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丑东西”何以向美而生

2024-10-24

读报参考 2024年30期

近日,“丑东西”又掀新热潮,丑鱼拖鞋、全红婵同款“乌龟对对碰”……都成为了年轻人的心头好。在商品琳琅满目、生产力旺盛的当下,为什么商家不按常理套路出牌,偏要生产售卖“丑东西”?

“丑东西”的反差感恰巧碰上了年轻人对“新鲜”的追求。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电商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各行业赛道均拥入大批商家,也让不少商品陷入高度同质化、严重内卷的困境。商家们亟需调转方向,把握垂类受众,在产品设计和定位上出奇、出新并出圈。由此,在网红产品求精求美的浪潮中,“丑东西”反而巧妙地满足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巧借美学上的“反差感”,迎合了市场对“新鲜感”的追求,轻松俘获一批年轻人。

而这届年轻人又为什么愿意为“丑东西”疯狂下单?本质上,购买“丑东西”是一种典型的反讽式消费。所谓反讽式消费,是指消费者故意购买与自身审美认知、态度信念与身份特征等消费要素相悖的产品。此类反讽式消费所隐含的信息是我自有判断好坏、高低与美丑的能力,但我偏要反其道而行。它不仅能够反向确证个体既有的文化追求与身份认同,也为人们提供了彰显个性的全新可能。

与此同时,也应当关注到购买“丑东西”背后的意义重构过程。“丑东西”的外观虽然突破常规,但消费者总能挖掘出其中的“内在美”。一些产品被冠以“丑东西”的标签,只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审美在当下过时了,比如奶奶辈穿的紫红色透明拖鞋、红绿配色的大花布袄……细细深究,这些“丑东西”所包含的怀旧情愫为人们提供了难得的确定感与安全感。再如,一些玩偶和人物形象的萌感就是来自于它的丑感,它们身上自带天真、质朴、笨拙却又可爱的特质,购买和拥有它们正是对“不完美”的悦纳……人们自然愿意为卓越的文化创意埋单。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购买“丑东西”并非“审丑”,而蕴含着消费者自主建构“美”和追求“美”的可能。

事实上,“美”与“丑”并无绝对的界限。倘若人们能从“丑东西”中不断发现和创建“美”的意义,这何尝不是个体审美与认知体系的进一步拓展?这对助推多元文化交融与群体观念融合也具有重要意义。只要不挑战公序良俗和违背社会道德,“丑东西”的粉丝们也大可以“圈地自萌”,所谓的“丑东西”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摘自《环球时报》吴福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