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喜花馍与晋南乡土民俗文化

2024-10-26秦丽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文章是关于闻喜花馍与晋南乡土民俗文化关系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研究闻喜花馍的不同外观入手,介绍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类;第二部分从古法工艺、生动造型和审美风尚三方面着手研究闻喜花馍的本土特征;第三部分从其用途入手,重点研究闻喜花馍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由此得出闻喜花馍是晋南乡土民情的产物,既是节日节庆、人生仪礼、走亲访友所用的礼品,又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关键词:闻喜花馍;本土特征;民俗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31

山西省西南部的地域俗称晋南,囊括运城市、临汾市和吕梁市的石楼县。其中的运城市位于晋、陕、豫金三角的中原地带内,属于黄土高原第二阶梯、北方暖温带区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土地宽广,物产丰饶。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以秋玉米、小米、大豆、黍子、高粱、红薯等为辅。人们习惯吃面食,“馒头像锅盖,面条赛裤带”①,是对运城面食最生动的写照。馒头在当地叫作“馍”,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馍,“不吃馍馍不算吃饭”②。馍在历史演变中分化为两种:日常食用的杂粮馍、细粮馍;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所用的精白麦面礼馍,俗称“花馍”。运城各县的百姓都有一手蒸花馍的技艺,花馍的式样因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闻喜花馍首屈一指。通过了解闻喜花馍,就能以小窥大,见识运城乡土民俗之一斑。

1 闻喜花馍的品类

闻喜县地处运城盆地内,平原土壤肥沃,是山西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尤其是闻喜北垣,小麦生长周期较长、品质优良,所产的麦面是蒸馍的最佳面粉。闻喜花馍源于农耕文明奴隶社会后期,是祭祀活动所用牛、羊、猪、狗等牺牲的替代品,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风起云涌的历史更迭中传承至今,历久而弥新。闻喜人礼尚往来的主要礼品就是花馍。闻喜花馍种类繁多,根据不同应用范围,分作祭祀、节庆、生育、婚嫁、寿辰、丧葬、乔迁、开业等体系;根据不同造型样式,可分作花馍、花糕、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

1.1 花馍

花馍是最基本的礼馍,分为素花馍和彩花馍,常用的品类有八种:①盘花馍,使用捏、团、盘等手法制作的象形素花馍。②枣花馍,把红枣捏、卷、盘、插在面里的盘花馍。③夹心花馍,在面里包裹油酥、豆沙等馅料的素花馍。④吉祥物馍,用面捏成禽鸟、畜兽、人物、花卉、物什等形状,象征祥瑞的素花馍或彩花馍。⑤馄饨馍,形状如馄饨的素花馍。⑥对对馍,一对为一组代表阴阳相合的馍。⑦项圈馍,又称囫囵、曲莲馍,把面盘捏组合成项圈的样式,有鱼项圈、虎项圈、花项圈等品类。⑧圆馍,象征天地宇宙混沌的素花馍或彩花馍。

1.2 花糕

花糕是一种类似生日蛋糕状的大花馍,有素花糕和彩花糕之分,一般有三种样式:①单层糕,由薄饼底盘、夹枣云团、薄饼糕面、彩色面花(或素面花)四部分组成,糕面上的面花因题材的不同而异彩纷呈;②双层糕,在单层基础上再增加一层就是双层糕,有的第一层糕座较大第二层较小,有的上下一样大,③多层糕,以夹枣云团为单元堆叠而成的三层及以上的花糕,糕的顶部、糕身一般都装饰有面花。花糕的制作比花馍费时费力、工序繁复,多用于重要的仪典场合。

1.3 吉祥物

吉祥物的产生源自古代祭祀活动中献祭的牺牲,是一种捏制成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建筑等造型的素花馍或彩花馍,有祝祷丰收、发财、登科、得子、福寿等用途。

1.4 盘顶

盘顶是一种特殊的面塑,作为祭祀典仪的供品,一般放置在献祭的食箩最上层,祭祀时再摆放于供桌上作为祭品,当作好看的门脸娱神。盘顶分作人物、器物、牺牲、花卉、建筑等品类。

2 闻喜花馍的本土特征

闻喜人把摆宴席庆贺的大场面叫作“过事”,把贺仪随礼叫作“添香”。“逢事”必“添香”,“添香”必送馍,馍在贺仪中必不可少。过不同的事,蒸不同的馍,各式各样色彩纷呈、巧夺天工的花馍彰显示出鲜明的地方审美风尚和民俗风情。

2.1 代代传承的古法工艺

闻喜花馍制作技艺是晋南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突出代表。2007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③。花馍制作者大多是经验丰富的巧婆娘、巧媳妇,她们从上一辈那里学得精湛的捏馍本领,再手把手传给下一代。馍的主料为小麦精白面粉,制作工具为菜刀、剪刀、擀面杖、筷子、梳子、篦子等唾手可得的家伙什。传下来的古法制作工序有十道:箩面、发酵、起面、揉面、捏馍、捏花、醒发、气蒸、着色、组装;手工制作技艺约二十个:揉、捏、盘、叠、搓、团、剪、压、擀、扎、印、镶、嵌、塑、扭、缠、卷、裹、粘、染等。其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评比标准的典型代表工艺是捏馍和捏面花。

2.2 构思巧妙的生动造型

闻喜花馍具有北方手工艺品端方的造型、美好的寓意、独特的风格,表现出晋南人热情好客、憨厚大方的处世态度。花馍的题材来源于文学戏曲、神话传说中的桥段和本土生活中的事物。馍的造型是对天地万物和社会活动认知的意象表达,有的形如大山,有的状如云团,有的圆润混沌,是天、地、人和谐的象征。面花的题材有花卉、昆虫、禽鸟、畜兽、人物、器物、建筑等品类,构思巧妙,生动形象,有浮雕的图案纹饰,有圆雕的造型组合。

2.3 热烈质朴的审美风尚

晋南人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性情像土地一样憨厚,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好住敞亮的屋宇,喜用质朴的器物,爱着明丽的衣饰。人们对姹紫嫣红的色彩情有独钟,如年节下的大红对子、红红绿绿的剪纸、五颜六色的年画等。这一审美习惯是黄土高原人心理需求的产物,为单调的生活环境平添了许多浓墨重彩。闻喜花馍具有典型的民间美术艺术特征,尤其注重色彩搭配。常用的染色技法有接染、晕染和平涂,所用颜料是一种环保的植物水色,有米黄、柳黄、姜黄、橘黄、水红、玫红、大红、草绿、汁绿、深绿、蒜皮紫、茄皮紫、水蓝、靛蓝等样式。典型的民间补色对比—红配绿、黄配紫、蓝配橙在面花的染色中被用得恰到好处,大红大绿中透着端方,热情洋溢,直入人心。

3 闻喜花馍蕴含的民俗文化

民俗礼仪让晋南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根祖意识,个人与家国社会,在伦理关系上环环相扣,连成“民为邦本”的一体,顺应着人的生命和传承这一传统认知。“结婚生子、繁衍生息、生老病死”,都是礼敬人生。闻喜县历史悠久,古风尚行,乡民们至今遵循礼尚往来的传统。《运城市志》载:“闻喜民情、风俗多姿多彩。民风淳厚质朴,群众礼让好客,勤劳节俭,敬老爱幼,重视亲情。长期的礼俗交往过程中,形成闻喜人一套独特的民俗文化,尤重礼仪。在操办红白喜事时,比其他县更具丰富的礼节和仪式。”④花馍作为社交必备的礼品,体现了闻喜人的伦理道德观和乡土生活观,反映了晋南自远古农耕文明时期延续至今的民俗文化。

3.1 神祇根祖崇拜的祭祀文化

晋南人以土地为根本,历来按照农耕文明的族系血缘有序繁衍生息。人们崇拜能够惠泽民生的天地自然神祇和神化了的杰出人物,敬仰皇天后土、三皇五帝、大禹稷益等祖宗先贤,以孝当先,尊老爱幼。无论过节还是过事,都要祀神祭祖:一是报答神灵祖先护佑平安的恩德,二是祈愿再受福泽。古时祭祀仪典中以馍替代牺牲,现在流变成祀不一样的神,供不同的花馍。满月寿诞、婚丧嫁娶、立柱上梁、升学开业,都要用花馍祀天祭祖。逢年过节更是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馍: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要给灶神爷备灶馍;除夕各家都要安神;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要接神,先要给天爷供上象征天、地、人谐和的三个大圆(混沌)馍,再到各处分别祭祀土地爷、门神爷、灶神爷、财神爷、仓神爷、井神爷、厕神爷,最后到厅堂祭祖先;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给灶神爷供献金山、银山、元宝、馄饨花馍和火焰枣山糕,给土地爷上供麦积、谷仓、猪头、羊头花馍和药葫芦枣山糕,给牛王爷供献卧牛、枣花和馄饨馍;清明节上坟祭祖,要蒸蛇盘盘和藏字包包馍滚坟头;端午节要给祖先供献虎头卷;中秋节要用菜馅的月饼馍祭月神爷;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初一,要蒸大花馍祭祖,为逝去的先人添寒衣。

3.2 时令节日庆典的风俗习惯

传统的老节日、老民俗为平凡的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虽然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是过节都有纳吉祈福的初衷。闻喜的节庆花馍有多重的祝福和寓意。

3.2.1 过大年

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在闻喜,年初一除了包饺子外,最热闹的就是吃花馍。一大早祭完神,全家人要在院子里烤旺火、跳旺火。由芝麻、柏枝、谷草捆扎的火堆烧得越旺,新一年的日子就越红火,就着火烤些馄饨馍和小包包馍,全家人吃了身体康健,不会牙疼。正月二十三,祭献给灶王爷的火焰枣山要分给全家人吃,表示从腊月二十三起为时一月的春节正式结束;枣山顶部的火焰一定要掰给一家之长吃,吃了就会干劲十足。

3.2.2 元宵节

正月十五庆元宵,要在家中不同地方安放镇宅馍。祭神仪式结束,再把馍分给家人吃。老人要吃健康长寿大桃馍,家长要吃财源滚滚钱包馍,妇女要吃心灵手巧布篮馍、包袱馍,新媳妇要吃早生贵子石榴枣馍和娘家妈送来的百花迎春布篮糕,小孩要吃学有所成书包馍、砚台馍。蒸给全家人吃的谷仓、麦积、富婆婆馄饨、浑身眼馍,大家吃了富裕安康、聪明能干。当地有民谣“大门狮子二门狗,三门上面鸬鸽吼,猪头放在猪圈边,羊头摆在羊栏前,兔子钻进兔窝里,鱼儿要和水缸连。麻袋放在粮囤上,捶布石上棒槌杆”⑤,反映了劳动人民朴实的企盼和祝愿。

3.2.3 其他节日

清明上坟要蒸桃花馍、柳叶馍、燕子馍,表示燕子春回、春暖花开。四月里出嫁女儿回娘家要带鱼馍预祝丰收。过端午节各家要吃虎头卷和糖包,娘家还要给刚出嫁的女儿蒸虎踩五毒花糕,意在辟邪消灾,让家人免于毒虫灾祸。六月六给刚出嫁的闺女送莲花馍,愿女儿心灵手巧、勤俭持家。七月七蒸石榴、桃、鱼、虎、狮样儿的巧饽饽,让闺女吃了心灵手巧。八月十五蒸枣花馍和月饼馍,全家吃了团团圆圆。九月九重阳节,媳妇要回娘家给父母送寿糕、节节糕和菊花馍,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娘家给闺女送五谷丰登节节糕,愿女儿在男家日子越过越好。

3.3 人生仪礼蕴含的伦理纲常

乡村其实是“人治”的群体,讲究以礼治来体现长幼齿序、维持社会群体的关系。每逢人生的重要大事,都会举行仪式,以表示对生命的礼敬、对生活的珍惜。过事用的花馍分为四种:祭典馍、仪式馍、随礼馍、待客馍。

3.3.1 诞生礼

小儿初诞三天接子礼要用通奶馍,寓意母亲有充足的奶给娃娃吃。新生儿第七天,外婆要送一个老虎火熁馍,安放在月婆屋里的窗台上,用来遮住邪风,护佑母子平平安安。满月过事,要举行撇草挂旗仪式,舅家抬的食箩上要放老虎盘顶、老虎火熁馍,祝愿娃娃有如神助、健康成长。仪式结束,婆家给舅家食箩中回礼小馄饨馍,男娃回九十九个,女娃回一百一十个。周岁礼,外婆要蒸安腿馍和鱼馍,寓意小儿能够安稳行走,如鱼得水。小儿十二岁生日要蒸十二生肖糕、开锁项圈馍,男娃用虎项圈,女娃用鱼项圈,花项圈男娃女娃通用。

3.3.2 升学礼

乡村的娃考上大学难能可贵,不管是男娃还是女娃,金榜题名都要摆升学宴席。舅家要送鱼跃龙门糕、状元游街糕,以祝愿娃学有所成。亲朋好友要随礼书包馍,寓意娃书不离手、饱读诗书。

3.3.3 婚庆礼

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在闻喜当地,往往是一家结婚,满村欢庆。婚礼包括婚前礼、结婚礼、婚后礼三大部分。婚前礼包括说亲、合婚、小定、大定、请期,正婚礼包括催妆、送妆、暖房、上头、亲迎、祭祖、出门、过门、拜堂、酒宴、合酒、敬茶、闹房,婚后礼分作侍堂、回门、认亲。男女定亲,男方去女方家要抬食箩,食箩里放一对龙凤呈祥吉祥物,放六对(或十二对、十六对、二十四对)插满寓意“喜结连理、多子多孙”花卉果实的圆花馍;女方家给男方回礼,要备一个九凤朝阳大烧馍和六个对对花馍,分给男方家的亲朋好友吃,寓意同喜。结婚迎亲,伴郎要给新郎端上成双成对夫妻馄饨馍;迎亲的食箩里要装一百二十个寓意“富贵呈祥、多子多孙”的小花馍;伴郎要手提一包随喜小馍馍走在迎亲队伍前,过河过桥过路口、碰上水井和庙宇都要扔馍馍,用以辟邪开路、逢凶化吉。新娘上轿,要把上头糕摆在床上催妆,新娘要拔下糕上的吉祥物留在娘家,寓意闺女将会开启新生活,与夫婿夫妇和合、白头偕老。

3.3.4 祝寿礼

闻喜老人六十岁开始过寿辰,七十岁和八十岁都要摆席请客大过。老人过寿,出嫁女儿要抬食箩、蒸寿桃糕,寿糕品类繁多,有五女拜寿糕、五蝠捧寿糕、九狮同菊糕、八仙过海糕、九仙捧莲糕、松鹤延年糕等,寓意寿星福寿绵延。亲朋好友要随礼大桃馍,宴席上要把桃馍呈上分享庆贺。

3.3.5 丧葬礼

葬礼是生养死葬人生仪礼中最重要的部分,祭祀礼在殓棺、安葬、七期、百天、周年、三年脱服环节中是重头戏,花馍作为主要祭品,尤能展现晋南的乡土民俗文化。参加丧仪的儿女亲家等重要亲戚要抬食箩,食箩上要放四对盘顶:一对狮子、一对老虎、一对猪、一对羊;每架食箩还要放四十八个饰有不同花卉不重样的圆馍(要紧亲戚得蒸三架食箩一百五十个花馍)。葬礼祭祀要供三十六或四十八个(有的多达上百个)大花馍,馍面上装饰着各种花卉和人物,有“二十四孝”“八仙渡海”“白蛇传奇”等传说故事,寓祝亡者早日渡劫升仙。

3.3.6 上梁礼

盖房、结婚、生子是老百姓人生在世的三大喜事。盖房立柱上梁宴,重要亲戚要抬食箩,食箩里要摆上梁糕,有九狮供菊糕、上梁大吉糕、招财进宝糕、双龙双虎糕等样式,寓意主家大吉大利。举行上梁仪式时,祀神祭祖除了供献花糕和三个馄饨馍外,还要让木工师傅从梁架上往下撒小石馍馍,取一个结实的好意头。亲朋好友要争抢石馍馍沾沾喜气,吃了不会牙疼。

4 结语

解读闻喜花馍这一晋南乡土产物,是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快捷便利的现代化生活让人们渐渐数典忘祖、只顾当下、利益第一,甚至把老民俗看作落后过时的东西,令人深深忧虑传统文化何去何从。鉴于此,现下国民素质教育有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力度,特别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纳入国学元素,使追本溯源、承继传统成为学子们下意识的正常认知,使国学和民俗文化都有蒸蒸日上的好势头。希望当下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诗词大会》《书法大会》《留住手艺》等节目,会让青年学子心里拥有家国情怀、眼里尽载泱泱华夏;希望地方的传统技艺发掘传承活动,会让更多非遗榜上有名、濒临失传的手艺重见天日。希望闻喜花馍能够随着文化回归的大潮得以推陈出新、代代传承。

注释

①②雷英铎.运城市志: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2989.

③杨金贵.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M].运城:山西省运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3:42.

④雷英铎.运城市志: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152.

⑤闻喜县文化和旅游局,闻喜县人民文化馆.闻喜花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