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蜕变:透纳速写本中的创作轨迹
2024-10-27唐小雪
约瑟夫 · 马 洛德 · 威廉 · 透纳(1775— 1851,以下简称透纳)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标 志性的风景画家,他成功将风景画提升至可与 历史画相媲美的地位,并对浪漫主义运动和印 象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透纳的创作力极为旺盛,他留下了 550 多 幅油画、2000 多幅水彩画和超过 30,000 幅纸 本作品的丰富艺术遗产。在这些作品中,其中 300 本速写本特别引人注目。1857—1858 年, 透纳的部分纸本作品(包括素描和速写),被 英国国家美术馆选为常设展览的一部分,这些 速写本既是他绘画作品的灵感源泉,也是他技 术基础的体现,同时还是他艺术风格与技术演 进的重要证据。
艺术评论家约翰 ·罗斯金在《马尔伯勒宫 透纳画廊笔记》中指出,透纳的油画作品可以 分为四个时期。他的艺术之路从 1800—1820 年 的学习时代开始,通过模仿前辈大师的作品, 他掌握了风景画的基本技巧。在 1820—1835 年,他依据早期学习到的艺术准则创作出了理 想化的风景画。1835—1845 年,透纳超越了艺 术准则的框架,让个人的情感和本能在作品中 占据主导。然而,1845 年后,健康问题影响了 透纳的创作能力,他的晚年作品未能保持之前 的水准。
通过深入分析透纳的速写本,我们也可以 清晰地观察到它们与其油画作品高度一致的变 化过程——从学习模仿到理想化风景的创作, 再到本能驱动的自然再现。
一、艺术的起点:学习与模仿
透纳的艺术生涯初期是一个不断学习、模 仿和探索过程。自 1789 年起,他便投身于艺术 学习,此时他为托马斯 · 马尔顿工作,帮其绘 制建筑在风景中的彩色景观,并学习到了当时 的典型水彩方法。1794 年,他参加了蒙罗博士 的非正式晚间学院,并受到约翰 · 罗伯特 ·科 曾的影响,学习了如何在作品中营造氛围。在 这一时期,透纳不仅积累了教学经验,还通过 旅行丰富了生活体验。他在 1790 年展出了他的 第一批水彩画。1792 年,透纳学习模仿了迈克 尔 ·安杰洛 ·鲁克的技法,通过绘制《巴特尔 修道院树叶和炮塔研究》学习了迈克尔 ·安杰 洛 ·鲁克的“音节技法”,掌握了从浅色到深 色逐层渐变的绘画技巧。到了 1796 年,他首次 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上展出油画作品《海 上渔夫》。这件作品精妙地捕捉了夜间光线的 细微变化,彰显出透纳在描绘夜间光影方面的 卓越技艺,成为透纳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透纳的速写本(尤其是英 国泰特美术馆珍藏的《“威尔逊”速写本》) 详细展示了他学习和发展这种技巧的过程。在 《“威尔逊”速写本》第 48 页中,透纳直接复 制了理查德·威尔逊的作品《岩石上的修道院》 (见图 1),他深入学习了理查德 · 威尔逊在 色调和明暗对比上的处理技巧,并将其应用于 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他在红色底色的纸上使用
粉笔和水彩作画,通过水彩实验探索了色调从 深到浅的调节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营造画面氛 围和情感至关重要,而且这种技巧在他后来的 油画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透纳在早期的模仿与学习阶段,虽然学习 到了光影和色调的处理技法,但风格呈现上仍 然深受前辈风景画大师和 18 世纪崇高美学以及 当时流行的色彩观念影响,使他的画作以灰色 和棕色为主,颜料使用也比较厚重,导致笔触 显得相对笨拙。不过随着不断地练习,透纳摆 脱了早期的模仿和限制,逐步发展出了自己独 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二、风格初成:色彩的探索
透纳在其艺术生涯中,明显地经历了从使 用较为含蓄和暗淡色调到逐渐采用明亮鲜艳色 彩的转变。随着他对绘画技术的精进和对色彩 理论的深入理解,他认识到阴影实际上是由多 种色彩组成的,因此他不再将阴影简单地处理 成单一的灰色调,并且尽可能地还原自然光线 下的真实颜色与亮度。与此同时,透纳所处的 时代也迎来了颜料制造业的大发展。工业化的 生产带来了更鲜艳、更稳定的新颜料,使得透 纳的调色盘日益丰富,也为他的画作添加了更 明亮的色彩。1781 年,便携水彩颜料的推出,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
透纳在 1819 年的意大利之旅中创作了的大 量速写本,象征着他在色彩探索上的一个重要 转折点。在这个阶段透纳完成了 23 本速写本, 这些作品紧密关联着他为期六个月的旅行体验。 这次旅行深化了他对色彩的认识,他的作品逐 渐呈现出“成千上万的黄色幻想和深红色的奇 想”。例如透纳在《科莫和威尼斯速写本》中 所描绘的海岸风光(见图 2),充分体现了他 对地中海阳光下意大利的陆地与海洋的强烈对 比色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 到透纳开始向着更加丰富和大胆的色彩运用转 变,他的调色板因此变得更加多彩和生动。这 种转变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表现力,也为他后 来的作品奠定了新的色彩基调。
这些旅行速写本除了记录了他的旅行经 历,也成了他后续艺术创作的宝贵视觉素材库。 他在这次旅行之后创作了《梵蒂冈的罗马》《巴 亚湾、阿波罗与西比尔》《古罗马广场》,在 这些作品中能找到与他的旅行速写本之间的直 接联系。速写本中的草图和笔记为他创作这些 油画作品提供了初步构思和视觉参考,使得这 些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深度,也在情感 上与他的旅行经历紧密相连。
三、成熟蜕变:氛围营造
透纳在 1836 年后继续进行旅行绘画,他游 览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以及英国。 在这一时期,他的速写作品涵盖了现场素描、 彩色晕染以及更为完整的水彩作品。此时,他 的许多水彩作品直接绘制在卷轴速写本上,有 的保留了最初绘制的状态,有的则后续进行了 更详细的画面加工,使其更加完整和成熟。
关于透纳这种独特的加工方式,罗斯金 在《现代画家》中有所描述,《贝林佐纳速写 本》中《法伊多山口》(见图 3)这幅作品最 初只是“在薄纸上用铅笔画了几笔”。这些铅 笔画上的色彩,则可能是“当天晚上在贝林佐 纳” 画的,但“肯定不是在现场”。几个月 后,透纳把这幅速写拿给罗斯金看,后者被其 深深吸引,并委托透纳依据这幅速写创作出一 幅完整的水彩画。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透纳的 精湛的水彩技艺,也反映了他如何将速写中的 即兴灵感转化为更加成熟和完整的艺术作品。
令人惊奇的是,这幅后加工的画作展现出 了一种非凡的真实性。这种效果可能源于透纳 对水彩技巧的熟练掌握。他的绘画手法在晚年 变得更加自如与流畅。在着色过程中,他大量 运用水的流动性来制造渲染效果,利用海绵创造出朦胧如雾的质感,画面似乎捕捉到了光线 和大气的状态,给予观者一种宛若置身其中的 真实空间感。在这个阶段,透纳对大气氛围和 光影效果的探索达到了巅峰,他的油画作品同 样受益于这种对光影的深刻理解。1847 年在英 国国家美术馆展出的《多加诺、圣乔治、西泰 拉、从欧罗巴的台阶看》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这幅画中,威尼斯的海水、阳光以及文艺复 兴时期的宏伟建筑交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 的视觉融合,为他的绘画作品增添了一种前所 未有的直观冲击力和情感表现力。
四、结语
速写本在透纳的艺术创作中扮演了至关重 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作为构思和记录的工具, 为他的油画作品提供了初步的构思和灵感,而 且通过记录他的旅行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 丰富的视觉和情感素材,成为他后来创作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透纳的速写本还记录了他不 断尝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过程。他在速写本上 的实验,如对光影效果的探索、色彩的大胆运 用,以及对不同绘画媒介的测试,最终都在他 作品中转化为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
正如威廉 ·吉尔平所言,大师的速写往往 能提供比完成作品更佳的美学体验。1856 年, 罗斯金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肯定了透纳 速写的价值,认为不少未完成的速写比完成的 作品更珍贵、更具观赏价值。这些速写本作为 理解透纳艺术风格及其创作过程的关键文献, 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还为观者提供了 一种更为直接和原始的艺术体验,并为后续艺 术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 作者简介 ] 唐小雪,女,汉族,湖北武汉人, 上海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绘画艺术的 当代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