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路径探究

2024-10-24黄晓华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10期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各个学校专业化劳动教师少,师资力量薄弱,不少中小学的劳动教师都是兼职劳动教师,这对劳动课程标准的顺利落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国家“民转公”的政策下,2022年我校由民办学校正式转制为一所新型的公办学校,管理机制、运转模式和教师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各个学科尤其是劳动学科教师迎来了新挑战。

一、劳动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标强调劳动教师的研究素养,包括对学生、劳动课程及跨学科的研究。一是要求劳动教师钻研学生劳动素养要求及发展需求。二是要求劳动教师深研劳动课程的规划与组织。三是要求劳动教师创建劳动课程评价体系。我校劳动科组以CIPP评价模型为支架,构建劳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二、劳动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学校劳动科组尝试从学习共同体理论出发,构建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研小组”“研修团队”“学习社群”三类学习共同体为支撑的“劳动教师学习共同体叠加模式”,如下图所示。

1.自我革新: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劳动教师“自主学习”

劳动教师应不断更新自我,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一是自主学习劳动相关理论,阅读劳动相关教材、学术期刊文章以及研究报告等,丰富理论知识。二是自主学习心理学知识,教师自主阅读心理学书籍、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分析案例,并通过实践分析学生心理。三是自主研读新课标,理解其内涵,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理念,深刻把握劳动素养要求,加强对学生劳动的关注。四是自主学习跨学科知识,系统整合各科知识融入劳动课程教学。五是主持或参与相关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加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锻炼独立思考、创新构建的能力。

2.校内研讨:构建“教研小组”型劳动学习共同体

学校通过组建多类型劳动教育教研小组,立足于本校实际协同开展劳动课程研讨工作。一是组建“劳动课程规划”教研小组,针对学校、学段、年级劳动课程整体方案进行规划,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及劳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安排适宜的劳动课时,设计合理的劳动项目。二是组建“劳动周规划与实施”教研小组,教研小组统筹并利用好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劳动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三是组建“劳动—道德与法治”教研协同小组,鼓励劳动教师与道德与法治教师沟通交流,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解决劳动教育中的德育问题。劳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应加强对劳动教研工作的反思。

3.圈内提升:构建“研修团队”型劳动学习共同体

劳动教师专题培训团队是以劳动教师与校外劳动教育专家为学习主体的“研修团队”型劳动学习共同体。一是开展“综合劳动技能”专题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nsqrEKycjf3n4J0n4UxhW3YxoHSkcLim5tHpzzCVzMI=劳动教师掌握扎实的实操知识与专业技能。二是开展“劳动安全”专题教师培训,通过案例研讨、参与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劳动教师的安全意识,提高劳动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对于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开展“劳动课程评价”专题教师培训,提高劳动教师的劳动课程综合评价能力,强化教师及时评价、反思的意识,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四是开展“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专题教师培训,通过“理论学习+项目研修+实践探索”的方式进行培训。

4.跨圈交流:构建“学习社群”型劳动学习共同体

学校可构建多行业学习社群,供劳动教师深入了解各种劳动形态的劳动内容,增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并提升校家社联动能力。建立多行业学习社群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一是学校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各行业家长作为第二导师参与劳动课程教学;二是学校主动与社会中各个优质企业合作建立劳动实践基地,聘请行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作为第二导师参与劳动课程教学。劳动教师作为第一导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各行各业家长及优质企业成员进行跨圈交流,了解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等现代劳动内容,体会不同职业环境下的劳动形态、劳动情境,促使劳动课程教学更贴近生活,更符合时代要求。此外,家长资源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关键资源。劳动教师可通过家长群、家长会、亲子劳动等多种形式活动与家长增加沟通次数,深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劳动状况,并引导家长及时有效地调整家庭育人模式,促进家校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