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聚智、科创惠企, 全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0-24

读报参考 2024年30期

青岛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赋能新质技术创新

青岛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依托学会专家技术优势,推动青岛及周边地区食品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助力西部扶贫工作;帮扶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新质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振兴产业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和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建专家服务工作站,实施“一帮一”服务模式

学会深入贯彻青岛市委、市政府有关乡村振兴及平度、莱西攻势等工作部署,组织具有10年以上产业服务经验的专家教授50余人,不定期为食品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活动,挂牌建立学会专家服务工作站14个,专家到站服务达50余次。在专家服务工作站辐射带动下,目前技术推广受惠食品企业达60多家,培训技术骨干3000人次,带动企业增收5.5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

做好“科创中国”旗手,为食品产业助战赋能

学会依托青岛市科协“科技惠企·科创赋能”助力食品新质创新技术发展项目,成立学会专家服务团,为青岛及周边地区的28家食品企业开展服务。另外,为了促进科创园区科技服务工作,在青岛天安科创城区建立了“食品产业信息中心”,并召开了8次成果技术交流对接会。学会还承担了中国科协“智惠行动·百会百县乡村行”项目,下乡为食品企业科技服务30次,多次赴莱西、平度等地为农业技术骨干等开展专题讲座,开展技术培训20次,培训技术骨干人员1600余人,开展了内审员和化验员培训10次。应邀为20多个国家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10次,培训人员220人。

当好“红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学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对食品企业完成的30余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鉴定评价,其中,青岛宝泉花生制品有限公司评价新产品和技术成果就达到9项,新技术创新促进了产品转型升级,产品向韩国、日本等国家出口占80%。同时,学会积极推荐专家与企业进行科技成果对接,举办了20次成果转化对接交流会,成功转让了15项成果,转让经费达1800万元。

当科普先锋,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学会成立了“食品加工技术与营养安全科普团队”赴青岛莱西市、市北区、城阳区,潍坊、诸城等地企业、社区、中小学开展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科普讲座活动。已开展食品安全和营养配餐科普活动40次,其中,全国科普日科普活动20次,发布科普短文视频50个。为青岛市城阳区新入职青年教师讲授了“食品质量安全与健康”专题,共培训15期,参与培训青年教师3000余人。为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小学开展“食品与科学”科普教育,培训学生人数1500人。

情系贫困地区农民,促进西部乡村振兴

学会积极参与中组部科技特派团在云南东川的科技帮扶工作。学会专家在云南东川建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实施“一对一”对接服务,设立“科技小院”并定期举办培训班。在2023-2024年期间,累计开展科技服务12次,培训农民500人次、技术人员30人次、产业带头人200人次。为了加快推进当地鹅肉和鹅蛋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赠送3800只1个月雏鹅。由于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卓越,学会理事长王宝维教授被东川区委授予乡村振兴工作先进个人。另外,受山东省委组织部委托,学会还开展农村支部书记培训,培训农民800余人,并为青岛市政府对口支援活动举办多期培训,培训近400名农村干部,2023年,学会理事长王宝维教授获评平原县荣誉市民称号。2021年,学会副秘书长范荣波在甘肃对口支援期间被评为“优秀农业工作者”;学会监事李鹏参与青海地区的技术推广工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支持。

当好企业主心骨,抗疫保供勇做先头兵

在新冠疫情期间,学会与国内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举办了“华东家禽产业技术网上交流大会”,旨在推动家禽产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该大会的讲座视频累计观看人数接近40万人次。疫情期间,学会走访了20余家企业,详细了解它们在复工复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并通过线上讲座、技术咨询和实地指导等多种科技服务方式,积极助力企业恢复生产,帮助它们克服疫情带来的挑战。

青岛市城阳区科协:打造服务发展“新引擎”

今年以来,城阳区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创新实施“科技聚智兴链计划”,优化生态、引育人才、链接资源,全力打造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

注重融合赋能,打造一流科协生态

聚合多元资源,打造“政策赋能、智库引领、人才汇聚”的科协共赢新生态,推动了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育强企业科协平台。城阳区按照区科协主导、街道科协主推、园区企业主建的原则,坚持应建则建,着力提高科协在企业中的组织覆盖、功能延伸。先后成立园区科协8家,企业科协140余家,会员近万人,让科技工作者外联有渠道、内创有平台。天安科创城科协专设政务服务e大厅,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论坛沙龙、技企对接等活动,通过凝智力,聚资源,打通了科技赋能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创建高端科协联盟。组建城阳区科协联盟,聚合链主企业科协40余家,邀请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10家高端智库担任联盟顾问,以“峰享汇”品牌沙龙为科创协作载体,构建了企业出题、科协接单、智库破题的创驱助力新模式。截至目前,已为30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成校企合作16项,资金逾千万元,有效链接了产业资源,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人才赋能载体。成立城阳区人才协同创新赋能中心,特设人才赋能专员,线下依托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空间载体,为人才和企业提供共享赋能空间;线上联动人才协同创新赋能微信小程序,实现人才政策“一站式”查询、赋能资源“随用随取”、赋能活动“实时速递”,实现了全区人才政策、金融支持、科技服务、技术对接等9大类900余项赋能资源的有机链接。

厚植科创沃土,引育一流创新人才

坚持科协搭台、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瞄准重点产业,实施三大提升行动,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提高科协创驱助力效能。

赋能一线“土专家”。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创新性构建了调研摸需求、汇总建目录、点单送上门、反馈促提高的“百场科普进百企”新模式,成立安全、健康、心理、生态和前沿科技等5支专业科普服务队,收集汇总科普目录40余项,开展线上线下科普讲座和技能培训110余场,惠及产业工人4万余人,有效提升了全区产业工人科学素质,被青岛市科协选树为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试点。

营造育才“温暖家”。实施科技工作者服务提升行动,组织优秀科技工作者赴粤港澳湾区、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研学,体悟“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创新生态;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走进“城阳区领导干部专家讲坛”,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链;积极举荐优秀科技人才,1人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30余人次获评省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和青年科技奖;汇编60余项人才政策,协力建设“优徕青年社区”3处,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30余场次,用心当好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店小二”。

构建科创“智享家”。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地提升行动,积极引进高端学术交流会议,中国化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2024科学仪器开发者大会汇聚80余位院士、万余高端人才;积极建站引才,围绕产业需求,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市级院士工作站4家,协助7家企业申报省级博士创新站、4家单位申报国家级科技小院。大力引进各类专家、高层次科技人才10余名,学科涵盖了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链。

服务创驱助力,链接一流科创资源

瞄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实施“科协+”资源融合模式,聚心聚智聚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汇聚多维智力要素。聚焦辖区重点产业,主动邀请各级学会为企业“问诊把脉”。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分别与中车四方股份、山东恒鲁生物科技展开科创深度合作;山东省机器人研究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落户城阳;山东省航天航空协会与城阳达成低空经济合作意向;青岛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城阳设立“食品产业信息中心”;与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青岛市机械电子工程学会建立常态合作机制,构建起学会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的协同创新体系。

激发多态创新活力。协办2024泰山科技论坛——“机器人的今天、明天”,打造“学会助企赋能科创惠企发展”工作品牌,开展了“科技惠企·科创赋能”项目启动和新质技术成果交流会等活动;在园区科协打造“博后沙龙”“创享π”“天安汇”等品牌沙龙,以“大人物小圈层”为特色,围绕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特种食品等重点产业链,开展座谈沙龙20余次;联合城阳广播电视台开设科技工作者访谈节目,推介城阳科技领军人才与企业,激发了全社会重视服务科技创新的热情。

链接多元科协资源。利用“科创中国”平台对接高端智力资源,带动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下沉到一线;指导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注册使用“科创中国”平台,推广覆盖超300家企业入驻,通过“科创中国”的平台赋能,实现了行业专家与企业的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精准破题。支持基层开展“科技小院”建设,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派驻研究生深入村镇开展技术研究和科普推广。

接下来,城阳区科协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科协部署要求,用心谋创新,用力促科技,用情提服务,探索打造区级科协创驱助力“城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