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开发路径探究

2024-10-26刘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在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当下,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博物馆是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是中小学校拓展育人途径、强化育人效果的重要场所。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以青少年为重点教育服务对象,通过多渠道实施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为进一步在馆校共建中拓展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深度与广度,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学校和博物馆的实际需要,文章结合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成果和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经验,浅谈对优化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的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12

0 引言

《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指出,“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是“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地博物馆加强资源整合,推出一系列研学旅行实践项目和精品研学课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馆校合作的重要阵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服务性、实物性、知识性、情境性等特点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博物馆可以发挥资源优势,与中小学校加强联系,深化合作,结合双方的实际需求,努力拓展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在全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机制中实现社会价值。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以下简称中山舰博物馆)于2010年正式开馆,依托中国最大可移动文物、中国近代名舰—中山舰等文物资源,以及武汉市江夏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许多学生到此游学参观。开馆十余年来,中山舰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策划、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活动。目前,关于中山舰博物馆馆校合作视域下的中小学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本文梳理了中山舰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以及课程开发现状,并针对中山舰博物馆在馆校合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其他博物馆的社教和研学工作提供参考。

1 中山舰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实施概况

1.1 中山舰博物馆教育资源

中山舰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是一座以中国近代名舰中山IjnnjI1/L3jEXVKNBmsH8v7zExHGtKp2GNiQZ9Yuxqw=舰的名字命名的市属专题性、纪念性博物馆,2011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中山舰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如下。

1.1.1 从藏品资源看

目前,博物馆馆藏文物7178件(套),主要由中山舰出水文物、征集购买文物和接受捐赠文物组成。其中,一级文物62件(套),二级文物96件(套),三级文物3174件(套)。中山舰出水文物约6500件(套),以报单、钱币、瓷器、武器为大宗,分为舰载设施、铭牌标志、武器装备和生活用品四大类,是馆藏文物的主体,亦是博物馆设计教育课程的重要实物来源。

1.1.2 从展陈资源看

博物馆设有“中山舰复原陈列”“中山舰出水文物精品陈列”“中山舰史迹陈列”三大基本陈列,将中山舰舰体、中山舰舰载文物精品和中山舰舰史相结合,讲述了中山舰的百年风雨历程。此外,博物馆还在线上和线下举办了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拥有红色、海军、民俗、水下考古、孙中山与宋庆龄等多个主题的临时展览和基本陈列,构成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1.1.3 从场馆资源看

博物馆不仅有丰富的文物和展陈资源,还有开放式的学习环境。2021年1月,中山舰博物馆与江夏区图书馆、中山舰旅游区联合将博物馆舰体陈列厅舰首区域打造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智慧图书角。在图书角,除了纸质图书、绘本、杂志外,还有数字图书、红色故事互动屏幕以及VR装置。学生可以在这里开展团体协作与知识共享,进行自我体验式学习,也可以参加博物馆推出的教育课程,在博物馆社教人员的引导下开展探究式、启发式学习。

1.1.4 从人力资源看

博物馆设有学术委员会,聘请湖北省、武汉市文博专家若干人,定期来馆探讨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体系构建和发展规划问题。博物馆还与武汉大学等高校、江夏区求实中学和实验小学等中小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等馆实施共建,学校老师和博物馆专技人员成为博物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优化博物馆教育课程的授课效果,博物馆十分重视对馆内社教人员的培养。博物馆社教人员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奖项。中山舰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馆校合作实践中,积累了不少针对中小学生实施教育课程的经验。2020—2023年,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和宣传展示活动加快发展,为以后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1.2 中山舰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实施

自开馆以来,中山舰博物馆秉承着“收获、分享、传承”的教育理念,依托博物馆教育资源,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加强与学校、社区和军营的联系,以中小学生为重点教育服务对象,在线上和线下推出有关中国近代史、世界海洋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等特色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品格塑造、知识拓展起到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中山舰博物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场馆教育课程、校内教育课程和线上教育课程。

1.2.1 场馆教育课程

该课程主要围绕馆藏文物、临时展览、节日与纪念日、寒暑假特色教育展开。①馆藏文物,当中小学生来馆参观时,社教人员向学生讲解中山舰及舰载文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馆藏文物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博物馆还针对馆藏文物设计出专题课程,例如2016年举办的“寻‘宝’中山舰”体验课。②临时展览,在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中配套设计了一些互动体验课,例如依托2019年举办的“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展”推出的“海军知识小课堂”,依托2021年举办的“舰证强军·中国百年名舰展”推出的“少年儿童心向党 红色精神代代传”亲子教育课等。③节日与纪念日,例如2019年端午节博物馆开展的“‘蛋’午快乐!手绘鸭蛋”创意工坊体验课,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博物馆与汉口学院在馆合作开展的“绣染丹青”剪纸体验课,2023年6月1日开展的“寻找失落的名字”体验课。④寒暑假特色教育,例如博物馆于2018—2019年暑期举办的“悦读·悦思·悦想”绘本分享阅读体验课。

1.2.2 校内教育课程

中山舰博物馆通过与高校、其他博物馆联合推出以及自主设计的方式,将教育课程送进各中小学。这些教育课程或不以展览为依托,例如2018年5月在求实中学举行的,由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主办、中山舰博物馆承办的“‘预见未来的自己’初中生涯规划”讲座,2019年5月在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举办的,由中山舰博物馆自主设计的“名舰课堂”之“我的名字叫‘水手’”等教育课程,2023年12月中山舰博物馆联合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在武汉市硚口区实验小学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读书节”体验课;或以展览为依托,例如2020年12月中山舰博物馆与武汉革命博物馆在江夏区第五中学等中小学校共同举办的“红色文化展览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

1.2.3 线上教育课程

近年来,博物馆线上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山舰博物馆线上教育课程主要以云展览、云直播、云课堂的形式展开。①云展览,2022年5月18日,中山舰舰体陈列“云展览”正式上线,观众可“登”舰观展,同时,中山舰舰史“云展览”“从‘永丰’到‘中山’—中山舰的风雨百年展”也正式上线。②云直播,例如2020年3月举办的“探寻中山舰的风雨历程”直播课程,2020年8月的“苦难·辉煌—舰证海军百年展”直播活动,2022年3月的“廉洁修身 廉洁齐家—孙中山家风展”直播活动。③云课堂,例如2020年4月至12月,中山舰博物馆在官方微博、微信上陆续推出的十期“名舰‘云’课堂”。

综上,中山舰博物馆在设计和实施中小学教育课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馆校双方在研学实践后沟通较少,博物馆开发的教育课程与学校教学内容未能形成有效衔接。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适应研学旅行大环境下的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山舰博物馆还需要在研究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状况,研究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加强与中小学校教师的交流,设计和推出系统化、常态化的针对不同学龄段的中小学生的博物馆中小学课程,提升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宣介力度等方面继续拓展。

2 对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指出:“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制定博物馆教育服务标准,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为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针对博物馆教育课程的优化,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一方面,博物馆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结合需要教育部门与文物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另一方面,博物馆要主动探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学生以及学校实际需要的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在设计和实施中小学教育课程时,博物馆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2.1 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实施对象是小学生和中学生,因此,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显得十分重要。正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周靖景所强调的那样:“儿童观众的心智发展有自身规律,现有阶段的水平是从前一个阶段水平基础上发展起来,相仿年龄段的孩子具备极其明显的阶段性心理倾向,超阶段的教育不利于智力的开发。”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针对6~12岁的小学生和12~18岁的中学生实施博物馆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手段亦不同。

对于小学生,博物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他们热爱并喜好学习。博物馆应当给小学生提供读、写、听等基本技能发展的机会,尤其是手工操作训练。在实施教育课程中,博物馆教育人员主要起引导和协助作用。要将倡导小学生树立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渗透进教育课程中,引导他们做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社会公民,为确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对于中学生,博物馆要重点关注亲子关系改善、挫折教育和独立人格培育等方面内容,借由展览、讲座、活动等形式,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中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并从中汲取不怕失败和挫折、从容面对困难的力量,激发中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弘扬真善美的社会正能量。

因此,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钻研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使其成为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设计的学理基础。同时,博物馆从业人员还要关注国家教育发展方向,了解和研究中小学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使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设计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衔接。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导向,标志着课堂教学从关注知识与技能到关注育人的根本性转变。博物馆可以发挥资源优势,朝着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发力,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中小学教育课程。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博物馆要充分利用展览,向中小学生讲好文物故事。以中山舰博物馆为例,在202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提示中列举了一些历史人物,例如张謇和聂耳。2023年5月和9月,聂耳和张謇主题展先后在中山舰博物馆举办,中山舰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这些十分有教育意义的展览来设计中小学教育课程。以后,中山舰博物馆可多策划和引进一些针对青少年的展览,例如,可引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展览,面向初中生设计“走近船政”教育课程。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出严复、邓世昌、詹天佑、陈季同、萨镇冰等一大批爱国奉献、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与中山舰亦有内在联系。同时,船政学堂招收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入学,能够引发今日少年之共鸣。通过讲述,可以让初中生感受船政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2 研究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应契合学校教育理念,坚持“五育”并举,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过程控制方面,设计课程前,可通过座谈、采访、调查等形式收集小学、初中、高中生以及学校教师对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需求;设计课程时,博物馆相关人员要征求学校教师意见;实施课程后,根据前期制定的《课程评价办法》,请学生、教师对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进行评价,以便博物馆从业人员后期完善课程,提升馆校合作的教育效果。在规范方案方面,博物馆教育课程应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体验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办法,制定《课程开发指南》《课程评价办法》等配套方案。

“试点学校是引领研学旅行落地生根的排头兵,是积累研学旅行实践经验的试验田。”博物馆要锁定重点群体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产生示范效应。以中山舰博物馆为例,2018年3月,武汉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公布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市级试点学校名单的通知》,博物馆周边的求实中学和金口中学被列入“研学旅行市级试点学校名单”,其中,求实中学与中山舰博物馆前期已达成共建合作关系。目前,中山舰博物馆尚未被列入武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然而,不论从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大局,还是从博物馆改革发展角度来看,首先利用好周边学校资源以深入打造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符合博物馆和学校双方的需求。中山舰博物馆可主动与求实中学、金口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联系并开展常态化合作。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中,针对初中生建队和建团,都有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在建队活动中,要“学习和了解抗战和祖国发展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少先队员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中山舰博物馆是一座纪念在抗战中英勇殉国的中国近代名舰中山舰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学生学习和了解抗战历史,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的重要场所。中山舰博物馆可结合馆藏“平海”舰系列文物,针对初中生设计“从江阴到莱特湾—平海舰的血泪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二战的国际视角中思考国防、战争、工业、经济等多方面问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针对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军事技能演练主题,中山舰博物馆可联合中山舰旅游区与求实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沟通,和学校教师合作设计针对初中生的具有军事拓展性质的教育课程。

2.3 打造“菜单”式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

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设计的来源主要是博物馆馆藏文物和展览以及中小学教材;课程设计的依据主要是《博物馆条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法规和文件。在文旅融合、研学旅行不断推进的今天,为了守护好以广大中小学生为重点教育服务对象的博物馆教育阵地,博物馆从业人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分析和研究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打造“菜单”式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并在官方微博、微信、网站开辟独立板块,对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开发的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予以宣传和介绍。这些课程既可以作为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计入课时,又可以作为面向社会的亲子家庭活动体验课程,还可以成为接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团队的博物馆专题教育课程。

以中山舰博物馆为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其中,针对3~6年级学生的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推荐主题之一,就是“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场所”,即通过参观和考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不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中山舰是一艘与孙中山先生关系密切的军舰,中山舰博物馆是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此,将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中山舰博物馆可以设计“耐人寻味的1000米”小学生教育课程,通过引入语文课文《不懂就要问》,讲述孙中山爱读书、爱思考、爱总结,写出《建国方略》的故事。为什么题为“耐人寻味的1000米”?因为两年后,在离孙中山完成《建国方略》1000米的地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讲述中,将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的成就与《建国方略》相对照,得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的结论,有效培养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的朴素感情。

3 结语

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按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博物馆不仅是研学教育基地,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亦是与学校、家庭一起参与到协同育人大业中的重要社会力量,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则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终极功能的主要体现。

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多维度的工程。系统性是指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设计需要完成博物馆内部以及博物馆与外部尤其是学校的资源整合,需要整体布局、联动实施;多维度是指博物馆中小学课程要明确教育目标,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三个维度加以设计,引导中小学生爱党爱国,增强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信在未来的馆校合作实践中,在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和地方层面的具体指导下,通过不断摸索和完善,博物馆教育资源与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将结合得更为紧密,取得更多成效。

参考文献

[1]周靖景.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13.

[2]胡嘉男.博物馆中小学教育研究:以辽宁省博物馆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2022.

[3]占德杰.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思路、原则与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6):25-28,47.

[4]彭松林,李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研学旅行服务:意义、现状与策略[J].图书馆杂志,2022,41(3):32-40.

[5]田萌,王懿静.浅谈博物馆与中小学开展馆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以“江南·园林”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4):95-98.

[6]朱蕾,秦星.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功能探究:以近年博物馆研学融合为背景[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6):101-103.

[7]周茜.浅谈博物馆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J].长江文明,2023(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