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性学习在博物馆少儿美育课程开发中的运用

2024-10-26赵蕴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通过事实研究,自主发现事物概念和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博物馆作为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其不仅是收藏中心、学术中心、文化中心,更是教育中心。文章以新乡市博物馆资源为切入点,从实际案例—新乡市博物馆与课外美育机构的“纹样之旅”美育活动出发,重点分析新乡市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使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总结出该课程案例设计的不足之处以及探究性学习方法在新乡市博物馆中的应用方法和经验,期望能为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宝贵参考与启发。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博物馆课程;美育功能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21

1 探究性学习和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

探究性学习是教育者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学习方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导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实现学生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塑造独立的人格。随着校内课堂不断提倡主体性教育与创新性教育,目前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

1.1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自主性、过程性、任务驱动性等特点。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机械式学习—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探究,直接将学生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指导者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其在多样化的思维中进行自主探究、科学判断,从而得出学习结论。这个过程既包含思维过程,也包含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所以探究性学习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是开放性的,只要学习者想到的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课程探究的内容。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探索学习对象的历史背景,也可以了解它的纹样寓意。学生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用综合知识的视角分析探索问题,这恰好也与当下所强调的跨学科教育观念相吻合。探究性学习这样的开放性特点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对所探究知识的渴望快速进入学习过程,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新乡市博物馆课程资源现状探究

新乡市博物馆是河南省馆藏量第二大博物馆,其馆藏丰富,有深沉博大的青铜器、温润精巧的瓷器、精美的佛造像、名家书画大作等,众多灿若星辰的文物勾勒出了几千年来牧野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现了牧野大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新乡市博物馆设备完善,场地开阔且交通便利,非常适合开展少儿美育活动。

新乡市博物馆因庞大的文化资源和潜在的教育学习功能,正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与繁荣兴旺的线上、线下教育兴趣班发展态势相比,传统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弱化。除了偶尔举办的展览,如航天航空展等会吸引大众参观外,大多时候新乡市博物馆处于一种半休眠的状态。新乡市博物馆在学习活动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很少,并没有形成博物馆少儿美育课程体系。在如今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社会大背景下,博物馆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树立和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发博物物馆少儿美育课程资源非常重要。

1.3 博物馆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少儿美育的必要性

美育是博物馆主体功能之一。对于成人而言,博物馆是陈列漫长历史长河璀璨结晶的地方,而对于尚且年幼的学生们来说,博物馆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个连接了过去与未来的地方,它有着长长的电梯、透明的展柜、精美的展品、传奇的历史背景故事等。学生可以自由漫步在这完全不同于教室的学习场所,为了更自由地调动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博物馆少儿美育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运用到与之相对应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与探究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将探究性学习应用至博物馆少儿美育课程设计中具有较为科学且可操作性的实践价值。只有采用符合学生身心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来实施博物馆美育,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具有的互动性、丰富性、探索性、故事性等特点使其在开展少儿美育课程时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参观—聆听—接受”的灌输式博物馆教育模式,而是需要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快乐情感和主动精神,让学生自己发现课程主题、探寻根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如何在博物馆美育课程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以新乡市博物馆“纹样之旅”美育活动为例

探究性学习可以突显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和规划性,在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更贴合博物馆的公共美术特性,也可以提升博物馆公共教育成效,避免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让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价值和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让更多人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下面笔者将从实际案例—新乡市博物馆与课外美育机构共同开展的“纹样之旅”美育活动出发,从手册导入、课程手册设计两个部分详细陈述如何在博物馆美育课程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纹样之旅”博物馆美育活动是根据新乡市博物馆“牧野华章”一厅至四厅中展出的不同时期器物纹样设计的活动,在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手绘、设计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2.1 探究性博物馆情景导入

成人来参观博物馆之前,或已提前了解历史背景,或已带着各自对文物的审美期待,并且成人进入博物馆情境后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或博物馆提示顺利展开学习观赏。但儿童没有成人的丰富经验,没有历史知识储备,甚至可能还认不全馆中藏品的介绍文字,这时为了儿童更顺利地进入博物馆,更高效地感受博物馆文物之美,就需要引导者设置“有准备的情境”来引导他们。

“纹样之旅”美育活动通过营造“我在平原寻宝藏”的故事情境,以游戏单页(图1)导入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们代入寻宝人身份,在寻宝图的引领下展开探索、体验、表达,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初步了解课程内容。不同于以往走马观花似的参观,游戏单页可以延长学生在展厅观察的时间,通过情景设置连接博物馆和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然融入课程。

2.2 探究性博物馆活动手册设计

博物馆内课程的设计逻辑应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博物馆自由学习的特征,将学习、观赏、体验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方法中,尤其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主线,也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问题的设置极为重要。

“纹样之旅”美育活动以“博物馆引导手册”贯穿课程始终,代替传统的灌输讲解式授课形式。学生在引导手册中的任务引领下展开探索、体验、表达与创作。“博物馆引导手册”的设计上,从观察展品整体形象到观察发现展品局部细节纹样,从大到小逐层递进,一个个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跟随课程主体进行自由探索。例如,“博物馆引导手册”第四关的设计,由问题“这些器物上的纹样像什么动物呢”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并总结学习对象的纹样,在此基础上再由老师进行仔细、系统的讲解(图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动手将纹样的演变过程绘制在任务手册中,更加强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获得对所学对象视觉和触觉的认知后,再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表达对美的独特见解。“博物馆引导手册”中任务的引导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获得美的感受。

为了让课程更加有趣,“博物馆引导手册”中还设置了有趣的立体机关书(图3),区别于校内的课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并在能够胜任的艺术创作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课程设计立足审美情感的个性化、复杂化特征,在隐性美感展线的任务引导下让儿童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伴随孩子的一生,渗透在不同的领域之中。

创造性是美育的本质特征之一,艺术因为有了创造才有可供人们审美的对象。通过具有逻辑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们已经收集并绘制了许多器物纹样,因此在课程最后的作品创作中选择开放式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观过程中观察到的器物,装饰上任务手册中学习并收集到的纹样。独特的作品呈现方式使学生们不被框架要求所束缚,激情大胆地在画纸上绘制着自己发现并收集的独特美。

“纹样之旅”美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或坐,或趴,或站,在了解文物纹样的课程中进行绘画创作,这能够让学生们养成认真观察事物、思考事物的好习惯,而不是死板的只能在单向式的教学中背诵知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于事物美的自主感受能力。

3 在博物馆少儿美育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启示

3.1 系列化博物馆课程设置

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其课程的设置不应该是偶尔的、少数的、不成系列的。博物馆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往往只能带领学生了解其中的冰山一角。新乡市博物馆馆藏丰富,有瓷器、青铜器、彩陶等不同类别,单单一节美育课程只能带领学生从器物纹样出发了解相关知识,无法很好地让学生感知美、体验历史与文明、激发想象力,学生上完课后往往意犹未尽。所以,博物馆应该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和内容,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系统的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实现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功能。

3.2 博物馆少儿美育设施提升

博物馆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肩负着提高大众素养的重要职责。博物馆可以多从少儿参观者视角出发改善设施,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如全息投影技术、AR技术、VR技术,让参观者由眼入心,给予其更好的参观体验,增进其对馆藏文物的了解。

3.3 博物馆内容策划多元性

博物馆虽然可以作为学生美育学习的庞大资料库,但其中许多学术成果并不能直接成为学生学习美育知识的素材,这时就需要教师或博物馆教育人员承担起转化使者的作用,将晦涩难懂的学术成果拆解为课堂中学生能够理解的科普内容并讲授。为了使知识更加易懂,教育者往往会运用跨学科的内容。博物馆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融合了文学、科学、历史等多种学科,也可以加入动手制作环节,将各个学科有机结合,丰富一堂课的内容,也使学生更快速地了解所学知识。

4 结语

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索的过程,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创新。在博物馆这个充满知识的学习场所,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的知识越多,探究性学习能力就会越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更加深刻。

任何美术课程都具有人文性质,旨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等。所以,儿童成长离不开人文关怀,而博物馆美术教育是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平台之一,其目的不在于培养儿童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艺术家或者历史学家,而是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和独特的博物馆公共艺术场所来培养儿童的自我探索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让他们对历史悠久的人类文化背景有更多的了解,树立健康人格,促进儿童全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长城,张向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5-46.

[2]石南乔.基于探究式学习理论下的武汉市博物馆学习单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9.

[3]施艳萍.当代艺术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之初探[J].中国陶瓷工业,2023(6):128-130.

[4]夏正江,梅珍兰.对研究性课程内涵的一种解读[J].教育研究,2001(6):66-70.

[5]王佳曦,金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资源进入高中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2):147-149.

[6]徐望.博物馆的艺术文化资本与艺术审美型展览[J].艺术博物馆,2023(5):77-83.

[7]张生祥.浅谈中小学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1(10):18-21.

[8]江河.以社区(生态)博物馆为依托的社会美育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23(2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