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逢逢鼍鼓:先秦礼器遗音

2024-10-26詹伊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7期

摘 要:鼓为古代八音之一,常被用于乐舞、宴会和祭祀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鼍鼓实物出土,商代后期的鼍鼓更为华美庄严,其在先秦时期的用途不仅是乐器,主要属性为礼器。文章运用图像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方法,论述先秦鼍鼓纹饰的发展流变,以商代双面木腔鼍鼓与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为例,将其与同期土鼓进行对比。鼍鼓中的人形纹、饕餮纹及鸟纹等象征着神话、宇宙或圣物;使用的鼍皮也具有彰显神与权的意义,以鼍鼓为载体,通过击打发出鼍鸣,进行祭祀以“通神”。可以说整个鼍鼓不论是器物本身还是使用,均象征着“天圆地方”和“敬鬼神”思想。

关键词:先秦;鼍鼓;礼器;纹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25

0 引言

先秦鼍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符号,承载着深邃的历史与文化意蕴。鼍鼓不仅是早期音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更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其发展流变见证了先秦社会的演进与变革。从简单的陶质、木质到精工的青铜鼍鼓,从基本的壶形到复杂的双面鼓形制,鼍鼓的造型流变折射出古人审美观念的演化及工艺技术的进步。商代鼍鼓的纹饰,如神人纹、饕餮纹和鸟纹,是艺术与信仰的融合,展现了古人对神话、宇宙和神圣事物的崇拜与想象。鼍鼓在先秦社会中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是连接人与神、表达威严与权力的桥梁,更是祭祀、宴乐和军事中不可或缺的神圣物件。探索先秦鼍鼓的源流、造型流变、纹饰蕴意及社会角色,不仅能深入理解古代音乐与礼仪的融合,还能洞察先秦时期社会结构、文化信仰与审美取向的深层次变迁。

1 先秦鼍鼓之源

鼓类乐器作为早期的音乐工具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鼍鼓是先秦礼器,最早见于文献,出土实物有最早期的陶鼓和商代青铜鼓。从鼍鼓的外观分析,其材质、造型和纹饰,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变迁。从鼍鼓的材质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材料所具有的声音特点和美学价值;从鼍鼓的造型、纹饰分析,则能窥见先秦社会礼制的变迁和技艺水平的提升。考察先秦鼍鼓的历史变迁,不仅可以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深入探讨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意义的转变。

1.1 先秦鼍鼓的历史

按材料来分,鼓可分为土(陶)鼓、木鼓、铜鼓等。按声源体与共鸣腔体材料来分,又可分为通体为一种材料,无其他媒介振动体,为体鸣鼓,如木鼓以及本体由木、陶土或金属构成,鼓面以皮革做声源体,以紧绷的膜振动发音,称击奏类膜鸣乐器,如土鼓、鼍鼓。

鼍鼓,又叫“夔牛鼓”。关于夔牛,《山海经·大荒经》中有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①鼍鼓最早见于文献《诗·大雅·灵台》中,出土实物目前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ffc19e8932f15adec94a22dd76ccc99cbf629daffe11f9a9b36db0665659baf5晚期,其形状如陶壶,同出物有鳄鱼皮,证实其是一件鼍鼓。鼍鼓最显著的特征即鼍皮,鼍又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其皮可以蒙鼓。在原始乐器中,鼓类击奏乐器应是最早出现的乐器,目前已知出土鼍鼓实物除山东泰安大汶口M10出土的鼍鼓(图1)②外,还有山西襄汾陶寺M3002出土的龙山文化早期鼍鼓(图2)、临朐朱封M202出土的龙山文化鼍鼓、泗水尹家城M15出土的龙山文化鼍鼓、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几件商代嵌蚌木腔漆鼍鼓残存、山西灵石族介村商墓M1出土商代鼍鼓、河南安阳侯家庄M1217出土殷商文化后期双面木腔鼍鼓和出土地未知的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吕氏春秋》载:“实处空桑……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宴,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③鱓同“鼍”,空桑位于鲁国之北,与大汶口遗址相符,加之新石器时代就有扬子鳄的存在,可见制鼍鼓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

以上考古发现的鼍鼓实物,均出自随葬品丰富的大规格等级墓葬之中,陪葬品中与之搭配的固定组合为土鼓、磬、铜铃等。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鼍鼓是一种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采用鼍皮制鼓可能因为鳄鱼皮具有独特的密度和张力,能产生深沉、响亮且具有共鸣的鼓声,与其他材质相比,鳄鱼皮可以提供更加理想的声音质量。鳄鱼皮质地坚韧,耐磨损,能够承受长时间的敲击而不易损坏。同时,其在温度和湿度变化下的形状稳定性较好,有助于维持鼓声的一致性。且鳄鱼皮的纹理和外观在视觉上具有独特的美感,可以增加鼓的美学价值。

1.2 先秦鼍鼓的造型纹饰流变

鼍鼓的制作材料从大汶口晚期起先后有陶土、木和青铜。从造型来看,鼍鼓最先的壶形(直腹筒形)、单面鼓形态至商代转变成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的双面鼓形制,材质也从陶土发展至青铜,技艺显著提高。从纹饰来看,不同时期花纹具有不同特征:出土的大汶口晚期鼍鼓大概有十余件,纹饰主要包括四瓣花纹、平行纹、斜方格纹、圆圈纹等;出土的龙山文化鼍鼓上有回纹、云纹等几何形图案;出土的商代鼍鼓纹饰更为丰富,有饕餮纹、神人纹、鸟纹等,造型也从单一变为繁复,青铜铸造和雕刻技艺显著提升。这些变化也证明了鼍鼓作为礼器带来的新意义和社会制度转变的外化。

2 商代鼍鼓纹饰及蕴意

出土的商代时期双面木腔鼍鼓和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展现了丰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古代乐器的形态和装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宗教信仰,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通过对这些鼍鼓的形制、造型和纹饰的考察,以及对同时期不同地方出土鼓的形制对比,我们可以窥见商代文化的独特风貌以及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崇敬和思考。这些古老的乐器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2.1 商代双面木腔鼍鼓与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

河南安阳侯家庄M1217出土了殷商文化后期双面木腔鼍鼓及木架(图3)④、石磬,三者拆开散置。这些器物中只有石磬保存完好,其余都只剩大概轮廓。鼓腔表面有一对饕餮纹,饕餮的周围是蚌、贝嵌成的装饰,其上下两端是红绿相间的水波纹及平行的红色或黑色横条纹。鼓架、磬架上嵌有蚌片组成的纹饰。

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图4)顶部上方中部的位置,饰有枕形雕铸两只卧鸟相背造型,中央有小孔,可插杆饰。鼓身的下部有四只兽足支撑。鼓的顶部饰有饕餮纹,绕以四瓣花纹方框,中间饰有鱼尾、燕尾。铜鼓全身布满云纹、夔龙纹、细雷纹等。鼓的侧面中部饰有一人形脸面,目圆而大,嘴张齿方。头顶正中有冠饰,神人身躯为倒三角形,动作夸张,手足伸张,蹲踞状,呈“大”字状,股下有男性特征阳物。人形图案下是饕餮纹饰。鼓身两侧加饰目斜角云纹及鳞带,鼓面两侧有乳钉纹和几何纹。

对比湖北崇阳出土铜鼓(图5)⑤,从造型方面看,其与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有相似之处,鼓体基本一致,但顶上的装饰不同,为一枕形座,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为双卧鸟相背。下方为方形圈足,每边有一方形的缺口。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与福建闽侯黄土仑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陶鼓(图6)⑥的形制也类似,这种形制的极端相像,说明鼓的形状早在商代就已经基本定型了。

鼍鼓的特征相比土鼓来说很明显,从鼓面来看,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的鼓面明显采用鼍皮制作,有明显的鳄鱼皮的鳞板方格纹肌理,而崇阳铜鼓的鼓面无任何装饰,光滑无比,从制鼓工艺来看,可能采用鹿皮或牛皮制作。

2.2 商代鼍鼓艺术独特性

双面木腔鼍鼓与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具有相似的造型:鼍鼓的鼓面通常圆形,可以视作“天圆”思想的体现,圆形鼓面象征着天空的形状和特性,代表着无限和完整性;鼍鼓的底座或鼓架是方形的,视为“地方”,象征着稳定性和有限性。鼍鼓的“天圆地方”思想代表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

双面木腔鼍鼓与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都有具有殷商特征的纹饰,在许多商代器物上,人形纹和动物纹搭配在一起。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上的人形纹,其蹲踞姿势与妇好墓出土的铜钺两面饰的两虎食人首纹饰形象完全相同(图7)⑦,也近似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一件虎食人尊上的人物形象(图8)⑧,两个人物都有明显的男性特征,当表现为一种生殖崇拜,而生殖崇拜往往与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以喻示人类的繁衍。俞伟超指出,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上的人形纹为神人,此神既突出表现其男根,应当是象征祖神,在古代中国很可能代表着神灵或祖先的形象。在宗教和祭祀活动中,这些纹饰被认为是连接人类与神灵、祖先世界的媒介。某些情况下,人形纹也可能象征着权力和威望,它们可能代表了统治者、贵族或重要的社会成员,也可能描绘了特定的仪式场景,反映了古代仪式和礼仪的某些内容。

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中饕餮纹与云纹的结合印证了《周礼·春官·大司乐》所谓“舞云门以祀天神”,意味着其兽面纹以云纹衬地,可能象征着天帝或天神,以使乐器这种表达音乐的工具更具神秘和神圣的含义。由于饕餮纹的强大和威慑性,它们常被作为保护符号,用以驱赶邪灵和不祥之气,保护使用者。饕餮纹也被认为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在铜器上刻画饕餮纹,是对拥有者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展示。同时,神人纹与饕餮纹的结合也有着辟邪的作用。这些纹饰的应用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装饰,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宗教含义。在鼍鼓等仪式性乐器上,这些纹饰都是为了祭祀、沟通神灵和展现社会地位等。

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上的鸟形纽,最明显特征是勾喙。勾喙鸟形象在妇好墓中可见,晋侯墓地I11M6出土的筒形器上的鸟形象与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上的鸟形象最为相像(图9)。鸟形纹样在商周时期是最为常见的装饰题材,这一时期的崇鸟观念十分浓厚,商代的鸟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商代文化中,鸟类往往与天空、神灵和祖先的世界联系在一起。鸟形纽可能象征着这种联系,表现出对天界的崇拜和天界的神秘感。鸟被认为是连接人间与天界的媒介。商代的青铜器通常用于祭祀仪式,鸟形纽具有在仪式中与神灵沟通的功能。鸟形纽也反映了商代工匠的高超艺术技巧和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这些装饰品的设计和制作展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观念。选择鸟形装饰,是崇鸟观念的影响与深化,也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3 先秦鼍鼓的社会角色

鼍鼓之所以被视为具有“通神”能力,主要根源在于其在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的频繁使用,以及人们对其声音和形象的象征性解读。在古代,鼍鼓经常出现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与神灵建立联系或寻求神灵的引导与保护。作为这些仪式的核心部分,鼍鼓被认为有着连接人类与神灵世界的独特能力。此外,鼍鼓发出的声音也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其强大而深沉的声响被认为能引发情感共鸣和精神觉醒,某些文化甚至将鼍鼓的敲击声视作雷电,象征天神的声音,从而认为它能吸引神灵的注意。鼍鼓上的形态和装饰性图案通常代表着神话传说、宇宙观念或神圣生物,进一步增强了它与超自然力量之间的联系。在长时间的鼓击和舞蹈仪式中,参与者可能会进入一种意识改变的状态,有时这种状态被解释为与神灵沟通的表现。关键在于,音乐和舞蹈在古代社会经常与宗教和精神活动紧密相连,因此鼍鼓作为这些活动的一部分,自然获得了神圣的地位和力量。

鼍鼓作为礼器,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鼍像极了龙,而龙具有代表祖先的重大宗教意义。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的商代龙纹兕觥就是古人仿扬子鳄的造型制造的酒器,古代很多龙形可能都是根据鼍的形象创造而来的,两者都拥有突出的大眼、细长的尾巴、坚韧的条纹状鳞、利爪等特征。因此,鼍鼓在礼器中的地位和等级自然很高,再一次证实了为何鼍鼓只会出现在具有大量陪葬品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

通过分析先秦时期墓葬中的鼍鼓和其他随葬物品的组合,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音乐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山西襄汾陶寺的发掘中,除了发现木豆、木勺和陶灶等日用品外,还出土了鼍鼓和石磬等乐器。可以看出,在龙山文化时期,陶寺遗址已经有了明显的礼制规格,从这些墓葬中发现的乐器来看,这些乐器通常属于墓主人,表明乐器不仅用于“娱神”即祭祀活动,也用于“娱人”即个人娱乐。商代的乐器既是神圣的沟通媒介,又逐渐成为宫廷贵族和权势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娱乐用品,同时也是区分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在贵族阶层内部,随葬的乐器种类和数量根据个人等级和身份而有所不同,这种现象体现了“乐制”的基本形态,表明商代的乐制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为周公后来“制礼作乐”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西周的礼乐制度正是基于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

4 总结

乐器作为音乐活动的物质基础,不仅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也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乐器如鼍鼓,我们得以深入理解先秦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揭露先秦不同时期的音乐生活及其功能和用途方面,鼍鼓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独特视角。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鼍鼓主要出土于贵族墓葬和祭祀场所,尤其是在商代,它通常与随葬品一同被置于墓中,或作为祭祀用具埋入祭祀坑。虽然鼍鼓不作为完全的乐器使用,但其常与各类礼器如鼎、觚、爵等一同出土,显示出它在仪式中的重要地位,鼍鼓是一件具有神性和巫性、权威性、等级性的高等级乐器与礼器。

在先秦的饮食、占卜、祭祀、丧葬、征伐及宴乐等重要活动中,常向祖先和神明献祭,以巫术与神灵沟通,这些场合都离不开乐器的使用,显示出乐器不仅是音乐演奏的工具,更承载了深刻的历史使命、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象征性浓厚的鼍鼓,其使用方式和功能远超一般乐器的范畴,反映了具有显著先秦特色的社会音乐生活与祭祀仪式。

注释

①佚名.山海经:大荒东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211.

②秦序,李宏锋,曹贞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乐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49.

③吕不韦.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古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6.

④洪石.商周螺钿漆器研究[J].中原文物,2018(2):84.

⑤秦序,李宏锋,曹贞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乐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50.

⑥秦序,李宏锋,曹贞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乐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48.

⑦郭林森.妇好墓青铜钺的设计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3(4):52.

⑧方建军.商周乐器的动物纹饰及其隐喻[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1):15.

参考文献

[1]王子初.鼍鼓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3):27-31.

[2]陈国庆.鼍鼓源流考[J].中原文物,1991(2):47-50.

[3]王秀萍.乐器学视域下的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4]秦序,李宏锋,曹贞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乐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

[5]常怀颖.殷墟随葬乐器补议[J].音乐研究,2018(5):45-57,57,2.

[6]刘进有.先秦吉礼中的漆器藏礼现象考论[J].深圳社会科学,2019(2):96-105.

[7]任方冰.论中国史前时期的军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2):154-162,5.

[8]冯雅颂.陶鼓在礼制文化形成中的功能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