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角色塑造中身体语言的运用方法探究
2024-10-24房琛
【摘 要】戏剧表演需要演员能够将剧本内容进行有效呈现,而身体语言的运用则是戏剧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之一。在生活和戏剧中,不乏肢体、姿势、表情等身体语言的运用,它们能够体现人类真实的本能反应。以电影《茶馆》为例,身体语言的运用在角色的塑造中,如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心理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戏剧更具有可看性。通过了解身体、体察生活、记忆情绪、品味角色等方式,演员可以更好地根据角色进行身体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身体语言 《茶馆》 角色塑造 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159-06
戏剧,从文学作品、剧本到舞台,需要演员将剧本中的人物有效地呈现出来。这一过程是以演员为本体、角色为载体,在舞台上“生活”的艺术再现。演员在演绎戏剧中的角色时,需要将剧本中的文字用台词、动作,并通过演员之间的互动和角色塑造,把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转化成有视觉冲击力的、鲜活的画面,同时把文字中描绘的人物转化为生动的、有血有肉的角色。
而作品本身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台词,但在动作描写上经常较为简略,如“惨笑”“夺回手去”等简单的动作词汇,或者是文字对场景的大致勾勒。这些通过身体姿态、动作、表情展现人物状态的表达方式,就是身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不仅需要台词的表达,也需要形体动作上的表演。然而,文字对肢体的描述有限,这就需要演员对角色进行身体语言上的再次创作,以丰满角色的形象。
一、身体语言的现实功能
(一)生活中的身体语言
在人类拥有语言之前,人们就已经可以通过肢体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早期的原始人类、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也可以通过比比划划达到沟通和表达的效果。可见,身体语言是一种有效地、直观地传达讯息、交流情感的方式。在语言形成之后,人们更加大量地依赖语言这个媒介,语言也因其语义、语调、语境而产生非常丰富的语言文化。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情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不同,俚语、方言词汇等也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效果。然而,虽然语言可以承载更复杂的信息,进行丰富多样的表达,但人类的语言反应依旧存在滞后性和可欺骗性。因此,很多人常说,要看一个人怎么做,而不是看一个人怎么说。人们有时候会在语言上做出欺骗、隐瞒的行为,从而表达出与事实不相符的信息。相比之下,人们的身体语言更能体现出人们当下的、本能的、真实的反应。
(二)戏曲和戏剧中的身体语言
在戏曲领域,演员们也常常使用身体语言进行艺术化的表达。各种戏曲形式,如京剧、昆剧、越剧等,对身体语言的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它们对人类的身体语言表达进行了总结、提炼与概括,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身体语汇。这些身体语汇具有较高的民族性和典型性,还艺术性地展现了地区的风土人情。
在早期电影尚未引入声音的时代,人们的戏剧表演全靠身体语言的表达,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经典的默片,如《摩登时代》《寻子遇仙记》《神女》等。这些默片能够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完整地表达故事内容,展现人物关系,因此对演员揣摩角色以及身体语言的表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后期,默剧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继续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其运用非语言手段表达出丰富戏剧效果的特点,成为戏剧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此时人们开始大量运用声音、台词、音乐等元素,发展出更多样、更丰富的戏剧形式。
在舞台表演方面,话剧中人们运用人物的对话、独白等语言表现方式表达人物。在音乐剧、歌剧中除了独白和对话外,还加入了歌曲、音乐的表达方式。而舞剧较为特殊,演员基本不通过台词进行人物和故事的展现,主要表达方式是肢体动作、姿态和表情,因此对身体语言的表达要求较高,对肢体动作的技术难度要求也较高。
二、身体语言的表达要求
(一)肢体动作的表达
肢体动作涵盖了身体在肌肉、关节、骨骼等方面的控制,包括跑、跳、坐等比较简单常见的动作,也包括靠着门框、踮起脚尖、左右张望等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姿态。这些动作都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经常出现的动作。演员在演绎角色时需要借助这些肢体动作进一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既要与当下情境相匹配,又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品中的要求和角色的真实状态。
戏剧表演的形式多样,而他们对肢体动作的要求也不相同。相较于没有台词的舞剧、默剧,话剧、音乐剧等戏剧表演对肢体动作的要求更倾向于日常化、通俗化,不需要过度夸张的造型,而是要展现角色在当时场景下的自然状态。这就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不能过于随意,又不能过于夸张失真,还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要使角色生动而富有特色,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性。比如电影《茶馆》中为张宅李宅断鸽子案的黄爷,出场进门一个行礼,一气呵成;进茶馆之后和人打招呼时,设计了两位演员合作的小动作,两人配合非常默契,整整齐齐地行了个礼,一起碰了碰肩膀,在自然流露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也体现出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失美感又符合情境和人物身份,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效果,这就是肢体动作在戏剧表演中的独特魅力。
(二)面部微表情的表达
微动作主要指全身上下出现的细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眼睛、眉毛、耳朵、胳膊、躯干、大腿、手指产生的一些细小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表达人物内心的秘密,或者宣泄某种情绪,属于特异性很高的个性特征。而微表情主要集中在脸部,包括脸部的五官和其他面部肌肉的动作。这些微表情通常较为细小,但是却能进行真实的表达。人类的面部动作总是在一瞬间发生并完成,动作非常细微,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却达成了某种一致性,让人类在沟通时可以较好地通过微表情正确判断对方的情绪,比如思考时皱眉、高兴时眉飞色舞、恐惧时瞳孔放大。戏剧表演中常常用到面部微表情的表达,电影《茶馆》中掌柜的儿子在看见小金宝的时候,眉头紧锁,嘴角下压,法令纹变深,眼睛微眯,做了一个厌恶又看不起的表情;刘麻子在被指证是逃兵的时候,脖子向前,嘴角快速下降,眼睛睁大,表现出了惊讶以及面对飞来横祸时的危机感和恐惧感;王利发听闻唐铁嘴不抽大烟了,眉毛明显上扬,流露出一种惊讶的表情,而随着唐铁嘴说“我改抽白面了”,他又眉头下降,与刚才的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微表情不仅可以较为精准地传达角色的细微情绪变化,还可以在各个角色之间来回展现人物关系,品味人物之间的情感流动。
(三)语言与身体语言的平衡
随着戏剧表演艺术对语言表达的重视,许多演员对台词表达高度依赖,对身体语言的表达反而有所忽视。在身体语言的表达上,许多演员面临程式化、简单化的问题。他们在调动情绪表达角色时,能够较好地完成台词上的表达,却无暇顾及肢体动作上的表达。也有演员在身体语言表达上过于简单,仅仅按照剧本上的内容,抬手、望向某处、鞠躬……虽然这些动作看似完成了剧本中要求的动作,但对于角色的塑造来说,缺乏深度和完成度,更未能真正融入角色,将角色生动演绎出来。身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部分细微的改变都会通过不一样的身体语汇表达出来。角色的塑造离不开台词和身体的共同表达,生动鲜活的身体语汇表达,可以在台词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增加表演的真实性,塑造一个具体形象的人物。演员在表现角色时,应充分了解身体语言对角色带来的影响,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充分平衡台词与身体语言的关系,切忌厚此薄彼。
(四)舞台与身体语言的平衡
身体语言的表达也对演员的舞台调度能力提出了要求。演员们需要在合理、完整地表现人物身体语言的同时进行合理的舞台画面调度,组合构成不断变化的舞台空间。在舞台表现中常常出现演员们为了表达角色,汇聚到舞台某一个角落进行表演,导致有一大块舞台空间被闲置,若非舞台调度需要,这样的调度就非常不合理。也有演员在多次表演同一个角色后出现角色瓶颈,对角色的动线非常娴熟,导致出现了机械化、模式化的舞台动作和舞台调度,反而使人物塑造变得刻意和不真实。而新人演员在舞台表现中又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不可控的舞台调度或是无舞台空间调度。有的新人演员对人物关系、人物肢体语汇了解得不够深入,为了不出错就直接放弃舞台行动;也有的演员会进行有意识但无效的舞台行动,这都是身体语言表达不够贴合角色、肢体动作与舞台配合不充分的表现。
三、身体语言对角色塑造的作用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适当的肢体动作可以很好地提高戏剧的可看性和观赏性。但除了整体画面上的美感,角色的丰满程度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身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在角色塑造中,身体语言的作用大概可以分为表达角色当下的内心活动、体现角色之间关系,以及展示角色的内在性格这几大方面。电影《茶馆》中的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等角色,都在塑造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身体语言,从而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一)表达角色当下的心理状态
戏剧中人物的身体语言常常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状态。就像王利发这位细致的小老板,总是挽起袖子,工作的时候手微微翘起,防止袖子落下来,让自己看起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倍儿有精神的样子。而当时的王利发正是干劲儿十足,一门心思好好经营茶馆的时候,这个挽袖子和翘手的小动作,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小王老板对待细节的认真。人们下意识的一个手势或者动作,都有可能成为了解个人情感、掌握人物关系的关键线索。比如,刘麻子来到茶馆的几次,一向热情好客的王利发却从来没有迎过刘麻子。刘麻子拐卖人口,在第一幕中王利发虽未出言阻止,但他在不远处一边听一边皱着眉头打算盘。第二幕,王利发对刘麻子的行为依旧视而不见,但常常在画面的角落可以看见王利发不时从刘麻子身边走过。两种不同的身体语言都可以体现出王利发对刘麻子所做之事的关心和持续关注。在第一幕中,从王利发的眼神中可窥知他对此事的不认同和反感。而刘麻子喝完了桌上的茶之后,他终于忍无可忍,将他赶了出去。这一个小爆发的情节,进一步印证了他之前的态度和内心活动。
(二)体现角色之间的关系
在电影《茶馆》中,第一幕和第二幕松二爷的身体语汇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第一幕中的松二爷是旗人,生活奢侈,身上沾满了“大烟气”的腐朽贵族气息;第二幕中弯腰驼背的姿态则展现了他在民国落魄之后,面对新一代有权有势的人时卑躬屈膝和委曲求全。演员在这方面的细微改变,也可以体现出角色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与社会的关系、与之前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影片中,三幕之间较长的时间线也让演员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身体语言展现角色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内心状态,以更好地展示角色的心路历程和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王利发在第一幕中对唐铁嘴的态度是很直接的排斥,因此演员在面对唐铁嘴角色时进行了一个不停摆手的动作,眼神与唐铁嘴角色也没有交流。而在第二幕中,唐铁嘴介绍白面儿的时候,王利发的关注度明显增高了,用手扶着椅子的动作体现出耐心倾听的样子,眼睛也跟着唐铁嘴手上的东西移动。通过两幕中不同的身体动作和眼神交流,展示了王利发在两幕中对唐铁嘴情感态度的微妙变化。
(三)展示角色的内在性格
不同角色的身体语言不尽相同,不同的人物性格也会展现出不同的体态和动作。人在无意中的动作总是会暴露本身的性格。这些生动而无声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艺术充分展现了剧情内容,也有效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这在《茶馆》中的两位常客松二爷和常四爷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两个人性格迥异,身体语汇也差异明显。松二爷是一个游手好闲但又胆小怕事的旗人,因此在第一幕中,演员有意识地营造出松二爷弯腰驼背“病殃殃”的样子,有一种不太运动、整日玩乐的不健康感,和边上精气神十足的常四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常四爷被抓之际,松二爷身体抖如筛糠,唯唯诺诺的样子,更体现出他的懦弱。在第二幕中,松二爷入场就行了一个前清的礼,又习惯性地要把黄鸟儿挂到以前的位置,可见松二爷对前清生活的眷恋。故事中茶馆的客人常四爷,对国家有着深切的热爱,入场就挺直着腰杆儿,动作干脆利落、眼睛炯炯如炬,没有松二爷的拖泥带水感,与其坦荡从容、气宇轩昂的形象极为贴合。第二幕中,尽管他不再是高贵的旗人,但依然动作有力,目光坚定,表情坚毅,面对小人时会流露出不屑的嘲笑,再次体现出“常四爷”这个角色的正直善良。
四、完善表演中身体语言的策略方法
(一)了解身体,观察生活
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呈现了丰富的身体语汇。其中,有一些身体语汇是人们普遍认可的、达成共识的;但也有很多自然反应源自人即时的无意识动作。演员在塑造角色时,需要了解这些身体语言,总结无意识中的动作反应,进行灵活运用,并适配到适合的相关角色上,可以进行角色化的改变和微调。此外,不同地方的人、不同历史时期的身体语言表达也有细微的不同,在表演时也应该注意角色的地方性和时代性,设计与地方、时代相符合的身体动作。
许多演员在设计动作时,常常根据想象直接开展,比如表演听到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时,演员经常做出手捂嘴巴、瞪大眼睛的动作;又比如在表现思考的时候,会做出一些“正在思考”的动作,如一会儿手扶着额头,一会儿又用手指在下巴上刮来刮去……在塑造角色时,应从人类的真实身体语汇出发设计角色动作,而不是依据脑海中的大概印象进行程式化、机械化甚至做作的表演。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职业会在人的身体上留下痕迹。在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职业或生活状态,可见身体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暴露人的生活经历。在完善表演中的身体语言时,可以深入生活,多观察生活中不同人身上的特色,比如《茶馆》第二幕,康太太在见到刘麻子后,情绪激动,身体颤抖,在追打刘麻子过后,身体轻微地晃动,表现出气血上涌导致眩晕的样子。同样,茶馆老板挽着袖子沏茶的动作与经常做重体力工作的人,以及那些不需要体力劳动的人的身体姿态,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演员应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设计更贴合现实生活的角色。
(二)注重体验,总结归纳
戏剧表演中,身体语言的真实自然流露,需要演员丰富的积累和深厚的底蕴。在掌握人们的基本身体语汇并细致观察生活中各种动态之后,演员需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动态进行角色化的再现。然而,要做到生动地还原出生活中相关人们的动态,演员还需进行深入体验。
但体验不是探索的目标,而是探索的开始。在体验过程中,演员可以感受到身体语言在相关人身上出现的原因,使动作更加合理化,实现从“要这样做”到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做”的深刻转变。在体验完成之后,演员需要总结归纳,回忆在体验中发生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身体上的反馈,并尝试在体验后复制当时的感知与动作,将其深深刻印在脑海中。如此,当后续表演类似的情节时可以从总结归纳的记忆里提取,并准确无误地完成s/VH4BCk3n4jEA/HM2gaHU1NqGBMHa6LKThRvSd9hc0=重现。
(三)回忆情绪,调动再现
除了身体上的体验,演员还需要注重情绪情感上的体验,以确保在表演过程中情感线路的顺畅与合理流动。情绪是人对内部或者外部重要事件产生的即时反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提出的“情绪记忆”,旨在让演员在表演中调动以往经历过的情绪,将记忆中的情绪再次呈现在表演中。在这样的情绪体验中,演员需要把感受到的情绪与情感存储下来,形成“情绪记忆”。当需要调动此类情绪时,演员便可以将情绪记忆中存储的内容调动出来,来实现表演中生动、真实的情绪反馈。
(四)研读作品,品味角色
当有了一定的身体语言经验之后,演员在塑造角色过程中可以结合角色特点设计动作。要想设计出贴合角色的身体语言,就必须细致研读作品。在研读作品时,新演员们经常会根据自身经验来判断角色的性格、思想、动机。尽管演员用心品味、共情角色的用心没有问题,但受制于演员自身的阅历、生活经验、文学素养,切入的角度和关注的方面可能与作品的本意有所出入,这就需要导演、编剧与演员们一起研读剧本,交流角色,从文学性、批判性等多个角度,抒发自己的见解,进行思维的碰撞。
品味一个角色需要从多方面考量,但最重要的是抓住角色的核心精神。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最高任务”理论,演员在塑造角色时,需要从角色的认知、情感等角度,抓住角色的核心意志,开展表演。同时,身体语言的设计也需要贴合角色的最高任务。如果这样来解析电影版《茶馆》,可以看出,其中秦二爷的最高任务可能是实业救国。这一行为从入场贯穿至剧终。在表演中,秦二爷经常在表达自己的愿景时,食指有节奏地挥舞,以此表现QGAp+VlhwaRwfBn8SctqJMnZcRMFFYNFdXT0ZRXLHPc=他的信念之坚定、决心之大。因此,身体语言的设计需要在理解角色、吃透角色的基础上,设计与角色相适宜的动作,以塑造鲜明生动的角色形象。
(五)根据台词,有机融合
在戏剧表演中,身体语汇与台词语汇本就密不可分,它们不仅受心理行动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表演中的身体语言和台词表达。身体语汇与台词表达之间互相激发、互相影响,共同创造出多样化的化学反应,进而呈现出独特的舞台效果。因此,身体语言的表达需要兼顾台词的表达,需要在不打乱台词节奏的前提下进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台词内容相互配合。以《茶馆》第三幕为例,小刘麻子第二次入场边走边念念有词:“老头,好消息。沈处长批准了我的计划。”说着“好消息”,手拍了拍夹着的文件,把文件放在桌上的时候,嘴上一边说着“批准计划”,一边像摸宝贝一样摸着这份文件。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和台词的气口非常贴合,整体展现得真实自然,为接下来的剧情发展铺垫了重点。
(六)结合实践,合理改进
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演员和演员之间的对戏、演员自己表演时的体悟,往往会导致许多即兴发挥的产生。在发现这些即兴发挥和即时感想时,不能盲目跟从这些即兴的发挥,也不能一味否定即时的灵感,而是要回归角色,回归剧本,深入分析这一呈现效果是否符合作品内容、是否贴合角色本身。此外,身体语言的表达在戏剧表演中也要注意设计有度,不宜过于复杂,可以结合台词和情境进行设计,并在表演中不断改进。
五、结语
戏剧角色的成功塑造离不开演员对身体语言的恰当运用。演员在进行身体语言的设计时,首先需要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身体语汇,了解人们出现的不同身体语言。在不同的戏剧类型中,身体语言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演员应确保身体语言的呈现始终保持在表达适度、贴合角色、符合情境的要求下,力求通过身体语言的运用来增添角色的真实性,从而更好地塑造角色的立体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参考文献:
[1]海燕.戏剧表演中身体语汇的创造[J].四川戏剧,2019(09):51-54.
[2]海燕.刍议戏剧表演中身体语汇与台词语汇的融合[J].中国戏剧,2021(08):75-77.
[3]刘莹,吴瑶.戏剧表演中微动作对角色塑造的作用[J].戏剧之家,2023(26):27-29.
[4]唐丹梅.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与表情艺术[J].戏剧之家,2024(16):23-25.
[5]吴瑶.试论影视剧中人物的微动作运用[J].财富时代,2021(0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