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永和棋盘山飞观神庙探究

2024-10-26王丽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山西省永和县棋盘山飞观神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名称为“棋盘山飞虎神庙”,据现存《重修飞观神之庙记》,其名称应为“棋盘山飞观神庙”,应予纠正。庙宇结构形制特殊,建筑用途值得探究。现存《重修飞观神之庙记》,文笔优美,历史内涵丰富,是一方研究当地历史的重要碑刻资料。

关键词:永和;飞观神庙;《重修飞观神之庙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05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古建筑地方特色明显:有的依地势而建,如窑洞,却不只券个窑洞,还会在窑洞后方挖横窑,前厅凿做成椭圆状,能产生回音,俨然把窑洞建成了戏台子;有的就地取材,用石条砌筑房屋,棋盘山飞观神庙就是如此。棋盘山飞观神庙所有建筑通体石砌,大殿有三间,形制却不相同,由西侧的一间穹隆状瓦顶石屋和东侧两孔石条砌筑的窑洞组成。戏台原有二层建筑,一层尚存,二层已坍塌,不能明确其形制。

飞观神庙位于永和县楼山乡可托村北棋盘山北麓,南北总长26.69米,东西宽22.6米,占地面积426.71平方米。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初登录名称为“棋盘山飞虎神庙”,是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2012年6月9日,被永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庙门墙上挂有永和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棋盘山飞虎神庙”县级文物标志牌(图1)。

1 《重修飞观神之庙记》碑

《重修飞观神之庙记》碑立于庙宇院外西侧,砂石岩质,圆首,碑面风化严重。碑高155厘米,宽73厘米。碑阳额篆“重修飞观神之庙记”,碑文楷书。

1.1 “飞虎神庙”应为“飞观神庙”

《重修飞观神之庙记》碑年代久远,常年裸露,无保护措施,部分文字漫漶(图2)。

永和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及县保单位所公布的庙院名称均为“棋盘山飞虎神庙”。查阅《永和县志》及其他典籍文献资料,均未见有关于“飞观神庙”的记载。为了搞清楚此建筑是“飞虎神庙”还是碑刻上的“飞观神庙”这一问题,对山西境内凡称“飞虎庙”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梳理,发现全省文物保护单位中,称“飞虎神庙”的仅有永和棋盘山一处。另有泽井黄飞虎庙(壶关县)、寥池村黄飞虎殿(泽州县)、北仙泉黄飞虎庙遗址(上党区),均为黄飞虎庙或殿,所供奉主神是东岳大帝黄飞虎,而永和棋盘山“飞虎神庙”名称与这三处存在差异。经现场碑文辨识抄录,并在永和县文物局的帮助下,得知三晋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的《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永和县卷》中有收录《重修飞观神庙记》,并附有拓片。经比对,此碑全文17行,满行39字,通篇约600字。高显琴撰文并书丹。最初为金明昌六年(1195)所立,记叙了五代后周修飞观神庙,北宋初年重建及金代重修庙宇的经过。碑阳记事,碑阴刻施财者姓名。因此,该庙院的名称应以现存元大德元年(1297)石碑中所记述的“飞观神庙”为准。“飞虎神庙”的叫法可能是民间口传之误,将“飞观”与“飞虎”两个名称混淆的结果。

1.2 对碑文的认识和理解

《重修飞观神庙记》全文如下:

重修飞观神庙记

缁林高显琴撰并书

里人冯昌篆额

伟哉!距本邑之巽方,北楼山之艮位,崔芝水之洋洋,枕双山之岌岌,□晨□籍飞观神庙也。《图经》云:询问肇启不究根因。元豊年本邑令滏阳王□有诗载于《碑铭》。今览梁记,及后周显德六年奉敕修,掌纶衔命使臣检察郎中县□□,宋太祖乾德二年重建也。予登而喟然曰:“此庙者,朱甍射日,散千里之晨霞,若一江之寒水。何其日中昃,乃天道之自然;时极而转,寔物理之定数。一旦墙屋倾危,樵牧时游,不胜悽惨。”偶暇日,耆友聚首而相谓曰:“此神者,威霊莫测,徵□方祸福之枢,为四序风雨之主。我寸瓦不重构,而坐看隳坏也?”众皆悦服,□□日告成。或曰:“然复完诸古公。潜地窟者,不睹天明;守冬林者,不识夏荣。故博览□□,兼而善之,大田之莠于苗并兴,则良农之所悼;质朴之士,不择其美,□面之石,与玉俱损,则和氏之所痛。岂谓是神也!勋业归蒐于朝廷,血食岁享于是地。终否而复泰,修厚德大行远,渊深则流 长。豈望小隶于巷陌,欺小人于尘途!□□起,连年代重修殿宇,用刊于石,使传不朽,可为妙矣!昨有可托里冯公章,□□请予。予曰:“彼为书丹,以示将来,贵得知其始末,使不废祭而存其礼,不亦□故□□□□□是念焉,诚蕳编之拘捩也!”公乃往日耆旧,坚辞不已。因录之。

大金明昌六年岁次乙卯五月乙酉朔三日丁亥立石

施主:冯□ 冯荣

神庙□:冯浩

维那:德佩□ 郭荣

大元大德元年岁次丁酉六月十一日□□廿一重记

朱君利

通读碑文,可以有以下几点认知:①该庙年代久远。由“今览梁记,及后周显德六年奉敕修”的“修”字可以知道,该庙创建最晚也在后周显德六年(959),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②庙宇原盛极一时,后“墙屋倾危,樵牧时游,不胜悽惨”,“我寸瓦不重构,而坐看毁坏也?”,结合现场勘察遍地瓦片遗存,分析原庙宇主体建筑应为梁架结构建筑。③所供奉飞观神,“此神者,威灵莫测,征应难料;掌八方祸福之枢,为四序风雨之主”,有可能与地方祈雨有关。

2 对庙宇形制的初步分析

棋盘山飞观神庙的创建,最晚在后周,现存庙院坐北向南,巧借山体北高南低的地势布局建设,一进院落,主次分明,自南向北依次为戏台(或者南殿,有待进一步确认)、大殿,东西为配窑,大门位于戏台与西配窑之间。建筑细节上,利用建筑尺度、建筑形制强化了院落主从关系,突出了大殿的威严,是一处将宗教建筑与自然环境成功结合的典型实例。

初登飞观神庙,其位于山顶最高处,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放眼看去,虽年久失修,建筑屋面、券洞大面积坍塌,墙体局部开裂,四周荒草丛生,残垣断壁,砂石累积,方圆数里无水无人烟,但登高望远,周边山脉绵延,此起彼伏,周边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不思人间过往。穿过低矮的石券门走入庙内,几堵石墙合围,大殿、东西配殿、戏台(或南殿),各建筑间隙较近,石墙挡住了风沙,两株古树装点院内,仿似一处世外桃源。因查阅县志、古籍等资料,未有庙院记载,又该庙院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新文物,故无之前的普查资料可参考。现西配窑与东配窑形制存在差异,原因也未可知。现对庙宇形制初步分析如下。

2.1 大殿(图3)

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北端,是庙院重要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由西侧的一间穹隆状瓦顶石屋和东侧两孔石砌窑洞两部分组成。前檐木构出廊,现状可见明间两侧柱础及前檐墙卯口,立柱、屋顶全部坍塌。整体坐北朝南,建于高台之上,前檐中部设七步踏跺。根据现场勘察,大殿西次间顶部部分及屋南大部坍塌,顶部后檐墙、西山墙墙头及屋面覆土内残存大量筒、板瓦,并可见少数规整的石构建。

东次间前檐东侧券洞局部坍塌。后檐墙远看为一体,上部坍塌,东西两部分墙壁石砌痕迹无明显分界,但近处观察可见石条砌筑方向不同(图4),东西两部分建筑形制也不同,分析为不同时期砌筑。

西部穹隆顶石屋应早于大殿其他两孔石窑。石屋内部所用石材大同小异,无太大区别,应为就地取材。站在殿边,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穹隆顶石屋究竟因何而建?作用是什么?历代如何更迭、演变?与大殿东侧两孔窑洞的兴建是什么关系?……诸多问题,虽查阅相关史料,均未有记载,略加分析如下:

①大殿西侧穹隆顶石屋历史上是独立穹隆顶建筑。中国古代,除伊斯兰教建筑外,穹隆顶建筑形式较少。滏口陉玉皇阁为此一例,其内部为砖斗拱层层叠上,形成四方交会的穹隆顶,建筑仅前檐开辟小券门。永和飞观神庙大殿西侧现存后檐墙砌筑不连续,西山墙墙头及屋面覆土内残存大量筒、板瓦,该穹隆顶建筑为独立建筑的可行性是存在的。

②大殿西侧穹隆顶部分历史上为墓塔。中国古代构筑物中,穹隆顶墓发现较多,亦存在地上穹隆顶墓塔,如毗卢塔。毗卢塔又名“慈云塔”“真身塔”,为方形单层仿木结构砖塔,内为穹隆顶。飞观神庙始建之初,建筑形式有可能为木结构。飞观神庙庙院西侧建墓塔,亦符合古代庙院布局。

③大殿西侧穹隆顶石屋可能为近代新建。鉴于现场大殿西侧穹隆顶石屋与其他两孔窑洞为不同时期建筑,后期新建也不是不可能,只是用途值得商榷。

现该建筑局部坍塌,在无有效支顶等保护措施下贸然触动,可能造成人员与文物本体的伤害。该疑问只能期待庙宇后期修缮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从而有更深入的认识。

2.2 戏台

戏台(或南殿)位于中轴线的南端,坐南朝北,为枕头窑前出廊式建筑(现状廊已不存)。正立面为居中劈设一孔纵券门洞口,与一孔横石券窑洞十字相交,形成枕头窑形制。戏台后檐墙内对称设置两个烟道,用于演出取暖,烟道片石砌筑,直径为30厘米。戏台屋面全部坍塌,屋面石板、压缝条全部不存。前出廊部位木构件、立柱、屋顶全部坍塌,仅前檐墙明两侧留有卯口信息。

是戏台还是南殿,是一层还是二层建筑,尚存悬疑。通过对该建筑双步梁卯口位置、前后墙残存高度的分析,猜测为一层。且通过对永和县现存28处文物点戏台进行对比分析,未发现戏台二层形制,均为一层建筑。不过,现存前檐台口尺寸过小,无法满足戏曲演出需求,若是戏台,过于牵强。所以存在二层建筑的可能,现二层全部坍塌,还需进一步勘察发现。

另外,该建筑暂定为戏台,是因为其形制虽在资料上没有记载,但通过对永和县境内现存103处庙院相关形制的对比分析发现,现存同时期一进院落庙院布局均为大殿、戏台、东西配窑、山门,且多进或单体建筑庙院均未发现有南殿之制。结合当地庙院布局形式,姑且暂认定大殿南侧建筑为戏台。飞观神庙地理位置坐落于北棋盘山北麓山顶,周边仅有距离其2.5千米的可托村,且庙院规模较小,可容纳人数有限,同时戏台除娱人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娱神,正殿主神水平视角、垂直视角均可将戏台台口表演尽收眼底。因此,该戏台猜测有可能只是为娱神用。

2.3 东配窑

东配窑位于中轴线东侧,为两孔纵向石券窑洞,双坡石板屋面。窑洞前檐中间设板门,两侧置槛窗。

2.4 西配窑

西配窑位于中轴线西侧,为石券枕头窑洞,双坡石板屋面。正立面居中劈设一孔纵券门洞口,与一孔横石券窑洞十字相交,形成枕头窑形制。

2.5 大门

大门位于戏台与西配窑之间,一孔纵向石券,券洞中部设装修,双坡石板屋面。

3 对飞观神的考索

该庙所供飞观神为何许人也,尚不能完全定论。

碑文中“今览梁记,及后周显德六年奉敕修,掌纶衔命使臣检察郎中县□□,宋太祖乾德二年重建也”,主要意思是后周显德六年奉皇命修建,宋太祖乾德二年重建。由此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此石山之巅,为什么会有奉皇帝命修建的庙,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二是从显德六年至宋太祖乾德二年,为什么相隔仅五年就重建?

商、周时期永和属晋之同姓诸侯国蒲(今石楼),春秋仍属晋之蒲,置楼邑,是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从臣赵衰之子赵婴的封地。据《春秋大事记》记载,楼邑城址应在现永和县城南十里处,即刘台附近,让人不由得与“赵”联系起来。因为显德六年宋太祖赵匡胤虽不是皇帝,但在后周朝廷执掌实权,有可能影响皇帝颁发命令;又因为“黄袍加身”后,感到自己所姓的“天水赵”源于晋国“赵”,认为楼邑是赵氏的重要发迹地之一,所以格外重视,五年之后重新修建。

网络搜寻到《永和夜听》中有一篇樊连兴老师写的《探源永和县名 溯求深远涵义》,其中就飞观神做了各种思考和讨论。对于地方文人的认知,我们予以借鉴。部分摘录如下:

“□□起,连年代重修殿宇,用刊于石,使传不朽,可为妙矣!”这句话与开篇介绍“今览梁记,及后周显德六年奉敕修,掌纶衔命使臣检察郎中县□□,宋太祖乾德二年重建也”都是说朝廷对此庙的修建、维修等重视的高度。永和居于万山之中,后周朝廷能下敕在此建庙,可见此庙不寻常,特别是后周显德六年建后,宋太祖又于乾德二年(964)重建,先后仅隔五年。这或许与宋皇帝姓赵有关,但主要是朝廷治国理政,需要庙中之“神”所蕴含的精神与道理来教化民众,让普天百姓能居安思危、谦和恭顺,也让更多的官员能“勋业归蒐于朝廷”,同时时刻提醒统治者“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常常以“血食”“不血食”指代国家的延续和破灭,“不血食”指其国家的祖先不能再得到祭祀。赵氏能在永和享受“血食”千秋万代,这是永和与赵氏的渊源,也更印证了永和历史文化的厚重。

但文中其他推断,如飞观庙主神是赵武,因民间百姓把赵武称为雨神,又如猜测主神为东岳黄飞虎,因其掌控人间祸福,就目前来讲,这些推测均无实质性证据。

飞观主神的归属尚不可定论,但该神庙植根于永和地域的土壤之中,是长期以来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该地域伦理价值与道德情操的体现,既包括民众对超自然力及其精神体的崇拜,也反映出当地民众质朴的生活远景。“此神者,威霊莫测,徵□方祸福之枢,为四序风雨之主”,其能掌八方祸福,序四时风雨,足见威力广大,护佑永和一方百姓,所以民众才能千年祭祀不绝,神庙延续至今。目前,国家将文化遗产视为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深挖庙宇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其在当代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