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初渠县文庙的始建年代

2024-10-26邓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渠县文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初渠县文庙的修建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这是目前关于清初渠县文庙修建年代的一种较普遍看法,但缺乏较为可靠的文献依据。文章通过梳理方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对清初渠县文庙的始建年代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清初渠县知县雷鸣鲁开始修建渠县文庙大成殿的时间应为康熙四年(1665),至康熙五年(1666)雷鸣鲁方才完成渠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建工作。

关键词:清代;渠县文庙;雷鸣鲁;大成殿;始建年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26

1 渠县文庙简介

渠县文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位于县西石子冈;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重修;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邑侯梁从义迁建文庙于县城南外西岩侧(即虹饮亭侧);明天启元年(1621),邑侯邸居正又于南郊将文庙迁回旧址;明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九日,渠县文庙被农民起义军焚毁,亦即嘉庆本《渠县志》所称的“癸未重九之交,‘贼’由西城毁堞而入,学宫焚焉”。自清康熙以来,时任知县雷鸣鲁、刘梦饶、董钜、侯承垿、萧鋐等人对渠县文庙进行过多次修建、增修或培修。清道光元年(1821)秋季,时任知县黄之澜完成渠县文庙的更修,至此基本奠定了渠县文庙的建筑规模。

渠县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711平方米,是目前川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儒家文化古建筑群。渠县文庙依山取势,以少见的中曲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巧妙合理地布置了以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庑、西庑、崇圣祠(启圣殿)等为主要框架的三进四合院院落式建筑(图1)。整个古建筑群落呈阶梯状,厢庑亭阁浑然一体,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棂星门牌坊正中刻“棂星门”匾额,两侧透雕“松鹤同春”。牌坊石刻皆为透雕,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仙鹤穿云”“五蝠(福)归真”“麒麟送书”“鱼跃龙门”等图案,生动活泼,端庄和谐,巧夺天工,被誉为“蜀中牌坊之首”(图2)。民国版《渠县志》称:“棂星门拣选石材美而巨,雕刻尤精,绝川中得未曾有云。”1926年,商务印书馆编辑的《东方杂志》曾载专文和图片予以介绍。1939年年底,梁思成、刘敦桢等当时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曾到渠县实地考察渠县文庙、渠县汉阙等文物古建筑。梁思成在其所著《西南建筑图说》中有关于渠县文庙棂星门的专门论述,称棂星门“建于高台上,五间六柱,柱皆通天式。明间施龙门枋及额枋四层,次间稍间减为三层;其间装花版,刻龙凤麒麟及几何纹样,甚崇丽;但额枋以上,俱无檐楼,故其形制介乎牌楼与棂星门之间。清乾隆初知县萧镕(鋐)建”①。刘敦桢先生在调查了渠县文庙后,称“棂星门,五间六柱五楼,若普通牌楼式样,不经见”②。2007年6月,渠县文庙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渠县文庙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月,渠县文庙与渠县历史博物馆组成渠县文庙旅游景区,晋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 地方文献关于清初渠县文庙修建年代的记载

清代官方编撰的《渠县志》有四个版本,即雍正本、乾隆本、嘉庆本、同治本,民国版《渠县志》称雍正、乾隆二本《渠县志》已佚,今有渠县旧志整理委员会于2011年点校重刊的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该本《渠县志》仅有四卷,内容极为简略。据乾隆五年刻本《渠县志》记载,学宫于“国朝康熙五年,知县刘梦饶遵旧制重建”③,并未提及清初渠县知县雷鸣鲁修建渠县文庙之事。嘉庆本《渠县志》则对渠县文庙的历史沿革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文庙:县西石子冈。宋嘉定间建,元大德中重修,明洪武中县令梁从义改建南门外一里许西崖侧,天启中县令邸居正详请仍建于此,明末毁于兵。国朝康熙四年县令雷鸣鲁修复;五年,县令刘梦饶遵旧制重建。”④同治本《渠县志》卷十五《学校志》对清初渠县文庙的重建(修建)年代却有另一种不同的说法:“学宫:旧在县城西石子冈,宋嘉定中建,元大德中重修……明末毁。国朝康熙二年,邑侯雷鸣鲁重建;五年,邑侯刘梦饶遵旧制重建,李珪有记。”⑤民国版《渠县志》、王建纬的《清代渠县文庙》(载于《四川文物》1986年第3期)、郑六秋的《渠县文庙》(载于《巴蜀史志》2017年第4期)、肖仁杰的《渠县文庙》(载于《达州日报》2022年3月4日第6版)等均沿袭同治本《渠县志》之说,认为清初渠县文庙于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其他如《大清一统志》《顺庆府志》等相关地方文献均未明确记载清初渠县文庙的始建年代。清初雷鸣鲁开始修建渠县文庙的年代究竟是在哪一年,本文将据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

3 清初渠县文庙始建年代探讨

查阅嘉庆本《渠县志》,傅惟清在其撰写于康熙四年(1665)乙巳三月的《重修圣殿碑》一文中对明代至清初渠县文庙迁建修建过程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渠学宫旧在石子冈顶,前代隆庆己巳迁于南郊。天启辛酉复自南郊迁今址,未及百年而学已再修矣。癸未重九之变,贼由西隅毁堞而入,学宫燹矣。自此以后欃枪耀彩奎璧沉光,青黄赤碧之气化为夜月啼鹃,不复有横经虎观坐皋比而课诸生者,几三十年矣。……雷公名鸣鲁令渠教养不亚文翁,五年百废俱兴,既已修复城隍,即谋诸国子先生袁公名锡衮曰:学以育才明伦国家钜典,矧令士民胥宇正化民成俗之日而明禋重地荆榛栉比,不惟无以妥先圣之灵……前雷公已捐金三十两倡之。岁十月,募役鸠工程材伐木刈厥榛徙厥瓦砾,中唐之圮者甓之,㕍齿之倾者缉之,三阅月而正殿告成,重门洞开,复檐高峙,规制宏敞,视旧日无少异焉。”⑥根据《重修圣殿碑》一文,结合目前所见嘉庆本、同治本及民国版《渠县志》的相关记载推测,笔者将清初渠县文庙大成殿可能的修建年代罗列如下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3.1 康熙二年(1663)

如前文所引,同治本《渠县志》卷十五《学校志》说,雷鸣鲁于康熙二年重建学宫。民国版《渠县志》也有“清康熙二年,知县雷鸣鲁创修(文庙)”的类似叙述。据此,雷鸣鲁似在康熙二年对渠县文庙进行了重建。然清初渠县县治移于县北八十里岩峰场之周家寨,历成弘辅、熊焯、黄伉三令,至康熙二年,雷鸣鲁始率士民归渠修筑城垣⑦。乾隆本《渠县志》称,“国初,官民犹从砦居。康熙二年,知县雷鸣鲁亲率士民开除灌莽,修复城垣,并建官署民居,始得入城安处”。同治本《渠县志》卷十《城池志》亦称,“皇朝初移治于县北八十里之周家砦,历成弘辅、熊焯、黄伉三尹,康熙二年邑侯雷鸣鲁亲率士民开除灌莽,修复城垣并建官署,民居始得入城安处”。渠县县城明末因张献忠之乱三毁于贼,县城“旷无居人,丛木拱把,虎豹时时游城中,官民皆寨居”⑧。嘉庆本《渠县志》载李珪《重修宕渠城垣碑》一文称,“国朝定鼎之后,官吏犹率人民寨居,城中虚无人,楼橹攲斜,池隍堙塞,日倾月圮以成墟十有八年,城木斯拱,豺虎昼见,鸺鹠群啼,望而畏之,人莫敢至”。在此社会背景下,雷鸣鲁于康熙二年癸卯始奉檄修治渠县城垣,至康熙四年乙巳告竣⑨。雷鸣鲁此时主要精力放在修筑渠县县城城垣一事⑩,似应无余力来进行大成殿的修建工作,只有在修好城垣后才有精力谋划修建文庙之事,亦即贾绂麟所谓“城垣固而后谋及黉序,理故宜然”k。因此,雷鸣鲁在康熙二年开始修建大成殿的可能性较小。

3.2 康熙三年(1664)

嘉庆本《渠县志》载《重修圣殿碑》撰写于康熙四年(1665)乙巳三月,结合文中“岁十月,募役鸠工程材伐木刈厥榛徙厥瓦砾,中唐之圮者甓之,㕍齿之倾者缉之,三阅月而正殿告成……视旧日无少异焉”的记载,可推测雷鸣鲁开始修建大成殿的时间为康熙三年(1664)十月,至康熙四年正月或二月完成修建工作,然此与《重修圣殿碑》一文关于大成殿是在重建城隍庙之后才开始谋划修建的描述明显相矛盾(详见后文)。此外,在贾绂麟所撰《重修城垣碑岁月辨》一文中,贾绂麟根据李珪撰写的《重修宕渠城垣碑》,结合实地查看重修城垣碑碑文,指出雷鸣鲁修建渠县县城城垣经始于康熙二年癸卯,落成于康熙三年甲辰,而立石于康熙四年乙巳。《重修宕渠城垣碑》一文的撰写时间并非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而是康熙四年乙巳,并对《重修宕渠城垣碑》一文撰写时间致误的原因进行了合理分析l。乾隆本《渠县志》、嘉庆本《渠县志》、《康熙顺庆府志》均抄录有李珪《重修宕渠城垣碑》,雷鸣鲁于康熙二年盛夏之月由周家寨放舟而下泊城,开始修筑城垣,自夏徂秋,后因王眷南下工少暂停,康熙三年春二月又继续修筑,逾年而成。由此可见,嘉庆本《渠县志》已有将《重修宕渠城垣碑》的撰写时间由“康熙四年乙巳”误记为“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之先例,结合康熙四年恰为《重修宕渠城垣碑》一文的撰写时间推测,嘉庆本《渠县志》极有可能将《重修圣殿碑》一文的撰写时间误记为《重修宕渠城垣碑》一文的撰写时间(两文同在《艺文志》一卷,且两文仅隔《增修文庙碑》一文),而将《重修宕渠城垣碑》一文的撰写时间误记为“康熙二十四年乙丑”是一误再误,据此同治本所载《重修圣殿碑》一文的撰写时间应有误,雷鸣鲁于康熙三年开始修建大成殿的推论亦难以成立。

3.3 康熙四年(1665)

《重修圣殿碑》一文明确说到“雷公名鸣鲁令渠教养不亚文翁,五年百废俱兴,既已修复城隍”,即开始谋划修建大成殿之事。联系前后文意,加之康熙五年渠县县令已为刘梦饶m,则康熙五年绝非雷鸣鲁开始修建大成殿的年代,因此此文中所述“五年百废俱兴”中的“五年”应指雷鸣鲁担任渠县知县的第五年。关于雷鸣鲁开始担任渠县知县的时间,主要有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二年两种说法(表1)。通过分析乾隆本《渠县志》、嘉庆本《渠县志》、同治本《渠县志》、民国版《渠县志》及黄廷桂等撰修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四川通志》等相关地方文献可以看出,顺治十八年应为雷鸣鲁开始担任渠县知县的时间,康熙二年则为雷鸣鲁率领士民从周家寨重新回到渠县县城开始修建城垣官署的时间(见前文)。据此推算,雷鸣鲁担任渠县知县的第五年即为康熙四年。雷鸣鲁在其修复城隍庙后才开始谋划修建大成殿之事,而乾隆本《渠县志》、嘉庆本《渠县志》、同治本《渠县志》等明确记载城隍庙的重建时间也皆是在康熙四年m,由此推测,雷鸣鲁开始修建渠县文庙大成殿的时间应为康熙四年(1665)十月,而这也与嘉庆本《渠县志》卷十七《祠庙志》所称文庙于“国朝康熙四年县令雷鸣鲁修复”的记载相符o。“国朝康熙四年县令雷鸣鲁修复”应解读为“康熙四年县令雷鸣鲁开始修复(文庙)”。这可从嘉庆本《渠县志》记载的城垣的修复年代为始建年代得到一个例证:嘉庆本《渠县志》卷十《城池志》载“康熙二年,县令雷鸣鲁修复旧规”,卷十四《公署志》载“康熙二年,县令雷鸣鲁修复城垣”;而根据贾绂麟所撰《重修城垣碑岁月辨》,康熙二年为雷鸣鲁开始修建渠县城垣的年代。由此可见,嘉庆本《渠县志》所载《重修圣殿碑》一文撰写于康熙四年乙巳三月的记载应该有误,同治本《渠县志》、民国版《渠县志》均沿袭此说。但是《重修圣殿碑》文中明言雷鸣鲁于修复城隍庙后才开始谋划修建大成殿,岁十月开始修建,历三月而成,据此雷鸣鲁完成大成殿的修建时间已到康熙五年矣,其撰写时间应在大成殿修建完成之后不久,大致在康熙五年三月较为合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雷鸣鲁应于康熙四年(1665)十月开始修建大成殿,至康熙五年正月或二月方才完成大成殿的重建工作。

4 余论

渠县文庙是在明末清初渠县遭受张献忠之乱的社会背景下,由以雷鸣鲁、袁锡衮等为代表的渠县当地官绅人士倡导而进行重建。雷鸣鲁在担任渠县知县时,面临渠城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身先士卒,率领渠邑百姓修复城邑、官署,修建文庙大成殿、城隍庙、关帝庙等地方公共建筑,招集流移,使四民安业,得到百姓的拥戴,后卒于官。傅惟清赞其“令渠教养不亚文翁”,死后崇祀名宦祠。

康熙五年,刘梦饶接替雷鸣鲁担任渠县知县,他对大成殿予以髹漆、彩画,在大成殿后建两祠,于大成殿两旁培修东西两庑各五楹。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董钜对渠县文庙进行补修。康熙三十年(1691),知县孙淑诒重建两庑。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候承垿改建完备。雍正三年(1725),知县尹诰补休明伦堂。雍正八年(1730),知县徐兆麟建忠孝节义祠。乾隆二年(1737),县令萧鋐重修殿、庑、门、祠、台、序、阶、池如制。乾隆四年(1739),知县李云骕建尊经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县令赵立忠命邑庠张忠荩修泮池。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县张鸣彝命教谕张仲谟率捐贡戴之璠监生王成业等倡募绅士补修照墙并圣域贤关二门阖庙石工。嘉庆十四年(1809),东庑基址坍塌,典史陶泳捐俸补修。道光元年(1821),知县黄之澜完成渠县文庙的更修,从而基本奠定了如今渠县文庙的建筑规模。经黄之澜的更修,渠县文庙计有大成殿五楹,崇圣殿三楹,东西庑各三楹,戟门三楹,名宦祠三楹,乡贤祠三楹,贤良祠三楹,忠孝祠三楹,节义祠三楹,其明伦堂在学宫右上下各三楹,尊经阁在学宫后楼二层,昭忠祠在学宫墙外。可见,有清一朝,渠县历任知县大多重视渠县文庙的修缮工作。

梁思成先生曾称,“今天全中国每一个过去的省城、府城、县城都必然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红墙黄瓦的孔庙”p,但如今在许多城市都难以寻觅到文庙的身影。岁月荏苒,作为县城的一处文庙,渠县文庙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中共渠县县委、渠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渠县文庙的保护利用工作,先后实施了“恢复文庙”四期工程,使渠县文庙得到较好保护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将渠县文庙打造成为渠城的一处历史人文胜地,渠县文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和参观。

注释

①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6.

②刘敦桢.刘敦桢文集(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294.

③渠县志:卷之一学校[M].刻本.1740(清乾隆五年):13.2011年重刊.

④王来遴.渠县志:卷十七:祠庙志[M].刻本.1812(清嘉庆十七年):1.

⑤贾振麟,金传培.渠县志:卷十五:学校志[M].何庆恩,修.刻本.1864(清同治三年):14.

⑥参见嘉庆本《渠县志》,卷四十六《艺文志》,第10-11页;同治本《渠县志》,卷十五《学校志》,第17-19页;杨维中等监修、钟正懋等撰、郭奎铨续修《渠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渠县平民教养工厂铅印部承印,卷十二《文征志(八上)》,第79-80页。

⑦(渠县)城池:康熙二年,知县雷鸣鲁率士民归城,修筑如故。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康熙顺庆府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438.

⑧参见民国版《渠县志》,卷十二《文征志(八上)》,第64-65页。

⑨参见同治本《渠县志》,卷十《城池志》,第20-21页;民国版《渠县志》,卷十二《文征志(八上)》,第64-65页。

⑩康熙二年,雷鸣鲁还在宝珠山重建了关帝庙(关岳庙),见嘉庆本《渠县志》,卷十七《祠庙志》,第2页;同治本《渠县志》,卷十七《祠庙志》,第1页;民国版《渠县志》,卷五《礼俗志(中)》,第67页。

k参见同治本《渠县志》,卷五十二《艺文志》,第53页。

l参见同治本《渠县志》,卷五十二《艺文志》,第53-55页。

m参见嘉庆本《渠县志》,卷三十三《职官志》,第4页。

n参见乾隆本《渠县志》,卷之二祀典,第38页。嘉庆本《渠县志》,卷十七《祠庙志》,第2-3页;同治本《渠县志》,卷十七《祠庙志》,第6页;民国版《渠县志》,卷五《礼俗志(中)》,第79页。

o参见嘉庆本《渠县志》,卷十七《祠庙志》,第1页。

p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417.

参考文献

[1]渠县志:卷之一学校[M].刻本.1740(清乾隆五年).2011年重刊.

[2]王来遴.渠县志[M].刻本.1812(清嘉庆十七年).

[3]贾振麟,金传培.渠县志[M].何庆恩,修.刻本.1864(清同治三年).

[4]钟正懋.渠县志[M].郭奎铨,续修.杨维中,等监修.铅印本.1932(民国二十一年).

[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文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