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剧弦歌不辍 碧波又映红莲

2024-10-24宋婷婷

公民导刊 2024年10期

书生金王孙乘舟游碧波湖,红莲丛里巧遇龙宫公主霞姑,两人一见钟情。霞姑侍女红儿窥知其意,引金生到龙宫与霞姑相会,被龙太子敖吉发觉。敖吉领兵搜查,霞姑命红儿送金王孙出海,金王孙虽得以逃脱,但红儿被擒。龙君召群臣审讯红儿,幸得龟老丞相直言相劝,龙君、龙母赦免红儿,并成就霞姑与金王孙的姻缘。

——《碧波红莲》剧情梗概

今年上半年复排重演的《碧波红莲》,至今仍为整个川剧界所津津乐道。

在老一辈川剧表演艺术家和老戏迷心目中,《碧波红莲》属当之无愧的经典,2024年是该剧目首演65周年。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从一开始便着重提出:此次复排工作的重点是传承,不是新编,从剧本到唱腔、从服装到道具都要保留川剧经典的美学特点,要以“一个角色一个老师”的教学模式、新老演员“手拉手”式的教学方法,将川剧技艺和“记忆”一同传授给青年演员。

既传承川剧技艺,又留住川剧“记忆”——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复排就是为了传承

“书生金王孙乘舟游碧波湖,红莲丛里巧遇龙宫公主霞姑,两人一见钟情。霞姑侍女红儿窥知其意,引金生到龙宫与霞姑相会,被龙太子敖吉发觉。敖吉领兵搜查,霞姑命红儿送金王孙出海,金王孙虽得以逃脱,但红儿被擒。龙君召群臣审讯红儿,幸得龟老丞相直言相劝,龙君、龙母赦免红儿,并成就霞姑与金王孙的姻缘。”

1959年春,为配合“自由恋爱”的时风,川剧名家周慕莲、胡裕华等前辈将脱胎于《聊斋志异·五通》的川剧传统剧目《金霞配》重新编剧,剔除原剧中妖魔作祟的情节,以霞姑与金王孙的自由恋爱为主线展开,并改名为《碧波红莲》。

《碧波红莲》首演阵容以市川剧院1953级学员为主、部分中青年教师为辅。当年,平均年龄不过18岁的刘卯钊、王世泽、庄其美和唐少林等,分别扮演剧中的霞姑、金王孙、红儿和敖吉。首轮连演数月,场场爆满,在山城刮起一场“青春靓丽”的风暴,进而蔓延至整个川剧界。

1960年,接文化部指示,重庆市川剧院携《碧波红莲》赴广州参加“广交会”展演,并在深圳驻场演出一个月,在南粤大地掀起一阵川剧风潮。1961年,该剧目进京展演,大受好评。20世纪80年代,传统戏恢复上演后,该剧依然长期高居票房榜首。

自首演后的几十年里,胡裕华、许倩云、袁玉堃、邓先树、王国仁、陈国礼、王世泽等各院团川剧大家,从不同维度对该剧进行加工、演绎。很多艺术家在该剧目的演出过程中逐渐成熟,此剧也成为了川剧界经典剧目。

然而,在近四十年里,这台经典剧目再没登上过重庆市川剧院的舞台。2024年是这出戏首演65周年,借此机会,重庆市川剧院决定将其再次搬上舞台。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定下了调子,此次复排工作的重点是传承,不是新编,从剧本到唱腔、从服装到道具都需要保留川剧经典的美学特色。

具体执行的重任,落到市川剧院的青年编导魏源肩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碧波红莲》都是市川剧院学生的必学剧目,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演员共同的青春记忆。因此对于此次复排,魏源十分慎重。

一个角色一个老师

怎么排才能尽最大可能保留传统中的精华?怎么排才能让青年演员得到提升?怎么排才能让风格不同、分数各行当的角色全面展示出来……复排工作困难重重。经过认真思考,市川剧院提出邀请多位老师组成传承组,采用“一对一”传承的模式进行复排。

但是,从1959年到20世纪80年代,《碧波红莲》演出过上千场,市川剧院参与演出过此剧目的演员多达一两百人,其中不少人退休后就告别了川剧舞台,要邀请哪些老师来组成传承组?

为此,市川剧院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推介的方式,整理出一份40余人的备选名单;又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拜访,拟定出一份10余人(平均年龄82岁)的传承名单,包括主角、配角、群角、乐师等。

随后,刘卯钊(86岁)、车英(82岁)、廖俪珊(81岁)、杨思兰(80岁)、魏金城(80岁)、邓洪昌(79岁)、郑晓萍(79岁)、许咏明(78岁)、余华(78岁)等退休演员,也就是当年《碧波红莲》的演出者,接到了市川剧院的邀请。老艺术家们欣然同意,着手开展唱腔、音乐、服装和表演调度的回忆和记录工作。

川剧表演艺术家刘卯钊,是《碧波红莲》中霞姑的首演者。老人深情回忆道:“我初演霞姑时,只有20岁出头,创排这出剧目的胡裕华等前辈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演,包括怎么拿扇子、神情怎么拿捏,一点一点带我们抠细节。”

魏源介绍,“一个角色一个老师、主角排主角、配角排配角、群角排群角”这种集体传承模式并非市川剧院首创。但在此模式下,如何协调和统一各位传承老师的不同意见,是一道相当棘手的题目。

在经过研究协商后,龙三太子敖吉的传承老师、武生出身的邓洪昌被一致推选为传承组负责人,整体协调各方意见。邓洪昌又提出了“异议较小处以该传承老师为准,异议较大处民主集中制”的理念。

此后,老艺术家们积极投入,一点一滴回忆,一手一脚传授,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扑在传承事业上。每天晚上,他们还会在微信群里沟通交流当天的排练情况,尽量达到统一的效果。

复排期间的一个清晨,魏源接到刘卯钊的电话。老人哭着告诉他,老伴突然晕倒,正在医院抢救,自己近期无法参加复排,十分内疚。但为了追赶排练进度,刘卯钊在老伴出院后就尽快回到了组里。

杨思兰一度在复排筹备过程中突发疾病,出院后在家加紧锻炼,后来即使尚未完全康复,也坚持到剧院来。“虽然我当年只是群角儿,但我要把群角儿的表演也原封不动地传承下来。”杨思兰说。

魏源回忆,在传承排练过程中,除了受邀的老师外,还有罗吉龙、戴彩萍、吴绍露、吴子健等川剧院退休老师参与其中。他们在观摩排练时指出问题,在演出前帮青年演员化妆……有的长住外地或因身体原因不便出门,无法来到排练现场,也会通过书信或电话为剧组提供各种帮助。

“有老师将动作要领全部写在纸上,然后寄给我们。”收到承载着老艺术家深情厚谊的书信,这位青年编导愈发感到“传承”二字的厚重分量。

“青老”两代同台谢幕

《碧波红莲》的群众舞蹈和武打场面宏大——既能展现院团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文武双全,又能展示丰富服装衣箱,特别是整齐的十六套古装和八套大红色官衣,这是大多数剧团难以达到的(不包括近年来投入专门经费制作的部分),因此不少大型院团将其作为看家剧目,以体现“家底”雄厚。

可以预见,《碧波红莲》重装再现,必定美轮美奂、艳惊全场。

经过40多天的集中排练、打磨,今年4月5日和6日,暌违40余年的《碧波红莲》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闪亮登场,不少老戏迷激动得热泪盈眶。

“碧波湖,采红莲……”

“残春已去夏来到,芍药初放、色更娇……”

舞台上,青春靓丽的女子娉婷扬袖舞,玉树临风的金王孙、性情暴躁的敖吉、威严却慈爱的龙君龙母、通情达理的龟丞相等相继登场,一段龙女与凡人的姻缘故事引人入胜,现场笑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青年一代演员的表演,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观众和戏曲同行们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市川剧院历来重视经典剧目的排演和人才梯队建设,但青年演员们的基本功不够扎实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复排建组之初,沈铁梅就提出,希望青年演员们能够将有难度的技巧学好吃透,保质保量完成排练,让经典老戏再放光彩。

魏源介绍,为激发演员的积极性,剧中所有角色自愿报名,在经过剧院领导和传承老师的考核后,每个角色定出三位演员同时排练,分甲、乙、丙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后,再根据效果挑选出首轮演出的角色阵容,“这既增加演员的学习强度,又节省时间,并且促进大家相互学习、讨论,形成良性竞争。”

“手应该抬到什么高度,笑应该如何笑……”传承老师们更是悉心指导,对所有演员的表演进行精细打磨,让青年演员在演中学,学中演。

“这批青年演员很聪明、条件好、又很刻苦,看到他们,我们都觉得川剧后继有人,内心十分欣慰。我们希望能把当年从前辈那里学到的东西全部教给他们,将其代代传承下去。”刘卯钊说。

谢幕时,每位青年演员手牵自己的传承老师登台,一同表演剧中经典片段,现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感人的一幕令青年演员们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忘怀,“我们这一代要把老一辈的好的、传统的、优良的剧目学下来、传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川剧的魅力。”

魏源表示,复排《碧波红莲》,既是育新人,也是迎故人,唤起人们对川剧的共同记忆,让更多已退休的优秀演员回归剧院为青年演员保驾护航,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川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渝地区共同的文化名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承载着两地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乡愁。

《碧波红莲》复排期间,正值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推进川剧保护传承立法。今年9月1日,随着《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将为川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复排重演《碧波红莲》,只是重庆市川剧院探索经典剧目集体传承模式的开始。

随着条例实施,市川剧院将持续深化探索,提高集体传承的效率,推出更多集体传承的剧目。

(本文由重庆市川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