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与融合:广州市海珠区珠江沿岸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4-10-26梁婉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7期

摘 要:珠水环绕下的广州市海珠区,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诞生了一批批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已有丰富的经验,基于这些教训并结合广州海珠区珠江沿岸历史文化资源的水城共融特质,创新性提出建设海丝文化带、红色文化带、村落文化带和商贸文化带,以讲好近代海珠故事、找回广州市井气息、突出岭南广府特色、塑造古今同辉形象为抓手,从而打造新时代广州名片,助力新时期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广州海珠;珠江沿岸;保护传承;开发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37

1 经验学习: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

近年来,随着对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传承活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要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考察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时说,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要保护传承好广州海珠珠江沿岸历史文化,必须先把视野聚焦于中外优秀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经验,从而归纳总结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保护举措。对于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北京西城区通过搭建四个平台,探索五种模式,更新保护整体风貌,再现重要文物风采,整治街区环境秩序和提升产业品质①。针对呼和浩特城市文脉承袭与文化遗产留存,采取提高对保护城市文脉重要性的认识、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修复与城市环境建设相结合等举措,以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②。对于沧州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区域协作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共享资源,构建一体化保护体系,建立协作联动机制,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到新高度③。针对黄河流域山西段的历史文化保护,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创新非遗保护模式、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坚持文旅深度融合等手段,推进山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旅游高质量发展④。对于广州东山新河浦历史街区,通过提升风貌环境、公共空间、业态经济与文化生活等措施,保护发展历史街区⑤。国外也有不少优秀的历史文化保护案例。运河对威尼斯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了威尼斯城市布局与建设、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塑造。威尼斯通过整合城市水城风貌,塑造地标式景观,加强运河城市文化宣传等手段,实现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发展文化旅游需求⑥。

总结这些历史文化保护优秀方案,可以发现他们无一不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历史文化保护的方案。他们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因子,注重文化与城市的关联,不断创新历史文化保护方案,打造全新文旅融合优势。这些都是广州海珠珠江沿岸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上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明了活化利用好珠江沿岸历史文化需深挖特色资源,让更多的文化资源为人所熟知,让更多的人了解海珠故事,乃至广州故事。

2 水城共融:广州市海珠区珠江沿岸历史文化的整体特质与独特性

一直以来,珠江都是广州的母亲河,而海珠区被珠江水道环绕与分割。珠江记录着海珠的成长,也见证着海珠的建设。珠江与海珠这份不可分割的情谊,造就了海珠珠江沿岸历史文化的特殊性。理解广州海珠珠江沿岸历史文化的特质,更能理解海珠珠江沿岸历史文化在海珠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更好理解水城共融的特殊内涵。

对海珠珠江沿岸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发现可以将其历史文化资源大致划分为红色文化、商贸文化、村落文化和海丝文化(详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红色文化基本集中在海珠区北部,商贸文化基本集中在海珠区西南部,村落文化基本集中在海珠区东南部,海丝文化基本集中在海珠区东北部(详见图1)。实际上,除了红色文化外,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分布与珠江航道密切相关。

珠江的主航道位于海珠区北部,自古便是外来船只进入广州城内重要的通道。自宋朝以来,广州便成为重要外港之一。明朝时,在此地建设了琶洲塔和赤岗塔,与莲花塔并称“广州三塔”,是珠江重要航标。清朝则是黄埔古港最繁盛的时候,外国船只在澳门领取牌照后,需在此地粤海关官员监督下开仓验货,后换驳船运往城内。因此,海珠区的东北部保留熠熠生辉的海丝文化。此外,行商因清朝通商政策应运而生,商馆集中在毗邻珠江的广州城郊西南角,而这个位置则与海珠区的西北部一江之隔。因此,也促进了海珠西北部商贸的发展。海幢寺也成为清朝外商在广州为数不多被允许活动的场所之一。至今,海珠西北部仍保留了较为完好的近代中西式建筑,除了骑楼建筑群外,还有南华西街的潘家大院、龙骧大街的小洋楼、洪德巷的竹筒屋等。这些都是海珠珠江沿岸商贸文化的重要组成。

珠江的后航道则位于海珠区南部,远离了主航道的喧嚣,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距离广州城区较远,因此保留了较为完好的村落文化。至今,这里仍保留着数量众多的宗祠建筑。此外,海珠区东南部的河涌纵横交错,水系汊道众多。这亦可从村名窥探一二,沥滘村的滘字意指分支的河流,小洲村的洲字代表水中陆地。因此,这些村落也拥有独特的水乡气息,如土华村有天后古庙、洪圣古庙,小洲村有天后宫等。洪圣与天后都是民间信奉的海神,百姓建庙祀奉以求庇荫。小洲村的蚝壳屋,是就地取蚝壳建造出的冬暖夏凉适应岭南气候的房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都与珠江水有密切的关联。

至于广州海珠珠江沿岸非遗文化,也与珠江水有不可分割的情谊。广州咸水歌是疍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疍民以船为家,生活在珠江上,他们歌唱咸水歌以娱乐,或来迎娶习俗、庆贺中秋。土华村的洪圣诞,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九日举行洪圣王巡游,以祈求风调雨顺、一方安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海珠区珠江沿岸历史文化深受珠江水的影响,在主航道与后航道的分割下,呈现出海珠区南北两岸文化的迥异。在珠江水环绕下的海珠区,内部也交错纵横着众多河网。在这样的情况下,珠江影响了海珠区域布局和建设,影响了其区域内经济商业发展,也成了海珠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

3 创新传承:珠江沿岸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国内外历史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结合海珠区珠江沿岸历史文化的水城共融特质,创新性地提出针对海珠区珠江沿岸历史文化开发利用方案,即打造海丝文化带、红色文化带、村落文化带和商贸文化带。以四大文化带整合利用海珠珠江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新的海珠珠江沿岸文化风光,助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

3.1 打造红色文化带,讲好近代海珠故事

红色文化带位于海珠区的西北部,这里云集了大元帅府旧址、第一次全国大会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这条红色文化带,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近代红色元素。因此,需要深挖这些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化带的打造,需要与周边学校进行联动,高校负责深挖红色故事,中小学校则接受红色故事洗礼。在政校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好红色文化,带动更多人参与讲好近代海珠故事中。在这条红色文化带上,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所以,可利用近代习武人的爱国故事,结合文化带上红色故事,将咏春拳带进学校,让更多学生参与咏春拳的练习,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习近代以来为国牺牲的先驱们精神。

3.2 打造商贸文化带,找回广州市井气息

清朝的“一口通关”的政策让广州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这里也云集了各国商船。因海珠西部位于广州十三行对岸,仅仅隔着珠江的主航道,使其见证了近代广州商贸的繁华。至今,这里仍保留了近代洋行和码头、海幢寺等历史建筑和咸水歌、木偶戏等非遗文化。这条文化带集合了不同“老广”生活因子,我们可以在这里体验骑楼的魅力、一尝小凤饼的美味、品读海幢寺的传说、聆听岭南古琴的悦耳……因此,这条商贸文化带将成为体验“老广”生活场所之一。可以出版官方指南,指引大家如何在此处体验“老广”生活,打造沉浸式“City Walk”。在指南的指引下:早上,穿梭在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内,品读近现代广州史;中午,品尝街区内地道广式美食;下午,到海幢寺聆听千年古音或在成珠楼尝试制作小凤饼;晚上,在木偶戏院欣赏广东木偶或到太古仓码头享受“老广”夜生活……商贸文化带的打造,让大家感受近代广州繁华的同时,也能在衣食住行方面体验“老广”生活,找回老广州的市井气息。

3.3 打造村落文化带,突出岭南广府特色

海珠区东南部位于珠江的后航道,在河网交织下,这里形成了沥滘村、小洲村、土华村、仑头村、官洲村,这里村落仍保留着数量众多的岭南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村落都留存了较为完好的宗祠,如沥滘的卫氏大宗祠、官洲村的陈氏大宗祠、小洲村的简氏宗祠等。分散在村落内的宗祠,也印证了岭南地区宗族组织的强大。另外,不同村落的宗祠建筑,也表现出迥异的岭南建筑风格,如造型奇特的蚝壳屋、功能实用的镬耳屋等。在这条村落文化带上,将5个村落内的大大小小宗祠,设计成一条寻“宗”研学路线。研学路线是开放式的,并不指定顺序,可随意选择其中一个村落作为起始点。每个村落提前准备一份答题,答对即可通关,并获得一枚盖章。当然,想要答对这些关于岭南村落文化的题目,需要在村落内大大小小的宗祠找到答案。通关5个村落,即可获得一份岭南广府村落文化文创产品一份。寻“宗”研学路线,让大家在走访海珠珠江沿岸古村落的同时,也学到岭南广府文化知识,宣传与弘扬岭南广府特色,加强村落文化建设。

3.4 打造海丝文化带,塑造古今同辉形象

自古以来,外国商船进入广州,需要途经黄埔古村,并沿着琶洲塔和赤岗塔的指引,顺珠江而上,进入广州市中心。因此,这里成为广州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现今,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州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港口,需发挥其独特优势作用—传承海丝精神、弘扬海丝文化。历史悠久的海丝文化已在广州海珠生根,我们需要打造特色海珠海丝文化品牌,以进一步宣扬海丝文化。近年来,针对黄埔村和黄埔古港的改造开发已初显成效,下一步,应该把琶洲塔和赤岗塔纳入统一管理中,打造全新的海丝文化名片。这条海丝文化带,更多的是以文旅结合,建设海丝文化体验景区,让海内外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享受海丝文化盛宴。在保护传承上,做到了在诉说旧时辉煌的同时,也要凸显新时代的美好,以展现广州海珠古今同辉的文化面貌。

这四条文化带,结合了其文化基本属性,统筹了区域内文化资源,极显海珠特质。在红色文化带,深挖历史资源,讲好近代海珠故事;在商贸文化带,设计沉浸体验,找回广州市井气息;在村落文化带,深度体验研学,突出岭南广府特色;在海丝文化带,文旅深度融合,塑造古今同辉形象。这四条各具特色的珠江沿岸文化带,依珠江而生,必将成为新时代广州的一张崭新名片。

注释

①孙良菊.擦亮老城保护的“金名片”: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J].北京党史,2019(3):59-61.

②要丽娜.呼和浩特市城市文脉传承与保护[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③宋伯存.区域协作发展视角下沧州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230-231.

④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高春平.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7):106-115.

⑤杜旭琦.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东山新河浦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⑥范佳翎,张子璇.通州与威尼斯的运河生态水城模式对比分析[J].新视野,2021(2):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