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下智慧校园的构建与教学管理创新
2024-10-28李林英
【摘 要】本文以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为例,深入剖析学校如何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和数智赋能策略,在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多个维度上实现提质增效的具体实践,详细阐述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架构以及数智赋能“教、学、管、研、评”各环节的具体措施与成效,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数智赋能;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学习课堂;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033-02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1]。其中,智慧校园建设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依托数字技术,构建起信息化平台和系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共享,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精准化发展,为师生创造了便捷、高效的教与学环境,激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西城区一所“小而精”的特色学校,学校积极探索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与管理,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架构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以“数智赋能”为核心,整体框架巧妙融合了现实校园与虚拟校园两大板块。现实校园部分,学校着重于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主要由智慧教学空间、智慧学习空间、智慧作业空间、创客空间、智慧图书馆、智慧食堂等组成。虚拟校园部分,则侧重于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涵盖了校园门户、教育教学系统、综合管理平台、媒体资源平台、数据中心、安全中心等[2]。
在具体实践层面,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分阶段有序推进,已逐步形成完善的体系。一是基础架构搭建阶段(2020年9月前),该阶段主要完成了硬件、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为后续发展奠基。二是深化应用阶段(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该阶段积极引入“数智学习”平台、“教考综合评价系统”等多个信息化平台,有效促进学校“教学评一体化”初步实现,同时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能力。三是融合创新阶段(2023年7月至今),该阶段进一步探索基于AI技术的多场景融合创新,推动智慧校园向更高水平迈进,并注重校际交流合作。
数智赋能“教、学、管、研、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强调“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倡导差异化教学与个别化指导,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3]。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积极响应并落实新方案,通过多场景融合与技术赋能,努力实现教育的提质增效。
1.构建“互联网+智慧校园”生态系统
学校整合现有信息化项目,构建一个集内容供给、学习环境创设、教与学方式转变以及管理与评价重构于一体的“互联网+智慧校园”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能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丰富校本资源库与共享应用环境
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学校通过“数智学习”平台建立了高质量的校本试题资源库。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校内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还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截至2024年6月,学校全面应用“教考综合评价系统”组卷共1952次,平均每科190次左右。校本题库录入近6万道题目,练习量约3000份。通过系统的精准数据分析,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提质增效。
3.学习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学校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梳理出“学习课堂”的构建思路与实施步骤。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逻辑的课堂学习任务,并全过程、多场景采集学生课堂学习数据,学校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让评价活动真正镶嵌于教育教学之中。此外,学校还鼓励师生利用各级智慧教育平台进行常态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4.数智赋能作业设计质量提升
学校还致力于提升作业设计质量。通过“数智学习”平台的“智慧作业”项目,学校实现了对学生作答信息的伴随式采集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指导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自2022年底起,西城数字学校的“数智学习项目”在学校全面实施,截至2024年6月,智慧笔在作业场景中被使用395次,学生提交率和正确率分别为75%和76%。课堂、学案、练习本和课件资源的使用频次分别为1591次、472次、308次和724次,覆盖396个知识点和654道题目。经过实践,教师们已形成多维度使用策略,优化了教学管理,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
5.充分运用AI技术探索“智慧教研”
在做好“教”“学”“评”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聚焦于数智赋rLB7XHVpqpokE2SMZiSMMw==能校本化教研的探索。通过利用AI教学分析系统中的“磨课中心”栏目,学校鼓励教师进行网上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了时空限制带来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AI技术辅助教研及备课,开展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6.数智赋能教师评价,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借助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实现了教师评价的科学化、多元化转变,从单一主观评价升级为多角度、多维度评价,包括评教评学、荣誉获得、公开课教研、课程资源开发等,逐步形成教师发展档案,探索教师发展画像,以精准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平台已累计精品课程资源367节,开展公开课395节,记录教师荣誉成果282项。
7.数智赋能校园管理,整体提升办学效能
数智赋能正逐步从教学领域扩展到学校全方位管理。智慧管理系统的应用涵盖了教师请假、调代课安排、工资条查询、线上报修服务以及场地预约等多个方面,极大提升了校园管理效率。同时,学校配备的智能化设备及优化的教室环境,营造了一个智能化的教学与生活空间。教、学、管、评各环节以数据流的形式实现互融互通,数据服务于师生,有力推动了学校向数智化管理迈进,进而提升了整体办学效能。
融合创新成效初现,数智赋能行稳致远
学校目前使用的信息化项目中,教考综合评价系统与数智学习平台由西城区统一调配,已在多所学校广泛应用。同时,自主研发的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管理系统为教学管理带来了显著便利。智能教学分析评价系统与数智学习平台的整合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探索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支持教育教学和管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理念与实践路径被评为2024年“北京市教育大数据创新应用案例”,学校多次承办西城区教育教学科研月分会场活动,促进经验交流与推广。
思考与展望
数智赋能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数智赋能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更加智慧、高效、便捷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4-09-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陈明霞. 数智赋能下的智慧校园变革: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建设“小而精”特色校的实践探索[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7): 27-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4-09-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