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的“身边的算法”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10-25耿品万袁思梦
摘要:本文以“猜数游戏”单元为例,探讨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身边的算法”模块的校本化实施。作者从课标分析、教学内容、学习对象、育人价值和设计思路五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身边的算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问题驱动;身边的算法;单元教学;猜数游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9-0000-03
为了落实、落地、落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笔者研读新课标,参考各地教材资源,创编单元式课程,按照熊璋教授指出的“课程建设路径”[1],不断迭代课程教学资源,以探究更加有效的数字素养课程教学。
课标分析
“身边的算法”是新课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的内容,包括算法的描述、算法的执行、算法的效率等。本模块的“教学提示”指出,从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典籍中的适当问题出发,将算法学习的要点贯穿问题求解的过程,让学生在不同算法的具体讨论中养成算法思维,避免空洞地讲授抽象概念。为了形成自然的认知关联,笔者从“教学提示”首推的“猜数字游戏”出发,设计与实施问题驱动的跨学科主题式单元教学课程。
同时,基于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解,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首先学习如何用数字来表示数,再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理解数的抽象概念和性质。因此笔者认为,在严谨的教学语境中,“猜数字游戏”更准确地应被称为“猜数游戏”。这一单元名称的调整体现了对两个学科概念的一致性的精准把握,强化了对既往真言的理解和尊重,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学习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处于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且他们已具备二等分、三等分的知识经验,为本单元的教学做了铺垫。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中的思想也与本单元的二分法算法有思维碰撞,属于认知结构中的同一链条,相互具有很高的认知补充与丰富价值。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分为四个课时,具体目标如下:①通过身边的“猜数游戏”探究二分法,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描述。②辨析二分法与三分法,筑牢认知结构链条。③通过程序验证,体验从算法到程序的过程,培养调试、试错与观察等能力。④认识到身边的猜数游戏背后的二分法对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意义。
单元育人价值
本单元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育人价值:①生活无处不算法,算法无处不优化。从生活中常见的“猜数游戏”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算法的魅力以及迭代更新与优化。②举一反三。本单元从游戏情境开始,到应用结束,让学生体验如何从具体问题转化到一般性问题,发展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③开小门,见大山。本单元以二分法探讨猜数游戏,让学生学会挖掘问题背后的本质,使其从低阶的解题技巧跨越到高阶的思维方式。
设计思路
如上图所示,本单元围绕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场地现实情况,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注重以“二分法”概念化的计算思维指导实践应用,强化信息科技学习的认知基础,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强调以问题链为导向,串联课堂,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新课标“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笔者增加了“评价创新”环节,从身边的算法入手,引导学生生成数据、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探究现象的原理,学习、理解相应概念和原理,尝试用所掌握的原理解决问题,将算法的要点贯穿求解过程,在不同算法的具体讨论中养成算法思维和概念思维。
教学过程
下面,笔者以为本单元第1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1.玩一玩,生成有效数据
①问题情境:学生两两一组,在1~100以内想一个幸运数,同伴根据“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缩小范围,直到猜中,并记录猜的次数。
②活动过程。
活动1:生生互猜。在1分钟内猜1~100以内的幸运数,统计用多少次才能猜中,实时生成统计图。
活动2:师猜生录。师猜学生从1~100以内选的随机幸运数,学生记录猜测过程,形成关键信息。
设计意图:由“玩得转”的猜数游戏引入本课,将猜数活动从“可能”变成“一定”,激发学生对猜数方法的探究欲望,同时,根据互动活动,生成有效数据,为后续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做准备。
2.比一比,发现规律,引出“取半”
①问题情境:探究电子白板实时记录的猜数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
②活动过程:
师:仔细观察老师的猜数过程,每一次的回答有规律吗?
生:每一次回答都是在“猜中间数”。
师:为什么每一次都要猜中间数?
生:淘汰一半,留取一半。
师:每一次猜中间数都将搜索范围一分为二,去掉一半,留取一半,这个过程,就叫做取半。这种方法,就叫做二分法(或取半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猜数过程的数据之间的规律,发现每一次的回答都是在猜“中间数”,再借由问题“为什么猜中间数”引出淘汰一半、留取一半的关键信息,进而引出本课关键概念“取半”,引出课题 “二分法”
3.说一说,用自然语言描述二分法
①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再探猜数活动,总结用二分法猜数的过程。
②活动过程:
师:用二分法猜神秘数,看是不是能在7次以内猜中?
小组猜数:信封中藏着一个神秘数(27或97)。
分工合作:一人站起来猜数(严禁偷看),记录员记录猜数过程,其余学生用“大了”或“小了”进行提示。
师:你能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用二分法猜数的过程吗?
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捕捉关键信息“大了、小了、一半、判断”并板书。之后,基于板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猜数过程:先取半,再判断,若对了,则退了;大了取小,小的一半,小了取大,大的一半。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再次体验猜数游戏,与上述无方法乱猜时的次数形成对比,直观感受到用二分法猜数正确率明显提升,通过说一说,提取学生回答中的关键信息,形成顺口溜,完成第一次抽象与建模,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二分法的实质。
4.画一画,在流程图中深化二分法
①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自然语言总结的二分法用直观的流程图又该怎么表达?
②活动过程:
师:你能在两种流程图中选择一种完成吗?
小组活动:从两种流程图中自主选择一种完成。先观察思考选用合适的结构,再描述,一人填写。
师:你们能分享交流小组共同的智慧吗?你们能对其他小组的流程图进行评析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发散思维,提供两种流程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在交流展示环节,生生互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多种流程图的对比中发现判断条件的位置多种多样,但二分法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进而完成第二次抽象与建模。
5.用一用,在生活中体验二分法
①问题情境:你知道二分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用到吗?
②活动过程:
师:猜一猜,老师的生肖是什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猜?
生:用二分法猜。
师:帮一帮,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小明提高效率?
小练习:找出没有消磁的书。从书店出来时,小明的手里抱着一堆书,其中有一本没有消磁,警报响了。他一本一本拿出来靠近警报检查到底是哪一本。同学们,你们怎么帮助他提高效率,更快找到?
生:先将书分成两半,看哪一半响了,将响了的部分继续分成两半,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找到那本书。
设计意图:第一题猜生肖,让学生从猜数游戏中跳脱出来,意识到不是只有大与小可以分成两半,生活中的左和右等都可以用二分法;第二题借助生dtdq3wROJxEviuyMrKxKOA==活情境,让学生应用二分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用二分法能提高效率,从猜中间数过渡到“猜中间数”是为了分成“两半”,将“取半”和“二分”统一思想。
6.想一想,拓展二分法
①问题情境:教师播放“小刘的故事”视频。
②活动过程:
师:带着问题看视频,想一想小刘是怎么被骗了?
互动讨论:分析骗局背后的骗术。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剖析,让学生知道学习算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思维能力,能用算法武装头脑,在面对诈骗、传销时能识破骗局,在面对现实情况时能利用所学知识理性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熊璋,李正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01):127-132.
[2]史泽齐.第一步转译:从实境体验到自然语言描述——以“学校放学智慧疏散系统”项目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