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中央苏区时期另一个“三人团”
2024-10-24
众所周知,长征出发前夕,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具有最高指挥权的“三人团”。事实上,在此之前,1931年4月,中共中央派到中央苏区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当时也被称为“三人团”。
“三人团”组成,进入中央苏区
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三人团”的形成,与苏区和红军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1931年2月初,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几次与共产国际远东局研究,认为加强苏区和红军的工作以及改变城市斗争的方式是关系全党的两件大事。远东局要求中共中央从政治局起,60%的干部要派去巩固苏区的领导;军事干部则90%以上应派到苏区,以充实红军的领导。
2月6日和13日,中央政治局两次开会,决定了党的领导机关,其中,中央苏区是考虑的重点。此前,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中央政治局委员项英到达中央苏区,已于1月15日在宁都宣布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央已决定赴中央苏区工作的任弼时,在政治局会上提议,中央苏区任务重,过去分配的力量不足,如周恩来去苏区有困难,最好另派一名政治局常委去;另外,王稼祥必须去,以利于加强理论工作。周恩来表示准备去苏区,但不能马上成行。苏区中央局成员先定七人——项英、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朱德,共青团和苏区各一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向忠发说,周恩来两个月后可出发,任中央局书记,目前由项英暂代书记。
就在任弼时等人即将成行之际,中央苏区发生的一件大事——“富田事变”(因肃反扩大化引发的红军内部武装事件),传到了中央。2月13日,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富田事变”。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当时称“三人团”),立即动身前往中央苏区。27岁的任弼时是中央代表团负责人。这一年,王稼祥25岁,顾作霖则年仅23岁。
4月4日,任弼时一行经福建长汀到达江西瑞金,接着转赴苏区中央局所在地宁都青塘。4月17日,任弼时一行出席在宁都青塘举行的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会上,中央代表团传达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并讨论了“富田事变”等问题。
从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起,苏区中央局委员就稳定了下来,即周恩来、项英、任弼时、毛泽东、王稼祥、朱德、顾作霖、邓发。8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了这一组成。周恩来任书记,周恩来到职前由项英代理书记。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未到前,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的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在中央局中起了主导作用。
“三人团”成员对毛泽东看法不一
到中央苏区后,“三人团”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弼时和顾作霖忠实地执行中共中央、中共临时中央的一系列指示,后来在苏区中央局内部拒绝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而王稼祥则在实践中认识到了毛泽东的正确性,转为支持毛泽东。
1931年4月下旬,随红一方面军总部行动的王稼祥同毛泽东有过多次接触和深谈。毛泽东向王稼祥详细介绍了红军斗争的历史。王稼祥开始理解毛泽东的主张,在一些问题上表示支持。4月30日,苏区中央局在东固山召开军事会议。有人批评毛泽东的诱敌深入是“守株待兔”。毛泽东则辨证地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指出红军有许多优点,是可以以少胜多的。在会上,任弼时和王稼祥等明确表态,支持毛泽东、朱德的正确主张。
1931年4月,负责特科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向忠发又在上海被捕叛变。这两人的叛变对中央领导的安全威胁极大。9月25日,王明前往莫斯科,出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则准备进入中央苏区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
在他们离开上海之前,9月间,经共产国际远东局提议,由博古(秦邦宪)、张闻天、康生、陈云、卢福坦、李竹声六人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其中,王明指定年仅24岁、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政治局常委。这一人事安排随后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
11月1-5日,“三人团”在江西瑞金叶坪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亦称“赣南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坚持认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和方针是正确的。会议通过的由王稼祥起草的《政治决议案》,虽然原则上肯定红军粉碎敌人三次“围剿”和中央苏区建设的成绩,但又完全同意“中央指示信”中对苏区中央局的批评,将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指责为“狭隘经验论”。《政治决议案》最后提出,“要集中火力反对右倾”“在实际工作当中,要与一切立三路线影响和党内主要危险——右倾机会主义作最残酷的斗争”。不言而喻,这实际上说的就是毛泽东。
尽管如此,临时中央仍认为赣南会议对毛泽东批判得还不够。11月7-20日,在江西瑞金叶坪,接着举行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临时中央的有关决议,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宣告成立,以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年轻的王稼祥成为红军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同时还撤销了红一方面军及其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建制;撤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及总政委的职务也不复存在。
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隶属于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人民委员会也宣告成立,以毛为主席,项、张为副主席。
1931年12月底,周恩来从上海到达瑞金,正式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任弼时任中央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和中央局党校校长,顾作霖任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兼少共(共青团)中央局书记。
1932年1月9日,临时中央为贯彻“国际路线”和王明的“进攻路线”,发出了《中央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提出红一方面军要“占取南昌、抚州、吉安等中心城市”,并再次指出“右倾机会主义仍然是目前主要的危险”“应该集中火力反对右倾”。
在随后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攻打赣州的问题上,“三人团”不得不遵守临时中央的有关指示,拒绝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1932年1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成立,王稼祥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三人团”中,任弼时是在苏区中央局做组织工作的,王稼祥是中革军委的副主席兼红军的总政治部主任,是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顾作霖在苏区主要是主持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及宣传工作。
7月21日,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奔赴前方,后方中央局的日常工作则由中央局副书记任弼时和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主持。
“三人团”中的任弼时、顾作霖和王稼祥,在如何使用毛泽东的问题上,立场相去甚远。王稼祥积极支持周恩来关于恢复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的建议。在8月上旬于兴国召开的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职得以恢复。
后来部署军事计划时,在后方主持中央局工作的任弼时与顾作霖和前方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之间,出现了严重分歧。任、顾不同意前方的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的部署,屡次催促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威胁南昌,给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的鄂豫皖和湘鄂西两个苏区以直接援助。双方频繁地进行电文往来,各陈利弊,互不相让。最后,焦急与不满交织的任、顾,于9月27日提议在前方召开一次中央局会议。在项英和邓发从闽西返回后,10月3-8日,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会议,史称“宁都会议”。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积极贯彻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在此之前,中央局后方成员对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还没有发展到公开斗争的程度,而在宁都会议上却展开了一场“中央局内部从未有过的两条路线斗争,打破了过去迁就和平的状态”。后方的中央局成员“集中火力”,反对“专准备为中心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而这种错误观念“泽东表现最多”,对毛泽东展开激烈的批评。最后,后方成员建议前方由周恩来负战争指导总责,调毛泽东回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实际上要把毛泽东调离红军的指挥岗位。周恩来从大局出发,不同意这一提议。
在这次不公正的会议上,王稼祥力排众议,勇敢地站了出来,第一个明确支持毛泽东。他坦率地说:“众所周知,我与毛泽东非亲非故非友,倒是与王明、博古是老同学老同事甚至同乡。我不赞成这种做法,而支持毛泽东的主张……”朱德也不同意毛泽东离开红军领导岗位。王稼祥从王明“左”倾阵营中分化出来,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会议最后还是决定毛泽东“仍留前方助理”,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但同时批准毛泽东“暂时请病假,必要时到前方”。毛泽东因不能取得大家支持,不同意“助理”,于会后去闽西长汀福音医院疗养。
会后,顾作霖和项英等人认为这次会议是“未能将这次斗争展开是调和、模糊了斗争战线”。任弼时、项英、顾作霖、邓发四人还联名致电中央,控告周恩来在批评毛泽东时的“温和态度”“在斗争中不坚决”。
10月26日,临时中央正式任命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免去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迫使毛泽东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
“三人团”中,顾作霖早逝,王稼祥先于任弼时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之处,积极支持毛泽东,尤其在遵义会议上,投下了关键的一票,并在会后和周恩来、毛泽东组成了具有最高军事指挥权的中央“三人团”。而后来转向支持毛泽东的任弼时,在党的七大后,成为中央的“五大书记”之一。
(摘自《党史博览》何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