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热门古墓葬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研究

2024-10-26甄舒曾丽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秦公一号大墓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但其可观性较差、地处偏远、体量较小,故相关保护利用研究较少。通过秦公一号大墓现状的考察研究,配合秦雍城大遗址规划确定定位,从丰富展陈内容与文化景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亮点提升、文创开发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放大秦公一号大墓现有优势,加强互动性,以发挥其先秦文化展示教育作用,提升先秦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效率,拓展非热门墓葬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

关键词: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利用;先秦陵园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07

文化遗产的分布犹如金字塔层级结构,非常热门且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仅占少数,对于墓葬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也聚焦于此类文化遗产,内容涉及资源管理对策研究①、价值评估②、保护利用探讨③等方面。学界对非热门古墓葬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较少,其所蕴含的价值亟待深入挖掘和转化,保护利用措施亟须改善与提升。秦公一号大墓属于非热门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对其研究侧重于墓葬形制与文化制度④等研究、出土文物研究⑤、遗存分析⑥、丧葬习俗研究等方面,对其保护利用的探讨⑦年代久、数量少,缺少与时俱进的优化改进。且非热门古墓葬保护利用实践中,同质化现象严重。对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在当地文旅体系内的定位缺乏考虑,不加区分地对标热门景点进行规划,但并非所有古墓葬类文化遗产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及需要数万人量级的游客承载量规划,导致大量保护利用成果与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实际发展状况不符,难以落实或者出现投入未获得理想产出的情况。因此,本文以秦公一号大墓为例,基于对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利用现状的实际调研,探索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策略,以期为秦公一号大墓和其他非热门墓葬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针对性、前瞻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1 秦公一号大墓概述

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村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属于秦雍城大遗址保护规划范围⑧,秦公陵园区内。大墓平面呈“中”字形,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深24.5米,由东西墓道和墓室构成,根据墓中出土石磬所书铭文确定墓主身份为秦景公。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五个之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古墓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公一号大墓发现于1976年,经过10年发掘,大墓发掘任务已基本结束,随后露天放置。1998年后,经文物部门同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凤翔区南指挥村合作,采取国有民助方式,对秦公一号大墓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中国首座由农民参与创办的遗址博物馆在大墓原址开始建设,于2000年8月开馆。然而,博物馆年收入远不足以维持博物馆的健康运营,用于非文物保护的基本维持费用超过总收入的一半,且出土文物大部分被运至省博物馆,馆内收藏文物少,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资金不足,博物馆只能进行最基本的保护性恢复展示,展陈方式单一,遗址价值阐释受限,也无力开展宣传营销,致使村民投资难以收回。2002年,发掘秦公一号大墓附属车马坑。2006年,出于保护文物资源、发展宝鸡文化旅游的目的,宝鸡市政府决定将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收归国有,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归属宝鸡市文物局,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保护展示大棚建设完毕。2019年和2021年对秦公一号大墓陪葬车马坑进行了两个年度发掘。2023年8月底,启动车马坑的第四次发掘,截至2023年10月仍在进行。

2 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利用现状

2.1 保护情况

1986年发掘结束后,秦公一号大墓墓坑一直处于露天放置状态。博物馆改制后,于2008年与2011年先后两次对严重垮塌的大墓南侧坑壁进行了复原保护。坑壁保护修缮项目的实施,保障了坑壁稳定,恢复了墓葬原有形制,但遗址依然缺乏必要的遮挡与保护。2016年,在国家、省、市文物局的支持下,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大棚建设工作启动,2018年年底大墓保护大棚主体工程竣工,自此遗址结束露天保存。目前,主体墓坑与附属陪葬坑被保护大棚完全覆盖,维护尚可,脆弱展品也有专门展柜保存。

2.1.1 墓葬顶部保护

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研究,可知墓葬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主要为建造保护大棚,比较新颖的技术是结构滑移施工工艺,秦公一号大墓的保护大棚就运用了此项技术⑨。因其更适用于复杂大跨度空间结构,解决了跨越墓道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并且比普通方法(散装法)经济有效、安全合理,现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虽然大墓遗址不再露天保存,必需的展柜保护也已到位,但秦公一号大墓的保护仍有需要改进之处。据《宝鸡市先秦陵园博物馆2022年度决算公开》(简称“《决算》”)可知,秦公一号大墓坑壁保护修缮项目267.42万预算已全部执行,未见后续维护经费支出,大墓坑壁加固后,后期监测数据交换频次不够。实地雨天考察可见大墓陈列厅内地面上有水渍,为屋顶漏雨所致,可见保护大棚存在破损需要维修。

2.1.2 脆弱展品保护

秦公一号大墓坑内为木葬具展陈,木制品是需要重点保护的脆弱展品,虽然木椁原件木料不在本馆保存,墓坑内陈列为复制品,但出于长久展示的需要,也需定期检修维护。通过目测观察,木材已出现糟朽,未发现便于文保工作人员出入进行日常维护的通道,可见坑内情况工作人员无法时时关注,若出现抛入垃圾或游客手机等物品坠入墓坑的特殊情况,会面临难以及时应对的局面。

2.2 利用情况

2.2.1 大墓陈列厅

秦公一号大墓陈列厅的展陈利用较为基础。墓坑周围的围栏上有关于大墓情况的介绍展板,厅内主题配色为红与黑,配合秦文化惯用色,四周墙壁布有秦雍城历史文化展,围绕秦景公与文化遗产集群秦雍城大遗址展开先秦文化介绍,配有多媒体装置,依托遗址实体带来的沉浸感展现秦文化魅力。墓坑围栏展牌的介绍内容较为简单,通过与同行游客交流,了解到展板内容介绍难以让游览者有充足的知识获得感。例如,椁盖中部的红点就是许多游客好奇而不得解的内容,展板对此未有详细、明确的介绍。

多媒体装置方面,陈列厅设有沉浸式影院,少量散客情况下不予开放,墙壁展区有视频展陈内容,自动循环播放。观众服务方面,陈列厅有包含饮品区的观众休息区,但未开放。观众互动方面,陈列厅配有青少年教育体验中心,内有车马模型拼合、题凑与石磬触摸互动屏,然无操作指南,也无引导人员,散客自行摸索存在一定障碍与难度。

2.2.2 秦公一号大墓地宫模拟体验馆

秦公一号大墓地宫模拟体验馆项目还在建设改进中,处在开放状态,可供游客参观。地宫模拟体验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题凑外观展示与多媒体展陈区,下层为题凑内部主副椁室陈列展示区。游客由入口进入地宫体验馆下层,依次通过主副椁室后参观上层再离开。

下层入口展示题凑外部的填土构成,通道墙壁模拟夯土布置,有直观的青膏泥、木炭填土模拟陈列,生动呈现陈列厅展牌上的知识,便于游客理解记忆。

下层展示区一比一复制了秦公“前朝后寝”样式的主椁室。“前朝”部分按秦公处理政务情景装饰,设置先进的虚拟数字技术展陈,内容为秦国故事模拟,玻璃屏显示有“待审样片”字样,也无配音,可见此部分还尚未建设完成。“后寝”部分为漆棺和青铜礼器复原陈列,较为简单。副椁室现为小型文物展室,陈列少量出土文物,搭配有记录出土发掘情况的照片,无详细文字介绍。展柜对面的墙上有一幅诸侯等级礼器图,为颜色较浅的线稿,存在感较低。

上层展陈区为一间小影室,影室一侧可透过玻璃看到椁室外观,直观认识题凑的大小与结构,玻璃墙上有“黄肠题凑”的知识介绍,室内座位排数偏少,且由于墙上电视未开启,目前仅用于游客休息。防火器材可稍加完善。笔者参观时间为国庆假期期间,大量多媒体设施仍未开放,地宫模拟体验馆弥补了观众因无法近距离参观大墓地宫而产生的遗憾,这是非常能体现考古遗址博物馆优势的一大亮点。

2.2.3 车马坑陈列厅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陈列厅外部保护大棚已建成,坑内正在进行第四次发掘。进入车马坑陈列厅可直接看到考古工作者工作的实时情况,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进行时临展”。陈列厅内有一具完整驽马实物陈列,为调拨文物,展柜旁边放置物应为文保装置。车马坑陈列馆依然是无进出通道的远距离陈列,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通行需借助临时架设的长梯卡车,长远来看不利于日后馆内遗址保存情况的检查及维护作业。

2.2.4 文创设计与室外休闲设施

文创开发欠缺,无专门的文创商店,仅在售票处代售与遗址相关的秦文化书籍,以及在秦公一号大墓遗址陈列厅一角有一台纪念币自动贩售机,纪念币设计元素生硬。

室外休闲区开发最吸引人的是石磬编钟体验。石磬与编钟体验项目让观众直观了解了石磬与编钟的外形及使用方式。石磬敲击声悦耳悠扬,让游人在千年之后亲身体会秦公的音乐享受。园区内设有弓弩体验场,雨天未开放。

2.2.5 导览服务与馆区周边附属设施建设

博物馆设有多名讲解员提供有偿讲解服务,讲解员态度专业,讲解内容充实。遗址区域导览设施建设情况较好,沿路均有导览牌,且展厅进出口设有明显指路牌。

周边附属设施建设情况较欠缺,停车场车位充足,但公路为双车道,路面质量一般,无法承载大流量交通。周边公路等基础设施较差,十字路口无交通指示灯,虽有从宝鸡市区直达的公交,但公交站简陋,非自驾前往的游客有时需要站在路边等车,且雨天路面积水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3 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利用对策

秦公一号大墓现属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管辖,虽然大墓原址与附属车马坑都建设了场馆进行室内保护,基础介绍说明与服务设施也配置齐全,但游览体验亮点与保护利用方式仍有发展空间。

3.1 预防性保护优化措施

秦公一号大墓坑壁保护修缮项目与大墓及车马坑的保护大棚建设,保障了坑壁稳定,恢复展示墓葬原有的形制。然而坑壁加固完成后,未对遗址进行后期监测,对遗址情况未做到全面掌握,如墓坑底部情况、顶棚漏雨等。大墓与车马坑陈列厅设计不合理,放置木椁的坑底未设计保护检修通道,无法进行相应的日常保护,也不能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可采取如下保护措施:大墓坑壁后期需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保护大棚的防水防火需重新全面检查,优化馆内藏品现有保护设施,建设紧急出入通道,并对坑底陈列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制定应对游客物品坠入坑内等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

3.2 陈列厅展板内容增加

陈列厅辅助展板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并加入更多的图片内容,吸引游览者注意力,提升记忆效率。

墓坑周围的围栏展板建议增加以下内容:椁盖中部红点为发掘时发现大量朱砂并在上面放置玉石鞋底的地点,可以补充当时的发掘故事或对于秦丧葬习俗的说明;“木碑”展板可增加下葬时“木碑”如何发挥作用将棺椁安置在预定位置的流程示意图,突出“木碑”这个大墓代表性藏品的作用;增加墓葬朝向奥秘与先秦人民择东的丧葬文化内容;盗洞展板现只留下一个盗洞,可以增加发掘时被盗墓贼打碎的青铜残片、汉代挖土镢、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宋代灯具等盗墓贼遗留物的图片,体现盗墓行为的惊心触目;箱殉展板可以增加考究箱殉的复原图,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加深游览者印象。

展墙展示区可用不同色彩重点强调大墓在秦公陵园的位置以及秦公陵园在秦雍城的位置,将复原地图和现今地图对照展示,加深古今联系,体现秦雍城地域的时代变迁。

3.3 车马坑展陈内容提升

车马坑陈列厅空间利用率较低,车马坑周围缺少辅助陈列,现有的展板内容缺少趣味性和学术性。车马坑可十分直观地展现先秦军事文化,辅助陈列以先秦军事作为主要内容,但内容不够具体,难以带动游客产生自主联想。

可从复原先秦车马军阵及介绍发掘文保知识两方面入手,增加图画内容辅助说明,提升内容传播质量:增加车马复原图、军阵复原图、先秦士兵军官装扮示意图等图片内容;以图片或视频展示发掘情况,作为辅助陈列,丰富车马坑陈列厅建设;陈列厅内有一具完整驽马实物陈列,展柜旁边的仪器可能为文保装置,可以对此文保装置加以说明,培养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大墓陈列厅内,墓道两侧绘有仪仗队列,为增强情境感,可在车马坑壁绘制车马坑内队列情况,或设置图片、视频,丰富展陈。

3.4 辅助类设施优化改进

陈列厅内多媒体、观众互动装置、观众服务区均有设置,但均未开启,建议至少在节假日保持开启,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未见沉浸式影院展示具体内容,推荐展示大墓发现发掘经过;大墓建造、入葬的动画复原经过,以及墓主人秦景公基本情况与事迹,如联楚攻晋的外交策略、迁延之战、弭兵会盟⑩等故事。

观众互动装置可考虑增设未解之谜假想互动区,由博物馆提出有关秦公一号大墓的未解之谜,布置留言板或互动显示屏供游客发挥想象,定期选取精选猜想或建立投票机制展示高得票猜想,加强互动,激发游览者对秦文化的深入思考。

3.5 专业性人员编制扩充

博物馆工作人员不足,据《决算》可知,单位内正式员工仅有8人,无论是管理服务还是研究保护都不能满足需要,需扩充专业人员,推动文保、研究、展陈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与发展。

3.6 亮点项目的优化提升

3.6.1 地宫模拟体验馆优化

地宫体验馆拉近了遗址与游览者之间的距离,带给游览者现阶段最直观沉浸的旅游体验,这是体现考古遗址博物馆优势的一大亮点,但是展陈文物不丰,缺少辅助陈列和研究介绍,沉浸式体验不够到位。

博物馆应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丰富模拟复原展示,复现史料记载的陪葬陈设或发掘现场陈设,展示符合秦公身份的陪葬状况,或利用好地宫体验馆的空白墙壁,运用彩绘复原图、艺术场景等多种表现方式进行立体化展示,提升游览沉浸感。副椁室墙上的诸侯等级礼器图。为颜色较浅的线稿,且缺少关于礼器等级等信息的文字介绍,可绘制更加生动详细的副椁室器物放置场景图,提升图画展示信息量,以实现更好的展示效果。

3.6.2 石磬编钟与弓弩体验区优化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秦景公石磬是大墓的代表文物,依此设立的石磬编钟体验区让观众直观了解石磬与编钟的外形、使用方式,呼应了石磬作为大墓出土的代表文物的身份。可将石磬编钟体验区建设为博物馆互动体验的亮点项目,以此为突破口让游览者参与体验先秦音乐文化,通过石磬编钟演奏体验让古乐器脱离静态陈列,进入游览者的生活,发挥古代乐器的价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具体而言,可优化石磬设置与文化景观展示,塑造先秦文化场景,在原有1组的基础上,按照诸侯礼制,三面环绕式增加2组石磬及木槌,放置简单的演奏指南,供游览者学习体验,在体验区增设引导人员,带领游览者进行探索与互动。弓弩体验场可增加体现先秦军事风格的装饰,如可在体验者站立的位置设置秦公战车模型,提升趣味性与沉浸感。丰富的互动体验是提升观众参与度、满意度与探索兴趣的亮点,馆方可以此打造集博物馆教育与公众互动于一体的特色展陈项目。

3.7 文创开发与馆校合作

文创产品开发欠缺,仅有一个纪念币自动贩售机,且型号老旧、触屏不灵敏。纪念币设计不够精美,文化价值未成功开发,生硬的元素堆砌难以激发游览者购买欲。

考虑到人流量与经济因素,文创开发可先从印章、笔记本、明信片、纪念门票开始。2021年,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被确定为宝鸡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文创开发可以采取馆校合作形式,定期征集优秀设计作品作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由馆方提供设计素材与主题,校方以此发布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项目或举办设计大赛,馆方筛选或线上投票选取优秀作品,既进行了中小学研学实践,又得到了文创设计灵感,同时提升了中小学美育的质量,激发了学生对秦文化的好奇与思考。

3.8 宣传与基础设施建设

公众号建设情况良好,保持定期更新并继续完善内容。官网需进一步充实建设,发布与博物馆运营有关的活动内容。同时,可拓展新媒体渠道。

宣传手段需提升,宣传手册设计已过时,内容与图片需要更新。若馆校合作文创计划能够落实,可以在官网发布文创设计活动进程,以文创评选作为引流手段,加快新媒体渠道铺设,提升博物馆知名度。

周边交通条件不理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周边公路十字路口建议架设交通指示灯,公交站年久失修难以辨认,需要重建,设立醒目站牌和安全宽敞的乘客等候区。雨天路面积水较严重,需做好公路保养。

4 结语

秦公一号大墓是先秦陵园博物馆的主体内容,是秦雍城大遗址规划里展示介绍先秦文化、秦墓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虽不如秦始黄帝陵举世瞩目,占地广,人流大,亦无足够量级的有价值文物支撑博物馆持续吸引大客流,但并不意味着秦公一号大墓的保护利用就不重要。秦公一号大墓所在的先秦陵园博物馆是让游览者进一步了解秦文化与先秦历史的重要站点。博物馆需提供更多有质量的内容与互动,提升遗址价值阐释效率,以满足对热门与非热门文化遗产都抱有兴趣的爱好者们想要参观更多、更细化、人流不那么密集且具有高质量文化信息不可移动文物的需求。笔者认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可配合秦雍城大遗址规划,将秦公一号大墓作为先秦文化的展示窗口,进行先秦文化展陈教育,积极展开馆校合作,完善基础配套,在传统展陈和有限藏品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丰富文化景观建设,利用多样、新颖的辅助陈列,突出秦公一号大墓身临其境观赏椁具内奥秘的优势,配合石磬体验等亮点项目,加强互动性,更好发挥先秦陵园博物馆的展示教育作用,实现对秦公一号大墓有效的保护利用。

进行非热门古墓葬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加速了中华文明叙事文旅体系的构建,完善了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布局。要想实现非热门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需要对非热门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展开实地研究,并根据大遗址规划或文化遗产构成情况确定非热门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在整体文旅发展中的定位,发挥文化遗产自身特色,探寻保护与发展利用并重的可持续运作模式。

注释

①张颖岚.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②朱海霞,张亚轩.大遗址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杜陵遗址为例[J].中国软科学增刊,2022(S1):322-333.

③焦欣波.西安曲江新区“汉风生态高地”开发构想:基于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空间营造[J].新西部,2016(12):23-25.

④景宏伟.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藏战国玉人[J].文物,2021(5):79-83.

⑤安培钧,赵志才,韩伟.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木材材性及树种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0(2):10-16.

⑥马振智.试谈秦公一号大墓的椁制[J].考古与文物,2002(5):56-59.

⑦赵生祥.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复原工程的实施及其意义[C]//咸阳师范学院,咸阳市文物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⑧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韩伟.陕西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J].文物,1983(7):30-37.

⑨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J].文物,1986(5):55-65.

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陕西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一号坑考古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21(6):11-20.

k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陕西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二号坑2019年考古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21(6):21-31.

l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R].2021.

m冯剑锋.跨越深基坑大跨管桁架滑移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n杨曙明.雍秦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