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对演唱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4-10-29杨艳

参花(下) 2024年10期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期望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具体包括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声乐演唱基础技能、形成良好的音准与节奏感、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通过情感与技巧的融合将歌曲中的情感传递给听众,能够具备良好舞台表现力与心理素质,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反思能力,等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与期望,学校、教师应加强教育教学探索,依托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指导,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为他们未来的音乐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基础训练,奠定演唱基础

掌握扎实的演唱技巧是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石。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音质和音准,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使他们在演唱时能够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因此,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做好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掌握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一)指导呼吸和发声技巧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发声是声乐作品演唱时的艺术表达。教师应加强呼吸和发声技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以平稳绵长的气息支撑声乐作品演唱。

在呼吸方法训练中,可以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方法结合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优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气息储备。例如,通过深呼吸练习,让学生逐步增强对气息应用的控制能力;结合歌曲演唱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调整呼吸技巧运用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经过系统性的训练,学生在演唱时能够更好地控制气息应用,减少气息不足或气息不稳情况的发生。

在发声训练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发声的原理,掌握正确的气息应用方法。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明白充足的气息是稳定发声的动力源泉。通过声音共鸣训练,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等技巧,让他们感受不同共鸣方式对发声的影响。而后,加强声音控制训练,通过音阶练习、音程跳跃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把控能力,这样才能根据表演需要进行圆润、饱满的发声。

(二)加强音准和节奏训练

音准即音高的准确性,是声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节奏感是音乐表现力的基础,它决定了演唱者能否准确、流畅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在声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音准、调整节奏感知和表现能力,是演唱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

在音准训练中,教师可以借助乐器进行听觉训练,利用一系列音阶和音程的弹奏,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尝试模仿,并逐渐建立起对音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利用录音设备,让学生录制自己的演唱并仔细聆听,根据设备的反馈发现自己的音准问题并进行调整;配合发声技巧和气息应用方法,进行音准训练,要求学生在发声时通过喉咙的放松、声带的振动以及共鸣腔的使用等,实现对音准的调整。

在节奏感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节拍器或相关软件,让学生跟随不同的节奏做出律动动作,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和理解节奏;出示常见的节奏型,如四分,八分,十六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切分节奏,三连音等,配合乐谱分析和乐器弹奏加强训练,强化印象,提高学生对不同节奏的分辨能力;结合具体的歌曲进行节奏感设计任务,让学生聆听并尝试进行节奏模仿,进而举一反三,提高对音乐作品节奏的感知和把握能力。

二、指导作品分析,丰富演唱情感

演唱是利用声音表现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演唱者对于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演唱效果。因此,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让他们能够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理解作品的艺术背景和创作内涵,从而探索技巧与情感融合的方法,以准确地传达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一)了解作品背景,分析情感内涵

每首经典音乐作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深入理解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在表演时进行更好的艺术表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声乐作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歌曲创作背景、挖掘作品情感内涵的方法,鼓励他们用声音展现出饱满的音乐情感。例如,在分析《黄河大合唱》这首经典声乐作品时,学生需要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旨在通过音乐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奋斗精神。通过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背景,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还能使演唱效果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由此可见,经典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研究是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深入分析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在演唱时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二)灵活运用技巧,促进情感表达

声音是情感的载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歌曲中的情感,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内涵,还应教授他们将情感与声音融合表达的技巧。例如,《春思曲》是黄自先生于1932年以同时代诗人韦翰章的词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黄自曾深受欧洲古典与浪漫派传统音乐的熏陶,其创作技法严谨,情感表达含蓄细腻。《春思曲》歌词清新秀丽、典雅含蓄、富于古诗词的韵味,很能代表诗人韦翰章的文风。作品旋律精致优美,抑扬顿挫,疏密有致,富有意境,与歌词搭配相得益彰。整首作品音乐鲜明生动,曲调优美流畅,歌词与曲调紧密结合,展现了细致的创作构思。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根据作品音程跳跃大、变化音多、调性色彩变化多等特点,调整咬字发音,保证字头清晰,字腹正音,字尾准确,用细腻柔美的声音,达到以情带声的效果。在声乐训练中,教师还应该组织课堂表演,让学生通过演唱与聆听,在对比中逐渐找到技术与情感融合的方法,共同提升声乐作品的演唱效果。

三、关注舞台表现,锻炼演唱心理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舞台表现,以及他们在演唱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塑造舞台形象,提高舞台表现效果;另一方面还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他们能应对演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一)注重舞台形象,把握演唱细节

成功的舞台形象塑造不仅能够增强声乐演唱者的自信心,还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演唱效果。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能够塑造出良好的舞台形象,教师需要从仪表仪态、服装搭配、面部表情以及舞台动作等角度入手进行全面指导。

仪表仪态是舞台形象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仪态习惯,让他们在舞台上能够表现出舒展松弛的仪态;服装搭配也是塑造舞台形象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歌曲风格和主题选择合适的服装,以突出演唱者的个性和特点,让作品内涵和舞台形象相互呼应;面部表情是传递情感、与观众建立联系的关键,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调整面部表情,使之与歌曲内容相契合,同时,利用照镜子唱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控制面部表情的幅度,避免过度夸张或僵硬;舞台动作是增强演唱感染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根据歌曲的风格和主题设计合适的舞台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如在演唱抒情歌曲时可以通过轻柔的手势和步伐来营造浪漫温馨的氛围,在演唱节奏感较强的歌曲时可以运用大幅度的肢体动作来展现激情和力量,从而将肢体律动和音乐节奏相契合,提高舞台表现的协调性和流畅性。通过这样的系统训练,学生能够把握舞台形象塑造的每一个细节,并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演唱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提升心理素质,增强演唱自信

在演唱过程中,学生面对舞台表演时常常会遇到紧张与压力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演唱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应对紧张与压力的能力,成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在演出前帮助学生做好准备,避免紧张情绪,如提醒学生熟悉歌曲,充分练习,确保音准、节奏和力度;熟记歌词,确保歌词与旋律同步;与乐队积极沟通,适应现场伴奏或伴奏带,减少陌生感,增强自信心。在演出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尽量以学习、积累经验的心态去应对,减少压力;集中注意力,将主要精力放在歌曲演唱上,避免其他干扰因素,用真情实感表现歌曲;出现失误应及时调整心态,避免回顾,继续按计划表演,保证作品的完整性。

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能够让学生从心理层面逐渐适应演唱活动,提高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当然,应对紧张与压力的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自信和专注,尽量在舞台上展现出最佳水平。

四、依托演唱实践,促进评价反思

演唱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训练。学校和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演唱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际演唱来提升声乐技能和舞台表现力。同时,教师也应做好评价和反思工作,改进教学指导,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

(一)创造实践机会,积累演唱经验

演唱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舞台经验,帮助他们探索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提高艺术表现力,并能够以更加自信从容的态度完成声乐作品演唱。基于此,学校、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演出,利用实践活动积累演唱经验。

通过参与各类音乐比赛和演出,学生不仅有机会将课堂上学到的声乐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还能在真实的舞台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舞台表现力。例如,为了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改,同时,也意在为学生搭建展示声乐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的舞台,某高职院校组织了艺术展演活动。在活动中,声乐组的选手有的用美声演唱《沸腾激动的心灵》,有的用民族唱法演唱山西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还有的用通俗唱法演唱《对歌对到日落坡》,评委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了认真点评,从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和建议。此外,校内外演出与比赛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在比赛中,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这种竞争压力能够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潜力。同时,比赛中专业评委和观众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实践、反思和改进,学生们的演唱能力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二)依托考核评价,促进能力发展

在声乐教学中,考核评价是发现学生演唱问题、提升演唱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价,教师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在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而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精准改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考核评价,根据学生在演唱中的表现制定多维度的分析模型,从音准、音色、音量、节奏、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打分,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并发现学生在表演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细节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改进教学,加强声乐指导。例如,在演唱民族音乐时,教师可从声乐技巧的运用方面对学生的演唱能力提出如下要求:能控制音色变化,根据作品性质恰当选用声音色彩;能自如控制中声区、次高音区声音的强弱;能做到咬字、吐字与声音的恰当配合。根据要求设计量表,对学生的演唱能力进行打分,从而发现他们在声乐演唱技巧运用方面的不足,而后调整专业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对照评价复盘自己的演唱过程,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在训练中进一步夯实声乐基础,提高灵活运用技巧表现声乐作品的能力。

五、结语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及教师应从声乐技巧、作品表达、舞台表现、实践锻炼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让他们逐渐形成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形成运用语言、声音、动作、表情等手段进行声乐演唱的能力,形成熟练、准确、稳定地运用相关技能完成演唱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落实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文艺表演团体、演艺机构等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智群.声乐表演者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及提升策略探讨[J].参花(上),2022(09):59-61.

[2]王伟.声乐演唱中声乐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融合探讨[J].参花(上),2022(03):89-91.

(作者简介:杨艳,女,硕士研究生,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副高,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