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与少年的精神成长
2024-10-25胡丽娜
端午节划龙舟作为纪念诗人屈原的习俗流传已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为屈原在文化传统和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龙舟竞渡”逐渐成为历代文学表达的重要话题。白居易的《竞渡》、刘禹锡的《竞渡曲》、宋代张耒的《和端午》都曾吟咏过龙舟竞渡。鲁迅的《社戏》、沈从文的《边城》也曾描摹过赛龙舟的场景。
《龙舟小子》就是以儿童文学的方式对龙舟文化和少年成长的生动诠释。小说以阿潮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开启故事,描写赛龙舟造成两村热血方刚的少年截然不同的情绪。龙舟高手吉爷爷看破了少年们的心思,以龙神被惊扰为由趁势起龙,少年们在被责罚跪祠堂之后如愿组建了龙舟队。
吉爷爷给孩子们保驾护航并给予指导,在刻苦训练和竞渡中,西塘村的少年得到磨砺,抛掉了原来的不自信,逐渐成长为经得起挫折考验、拥有迎难而上勇气的少年。东塘村和西塘村两个村子的少年也从互相敌对、嘲讽和竞争的状态,到最后“合作”为友,领悟进而诠释了龙舟精神:这既是橘颂少年艰苦奋斗、齐心协力争取必赢必胜的决心,也是阿潮对“要赢,不是赢别人,是赢自己”的理解,更是东塘村少年所表现出的“放弃”,即为了救援对手而舍弃输赢的有情有义。
作家在表达上充分彰显了才情与个性。平实、精准又不失幽默的语言,简短的句子,干脆的语调,密集而精准的动作描写,妥帖地契合了少年率真又执着的个性。流畅而欢快的叙事,让读者感觉面前仿若坐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少年。他们不断讲述着生活,有一点儿青春昂扬的憧憬,又有些彷徨困惑与不服输。这种语言的活泼跳跃还体现在对人物名字的精心营构上,如“浑身上下结结实实,矮壮矮壮的憨小子”叫“老石”;“三皮”是因为名字中的“波”拆开来就是“三点水加皮,三张皮”,三皮聪明而坚韧:“筋骨硬不怕打,就像有三层皮”,“聪明绝顶又勇敢,点子藏在三层皮里”。
小说着力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吉爷爷威严又慈祥、尊重并体恤孩子,是一个极富魅力的长者形象。小章老师则给少年们的鲜活热闹带来书卷气:这位喜欢写诗的纯真老师以补课的名义“解救”学生,给他们讲解《橘颂》《九歌》,以自己的睿智和亲和力,引导少年们领略传统文化精髓,并在龙舟竞渡中体悟屈原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作家熟稔少年的日常生活,精妙地勾画“蹲鱼”“围歼”“摸鱼”“捡鱼”等抓鱼技能;同时对水乡丰厚的民俗文化诸如沉埋龙舟、起龙、游龙舟等仪式、端午节热烈的气氛都能信手拈来。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在呈现传统民俗的同时,也表达出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思索。作品很用心地在故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除了小章老师串联的文化内容,还通过描写三皮练习咏春拳,点出练拳和掌舵技巧的相似。作家对待传统的态度值得细读,即以当下的方式激活传统的新活力、以创新意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比如面对重新装饰制作工艺繁复的龙头这一难题,讲究选材、慢工出细活的老罗匠爱莫能助,而他的儿子小罗叔在秉持融合本土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改制出年轻有活力的新龙头。这些内容都为小说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赛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凝结着古代人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对和谐生活的向往,那么,这部小说则以龙舟竞渡展现了新时代少年的精神成长,为龙舟精神注入了新理解、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