性。
各大自媒体平台常常或将事件夸张化扭曲化,或不顾受访者隐私和个人意愿捏造访谈材料,聚焦点从对“吾土吾民”生活琐碎细节的书写转移至标签化群体和边缘化群体苦难人生的不实记录,违背了《人民文学》呼吁开设非虚构写作栏目的初衷,也使得非虚构写作在近年来饱受争议。
2.大众化和专业化的矛盾
在新媒体时代的非虚构写作,往往会与新闻性和商业化挂钩。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平台需要追逐社会热点,及时更新推文,部分热点话题经粗略了解便迅速确定价值2c741329ac8eb0101d93da56adc244f0ac5522691546e9e6d890f84b12e383cf导向,导致成文时所作评价有失偏颇;在平台的商业盈利过程中,为更快更多地收集非虚构写作作品,面向大众征文时降低门槛,最终可能因缺乏必要的专业性使得作品创作水平良莠不齐,主题缺乏深度。
在非虚构平民化的发展趋势下,非虚构写作平台的重要价值在于大众对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接受。平台通过结合新闻报道和文学化语言使得受众更能接受这一创作方式,这也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对于“真实”的追求,随着公众号的不断发展更新,如何兼顾专业化与大众化、真实性与趣味性又成了平台需要思索的地方。
3.非虚构写作的碎片化困境
通过比较传统非虚构专栏作品和新媒体时代的非虚构作品,不难发现文章的篇幅大大缩短。诚然,碎片化是信息时代人们获取资讯难以改变的主流趋势,但是从文学视角来看,过度的碎片化不利于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真实再现也并不是寥寥数句便能概括出来的。如何摆脱碎片化困境也是非虚构写作培养新生代作家,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的非虚构写作的良性发展方式
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时代若想实现良性发展,应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新媒介改善自身的问题,以及解决纸媒写作的困境。通过对非虚构理论的理解和对“剥洋葱people”优势的学习借鉴,本文总结出新媒体时代下非虚构写作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1.兼顾文本内容的真实性和非虚构作品的文学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非虚构平台写作作为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具有新闻性特征,应回归现实,关注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去猎奇化,反映时代背景并积极履行社会职能。对于公众号推文的信息源,尤其是有关社会热点事件的信源审核需要更加严格,也可以号召读者对于平台文章不实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保证材料内容的真实性。
与此同时,非虚构写作以文学的笔法记录真实,因此文学性也是非虚构作品的重要特性。平台应跳出以利益为重的经营理念,而选择符合人民新时代需求的经营方式,同时注重多元化融媒体的应用,以提高文本质量。
2.新媒介联动纸媒
大众出于对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平台文章真实性的不信任,往往难以理解认可这一写作方式,而相比较线上平台,纸媒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和公信度。
在新媒介占据半壁江山的当下,纸媒依旧拥有重要地位,但如果想要继续存活,必须进行一系列创新。例如,将纸媒与融媒体结合,在纸质报刊上印刷相应公众号二维码,使读者在阅读纸媒时可以通过扫码在手机上查询详情,实现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同时可以在公众号中加入图片、音频与视频,提升内容的趣味性,也便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事件。同时,纸媒对应的公众号文章在读者眼里可信度更高,有利于平台非虚构作品更好地传播。
3.非虚构写作平台设置主题专栏
为尽量减少非虚构写作的碎片化影响,公众号可设置专栏连载,并利用新媒体力量进行推文,鼓励创作非虚构写作作品,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可邀请非虚构写作作家进行文章撰写,保证专栏文章的质量。平台可以规定主题征集非虚构作品刊登于专栏之中,便于读者建立文章联系,摆脱碎片化困境。
公众号“剥洋葱people”以非虚构写作的兴起与媒介转变为建立背景,经历一系列叙事模式变迁后不断自我更新。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号推文内容质量提高,叙述视角更加客观,文本主题兼顾人文关怀,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新媒体时代,冲出非虚构写作发展困境,打造良性健康发展的非虚构写作平台,需要坚守非虚构写作为“吾土吾民”的初心,也需发挥平台优势,顺应新时代受众的新需求。
注释:
①李理荷:《农村老人,坐在智能电视机前》,公众号“剥洋葱people”2023年3月17日发布,https://www.wxkol.
com/item/1edc1e42fcff829f.html.
②侯庆香:《“背奶妈妈”的隐秘战争》,公众号“剥洋葱people” 2023年3月8日发布,https://www.wxkol.com/
item/d02fe59d6ec9c417.html.
③杨雪:《重庆姐弟坠亡案维持死刑原判,生母陈美霖:“这还不是终点”》,公众号“剥洋葱people” 2023年5月12日发布, https://www.wxkol.com/item/8c23022d98d9e7dd.
html.
④汪畅:《从热到冷,产科谋变》,公众号“剥洋葱people” 2023年6月14日发布,https://www.wxkol.com/item/
96d47b5c5adc8e37.html.
⑤徐杨、左琳:《阿尔茨海默病老人们的“宠物医生”》,公众号“剥洋葱people” 2022年9月28日发布, https://www.
wxkol.com/item/ac3a4698107cd71a.html.
⑥朱清华:《一起不寻常的“临终托孤”》,公众号“剥洋葱people”2023年9月21日发布,https://www.163.com/
dy/article/IF62KMGF0514D9AO.html.
参考文献:
[1]魏雪慧.中国“非虚构”写作大事记(1980-2021)[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04):67-73+96.
[2]王倩,于涵.论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媒体化转向——基于“真实故事计划”文章的分析[J].东岳论丛,2022,43
(11):97-105.
[3]吕雪,何子豪.新媒体平台非虚构写作创新发展研究[J].新闻知识,2022,(07):55-60.
[4]梁鸿.非虚构写作的总体思想[J].探索与争鸣,2021,
(08):54-57+177.
[5]王凡.非虚构写作进场的必然性和困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6]沈越.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叙事方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9.
[7]陈林.重建文学与现实的联系——论新世纪“非虚构”写作[D].浙江大学,2017.
[8]牛卫红.非虚构新闻写作的价值引领探究——以《新京报》“剥洋葱people”为例[J].当代传播,2020,(06):
110-112.
[9]陈戴敏.《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作品研究(2010-2019)[D].浙江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
罗徐楚,女,土家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师范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