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视觉设计的优化对博物馆移动端文物展示应用的传播作用
2024-10-26王宇昕
摘 要:通过移动端应用推送博物馆馆藏文物是博物馆数字化的重要内容,但不少博物馆在移动端应用的视觉呈现上缺少有逻辑、有美感、有新意的设计,使用户在交互过程中感觉乏味,从而直接影响博物馆期望通过移动端应用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播的初衷和意义。文章以故宫博物院文物展示应用《每日故宫》App为例,通过对该项目运营过程中视觉设计优化升级的分析与总结,探讨视觉设计对文博类移动端文物展示应用在信息与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每日故宫》App;视觉设计;文物展示;传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19
0 引言
视觉设计在数字展示应用的信息编辑与整理、信息可视化和交互行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视觉设计作为信息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是知识内容的重要转化方式,是传统文化在当今数字化高速发展背景下有效活跃起来,散发更多文化魅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以及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度增加,博物馆的移动端应用也需要随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升级迭代,以满足人们对于博物馆知识探索的多维度需求和对丰富精神世界的强烈愿景。
《每日故宫》App是故宫博物院于2015年2月上线的一款院藏文物轻量化鉴赏类数字应用。应用以文物日历的形式,每天为用户推送一件院藏珍品,用户可以自由鉴赏文物的高清细节与多维度内容,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点,并通过专题探索与往期文物形成知识串联,最终以日签的形式进行分享。
本文围绕《每日故宫》App的视觉设计升级过程,探讨视觉设计如何对博物馆移动端文物展示应用的内容呈现、使用效率和文化传播发挥作用。并以此为其他文博类、传统文化类文物展示应用在视觉层面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能。
1 《每日故宫》App在视觉设计层面需要改进的原因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博物馆App,主要集中在馆藏文物图文介绍、展览信息、展厅导览等内容的组合形式上,博物馆用一款App作为在移动端传播信息的唯一出口是较为普遍的情况。这样的部署,优点是信息整合实用性强,缺点是内容更像博物馆信息的复制,用户体验相对枯燥,应用的工具属性大于文化传播属性,并造成各大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形式趋同的情况。
相比于使用单一一款应用来进行博物馆的知识传播,故宫博物院经过在数字化领域20多年的深耕,陆续推出10款细分品类的应用,对应不同的用户需求和用户层。这些应用因不同的专业知识内容和生动有趣的交互体验、精益求精的设计制作,在移动端大受欢迎,《每日故宫》便是这10款App中以每日鉴赏一件院藏珍品文物为定位的一款应用。
为了更好地进行细分品类的文化传播,传递中华民族优良精神内涵与审美意趣,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做好知识服务,笔者参与的《每日故宫》App运营设计团队,在对用户使用数据的监测和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之后,发现用户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鉴赏,而需要更多维度的知识探索、更沉浸的交互体验,以及能够将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分享方式等。在对内容本身的丰富拓展基础上,我们从视觉设计方面对应用进行了整体视觉设计的优化。
2 《每日故宫》App在视觉设计层面的优化过程
从应用管理平台对用户访问数据的监测统计来看,应用有使用时间不长、启动间隔长、内容不够丰富、个别界面图标风格不统一等问题。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反馈,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部分来展现视觉设计优化的过程。
2.1 应用内界面部分图标的修改
界面中的图标设计叫User Interfacedesign,也叫UI设计,是界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用户进行交互的“指引”之一,代表着交互的逻辑,传递着界面细节上的美观。好的图标设计可以让用户在体验过程中更加顺手流畅,在视觉上更加赏心悦目,在精神上更有共鸣。传统文化类应用的图标尤其需要带有传统的智慧与情感,既要表意,还要传情。
在《每日故宫》App运营过程中,我们收到观众反馈“菜单”和“全部藏品”两个图标的意思不明确,图形过于现代抽象以至于在交互过程中并不知道其代表的意义,以及藏品背景知识页的“返回”图标与界面中其他图标风格不太统一等问题。基于以上反馈,我们对于整个应用内的所有图标进行了整理,分析初始图标设计的设计规律和设计手法,在不改变界面图标的统一风格和设计手法的基础上,从院藏文物中选出可借喻“全部藏品”“菜单”“专题”“返回”和“音乐”这几个含义的文物,对元素进行提取、归纳和统一,重新对个别图标进行再设计。例如:我们从有收纳整理功能的文物里筛选出笔盒、抽屉柜、箱类的文物,代表应用中“菜单”的功能所指,传达出这个图标内“功能集合”意思;从书格、书橱和博古格里提取出“博古”的意义,用来指代“全部藏品”的寓意,与博古架在古代家具中展示主人收藏文物的功能相同(图1)。
图标的再设计改变了之前图标风格不统一、所指不明确的问题,使图标的内涵有故宫院藏文物作为来源,在图形寓意上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又有现代意义的识别性和符号设计的美观性,并与其他图标和应用整体风格和谐统一、一脉相承,表意传美。
2.2 应用字体的更换
字体方面,在2015年1.0版本时,使用了方正清刻本悦宋、康熙字典体和方正小标宋三款字体,分别应用在文物年代名称、标题、内文和版权页等,后经过对界面阅读流畅度和效率的研究以及时代审美特征的变化分析后,在2019年升级3.0版本时,改为汉仪新人文宋、思源黑体和思源宋体。
从设计的角度看,不同的字体的间架结构、比例都有微妙的不同,因此传递出的情感与性格也截然不同,视觉传播的效果也就不同。从字体气质上看,清刻本悦宋与康熙字典体都相对更具有识别性,更有个性,而新人文宋在字形设计和字体性格上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倾向,粗细适中,字怀空间扩大,字间距相对宽松优雅,能更好地促进横向阅读的视线流动,增强正文阅读的可读性,为用户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时又兼具人文主义风尚,衬托出主体内容和文物之美。思源黑体和思源宋体作为开源的字体,更加简洁、干净,字形规整、结构清晰,利于阅读。思源体作为《每日故宫》App的辅助文字,提高了用户的阅读效率。
2.3 应用中定位图、thumb图、小组件图、分享图的系统化视觉输出
应用在不同展示区域对文物会有不同侧重点的呈现(图2)。例如:定位图是应用内“揭开”日期蒙版的神秘面纱后看到当日文物的首图,也是局部图;thumb图是在应用内“全部文物”功能里的文物缩略图,出现在整个以年代和时间为轴线的文物“瀑布流”里,面积小但需要突出重点、抓人眼球;小组件图是应用外在不同型号移动端上呈现的不同规格文物局部图,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版本,侧重点是将文物的精彩局部与日期、文物名称等文字信息搭配,达到小日历的视觉效果;分享图则是在应用内待用户交互完成之后进行保存分享的输出图,更突出“每日”与“故宫”的结合,有类似贺卡的意义和美感。
2.4 每月专题图的封面设计
专题的设置早在应用推出之初就有,但早前并未形成系统的概念,更多的是选出与院内展览相关的文物集合在一起,形成专题。后续随着团队的分析与总结,逐渐明确将专题作为对《每日故宫》App推送文物进行归纳整理的“工具”,以此形成对所有文物的知识串联,将出现在《每日故宫》App里的全部文物组成不同主题、不同系列,便于观众在文物探索的层面提高一个维度,引发大众对于不同文物间相关性的好奇与思考。在专题的主题选择上,每年也会有不同侧重,有的以时下流行或社会热点为主题,有的以结构工艺、装饰花纹为核心,有的以节气特征为线索,还有的与院内正在开设的展览链接,与故宫展览建立关联(图3)。因此,专题的封面在这个层面变得尤为重要,设计上需要提取与专题相关的元素,结合气质相符的字体,进行符合专题内涵的氛围设计,从而让用户有兴趣加入专题知识的探索之中。
2.5 传统节日的封面页特别策划
在2019年12月上线的《每日故宫》3.0版本,我们在封面页加入了全新的春夏秋冬四季色彩封面设计,封面颜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为后续“揭开日历”,探秘文物“真容”增加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和自然流转的氛围,也预示着《每日故宫》将伴随用户走过春夏秋冬。封面蒙版的色彩取自中国传统色,但又进行了明度、纯度和渐变透明度的处理,因此淡雅而不喧宾夺主,以衬托文物为主,为“每日文物鉴赏之旅”增添唯美的沉浸感。
此外,我们还根据重要的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做特殊策划的封面设计。特殊节日的文物一般从院馆文物中筛选出与节日意味相关的文物,通过版式设计和图像处理,对文物的内容和节日主题进行诠释,使文物的呈现更加有节日气氛。同时也正是增加了特殊策划的设计,才能够将文物中与主题相关的细节与内涵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图4)。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内容方面增加了三维文物、专家视频讲解和长卷横屏高清放大鉴赏的功能,以及在听觉体验方面增加了背景音乐的功能,同时在垂直领域深入客户群设立《每日故宫》小程序版本。基于对后台数据和用户真实反馈意见的分析总结,我们从视觉层面和内容层面都进行了优化,共同促进观众深入探索文物、增强交互体验、提高用户黏合度的升级工作。
3 博物馆移动端文物展示应用在视觉设计上优化的原则参考
博物馆移动端文物展示应用的视觉呈现是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审美情趣传播的重要载体,基于上述对《每日故宫》App视觉设计升级改造过程的因果分析,试总结出以下几个适用于文博类、传统文化类文物展示应用的视觉设计原则:
①图标设计融合古今:图标作为移动端应用界面的重要组成元素,需要具有识别性和象征性。博物馆、古典文化类应用,需要设计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与所设计图标具有通识性内涵的图像或元素,再用现代设计手段进行提取归纳,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与古典意蕴的图标,使其自然融入应用的使用环境中,既保留传统隐喻,又能被现代认知所准确识别,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联想与共鸣。
②界面布局合理细化:对于文物展示类的界面,布局应以“衬托文物之美”为核心,适当增加文物的神秘感,以引导用户进行深入探索。在版面设计上将需要呈现的信息进行分层,通过不同的字形、字号、色彩等因素划分文本阅读的顺序,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形成良好的观看顺序,使界面的图文搭配更加合理自然,同时兼具设计的美感,在视觉上赏心悦目,并促进交互的继续进行。
③文字选择恰当准确:文字是传递精神内涵的元素,也是直接影响应用体验和时长的关键。因此,字体的选择需要符合应用的整体气质,既有一定的性格特征又不喧宾夺主,能够衬托主体内容的情感传达,促进信息准确传达,使阅读自然流畅。
④色彩搭配协调处理:对于传统文化类应用来说,色彩搭配要和谐统一,颜色变化微妙而不杂乱,既有传统色彩之美,又符合现代审美偏好。适当调和传统色彩的纯度、明度或使用渐变色叠加纹饰等技巧,提升界面色彩之美。
⑤交互设计“隐形”顺畅:应用的交互体验良好,需要一定程度让设计“不可见”。“不可见”意为设计者在研究用户心理和用户行为的基础上,对交互的界面、结构层级和视觉进行整合,使用户在自然流畅的过程中完成交互而忘记设计的存在。这就需要设计师结合大众的普遍认知与使用习惯,对图标、字体、版面布局、色彩、动效等进行综合设计,隐去设计作为一种手段的迹象,提高应用的交互体验,从而提高应用的使用频率。
4 总结
综上所述,博物馆通过设立移动端文物展示应用来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精髓,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精良的视觉设计可以有效推动其中精神文明和审美意趣的传播。好的视觉设计不仅可以让应用传递出主体定位的精神气质,还能让用户在人机交互的体验中更加顺畅、舒服,从而更好传播应用本身的价值。评判视觉设计好坏的要素以“设计服务内容”为核心,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系统地从界面中的图标、色彩、排版、字体、图文搭配、装饰、视觉输出等多角度综合设计,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与现代精神追求、内涵隐喻相一致的点进行结合,用精准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进行表达,并根据检测数据和用户反馈与时俱进进行优化,令该应用拥有省时、顺畅、高效的使用体验,赏心悦目的使用感受和回味悠长的使用效果,从而不断拥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易鸣越,王琪璇.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以传统文化类App为例[J].科技视界,2020(18):195-196.
[2]曹粲.基于文化转译的传统文化类App界面视觉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0(5):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