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新世界(一)
2024-10-25邵鑫
四大名著里哪本书最难懂?众说纷纭。可若问哪一本的名字最难懂,答案无疑是《水浒传》。
我第一次接触《水浒传》是在小学,光看书名完全搞不懂它是写啥的,还一度把它误读成“水许船”。说起来也是,写梁山好汉们落草为寇、替天行道的故事,为什么起了个这么奇怪的名字呢?
对此感到奇怪的,一定不止儿时的我。国外对于《水浒传》书名的翻译也千奇百怪:有的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有的译为“水边的法外狂徒”,还有的译为“中国勇士传”……好像每个译名都挺贴切,但仔细品味,似乎又都缺了点儿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水浒”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里面可大有学问。
“水浒”一词源自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里提到的是周朝先祖的创业故事:古公亶父在一个大清早骑着马,带领自己的家人和部族沿着西方的水边(“水浒”即“水边”),一路走到了岐山脚下,从此逐渐兴旺发达。诗句里的古公亶父,就是周文王的爷爷。
这么来看,《水浒传》的书名里有一层隐含的意思:把梁山好汉们在八百里水泊做的事,同古公亶父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相关联,显然是一种肯定和赞美。我们还可以再问一句:古公亶父当年为什么要带领部族沿着水边搬迁呢?关于这个问题,《诗经》并无提及,但线索却藏在《孟子》里。
《孟子》中提到,古公亶父的部族原本住在邠地,屡次遭受狄人的侵害。他们一开始也选择退让,先后给狄人送钱、送马、送珠玉,但仍无法避害。被逼无奈之下,古公亶父只得率领部族逃离故乡,搬到了岐山脚下。途中,他们还曾翻越一座山峰,名字就叫“梁山”—此“梁山”在陕西,刚好与《水浒传》里的“梁山”重名。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水浒传》的书名里还有第二层隐藏的含义:好人一再退让,却最终被逼上梁山。事实上,这两层深意正扣住了《水浒传》全书的主旨。梁山好汉们原本也只想凭本事正经吃饭,“博个封妻荫子”,但朝廷里乌烟瘴气,奸臣当道,最终害得他们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只得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最终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看《水浒传》这个书名,就会发现它简直无可替代:既从表面上说出了故事发生在水边,又在深层里暗示了“梁山”和“被逼”两个关键词,还表达了作者本人对梁山好汉的态度。而各种译名,只是很肤浅地讲述了一个故事罢了。
《水浒传》的这种取名方式,源自中国史书“微言大义”的传统:有些话不明说,藏在字里行间,等聪明的读者自己琢磨。所以清代点评家金圣叹说,能看懂《水浒传》的人,就能看懂《史记》和《战国策》。
在《水浒传》里,这样的“机关”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几个?让我们一起翻开原著,去探索那个充满巧思的新世界。
邵鑫:“邵鑫读书”创始人,致力于帮助中国青少年爱上读书,学会思考。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十月少年文学》特聘文学导师,视频号“邵鑫读书”获中宣部出版局指导评选的第七届“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