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杯故乡小酒
2024-10-24龙玉纯
我那位于大山半山腰的山村故乡,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至今保持着一份未染世俗的纯洁。勤劳善良、慷慨仗义、乐于助人、热情好客之风蔚然,古诗中所描述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之景象,在这里司空见惯。
客人来了有好酒,野兽来了有猎枪,这既是山里人的讲究,更是山里人的性格。好酒和柴米油盐一样是各家各户的开门大事。可能因为山里潮湿且昼夜温差大,喝谷酒、吃辣椒成了山里人家的共同爱好。辣椒可以去湿,谷酒可以活血。自己喝酒自家酿,要吃辣椒每年种,但山里人家“待客必须三样酒”这个规矩,确实就有些与外地不同了。
小时候,我最喜欢有客从远方来,客人来了就有妈妈做的糯米甜酒喝,吃饭还会有腊肉。在那个老百姓生活贫乏的年代,对于小小的我来说,喝上甜酒、吃上腊肉,毫不亚于现在的小孩上麦当劳。不管当年条件如何艰苦,但山里人家依靠地理优势和勤劳的双手,还是做到了“待客必须三样酒”。客人一进门,首先端上一大碗糯米甜酒冲鸡蛋,表示热情地欢迎;到了正餐,烫上一壶谷酒,端上香喷可口的腊肉,表示对客人的尊重;送客人走时,再倒上一杯生津止渴的杨梅酒,祝客人一路顺风,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Ov5SnccGvZI7K1iz0J6YTuPzHJW5C9C6tj4yA025hDM= 我妈妈做的糯米甜酒在小山村很有名,酒色白里透着一丝黄,入口醇甜,香气扑鼻,很受大家欢迎,邻居们经常请她当师傅帮酿甜酒。我是妈妈酿的甜酒的忠诚粉丝,六岁时就因偷吃致醉攀上门前树枝不肯下来。每次妈妈做糯米甜酒时都不准我和弟弟靠近,怕我俩不小心会掉脏东西进去。我至今记得,妈妈反复告诉我们说,千万不能用沾了油的不干净容器去做甜酒、盛甜酒,那是会坏酒的。
糯米甜酒的做法看上去简单,但妈妈每次做起来却非常讲究。先是选粒大而均匀的糯米,淘洗干净,放入瓦钵内,加清水淹没浸泡两小时,用筲箕沥干;然后将木甑放置到蒸锅里,上柴火,待甑内上汽之后,将糯米均匀松散地舀入,加盖用旺火蒸一个半小时,再取出倒在大筲箕内摊开,用适当清水从糯米上淋下过滤,使淋散沥冷的糯米温度保持在三十度左右的样子;最后将蒸熟的糯米舀入瓦钵内,把酒曲碾成细粉,顺着一个方向用手均匀地加入。酒曲不能用化学曲,只能用我们当地一位师傅用植物做的曲。然后用木棒抹平,中心处挖一个不太大的圆洞。钵面遮以消毒布,盖上木盖,外面找个麻袋、棉袄、毛衣之类的东西裹起来,放入专制的发酵木柜内发酵。静置两天,等香气四溢,就基本上可以吃了。
在农忙季节,老家山村几乎家家都酿甜酒,大家辛苦一天收工回来,将甜酒冲上清凉的深井泉水,喝上一两碗,疲劳顿消,精神抖数。村里每家每户都会留一块上好水田种糯谷,糯谷产量比较低,可没有一家舍不得。
酿谷酒更是一项技术活,不是谁都能酿出好酒来的。在我家,父亲只管种稻打米喝酒,酿酒过程还是全由妈妈张罗。妈妈酿谷酒的技术在我们村里也算不错,用爸爸的话来说,她几十年来既没烧过一锅酒,也没出过一锅寡酒。上次回去时,听妈妈与邻居交流怎么酿好谷酒,说得很有意思。她说,酒糟发酵时间不是固定的,就像年轻人谈恋爱到结婚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得看情况;同是谷酒,谷子下得多,酒曲撒得满,气温一高,肯定就发酵快;酿谷酒,最要紧的就是蒸煮这个关卡,千万猴急不得,急了缺酒味;也憨不得,稍为磨蹭半个时辰,酒味就会给你打折扣;尤其拖不得,拖得时间稍长点,酒糟子会冒酸变醋。
山里人家都喜欢用第一锅谷酒泡药酒,第一锅酒度数高,泡出的药酒效果好。上次我回家探亲,到处串门,就喝到了桂皮酒﹑枸杞子酒﹑鹿茸酒﹑当归酒﹑杜仲酒﹑生姜酒﹑覆盆子酒等,口感一点不亚于某些天天在电视上打广告的所谓名酒。当然,给客人上酒时,山里人家男主人一般会委婉地问客人有什么喜好,不喜欢喝药酒的话,是绝不会拿出药酒来的。山里人实在,一般不会劝酒。
山上盛产杨梅,聪明的山里人便把新鲜的杨梅泡酒,于是山里人也有了自产的上等果酒。客人要走了,想要为之留下深刻印象,便倒上一杯酸甜味浓的杨梅酒,这酒一入口,便让人气舒神爽,回味无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里人家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过去的茅草房子绝迹了,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拔地而起,过去的羊肠小道也不见了,村村户户都通了水泥公路,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等过去只有城里人用的家电产品,也纷纷走进了农家。就连最难改变的生活习惯,也慢慢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过去一般不喝高档白酒的乡亲们,今天也开始购买商店里的名牌白酒。我爸爸有次在电话里和我开玩笑说:“儿子,喝过高档白酒后,我才发现世界上原来还有很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