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策略分析

2024-10-26周景兰汪文堂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这种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但同时往往也是稀缺性资源且不可再生,需要着眼于其可持续开发与发展。要“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通过资源整合做到守正创新,可以从开展好贵州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抓好贵州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加强“红色+”建设促进贵州红色旅游提质增效、实现贵州红色文化向教育资源的转化等方面进行推进。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34

与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相关联,贵州省在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开发、红色读物普及推广、革命题材影视化数字化等方面已有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但同时,由于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宣传不深、缺乏科学规划等原因,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仍存在着相应的局限,仍有大量红色文化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仍有待提高,资源的优化整合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品牌形象的定位也较为模糊,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有待强化,教育价值的发挥还有待深入等,需要进一步改进。

1 统筹开展好贵州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往往具有不可再生性,需要着眼未来开展好普查工作,设立远景目标,统筹进行可持续性开发与科学管理,切忌急功近利造成红色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要开展好贵州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掌握各自基本情况及生存状态,摸清“红色家底”,分门别类建档立卡,让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有“户口”、有“身份”、有“故事”,将分散零落的红色资源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加强红色文化遗址、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的保护、发掘、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划定分级保护范围,做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等①。2021年公布的贵州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遵义会议会址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04处、邓恩铭家书等可移动珍贵文物112件(套)。2022年公布的贵州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6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34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544件(套)。2024年2月,贵州发布《关于在全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贵州革命文物理应在其全面普查、专项调查之列。

贵州红色资源有很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当地虽然在经济基础、交通条件、生活水平方面有所局限,但往往又在绿色生态环境、革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应克服阻碍,大力做好相关普查工作,利用当地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做好系统融合地方历史文化、生产生活、艺术展示等元素的发展规划②。例如,黄平县最初的党组织活动极为隐蔽,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有的遗址也因自然灾害、保管不善等原因而被损毁,很难找到现存典型遗址遗存。而通过持续开展革命遗址遗迹深度普查工作,“刨根问底”,到2019年年底,黄平县在2010年普查的基础上新增了14处革命遗址遗迹,当地党史部门再通过充分利用财政转移支付革命老区经费等措施,逐年对尚未得到妥善利用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与修缮。

各纪念馆、展览馆等相关单位应在普查的基础上,广泛征集革命文物及历史资料,同步展开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做到有物可陈、有史可讲。以安顺市为例,当地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契机,2022年以来先后组织宣传、档案、史志等职能部门,紧紧围绕全市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建设现状等重大课题开展多轮次“穿透式”调研,先后形成《用好文献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建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顺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等一批高质量调研报告,并加快调研成果转化。安顺市史志办扎实开展党史研究工作,编撰出版《安顺革命史话》《安顺长征记忆》《安顺抗战记忆》《安顺解放记忆》《安顺剿匪记忆》《安顺红色资源简介》等党史读物,创新“党史+媒体载体”形式,先后在省、市两级权威党媒上分别开辟了“党史中的安顺”等专栏,在新媒体上开设“听·党史中的安顺”“安顺党史革命史”“声音中的党史”“党史微党课”等栏目,先后创作红色题材电影《两枚铜元》、大型舞台剧《王若飞》、纪录片《中央红军长征过紫云》等作品,并通过“看、听、唱”等多种方式,以座谈会、“坝坝会”等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互动交流和现场宣讲。

2 抓好贵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

贵州在2019年被明确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全省聚焦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将其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党建工程持续推进。按照长征路线特征,贵州在省级层面建规立制,先后编制印发相关方案规划。对照国家总规,贵州的优势较为显著,贵州重点建设区通过建设标志性项目,长征纪念小镇、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纪念园、遵义战役纪念园、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和“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工程等相继推进。总体架构呈现为“一核、一线、两翼、多点”,工作路径呈现为“以线串点扩面”,进行四渡赤水、遵义战役、强渡乌江、兵临贵阳、困牛山战斗、木黄会师、乌蒙山回旋战等长征重大历史事件主题雕塑及纪念场地配套景观雕塑建设。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摸清资源底数,启动《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执法检查。此外,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为深化区域合作,还在毕节签署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渡赤水红色联盟。

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结合其他红色资源,串联相关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与“保护”同步前行,贵州把打造红色经典景区和培育精品线路融入其中,启动“红军路”“红军村”保护建设工作,举办“重走长征路”系列主题文旅活动,推出贵州省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最美红军线路”和“最美红军村落”等,开展“贵州红色旅游年”“百名讲解员宣讲百年党史”等系列活动。利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项目建设资金、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贵州省级文物保护资金、贵州省文旅产业投资基金,着力提升长征文物保护展示的水平。打造了红色主题情景舞台剧《伟大转折》、影视剧《伟大的转折》、民族歌舞剧《弄染之光》、歌舞史诗《红色记忆·王若飞》、话剧《林青的远方》、舞剧《磅礴乌蒙》等红色文化精品剧目。

《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中强调,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应当统筹规划建设,突出长征文化主题,体现公园属性,并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通过持续建设,贵阳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红飘带”项目以及遵义“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项目,共同形成了贵阳至遵义线贵州长征文化的“双子星”新地标。以遵义市为例,遵义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重中之重,自项目启动以来,遵义市对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及展陈提升,规划建设“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推进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提升项目,完成苟坝至花茂段历史步道建设、贵州长征干部学院挂牌等。精心打造起集散式遵义长征文化城市会客厅,从而将以长征文化为核心的遵义红色文化,集教、研、培、文体体验于一体,集中一站式向来访者展示。

3 “红色+”建设促进贵州红色文化旅游提质增效

聚焦红绿相间与文旅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区域联动、业态融合,推动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休闲、康养等资源相结合,打造“红色+休闲康养”“红色+生态”“红色+美丽乡村”“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特色模式,满足用户多样化出游需求。在穿红军衣、走红军路、过红军桥、唱红军歌、吃红军饭、住红军村等沉浸式体验基础上,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文旅融合的理念,大力开发新旅游路线,设计新文创产品,助推夜间经济,打造新玩法。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用好红色旅游“溢出效应”,推动举办长征文化发展论坛、红军长征文化节等。以赤水市为例,整合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统筹发展,赤水市政府办曾发布《赤水“红绿结合”旅游发展现状与分析》,明确“‘红色’文化底蕴与‘绿色’生态资源的融合发展将是赤水旅游的一大特色”。通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打造红与绿交相辉映的赤水旅游主旋律,推进红色资源与园区、城区、景区和竹城、丹霞城、休闲旅游度假体验城、大数据康养城有机整合,统筹融合发展。

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意红、绿、古、俗等各色旅游资源的结合,增强旅游的参与性、趣味性、冒险性、体验性,以红色旅游为主轴带动其他旅游产品的发展,树立红色旅游一盘棋的观念,加强红色景区的区域合作,将分散的景区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通过加强横向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最终连点成线、串线成网。以遵义市为例,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促推当地红色旅游与农业、工业、城镇、体育、医药等相融合,通过发展“以红带绿”“以红带酒”“以红带茶”等特色模式,因地制宜开发如森林康养、户外运动等具有体验性的文旅活动,因时制宜打造农事生产感知、耕作收割采摘等旅游产品,培育特色民宿、精品客栈、打卡地标等旅游业态。此外还应强化人才支撑,突破“半成品人才”,培育高素质适用人才,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打造专业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夯实人才基础,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应建立起有针对性的专门机制,以人才促开发。

用好贵州红色资源优势和政策红利,通过专项开发与专题研究,与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等行动结合,推动盘活一些闲置低效旅游项目。以贵阳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为例,着力提升讲解服务水平,充实讲解内容,对息烽集中营的故事进行深挖,编排推出情景剧《魔窟中的美丽蝴蝶》《决策》《无悔》《铁窗岂催壮士心 开辟斗争新战场》,舞台讲述剧《息烽红色记忆》,英烈故事《党的好儿女张露萍》,现场教学讲稿《炼狱烽火 光照千秋》《血色猫洞 永铸忠魂》《烈士家风 润泽后人》,体验感悟教学讲稿《宁折不弯的民主战士》,及沙盘四史教育讲稿《党史足迹》等课件。遵义市则创作了大量红色情景剧、实景剧、演艺剧目,如《伟大转折》《遵义会议放光辉》《长征组歌》《娄山关大捷》《土城往事》《四渡赤水水舞灯光秀》等,组建了“‘遵义战士’新征程老兵宣讲团”“女子民兵宣讲队”“红色义务宣讲团”等,开展了“女红军之路马拉松”,创办了“传承红色基因国防预征班”,通过“红色旅游+”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众参与。

4 数字赋能更好发挥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潜能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歌谣、红色故事、战斗经验、革命精神等,是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重要精神、重要思想、重要理论的具体写照,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应以人物、事件、史料、精神等为重点,紧扣青年学生的“英雄情结”,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③。需要借助数字手段,促推红色精神的演绎与传播。比如,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传播与流行已渐成趋势,应首先注重其内容质量,兼顾视觉效果与文字说明,强化话语引领,狠抓机制建设,提升传播与监管实效④。在红色故事影像转化方面,贵州省形成了电视剧《雄关漫道》《伟大的转折》《星火燎原之云雾街》《二十四道拐》等,电影《密电码》《胜利进行曲》《山寨火种》《极度危机》《旷继勋起义》《勃沙特的长征》《生死96小时》《勇士》《江城1943》等,舞台剧《伟大的转折》《长征路上小红军》《遵义1935》《信仰》《林青的远方》《邓恩铭》等,红色微故事《贵州红色印记》《红军菩萨》《一封遗书 浩气长存》等。

应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书本“活”起来。2019年,贵州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启动了“红色记忆平台”项目,聚焦贵州沿线有影响力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通过新的数字手段,创建多个专题数据库,提供资源整合与个性化服务。此后又在省图书馆长征主题馆安装了红色记忆阅读屏,在全省各地新华书店、贵州警示教育基地等场所落地使用。以贵阳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红飘带”项目为例,以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为创作思路,成为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集文化、科技、艺术于一体,通过AI虚拟交互、三维声场等最新科技手段打造了《红飘带·伟大征程》《红飘带·多彩飞跃》等多个剧目。

通过数字化实现从“零散展示”到“整体展览”,线上线下同步结合,综合采用实物展出、图片影像、雕塑绘画、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展示手段,以AI等新技术全景还原革命场景,将静态瞻仰转变为动态体验,让红色历史人物“活起来”,让红色历史事件“动起来”。通过台、网、微、端、报、刊全媒体矩阵传播平台,以红色露天博物馆、VR战争游戏、讲解大赛、配音大赛、红色音乐剧、实景剧、情景党课、朗诵剧展演、近景红色魔术、快闪表演、灯光秀等形式,依托融媒体宣传、自媒体推广、网络直播等,以更有时代感的打开方式,打通红色传统和现代生活之间的通道,使红色文化更接地气,让红色资源走出博物馆、展览馆,登上新平台、新阵地。可设计凸显当地红色文化特色的形象主题标识,应用于地方雕塑、纪念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促进红色文化礼堂、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公园等的建设与改造,打造数字化的新型红色地标。

5 结语

总的来说,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围绕“看得见”“记得住”“传得开”“融得进”发力,加大传承保护力度,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规范化与法制化,加强研究阐释推动红色精神时代化与通俗化,拓展宣传教育平台推动红色文化大众化与形象化,合理开发利用推动红色文化产品生活化与发展协同化⑤。以此,传承好红色基因,充分整合利用好贵州省厚重红色文化资源,加速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加快红色文化旅游的提质增效,加紧红色文化图谱的系统编写,加强红色影视作品的文艺创作,更好树立起光辉形象与红色标杆,彰显贵州红色文化永恒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贵州红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J].贵州调研,2019(6):[页码不详].

[2]何勇.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的路径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1(11):37-41.

[3]汪文堂,周景兰.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整合逻辑[J].大众文艺,2021(19):214-216.

[4]刘强勋,刘宇杰,卜爱丽.运用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传播提升文化传承效果路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23(3):62-69.

[5]卞成林.边疆多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17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