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楚国对外战争对楚国兵器的影响

2024-10-26罗廷黄冰冰张昌汀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东周时期,楚墓出土的青铜兵器分布范围广泛,文章从楚国兵器出土的位置分布、年代变化、类型特征、铭文纹饰等因素出发,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专家研究成果,以此简单分析楚文化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楚文化;青铜兵器;多样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30

楚国青铜兵器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楚国工艺科技、社会风俗、文化艺术都有积极的作用。楚墓出土的青铜兵器造型精美,工艺独特,本文在结合实物资料和学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论述楚国对外战争对楚国兵器的影响。

1 楚墓兵器出土地点和楚国对外战争范围

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楚文化的来源可追溯到长江中游流域新石器文明的发展壮大。《诗经·商颂》记载商王武丁奋伐荆楚,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初期甲骨文有“楚子来告”,成王时期曾封熊绎为子爵,建都丹阳。目前尚未发现西周时期楚墓中出土楚式兵器,楚式兵器基本出土于东周时期的楚墓。东周楚墓数量众多,分布广泛,遍布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几省。湖北江陵地区出土兵器的楚墓最多,宜昌当阳有赵家湖楚墓、唐家巷楚墓、枝江楚墓,荆门罗坡岗与子陵港楚墓、包山楚墓,黄冈黄州国儿楚墓。湖南出土兵器的楚墓有长沙楚墓、益阳楚墓、古丈白鹤湾楚墓。河南出土兵器的楚墓有马鞍冢楚墓、信阳楚墓、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淮阳平粮台楚墓、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等。安徽出土兵器的楚墓有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舒城九里墩楚墓、潜山彭岭楚墓、潜山公山岗楚墓、六安城北乡窑厂楚墓、六安城东白鹭洲战国墓等。楚墓出土兵器的数量多、类型丰富、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楚国对外战争的激烈程度。

从墓葬的时代早晚看,宜昌当阳唐家巷楚墓年代较早,为春秋早中期,此时为楚国对外军事扩张的初步阶段。春秋早期,楚文王将楚国都城自丹阳一带南迁至郢(湖北江陵),后楚国以江陵地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张。楚国军队向西灭夔,占据巴东;向北扩张,灭掉郑、申、上蔡等国,占据淮河上游一带。当阳曹家岗、河南淅川下寺、舒城九里墩等楚墓年代为春秋中晚期。当时楚国与晋国城濮之战失败后,向淮河流域东部发展,灭弦、黄、英、江、六等小国,占据江淮地区。春秋晚期,楚国向南过湘江到达长沙、衡阳一带。当阳赵家湖和湖南长沙的楚墓年代为战国早期,六安城北乡窑厂、荆门包山和江陵望山楚墓为战国中晚期,后期楚国向南扩张最远到达广西、云南,影响到黔、滇文化。江陵雨台山楚墓群数量庞大,出土兵器丰富,器物年代跨度较大,自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江陵地区始终是楚国的心腹重地,直至公元前278年秦攻郢后,楚都迁至陈,最终迁至寿春①。

2 楚国扩张战争丰富兵器类型

春秋早期,楚墓出土的兵器数量较少,占比较低,兵器风格受西周中原地区的影响。銎戈和上下澜的设计和中原地区相同,三角援明显受中原三晋地区的影响。春秋中期,楚墓出土兵器的数量逐渐增加,风格变化明显。春秋晚期,楚人有好剑之风,私人持剑和私自剑斗相当普遍,楚墓出土器物中剑类兵器占比逐渐增加。此时楚国向东扩张与长江下游的吴国、越国产生冲突,吴国和越国又向西扩张,与占据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碰撞。“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与唐、蔡俱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②。楚国此时向东对吴越诸侯国用兵程度加大,在楚墓中发现了吴国、越国兵器。江陵地区楚墓中出土的铜剑,其规格和纹饰都类似于吴越铜剑③。这些吴越铜剑有楚国通过军事行动获得的战利品,也有受赠的礼品。望山M1悼固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图1∶1),起初推断此剑为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后的战利品。后据所出的器物及竹简,推断墓葬年代更早,此剑可能并非单纯的战利品,“勾践嫁女之媵器而流入楚国,后由楚王赠予悼固”④。当时吴越铸剑工艺上乘,为其他诸侯国所看重,春秋时期便有“季札挂剑”的故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被楚国所占,许多铸剑工匠为楚国所用,所铸兵器便有了吴越剑的风格。

楚剑外形风格受吴越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军事行为作用。安徽舒城九里墩的春秋楚墓出土了完整戈、矛、镞、戟、殳的五兵组合。此墓出土器物数量繁多、归属不一,墓主身份引发了众多学者讨论。其中一件戟为蔡国戟(图1∶2),戟上铭文“蔡侯朔用之戟”⑤,表明其属于春秋末期的蔡成侯,同墓中青铜鼓座上的铭文考释确定其归属钟离国,因此此墓的归属是蔡国还是钟离国仍存疑。徐少华先生认为此墓随葬品数量、规格高,不属于群舒等弱小方国。而春秋晚期吴国占领此地,墓主可能是吴国贵族⑥,张志鹏先生根据史料中吴、楚等国的军事行为,推断墓主是楚军贵族将领,墓葬中多国风格的随葬青铜器可能是楚灭蔡、钟离、杞三国战争所获得的战利品⑦。推测当时楚国将领掠夺战利品作为自己墓葬的随葬品,反映楚国对外扩张战争对江淮北部地区的影响。

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诸侯国争霸混战,楚国势力增强,对外扩张战争不断,对周边小国产生极大影响。如曾、黄等国墓葬出土器物在其文化内涵和器物类型上明显有楚式特征。六安城北乡窑厂楚墓出土的多戈戟,形制类似曾侯乙墓中出土器物。巫山大厂兰家河和忠县崖脚皆发现楚国墓葬群。战国中期,楚墓中出土兵器数量达到顶峰,兵器在随葬品中占比最大。部分有类似北方地区“毁器折兵”的明器化现象,这种现象遵循的规制尚且不明,推测当属墓主自发性的选择。兵器类型、风格明显区别于过去,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类型也较复杂、丰富。楚式的直内有胡戈,援锋形状、长度各异,有三角援、弧形援、直援,援胡夹角有直角和广角。援身瘦肥、长短不一,援锋有三角状、弯曲状、狭尖状等,类型多样。楚式矛叶形状不一,有三角形、瓜子形、宽肥叶形和细柳叶形等,叶援有弧线、直线甚至凹线。在戈、矛类型丰富的基础上,出现戈矛分铸联装戟、戈援联装数量不一等。楚国兵器风格在影响周边国家的同时也被其他国家所影响,呈现多样性。

3 楚国战争失利对兵器的影响

战国晚期,楚墓随葬品中兵器数量占比逐渐减小,很大程度上是受楚国对外战争逐渐失利的影响。秦楚战争热度愈发升级,楚灭巴后,在秦国强势压力下,对川渝地区减少投入,秦攻郢后,楚国迁都寿春,国力大为衰减,随葬兵器显著减少。同时,国家对葬俗礼制的管制力量大不如前,礼制崩坏,僭越现象频现。安徽潜山彭岭、公山岗出土了许多平民级别的楚国军人墓葬,墓中仅有少量的戈、剑和镞等器物,铭文稀少,纹饰简单。这些楚国军人墓群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楚对秦战争的激烈和胶着。

4 兵器纹饰和铭文

在春秋早中期,楚国兵器和中原地区并无太大区别,楚式戈初期形制简单,未发现纹饰。后随着楚国军事的对外扩张,兵器风格受周边文化的影响,兵器纹饰日渐多样化,有双线纹、凤鸟纹、花云纹等。春秋晚期,楚式戈出现楚地特有的凤鸟纹和鸟虫书铭文。纹饰主要集中于内。剑、矛类主要以凸线兽面纹居多。剑类纹饰主要集中于剑茎的箍和镡上,配以绿松石作饰。受吴越风格的影响,部分剑脊上有菱形暗纹。矛类纹饰主要集中于骹部。淅川下寺M2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矛(图1∶3),骹部一侧置三角形环纽,以系璎珞,两叶尾收刹,叶上饰镂孔窃曲纹,骹口部饰兽面纹两组⑧。楚人尚巫,兵器上华丽精美的纹饰形象也体现出巫鬼崇拜的文化。楚文化内涵独特,兵器铭文同其他国家有所区别。首先是铭刻位置多样。楚式戈戟上铭文款式较为规整,援、胡、澜各部位均有可能铸刻,行文多为楚国特色的鸟书虫文,有2~10字。

春秋时期,楚国初步扩张发展,兵器铭文多为楚国高级贵族之名。春秋中期,淅川下寺M8楚墓出土了戟,一件胡部有铭文“以邓之戟”(图1∶5)、一件铭文有“以邓之用戟”,“以邓”为楚国王室子弟。春秋晚期,淅川下寺M2楚墓出土的戟胡上铭文为“王子午之行戟”。《左传》记载:“襄公十八年,郑子孔欲去诸大夫,将叛晋而起楚师以去之。使告子庚,子庚弗许……子庚叹曰:‘君王其谓午怀安乎!吾以利社稷也。’”⑨“王子午”即子庚,楚庄王之子。春秋晚期,淅川县徐家岭M3出土了□子辛铜戈,援胡上铸有阴刻铭文13字,为“□子辛睪(择)氒(厥)吉金尃皇,自乍(作)用戈”,同墓出土戟上有铭文“(薳)子受之用(戟)”⑩。春秋早期,塞公屈颡戈(图1∶6)胡上的铭文为“(塞)公(屈)”k。春秋中期,南阳楚屈喜戈(图1∶7)胡部铸有铭文“楚屈喜之用”5字l。此二戈的戈主均为楚国大姓屈氏贵族。春秋晚期,公戈(图1∶8)援胡铭文为“公邵僺为 造王□”9字,该戈主为楚国大姓贵族昭姓封君邵僺;春秋晚期,龚王戟(图1∶9)的铭文为“龚王止卯之造戟”m,该戈应为楚恭王时期制作。

战国时期,楚国对外战争激烈,兵器铭文类型较多。战国中期,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出土铜戈N∶220,在援、胡部有鸟虫书体阴铸铭文“平夜君成之用戈”7字(图1∶10),同墓中还出土有多戈戟,上部有内戈胡上铭文“平夜君成之用戟”(图1∶11),下部无内戈胡上铭文“平夜君成之用”n,墓主为楚国封君。战国中期,安庆王家山楚墓出土了M1∶7越王丌北剑(图1∶4),其鸟篆铭文字迹清晰,错金铭文细如毫发,剑格两面以及剑首均铸铭文,其中有字错金,与未错金的铭文相间排列,剑格正面铭文为“古北丌王(越)戊 戊(越)王丌北古”;背面铭文为“自(剑)佥用(作)乍自 自乍(作)用佥(剑)自”,剑首铭文为“隹(唯)戊(越)王丌北自乍(作)之用之佥(剑)”o。出土此剑的墓葬规格等级较低,随葬器物较少,年代较晚,推测该剑应为战胜后掠夺的战利品。战国晚期,新城徒卒戈(图1∶12)铭文为“敬(戒)新城徒萃(卒)”p,意为楚地新城戍卫军人所用。

楚国兵器铭文多表现为“器主—之用—兵器名称”的排列形式,诠释含义为兵器持有使用者、君主名号,少量铭文记录铸造者名称和年代号称及信息。这种特征可能是受北方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既用来记录名目,也便于表明器主的身份。从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楚国兵器铭文所显示的来源为王室及大姓高等贵族转向普通楚国军人,推测这些兵器或为缴获的他国战利品。

剑、矛类兵器上的铭文比戈、戟稀少,一方面可能是戈戟的仪仗作用较重,另一方面,从手工铭刻的操作难度上来说,戈戟的胡、澜等部位面积较为平整宽广,铭刻文字较为容易,铭文行款也较为工整美观。而矛的叶、骹等部位凹凸不平,叶的脊、援之间面积较小,而骹部为圆柱体,装饰优美的曲线条较为容易且更加美观,刻铭文规整的文字较难且影响美观。剑类亦是同理,在茎、箍等部位刻铭较难,勾线较容易,铭文大多集中于剑身,处于脊、刃之间,这些位置较为平整宽广,当然铭刻工艺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可能会影响到剑刃本身的强韧质量,目前出土铜剑剑身有铭文的概率不高。

5 多样化特征

楚国疆域辽阔,青铜兵器形制风格不一。随着外来文化在楚地传播,楚文化不仅保持和发扬了本土文化的特色,还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强烈形象特征的新文化形式。楚国青铜兵器也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其兵器的多样化特征是循序渐进、不断推进和演变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各类兵器都有普遍更替的趋势。这种多样化特性独树一帜,也反映出当时楚国兵器铸造未形成严格统一的管理和规范,未出现大规模统一型号标准化的兵器生产。楚国官方对兵器管制较少,甚至可以私铸,流传有干将、镆铘之子眉间尺复仇的故事。对外战争所获战利品可以私人保留、公开使用和随葬,兵器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可随意买卖,楚国对兵器铸造、流通、使用、随葬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开放、自由的态度,楚人好剑的风气和楚国对外扩张的需求也促进了楚国兵器生产和交易,推进兵器的市场化普及。

注释

①俞伟超.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J].江汉考古,1980(1):17-30.

②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

③李伯谦.中原地区东周铜剑渊源试探[J].文物,1982(1):44-48.

④楚文化研究会.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M].武汉:荆楚书社,1987.

⑤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J].考古学报,1982(2):229-242,277-282.

⑥徐少华.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年代与族属析论[J].东南文化,2010(2):45-48.

⑦张志鹏.舒城九里墩墓年代与国别考[J].东南文化,2012(2):68-70.

⑧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k吴镇烽.近年所见所拓两周秦汉青铜器铭文[J].文博,2006(3):4-9.

l林丽霞,王凤剑.南阳市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铭铜器[J].中原文物,2006(5):8-9,90,97.

m韩朝,刘海洋.新见楚国铭文兵器[J].南方文物,2004(4):42-44.

n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驻马店市文化局,新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发掘[J].文物,2002(8):4-19,1.

o黄光新.安庆王家山战国墓出土越王丌北古剑等器物[J].文物,2000(8):84-88,97.

p黄锡全,冯务建.湖北鄂州新出一件有铭铜戈[J].文物,2004(10):8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