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桥下“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2024-10-29杨洋
摘 要:城市作为人类聚居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功能空间,其中有这样一些空间往往被我们忽视:它们大量存在于城市空间中,规模可观却难以利用;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处可见却无人问津;它们并非主动设计所得,却常常占据城市或区域的中心位置。这些空间若不加以合理利用,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更有可能成为城市的污点、盲点,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以沈阳城市桥下“灰空间”为研究对象,其利用发展应与城市整体景观空间发展同步,以保证城市各个景观空间的有机连接。城市更新背景下,相关人员需要通过整合空间布局、优化景观元素、挖掘与提炼文化符号、营造生态界面等方式全面提升城市桥下环境,进而正向建构城市形象。
关键词:“灰空间”;桥下空间;景观设计
一、城市桥下“灰空间”理论概述与实践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化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与交通密度也成倍增长。无论是对城市基础用地的开发还是对城市交通体系的构建,人们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整个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在现有条件下提升空间承载力,在开发或改造环境的过程中让每一寸土地都尽可能地发挥其自身价值。近年来,对桥下空间的开发再利用成为提高城市空间质量和利用率的一种新的行业手段和发展趋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相关学者将“灰空间”这一概念引入桥下空间,这也让桥下空间在不同条件下有了更细致的划分。为此,就桥下空间范围内“灰空间”的定义进行简要概述——桥下“灰空间”通常具有闭塞、阴暗、利用率低、缺乏城市活力等特点,同时,开发难度较大且不利于大规模开发改造,在城市空间内属于一种消极空间。在实践方面,国外对于桥下“灰空间”的开发利用也较成熟。以纽约的“高线公园”为例,设计人员将废弃的高架桥变废为宝,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而“低线公园”是一个与“高线公园”相对的概念,可以大致理解为把桥下及地下消极空间利用起来的一种设计思路。这种思路包含多种可能,例如,将桥下空间作为群众运动娱乐的空间,或作为停放车辆的停车空间,抑或在桥下空间布置公共设施来作为适合各年龄段人群互动放松的休闲空间。印度孟买Senapati Bapat Marg高架桥下方的“绿里乐园”就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设计师将此处大面积的闲置空间进行改造,将混凝土构筑的基础设施改造成服务于当地社区的公共空间,增加了社区急需的便利设施和绿化区域,提高了交通流动性,为社区赋予了更强的识别度。除了作为交通设施外,它还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一个有活力的、供人们休憩的公共空间。同时,也设置了雨水储存和过滤系统,用来灌溉项目中大面积的植物。“绿里乐园”的设计注重绿色公共场所的营建,因此对于城市中其他区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较于国外,我国对于城市桥下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86005da57dadc1d0c4301fd05fc5bfe2在桥下空间的改造和功能拓展方面都较为保守。国内以往的景观设计研究的重点多体现在建筑景观空间、城市广场景观空间、滨水景观空间等方面,对建筑顶部景观及桥下“灰空间”景观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案例。例如:上海市长宁区桥下空间改造,设计人员采用节地模式集约改造原有空间,无新增占地,节地率达100%,将原本利用率较低的土地改造成集运动、休闲、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满足了周边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苏州河普陀段两端的武宁路桥下驿站的改造设计也很突出,桥洞内的场地非常局促,驿站的可建范围狭小,且道路北场地是一整段护坡。对此,设计人员顺应原有的护坡结构,将其改造成一个开放的阶梯式“城市看台”,在两端预留了作为休息室或道班房的小房间,将其架在坡上且稍高于路面。同时,在其长窗下沿着木铺装人行道设置了座椅,并在“城市看台”西端的小房间内开设了一家咖啡馆,减轻了相关部门尽快运营这个微小空间的压力。另外,台中绿色走廊设计以可持续的方式重新利用了铁路,通过绿色走廊及根据街道需求而建的自行车和行人专用道,将城市各部分连接起来,并在线性基地内融入城市更新、公众参与、历史保护、绿色和水资源以及行人和自行车的流线等可持续规划设计要素。这些案例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桥下空间都或多或少存在现实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国内设计人员对于桥下空间的更新实践探索有了巨大突破。
这些现实改造方案的思路对于以往的类似设计来说,大大增强了人与空间的互动性,使桥下“灰空间”成为连接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独立于城市且只强调“观赏”作用的景观空间。同时,在经济条件、客观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设计改造核心放在满足当地不同人群的诸多功能需求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激发了其他“灰空间”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特定地区讨论桥下“灰空间”景观研究的实践价值,为未来国内其他城市桥下“灰空间”的景观设计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沈阳城市桥下“灰空间”景观现状
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还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要比同省其他城市更大、更完善。为此,对沈阳城市景观现状进行多方面分析,同时将沈阳桥下空间环境进行二次提升,打造展示沈阳魅力的城市名片,这也是振兴东北文化旅游产业、宣传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新型方式。
近年来,沈阳在其各区增设了许多立交桥来缓解交通压力。错综复杂的上下交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许多桥下景观空间及一些闭塞区域死角,这使得合理规划桥下空间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沈阳青年大街立交桥为例,该地近些年来进行了数次升级改造,例如加宽车行道、在桥下车行道两侧增设一些景观小品等。但在改造过程中,人行道与车行道在占比尺度方面分配得不合理,道路存在人车交叉行进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需要发掘利用的空间没被利用,空间规划问题仍然存在。沈阳在面临桥下空间该如何开发利用等问题时,想到最多的解决方案是将此处改为桥下公园来增加其功能,或在部分区域增设一些景观设施来掩盖桥下“灰空间”的瑕疵。
沈阳白山路桥下公园是由一个桥下空间改造的实际案例,桥下柱体的多元素彩绘让人眼前一亮。同时,篮球场、乒乓球场的运动设施一应俱全。相关人员也有介绍,他们力求实现从桥下“灰空间”到热门“打卡地”的蜕变,打造有活力、有品位、有温度的城市亮点与热点空间。他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场地利用;第二,空间彩化;第三,完善设施;第四,建设文化景观。
同白山路桥下公园一样,沈阳富民桥桥下空间改造也是从一些重点方面着手,如场地定位、空间颜色、设施安排、文化定位等。由于其是位于浑河南岸的桥下景观,而该河道将河岸许多周边景观进行了串联,导致不同桥下空间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再加上受奥体公园及五里河体育公园的影响,其他桥下空间也将体育元素作为改造的出发点。例如,立面彩绘装饰体现了体育文化元素,功能定位上也以服务体育活动为主。一个个由空间景观联结形成的沿河景观带成了沈阳城市的一大特色。
虽然部分地区改造的情况比较理想,但对于该市其他地区的开发及问题解决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桥下空间场地区域功能边界划分不明晰,导致交通区和活动区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存在人身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影响了交通秩序;其次,空间形式安排及景观设计方面也较为单一,一些地区过度追求模板化设计,没有设计核心及设计重点,导致风格功能等方面的设计较为平庸;最后,对于场地的尺度把控也存在种种问题,经常面临“地大人少,地小人多”的尴尬局面。
三、沈阳城市桥下“灰空间”景观改造原则及策略
沈阳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见证了中国重工业的兴衰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一座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根据以上调研及多方面分析,对沈阳城市桥下“灰空间”景观改造提供一些指导性原则及策略。
(一)改造原则
1.人与交通互惠原则
无论是城市公共用地还是桥下“灰空间”,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于人的。在桥下空间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不同情况,例如是倾向于观赏功能还是使用功能。若偏向于使用功能,可将其分为人为活动和交通活动,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人与交通的配比关系,协调人行的尺度及满足交通行驶所需要的道路宽度,将这些作为设计改造考虑的第一要素。在解决以上问题或排除此类问题的情况下推进方案实施,能有效规避设计失误。
2.功能平衡原则
功能平衡,就是将空间内部的多方面功能进行合理配比,使其均衡。在观赏方面,室内公共空间更注重灯光氛围的营造及视听体验,室外空间则更倾向于向人们展示强烈的视觉效果及体现更大尺度的震撼感。在使用方面,室外空间更着重于设置一些简单实用的功能设施。因此,在桥下空间设计改造时,需要兼顾视觉功能及使用功能,保证设计的平衡。
(二)改造策略
1.营造自然生态景观
桥下“灰空间”常以裸露的混凝土状态展示于人,从视觉上给人以突兀之感,在临近自然植被的条件下与周边景观相割裂。同时,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也面临着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将一个个独立的景观与绿植连接,营造自然生态景观,形成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例如:在灰尘污染较大的桥下“灰空间”周围放置具有灰尘吸附能力的植物,或自身对环境抗性较强的植物;针对噪声污染问题,可以放置密度较高且体积较大的植物来阻隔噪声;面对强降水天气的挑战,为防止土地结构不稳定带来的自然危害,可以种植一些固沙能力强、土地适应性强的植物。
2.活化当地文化
沈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沈阳的清文化地位显著,作为清朝前期的都城和中后期的陪都,见证了清朝的兴起和发展。另外,沈阳还具有深厚的工业文化背景及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特点。桥下“灰空间”作为城市建设改造的重点对象,自然也承担着宣传本地文化的职责,所以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同时也应突出当地文化特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复刻或是给别人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将不同文化通过提炼,再利用不同手段嵌入设施及景观的各个细节当中,将历史文脉、人文精神、工业文化、体育元素等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加工并融入桥下空间景观中,让每一寸“灰空间”都变得富有生机。
四、沈阳城市桥下“灰空间”景观设计设想
及价值展望
沈阳作为北方城市,其自身经济条件水平受政策地缘状况的影响,相较于一些南方城市,经济优势不算突出,但凭借其多年来发展积累的大量基础设施规模优势,在后续的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雄厚的客观资源基础。同时,沈阳也存在大量的桥下“灰空间”亟待人们进行改造,这也让沈阳在未来城市更新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能有效规避从零创造的尴尬局面。
未来,沈阳桥下“灰空间”景观设计可以从客观环境背景出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可以将自然环境背景作为设计出发点,将河道两岸植物作为设计的参考对象,在景观布置上采用周边自然植物,区分人类活动环境与自然环境,同时也让彼此之间有着实实在在的联系;其二,可以发挥当地的文化历史背景优势,例如将本地的工业文化要素融入桥下“灰空间”景观设计中,同时将清文化、体育文化等不同文化背景应用于不同区域的桥下空间,深化当地人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并激发外地人对当地文化的兴趣。
从城市建设者的角度出发,未来的设计改造不应只是为了单纯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简单的“任务式”设计工作。对于现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来说,要更多地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桥下“灰空间”进行设计改造,前期投入力度的加大所带来的好处是后期维护成本及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的降低,这种设计改造思路对延长环境寿命、稳定空间生态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今,沈阳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趋于饱和,需要采用其他方式提高城市活力。近些年来,沈阳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通过不同的形式宣传当地特色文化,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为此,加强桥下“灰空间”景观建设,更新设计手段,提高桥下“灰空间”景观设计在行业当中的地位,进而提升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建设者应做到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国家建设出发,去了解人们真正所需要的东西,打造有温度、有情感、有价值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羽佳.立交桥下“灰空间”弊端及景观优化设计原则[J].艺术市场,2022(10):102-103.
[2]李向东.城市立交桥下空间资源利用方法分析[J].交通世界,2022(33):4-6.
[3]侯晓蕾.城市更新进程中剩余空间的挖潜利用途径:以桥下空间为例[J].风景园林,2023(8):12-19.
作者简介:
杨洋,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