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下的古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和创新研究

2024-10-29刘芬妍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古建筑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加之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古建筑遗产往往面临着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古建筑遗产的管理和保护。为实现对城市更新下的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创新,经过探讨提出了三项具体策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古建筑遗产保护意识;依托新兴技术,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树立创新思维,实现古建筑遗产活化利用。

关键词:城市更新;古建筑;遗产保护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城市不仅是生活的舞台,更是文化的容器。城市发展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画卷,每一砖一瓦,每一条街巷,都是不同时代留下的珍贵印记。古老的牌坊、庭院、建筑和街道,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构成,亲眼见证了城市的兴衰更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城市更新步伐的日益加快,如何保护利用和创新活用古建筑遗产成为一项重要议题。鉴于此,文章通过文献梳理法、逻辑分析法,就如何在城市更新下实现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进行探讨,并且提出具体策略。

一、古建筑遗产与城市更新

中国古建筑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古迹遍布神州大地,从巍峨的皇宫庙宇,到典雅的园林庭院,再到质朴的村落民居,无一不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和变迁[1]。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大量拆迁和建设工作被提上议程,对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及生存造成了重大威胁:一方面,城市更新可能拆除、改建古建筑遗产;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可能对古建筑遗产的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改变其原有风貌、破坏其生态环境等。因此,加强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更新下古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和创新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古建筑遗产保护意识

古建筑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建筑遗产的重要性,增强人们保护古建筑遗产的意识,鼓励更多人参与古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相关文化机构应扮演主导角色,多渠道、多方式地宣传古建筑遗产。首先,文化机构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官方媒体平台,积极传递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且通过展示和剖析保护案例的方式,让广大公众深刻理解古建筑的价值与历史意义,有效激发并增强社会公众保护古建筑遗产的意识。其次,文化机构应定期举办公众讲座、展览以及工作坊参观等活动,邀请历史、建筑等领域的专家现场讲解古建筑遗产的故事,深入剖析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公众的知识水平,激发他们对古建筑的热爱和尊重。最后,教育部门应在古建筑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关于古建筑的知识编入教材,让孩子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了解并欣赏到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详细的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建筑的构造、风格和背后的历史故事,激发他们对古建筑的好奇心和敬畏之情。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让他们亲身体验古建筑的魅力,感受历史的厚重,使他们意识到每一块砖瓦、每一扇门窗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历史记忆,更好地激发他们保护古建筑遗产的热情,引导他们成为古建筑遗产保护行动的积极参与者。

第二,发挥新媒体力量,促进古建筑遗产文化传播。首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创建古建筑文化专题,将古建筑的图片和视频集合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充分展示古建筑的壮观外观,并且积极传递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使年轻人领略古建筑的“鬼斧神工”,感受中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他们对古建筑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例如:可以制作古建筑微纪录片,通过镜头捕捉建筑的细节,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设计精美的插画和3D模型,让古建筑在虚拟世界中“活”起来,让年轻人在欣赏美之余,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底蕴[3]。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古建寻宝”游戏等线上互动活动,将古建筑的相关知识融入游戏,让人们在寻找线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了解古建筑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还能够使其在游戏中学习并关注古建筑保护,逐步成为保护古建筑的中坚力量。

第三,鼓励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古建筑遗产保护。在现代社会,保护古建筑遗产不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宏大事业。其中,企业和社会组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如果能积极投身于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将极大地推动这项工作的进展。首先,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保护古建筑遗产视为其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通过捐赠、赞助或投资等方式为古建筑的修复、维护和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这不仅能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也有利于古建筑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及时修复。其次,企业还可以通过创新方式,将古建筑元素融入其广告宣传中。例如,将古代建筑的特色设计、故事或历史融入广告背景,这样既能吸引消费者关注,也能在无形中加强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

(二)依托新兴技术,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机制

古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古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还存在较大进步空间,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方法,使得古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严重影响古建筑遗产的保护效果。在城市持续更新的进程中,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入新技术,通过新技术高效专业地对古建筑遗产进行修复与保护,实现对古建筑遗产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

第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古建筑遗产的精细化管理。首先,通过三维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手段,精准记录每一寸砖石、每一处雕刻的细节,获取古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内部布局信息,对其进行集中规范的处理,形成翔实且细致的古建筑遗产数据库。这既可以为人们了解古建筑的结构和历史提供资源,也能够为后期古建筑遗产修复与复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其次,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公众能够“走进”古建筑,体验其历史风貌,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借助VR,用户仿佛置身于古建筑之中,可以全方位地浏览其结构、细节,甚至能听到过去的声音,感受到历史的气息;AR技术则能在现实环境中叠加虚拟信息,使参观者在触摸古老石墙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增强理解和感知深度[4]。

第二,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古建筑的环境条件。在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中,环境参数监测往往需要人工定期采集和检查,不仅耗时费力,而且难以做到实时、全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引入智能化的传感器设备则能够全天候、不间断地收集监测数据,并且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专门的管理系统,动态化反映古建筑遗产当前所在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具体参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随时随地地查看古建筑的环境状态,一旦系统检测到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异常、光照强度超标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的情况,会立即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文物保护的效率与准确性,还有利于降低文物损毁的风险。此外,物联网技术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对古建筑遗产所面临的环境进行长期性趋势分析,科学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管理人员提前做好预防性维护措施,确保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并进一步延长古建筑的寿命。

第三,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高效管理和精准修复古建筑遗产。古建筑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精美的装饰,对其进行修复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而AI图像识别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像识别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图片,快速定位损坏部位,精确地识别出古建筑表面的磨损、腐蚀、裂缝等损坏痕迹,有利于工作人员降低人工判断的主观性和误差,使修复工作更为精准。其次,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容易出现结构隐患和材料老化等问题,利用AI技术,可以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建立建筑结构的健康模型,同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合理预测古建筑遗产可能面临的结构风险和损坏趋势,以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防范灾害发生。这种预警式的维护方式能够提前发现并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避免古建筑遭受更大的损害。此外,AI还可以通过学习大量历史修复案例,为古建筑修复提供智能建议,提高修复质量。

(三)树立创新思维,实现古建筑遗产活化利用

古建活化利用是指在尊重并保护古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和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创新性改造和再利用,使其更深入、更自然地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我们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以创新思维探索古建筑遗产活化利用路径,延长其历史生命,并赋予其新的功能与活力,促使古建筑遗产在新时代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古建筑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在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古建筑与现代艺术之间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在当今社会,跨界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古建筑与现代艺术也不例外。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各相关部门或者机构的人员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大胆尝试,让古建筑与现代艺术相互交融,一方面为古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让现代艺术在古建筑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在融合过程中,要尊重并保留体现当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结构布局和装饰艺术,让古建筑的原貌得以传承。同时,通过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让古建筑的历史底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北京798艺术区,将老旧的工厂建筑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出一个世界知名的文化空间,这种跨越时空的碰撞,为古建筑赋予了时代感,使之在保持历史韵味的同时焕发出新的魅力[5]。

第二,坚持跨学科融合,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古建筑活化利用方案。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项专业且复杂的工程,离不开各方专业人士的大力支持,例如历史学家、建筑师、艺术家和管理者等,各方专业人士将各自的专长注入古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之中,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共同提出更多实用且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例如:历史学家往往对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变迁有着深入的研究,在确定古建筑的修复方案或者38tIAAnxYb5SfzvM4UvZ/KG073Er4WZk5d0g6NOtWaM=活化利用方案时,可以提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确保修复工作尊重历史,尽可能地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建筑师具有建筑设计和规划的专业知识,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对古建筑的外观和结构进行改造和升级,使其在保留原貌的同时丰富功能,提高使用价值。整体来讲,跨学科的融合能够打破专业壁垒,汇集多方智慧,让古老的建筑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焕发新生,为城市发展增添古朴气息。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为古建筑活化利用提供人才保障。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创新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支持[6]。所以说,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既对古建筑有着深入理解又具有良好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古建筑活化利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中设立历史建筑保护、遗产管理、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素养和现代设计理念的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理解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加强行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对从事古建筑保护及利用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训练,确保其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巧。同时,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高行业门槛,保障古建筑保护和活化的专业水准。最后,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古建筑活化利用涉及建筑学、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需要多方专业人士协同合作。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学术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提供深入交流的机会,促其在激发创新思维的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为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及创新发展献计献策,实现古建筑的多元化活化利用发展。

三、结语

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在尊重历史、注重保护的前提下,从城市整体规划发展入手,以创新思维为先导,积极探索各种科学可行的保护及利用方案,让古建筑遗产在城市更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刘斌.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古建筑保护:以济南督城隍庙保护设计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4):33-36.

[2]孙燕.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规划探索: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古城墙为例[J].城市建筑,2023(18):73-78.

[3]王国坤.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山东地区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8):37-40.

[4]安晓颖.《保护建筑遗产留住历史辉煌——古建筑保护精品项目集》:红色历史建筑的传承与保护价值[J].建筑学报,2023(12):126.

[5]张杰,李旻华,解扬.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引领城市更新的技术创新:景德镇现代瓷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系列实践[J].建筑学报,2023(4):6-11.

[6]陈芳.郴州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对策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9):23-25.

作者简介:

刘芬妍,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