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的推进策略
2024-10-25石琳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格局的中心任务。本文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等目标任务,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推广的水平和质量开展全面调查,探讨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拓展深化的推进策略。同时,把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为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未来,须加强语言文字事业顶层设计,完善普及提升工作管理机制;巩固提升地区推普攻坚水平,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接续实施推普扶智结对帮扶,聚力语言经济发展语言产业;持续推进语言教育体系建设,拓展优质均衡语言教育成果。从而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服务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国家长治久安大局。
[关键词]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政策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4)05-0089-10
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时代内涵,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8由此,“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被提及13次。如从目标原则看,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从特征理念看,高质量发展是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的发展。尤其是,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33的高站位,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对我国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并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1]34的重要意义。由此,语言文字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与战略资源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引领力、服务力、影响力得以显著增强。质言之,“十四五”期间应积极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接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语言文化、心理情感等全方位深度嵌入提供语智支持。[2]
通用语(Lingua Franca),亦称族际通用语。国家通用语言,即现代国家不同民族或族群,不同方言使用者间,相互沟通时惯常使用的语言。[3]50我国近现代“国家通用语言”经历了由“国语”至“普通话”的演进历程;而“国家通用文字”至当代确立为规范汉字。新中国成立之初,即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发轫之始。经过七十余年努力,推广普及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已实现“基本普及”(即普及率达到80%)。但也应意识到,民族地区是解决城乡、区域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薄弱环节,[4]也是实现“十四五”期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普及”(即普及率达到85%)发展目标的重点区域。[5]因此,应密切联系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学思践行“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研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工作进一步拓展深化的逻辑理路、现实样态与实践方略。
近年来,相关研究相继涌现。以“民族地区”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截至2023年12月,共显示论文1044篇。第一,学科分布上,主要集中于语言学(占比为54.1%)、教育学(占比为19.1%)和管理学(占比为14.9%)。第二,主题分布上,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普脱贫”“乡村振兴”等,其中李宇明《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体会》(2001)[6],青觉、吴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性工程》(2020)[7],王启涛《中国历史上的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经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2020)[8]等成为相应主题中获得高频下载及引用的论文,它们分别从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实现各民族语言文化、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夯实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等方面阐释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思想引领、法治建设以及教育发展等领域的核心价值。
第三,研究视角上,呈现三方面趋向:(1)宏观层面,姚喜双[9]、黄行[10]、王敏[11]等学者论述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国民语言文化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意蕴;(2)中观层面,从语言生态[12]、语言能力[13]、语言教育[14]、语言服务[15]、语言经济[16]等多维视角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的显性作用,探讨由拓宽领域、长远规划、加快速度以及提升质量等途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策略选择;(3)微观层面,面向广西[17]、新疆[18]、西藏[19]等重点区域,以及学前儿童[20]、中小学生[21]、教师[22]、青壮年农牧民[23]等关键人群考察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及其经验启示。
此外,已有研究开始围绕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与精准扶贫[24]、乡村振兴[25]、共同富裕[26]等政策目标,阐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创新路径。尤其是,在跨学科交叉领域的语言研究中,李宇明[27]、苏金智[28]、张日培[29]等学者将语言生活观、语言立法论、语言规划学等引入研究话题。由此,民族地区依法治语[30]、语言治理[31]、语言适应[32]、语言应急[33]等话题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综上,目前语言文字工作及其学术研讨须坚持问题驱动、需求导向,积极开展面向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专题性研究。基于此,本文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展开全面调查,分析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普及现状及阶段性特征,调研该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工作内容、实践探索和实施成效等,探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挥语言和教育的“扶智”与“扶志”的积极作用,旨在为推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提供有效策略,进而概括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成功经验。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积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4]由此,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应置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框架下。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语情”和“区情”的新变化,着力对阿坝州过去五年(2018-2023年)的语言文字工作进行全面考察,并重点对该州汶川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状况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十四五”期间阿坝州“一州两区三家园”的示范建设目标(即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家园),以及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三高地”的总体决策部署(即打造红色精神高地、建设特色文化高地、建设绿色生态高地),综合考察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教育水平和能力建设,助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工程,构建适应区域战略新发展、语言生活新需求的语言治理新体系,推动其更好地转化为语言治理效能,[35]以语言文字工作赋能民族地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最终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服务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政策目标。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辖1个县级市、12个县、174个乡镇、1090个行政村,幅员约8.4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17.31%)。截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89.52万,其中藏族53.87万人、羌族16.60万人、汉族16.14万人、回族2.75万人、其他民族0.1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0.2%、18.5%、18.0%、3.1%、0.2%。①全州藏族人口约占一半以上,呈现多种语言、文化和宗教交融并存的基本州情。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因素影响,阿坝州曾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汶川县映秀镇考察震后重建及脱贫攻坚情况。2020年,该州13个贫困县(市)脱贫“摘帽”。截至2022年底,阿坝州地区生产总值(GDP)462.5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5.5万元,二者均比上年增长1.3%;城镇人口35.02万人、农村人口47.2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55%(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65.22%),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当前,阿坝州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在路上”的典型区域。同时,阿坝州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建设图景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缩影。
研究者于2021-2023年先后4次赴阿坝州,开展了为期30余天的实地调研。首先,对阿坝州相关政府部门(包括州教育局、文体旅游局、乡村振兴局、新闻传媒中心、民宗委、发改委、档案馆、博物馆等)开展实地调研,与各部门负责人就“阿坝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情况”进行集体座谈,并对州教育局及师培科相关领导就“阿坝州语言文字工作情况”进行深度访谈。然后,重点对汶川县相关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就“汶川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汶川县经济社会建设”进行集体座谈,掌握当地经济社会、语言文化、教育出版、公共服务等基本面貌和发展规划;并多次组织县教育局语委办以及主管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干部培训的业务骨干围绕“汶川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的阶段性实施及教育培训情况”进行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了解该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相关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工作条例及其实施过程等。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努力下,该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学校语言教育为主阵地,实施全学段达标建设工程
“十三五”期间,阿坝州逐年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截至2022年底,阿坝州共有幼儿园(含民办)259所、小学203所、普通中学51所、普通高等院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②全州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渗透至各层次、各学段的教学实践中,在教材使用、教学创新、教师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对标《阿坝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开展工作,并实施全学段达标建设工程,其中汶川县成功申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
首先,义务教育阶段积极落实三科统编教材(即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2020年全州普通类学校和加授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中小学校与全省同步使用国家统编教材,2021年秋季学期起以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为主的中小学校实现统编教材全覆盖,并于当年组织102名相关课程初中教师参加涉藏地区教师转型提升培训,以提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学前教育阶段大力实施“普通话从娃娃抓起工程”。目前全州共有幼儿园(含民办)259所,在园幼儿28655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4%,“学前学普”行动已覆盖全州幼儿园所,惠及幼儿累计5.9万名,并将“基本掌握,日常交流”作为藏区学前普通话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通过幼儿牵手家长实现了普通话水平的同步提升。最后,面向全学段启动实施“阿坝州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工程”。按照“学校创建→县级验收→州级抽检”的程序,2020年全州所有学校(幼儿园)完成了该项工程的质量验收。
(二)以加强四大领域推普为目标,实现关键人群培训全覆盖
近五年来,阿坝州积极开展各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教,拓宽参训人员的覆盖面,见表1。
由表1,全州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类教育教学培训的“必修课”,组织推普攻坚关键人群普通话应用能力培训。面向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园)长、骨干教师,紧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及教学水平的业务培训,在此工作推动下全州在编在岗教师普通话达标率为95.8%,尤其是牧区四县(即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教师普通话水平大幅度提升,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培养了“种子教师”的坚实力量。
加强“四大领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一是做好学校的基础性文章,有效发挥学校主阵地育人化人的标杆作用;二是做好党政机关的示范性文章,充分发挥宣传引领的表率作用;三是做好新闻出版窗口性文章,激发行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全民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整体提升。四是确保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普通话普及和运行。同时,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中创设多样化的活动机制,例如增设语言环境、培养阅读习惯、组织文化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旨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强化民族团结和爱国教育。
(三)以推普乡村行服务为平台,助力复合型培训全域推行
近五年来,结合全州各县区域优势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有效途径,服务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如瞄准汶川县实施樱桃特色农业园区综合建设、小金县推动生态农业与民俗旅游业融合升级、茂县创建农产品加工业与“电商+农业”新业态等区域发展新定位,有针对性地面向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开办夜校,将其建设为融合职业技能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双提升的“讲习所”,举办“职业技能+普通话”复合型培训20余次、7000余人从中受益。进言之,即通过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人力资源培训,如对新型农民开设“农业技能+普通话”培训、对旅游服务业者开设“文旅服务+普通话”培训、对农村电商人员开设“语言技术+普通话”培训等。藉此,不同类型的复合型培训提高了“推普致富”的成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成为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创收的“金钥匙”,开启了乡村振兴建设的“致富门”。
2022年全州“推普扶贫探新路,加工车间变教室”入选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典型案例,就业减贫的“小车间”也因此承载了迈向共同致富的“大梦想”。
总之,阿坝州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融入地方发展大局,个人及区域语言能力的提升成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其中金川、九寨沟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汶川来料加工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茂县“茂农服”增收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阿坝经验”正悄然形成。
(四)以东西部帮扶协助为契机,借优质资源赋能推普工作
自2019年起,阿坝州与浙江省实施“推普脱贫”专项结对帮扶,双方就语言文字工作拟定帮扶方案,从两个方面建立协作关系:一是阿坝州接收浙江省帮扶资金约169万元,用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二是开展互访交流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双轨方式,对方推普骨干前来支援386人次、本州推普人员赴外学习180人次,双方组织学术研讨参会135人次,并以多种形式拓展语言文字对口帮扶内容,见表2。
由表2,借力东西部协作的发展机遇,阿坝州利用东部省市在资金、文化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力量,搭建起语言文字帮扶工作的对接平台,有效开展常态化、精准化、多元化的合作交流。通过“外引内强”的双向模式提升自身语言文字工作的动力和活力,达成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州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三结合”。以浙江嘉兴驻黑水县帮扶工作队带领当地群众开展电商直播为例,工作队通过电商直播带动当地牦牛肉等土特产品销售输出,并组织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外出提升普通话水平、学习电商直播技能,培养50余名黑水本土老百姓成为优秀主播,借优质资源提升推普工作的经济社会发展效能,形成了浙阿两地“产业协作、数字转型、消费联动、文化交流”互融互通的共赢局面。
(五)以促督导评估验收为抓手,确保推普工作可持续发展
阿坝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在不断加强建设的同时,还以语言文字督导评估为抓手,依照“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督导”的原则,对标各类达标建设实施办法、工作细则及验收指标等,并聘请25名语言文字督导评估专家开展核验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州对县的“五项达标验收”(如图1)。此外,区分县域拟定普通话普及率达标率,并按照年度计划稳步推进,呈现出阶梯式巩固提升的积极态势(如图2)。截至2022年底,全州已完成茂县、小金、黑水、红原、金川、马尔康等6个县(市)的语言文字督导工作。
由图1、图2可知,阿坝州已基本形成多主体、多层级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督导评估体系。通过对政策保障、宣传推广、教育教学、规范应用等方面开展监督管理,在达标建设中扎实稳步地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具体而言,认真执行国家现行文字应用管理法规和标准,监督规范使用汉字的正确字形和字体,实现“基本普及普通话”和“汉字应用基本规范”的管理目标,推动普通话成为各单位工作用语、教学用语、宣传用语、交际用语和服务用语。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并针对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与语言生活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2018年出台了《阿坝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该方案瞄准普通话基础薄弱地区的普及攻坚和水平提升,为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开启提质增效模式。语言文字工作在高质量发展中,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阿坝州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语言文字工作运行机制,长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作,积累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多举措齐抓宣传动员推广活动。承办第2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四川省启动仪式,并运用广播电视、海报条幅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工作条例。尤其是在广大村镇以“村村响”带动“村村讲”,积极宣讲普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提高民族地区社会文明程度、树立阿坝州新时代文明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二,多维度拓展推广普及工作范围。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阿坝这一战略新目标,在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校教育全学段、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推广普及工作拓展至社会面,让各行业各领域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使单一形式的宣传教育转变为关联创建“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家园”主题的语言文化系列活动。
第三,多层级精分对象实施语言培训。立足服务阿坝州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标阿坝州区情实际及其格局性变化,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工作、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等远景目标,精分教师公务员、窗口服务人员、青壮年农牧民等不同人群的语言需求,精准提供对象化、实用性的语言培训服务。
第四,多步骤建设民族地区推普之家。面向阿坝州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青壮年农牧民,尤其是对远牧点的居民(村民)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本达标建设,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扶智”和“扶志”双重功效,根据当地群众跨区域就业、开拓本地经济发展等多样化诉求开设“推普之家”,激发个人自主就业创业能力,带领其家庭迈向乡村奔富路。
第五,多方位开展经典诵写讲演活动。围绕阿坝州“红色文化”的特色主题,组织全州各乡镇、校(园)基层干部、师生广泛开展红色经典作品“诵写讲演”的系列活动,并引导大众提升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意识以及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巩固提升推普攻坚的后续成果,为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培元铸魂打好底色。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阿坝州整合多方力量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步伐,推动全州语言文字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但也应意识到,处于稳步发展中的推广普及工作仍面临以下八个方面问题。
第一,尚未设置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机构。目前该州未独立设置语委办,而是与州教育局师培科合署办公,并由其代行语委办职能。第二,尚未安排专职的语言文字工作人员岗位。日常及专项的语言文字工作均由师培科2名工作人员兼职完成。第三,尚未设立专项的语言文字工作经费预算。财政部门因州财力有限而未将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故多以“化缘”方式向各级部门争取经费,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第四,尚未明确专列的语言文字工作考核权重。该州还未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纳入州政府绩效管理目标,这为调动发挥各单位工作积极性带来一定难度。第五,面向关键人群的推广普及工作有待提升。教师普通话未达二级乙等的有396人(占比为4.2%),县级以下基层干部普通话未达三级甲等的有3256人(占比为17.2%),牧区四县18-45岁青壮年农牧民有近万人无法听说普通话。第六,面向特殊人群的推广普及工作亟待开展。宗教人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专项培训尚未组织开展,仍有部分宗教教职人员听不懂、说不出、用不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七,普通话的培训资源和专业力量依然不足。缺乏适用于不懂汉语拼音的藏族及其他民族青壮年农牧民的普通话教材。另外针对教师、基层公务员的普通话培训在精准性、实用性、长效性方面仍存在不足。第八,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试人员和硬件建设待于加强。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7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10人、普通话测试站点2个,且机房和设备日趋老化,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测试需求。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的规划思路与发展方略
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科学意蕴,也为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提出了实践要求。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也应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大局、回应少数民族群众需求期待,在总结既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施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有效地实施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2.0版。[36]
(一)加强语言文字事业顶层设计,完善普及提升工作管理机制
近年来,为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的顺利实施,国家所发布的多项语言文字工作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均增设“组织工作保障”版块。相应地,全国省级、地市级、县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建立与完善亦提上日程。③“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领导机构、构建运行机制、注重规划引领。具体办法,可参考四川省“凉山州模式”,即在州教育和体育局内设语言文字科,配备2-4名专职工作人员;或参考四川省“甘孜州模式”,即州语委办与州教育局师培科实行合署办公,在现有2名兼职人员基础上再配备2名专职人员。同时,建议将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成效”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指标。
此外,全国陆续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本地区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细则和分工方案。民族地区宜结合本地语言文字资源及语言生活面貌,开展“十四五”时期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的设计与编写,并从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政策举措等方面保障普及提升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阶性支持,系统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二)巩固提升地区推普攻坚水平,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3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30-31总结民族地区既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工作内容、实践探索和实施成效等,仍应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程度和质量,精准实施“一地一策”“一类一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行动。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作为推广普及工作最薄弱的环节,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仍远低于东部大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未来应助推普及提升工程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教育帮扶等有机结合,着力将推普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是依托民族地区优良的绿色生态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挖掘语言文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整体营造书香乡村的语言文化氛围,由此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二是采取“户户入、入户户”的群众工作法,深入牧区、村镇,深入开展普通话宣传培训,提高青壮年农牧民、居民(村民)普通话听说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诵写唱演等形式,繁荣乡村语言文化、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汇聚各级语委、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科研单位以及个人主体等多方合力,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和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进寺庙,形成民族地区全域全面推普的崭新局面。
(三)接续实施推普扶智结对帮扶,聚力语言经济发展语言产业
民族地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1]28-29接续实施推普扶智结对帮扶,是推动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探索。现阶段以“人才智力帮扶为主、资金设备帮扶为辅”的工作思路,智力结对帮扶在推普攻坚中已取得良好成效。未来,宜统筹各政府部门协同推进,可由各级语委办牵头抓总,联合当地教育局、人保局、乡村振兴局、商务和经济合作局等相关部门形成矩阵力量,发挥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展专项帮扶、整合培训资源、拓展服务方式,构筑多方共建的推普扶智协作帮扶机制。一是聚焦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所需,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通过“职业技能+普通话”的混合式培训提升其语言能力和劳动力资本,并借助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与企业达成“订单式”用工协议,达到“培训一人,带动一家,辐射一片”的效果,巩固提升已脱贫摘帽地区普通话普及率。二是借助发达地区电商产业优势,由优质电商平台或企业通过语言技术服务和培训,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语言知识、技术、产品的支撑,发展民族地区“电商+农业”新业态,以“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之路”新发展,搭建直播带货直播间、实现电商数智强州县,推动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跨域销售以助力消费帮扶。由此,动员多方力量、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帮扶工作合力,助推语言经济发展。
(四)持续推进语言教育体系建设,拓展优质均衡语言教育成果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促进个人与区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33-34构建优质均衡的语言文字教育体系是促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未来,夯实学校这一语言教育基础阵地,需要做好各层次、各学段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发展的布点和规模、教学和设置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筹管理与政策规划,构建合理结构、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完善其语言教育教学模式。一是推动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深入开展,在对现有“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普”行动进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从硬件建设、软件支持等方面服务好提档升级和扩面提质工作,由个人语言能力的提升助力少数民族儿童未来各学段学业有效衔接;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专任幼儿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重点关注幼儿园卫生保健员及保育员普通话达标率的提升。二是持续在中小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针对高中阶段由于教学模式(含一类模式和普通类)转换而造成的原一类模式学科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及教学能力欠缺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培训。三是积极发挥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中的“领头雁”作用,加大普通话培训测试力度、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四是在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教育中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话推广,促进学生人力资本和语言能力全面提升。
四、结语
语言文字的工具意识、资源意识和文化意识使其成为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38]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聚焦“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中心,积极服务于“脱贫奔康、全面奔康”这一主题,构建高站位、全口径、广动员、深合作的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模式,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置于实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大局中,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形成和谐共生、功能互补、共同发展的语言生态。
近年来,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在专项攻坚、人才培养、学校教育、水平测试、达标建设等具体实施方面取了显著成效。未来,需要加强语言文字事业顶层设计,完善普及提升工作管理机制;巩固提升地区推普攻坚水平,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接续实施推普扶智结对帮扶,聚力语言经济发展语言产业;持续推进语言教育体系建设,拓展优质均衡语言教育成果。在“说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发展新征程,融入新时代”总体工作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提升少数民族群众个人语言能力与区域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致谢: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局教育局师培科孙梅蜻同志、汶川县教育局语委办刘霞同志为本文提供了数据和资料支持,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姚成雨同学参与了本文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特致谢忱!)
注释:
①本文所涉及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情(含位置面积、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语言与宗教、经济概况等)的数据来源于州人民政府网站公布的《阿坝州年鉴2022》,网址http://www.abazhou.gov.cn/abazhou/2022nnj/202311/816575bf4a3d4185869f2aeb7f9b691a.shtml。
②本文所涉及的阿坝州、汶川县语言文字教育发展的相关数据均由州、县两级教育局提供。
③截至2021年,全国地市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地市级语委的办事机构)中,行政独立24个、行政合署240个、事业独立18个、事业兼管60个,尚未正式成立机构的14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石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推广普及:时代内涵与发展路向[J].民族学刊,2023,14(05):96-104+128.
[3]周庆生.论语言政策规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4]石琳.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路径[J].民族学刊,2021,12(08):46-53+125.
[5]刘朋建.新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三大重点[J].语言战略研究,2022,7(05):8-9.
[6]李宇明.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体会[J].语言文字应用,2001,(2):17-24.
[7]青觉,吴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性工程[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9):173-181.
[8]王启涛.中国历史上的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经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11):1-7.
[9]姚喜双.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J].语言文字应用2022,(04):15-22.
[10]黄行.我国民族地区与时俱进的推普政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6):30-31.
[11]王敏,常文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20,(12):8-10.
[12]冯广艺.论语言生态与语言国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3):159-163.
[13]文秋芳.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02):23-31.
[14]戴庆厦.科学推进双语教育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J].双语教育研究,2014,1(01):1-6.
[15]屈哨兵.语言服务聚焦新时代[J].语言战略研究,2022,7(05):13.
[16]黄少安,王麓淙.民族地区语言扶贫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20,(04):26-36.
[17]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组,戴红亮.广西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01):36-43.
[18]李志忠,游千金.新疆南北疆维吾尔族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现实差异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7,(04):64-72.
[19]张军.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与经验[J].民族语文,2021,1(06):3-14.
[20]石琳.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2,13(12):78-87+154.
[21]俞玮奇.普通话的推广与苏州方言的保持——苏州市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0,(03):60-69.
[22]刘韵华,华锦木.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行动研究[J].语言与翻译,2020,(02):71-81.
[23]康慧琳.普通话能力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语言战略研究,2022,7(01):48-60.
[24]石琳.精准扶贫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8,(04):150-156.
[25]刘志刚,杜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及其建设——以甘肃省夏河县调查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4):143-154.
[26]陈丽湘.语言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4):44-51.
[27]李宇明.论普通话的推广方略[J].中国语文,2022,(04):486-494+512.
[28]苏金智.从语言立法宗旨和功能看中国语言立法[J].语言文字应用,2018,(03):31-40.
[29]张日培,王歆妙.语言文字立法及研究这十年[A].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C].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30]陈丽湘,张振达.中国语言生活依法治理的历程与经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8-16.
[31]王春辉.关于语言文字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语言战略研究,2020,5(06):29-36.
[32]石琳.新时代内地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语言公共服务应用研究——以成都市浆洗街洗面桥社区为例[J].民族学刊,2020,11(01):112-118+146-148.
[33]石琳.突发公共事件中民族地区的语言应急与公共服务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1):197-204.
[34]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8-28)[2022-12-31].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2020-09-14)[2022-11-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11/t20211130_583564.html
[36]石琳.语言治理研究的演化路径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12):233-240.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教育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2-01-07)[2022-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s7066/202201/t20220106_592708.html.
[38]贾海霞,毕青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符号建构[J].民族学刊,2022,13(10):24-30+131.
收稿日期:2024-02-09责任编辑:贾海霞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国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史研究”(22BYY06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陕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语言景观研究”(2022K008),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语言使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23SJL01YB)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琳,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语言治理研究融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
Strategies for Advancing the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the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Shi L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 VOL. 15, NO.05, 89-98, 2024(CN51-1731/C, 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4.05.010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cultur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strategic resource. Its influence and effectiveness have markedly increased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s initiatives. Consequentiall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t is deemed crucial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and to implement projects aimed at its popularization and enhancement. This initiative will provide linguistic support for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linguistic,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in ethnic areas.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omoting the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improv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ethnic regions. It aim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language promotion efforts in the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ichuan Province,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e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language popular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study, moreover, examines the content,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outcomes of these efforts, aiming to provid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ethnic regions, summarizing replicable and promotable successful practices, and offer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modernizing language governance systems in ethnic areas.
The research reveals significant progress achieved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various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Key findings include 1)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tandardization project across all educational levels, with schools as a primary focus; 2)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verage for key groups, targeting the “four major areas”(schools,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media units, and public service sectors); 3) the use of rural village services as a platform to promote extensive language training throughout the region; and 4) leveraging eastwest cooperation to utilize highquality resources for language promotion. These efforts have gradually contributed to developing the “Aba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standard Chinese, which has proved to suppor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ethnic areas.
In the new era, promoting the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in ethnic areas should align with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goals and address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ethnic communities. In addition, building on past experiences, it is considered essential to focus on intrinsic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uture efforts, therefore, should enhanc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language initiatives, refine promo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s, strengthen regional promotion activities to support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aintain intellectual aid to foster the language economy and industry. Additionally,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guage education system and expanding highquality, balanced educational outcomes are believed to be crucial. Ultimately, promoting and popularizing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may contribute to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support the achievement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ensure the countrys 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s;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forging a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languag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