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民族话语建构与创新发展探索
2024-10-24钟文豪
【摘 要】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系列市场与口碑双赢的优秀作品,并在海外市场展现良好表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路径,并从话语研究视角分析了民族文化如何在其发展过程中为动画电影艺术所建构;接着,文章探讨了当前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在民族话语建构中遇到的挑战;最后通过对优秀动画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 动画电影 话语建构 民族自信 海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153-06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迅速崛起,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还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这一辉煌成就,得益于动画电影与中华深厚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从早期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近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佳作不仅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高超艺术水平,还深刻传达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哲学思考。
然而,中国动画电影在民族话语建构的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创新与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回顾中国动画电影行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民族话语建构方面的实践,并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脉络梳理——中国动画电影行业发展路径回顾
(一)诞生:动画先驱的民族化与美学探索
作为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映射形式,动画于20世纪20年代被引入中国。随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商业潜力,迅速吸引了秦立凡、万氏兄弟等众多艺术家的参与和创作。1923年,杨左匋创作了动画短片《大闹天宫》与《武松打虎》,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故事。尽管当时技术和形式受限,但仍彰显了那一时期对动画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坚定决心。
随后,中国动画电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1935年,中国首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尽管这部作品仍带有模仿海外动画的痕迹,但已开始探索动画的民族特色表现。
(二)成长: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探索
学者饶黎认为,整个20世纪的中国动画发展史就是对“民族风格”不断认识的历史。①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动画电影重点扎根在传统艺术中的美学探索,形成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风格,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中国动画学派”的业界认知和观众认可。其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故事题材、表现形式和服务功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在内容选题方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多倾向于选择民俗传说和民间寓言作为创作素材。例如,《神笔马良》即取材于同名民间故事,并且成为当时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动画电影,赢得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为了实现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强调将传统文化中的特征符号巧妙融入动画内容的表达细节之中。例如,作品《骄傲的将军》在角色塑造过程中,就灵活运用了中国戏曲中的“脸谱”这一经典符号,为角色设定了京剧中的特定类型。在影片服务功能的探索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始终与中国的发展保持同步,全力为少年儿童服务。例如,作品《机智的山羊》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拟人化的角色形象设计和生动活泼的故事表达,其中老虎的形象便是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泥塑中汲取的灵感。
在这一阶段,中国动画电视创作一共出现两次创作高潮:第一次创作高潮是在1958年到1965年;第二次创作高潮是在1979年到1988年。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结合传统文化研制出木偶动画片、折纸动画片以及水墨动画片等多种特色类型。而后20世纪80年代的中晚期,又在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都涌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九色鹿》《三个和尚》以及《哪吒闹海》等。通过这些大量的美学探索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创作来源依旧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又不拘泥或者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能够灵活结合国际视野创作,从而产生了从“民族性”到“世界性”的探索。
(三)调整与再启程:海外冲击下的中国动画电影转型与破圈
在上一阶段的探索中,国际作品对动画电影创作产生了视野和技术上的双重影响。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迪士尼动画为代表的进口影片迅速占据荧幕,中国动画电影产业遭遇了严重挫折,面临着美术人才流失、商业化进程受阻等多重挑战。面对困境,中国动画人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积极调整发展策略。例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99年推出了极具中国传统动画特色的优秀作品《宝莲灯》。该片在叙事手法、人物造型和配音配乐等方面均实现了多项突破,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商业化运作的初步尝试。尽管观众对《宝莲灯》提出了不同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核特色历久弥新,其主题曲传唱经久不衰便是最佳证明。
当前,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话语建构仍在持续探索中。一方面,坚守对经典作品的文化传承,如2022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修复经典”单元中展映的4K修复版本国产动画《大闹天宫》,这不仅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另一方面,“国漫崛起”已成为观众的美好期待,从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转折点的国漫新潮流可以看到,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者们正力求结合时代精神来书写传统文化题材,为在动画影视领域讲好中国故事迈出新的步伐。
二、学理分析——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实现民族话语建构
在分析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实现民族话语建构之前,首先要明确“话语”这一概念。在结构主义学中,法国学者福柯首先迈出了话语分析研究的步伐,将“话语”界定为“特定语义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具体言语行为,包括讲述者、倾听者、言语内容、沟通方式、具体语境等多种构成要素”。民族话语则是指在表述过程中所蕴含的对于民族的多元复合感情,如民族归属感、情绪共鸣、荣誉共享、安全信赖等。大众媒介因其广泛存在和强力感知,在民族话语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画电影作为实现情感共鸣的媒介形式,在民族话语建构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下文将重点围绕动画电影的精神内核来分析其如何实现民族话语建构。
(一)精神内核——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主题来源
1.中国哲学的核心挖掘
中国文学作品不仅彰显着文学发展的辉煌,也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成为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源泉。例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铁扇公主》等作品均取材于古代名著《西游记》;《天书奇谈》则取材于神魔小说《平妖传》;而现代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则融合了《逍遥游》和《山海经》的元素。无论是经典名著的改编,还是上古神话的再创作,其主题核心都源于对中国哲学的深刻思索与艺术挖掘。
以2016年的《大鱼海棠》为例,其成功在于深度融合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无论是“福建土楼”的场景设计,还是神话故事的意境化运用,都体现了这一点。自此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姜子牙》等作品均取得了关注度与票房的双丰收。这些动画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神话故事,尽管技术不断发展,人物造型从2D提升到3D,但其核心吸引力仍在于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神话色彩为这些动画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2.主旨精神的现代延展
从2015年“黑马”般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2016年引发观众对国漫无限期许的《大鱼海棠》,再到2019年夏天现象级出圈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动画电影的选题都植根于中国的神话或奇幻小说,并巧妙地融合了现代性特征。为了深入探究动画电影题材选择中如何结合与调整现代性,本文将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1961年的《大闹天宫》,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与1979年的《哪吒闹海》进行同题材对比分析。
首先,在主题选择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大闹天宫》都聚焦于中心人物孙悟空的塑造。然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呈现这一角色时,打破了观众对“美猴王”形象的固有认知。影片不仅展现了孙悟空的英勇和高光时刻,还深入挖掘了他的内心世界,包括自我叩问、内心挣扎和离场落寞等方面。这样的处理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他不仅是伸张正义的英雄,也是面对内心审问依然坚守信念的王者。这种对主旨的现代性演进,使得影片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与此同时,《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闹海》也是对同一故事主题的不同版本诠释。在故事内核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神话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拓展。影片将“善”与“恶”的冲突挣扎,从群体间的意见冲突延展到中心人物哪吒的深层内心,并与他的成长主线紧密相连。哪吒因魔丸转世而不受大家欢迎,但在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灵珠孕育而成的龙三太子敖丙,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敖丙却因背负着家族期待而不得不站在哪吒或整个陈塘关的对立面。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使得影片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对亲情、友情、生存抉择、个体认同与群体使命等话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相比之下,1979年版本的《哪吒闹海》,虽然也表现了哪吒的英勇和反抗精神,但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上相对较为单一。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通过更加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文化主题的立体传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新时代,国家间的合作共进离不开文化交流与相互了解。与此同时,文化自信作为国家伟大复兴的灵魂,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改编为动画电影,成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然而,优秀的作品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需要配合立体化的海外跨文化传播策略,确保海外观众能够理解并欣赏,从而有效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动画电影作品在民族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以作品《姜子牙》为例,其主题及题材的选择正是基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同时也是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缩影。影片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传统文化理念,也通过动画电影的传播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正如格雷马斯在文本分析中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划分,一方面是表层结构,另一方面是深层结构。在作品《姜子牙》的创作思路中,表层结构将中国传统封神故事通过动画电影的文本形式进行展现,而深层结构则是将“一人和万人一样重要”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传递给每一位观者,并通过作品出海的形式将这一主题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
(二)表现手法——中国动画电影视听语言具体解析
1.动画场景设计中的文化符号
在概念界定上,动画电影的“场景设计”包括除电影角色以外的所有视觉元素,是“根据影片需要继而进行的一切可视元素的色彩和造型设计”②。动画电影的场景设计是影片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还与情节推动、叙事主线、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密切相关。在场景设计中,灵活运用空间地域、特色建筑风格、文化民俗等元素,成为动画电影中进行民族话语建构的重要方式。
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通过玉雕毛笔绘制出的“山河社稷图”,以古典文化中的卷轴形式徐徐展开,展现了高山、大川等自然景观。这种空间地域的营造方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莲花湖船的悠然出现,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理念。
在《姜子牙》中,创作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景别和虚实叠化的手法,完成了从北海、归墟到静虚宫的场景转换。这种场景设计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效果,还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度共鸣以及主人公探求真相的艰苦卓绝。
2.中心人物塑造中的角色符号
角色符号的形成,是动画创作者与观影者以作品为中介的长期互动结果。观众不断概括、总结、提炼角色特点,而创作者也在持续塑造、挖掘、深化角色形象。在早期萌芽阶段,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多直接源自中国传统戏剧,为提高角色可识别度,一些戏剧中的脸谱符号被直接应用于动画创作。
随着动画电影的不断探索,这种“搬运式”形象塑造开始逐渐摆脱戏剧的原有影响。创作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强调中心人物的其他特点。例如,哪吒这一人物形象,最初常以年画娃娃的视觉符号出现。后来,虽然仍以孩童为形象设计切入点,但重点保留的是哪吒三头六臂、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等独特元素,将具象化的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抽象化的角色符号特征。
在后续的作品中,对于孙悟空、猪悟能、二郎神等神话人物的呈现,观众对角色的概括总结已相对成熟。孙悟空一出场就是毛手毛脚的猴子形象,猪悟能则是憨厚可掬的形态,而有三只眼的则是二郎神。此时,创作者们不必再进行专门的文字说明或形象设计,而是可以专注于故事情节的铺陈与起承转合安排,将角色设计的重心从符号转译调整到人物心理和性格诠释中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呈现技术的不断演进,角色符号在比例和配色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动画技艺发展的整体语境之上。例如,人物的头身比例在不断增大,从一开始经典形象孙悟空1:3.75的头身比例,发展到目前的1:5.5。这一变化不仅使形象符号比例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身材比例,还从视觉效果上将突出角色可爱呈现的风格逐步调整至对整体画面流畅酷炫的强调。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色彩填充在真实度和丰富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使得角色的色彩表现更加生动、逼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3.剧情主线推进中的音乐符号
在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仅仅依靠画面的渲染是无法营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的,因此,结合电影艺术的创作经验,动画创作者们深刻意识到音乐符号在故事主线推进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视听语言的配合上,融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体系,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画面特色。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音乐符号的运用尤为出色。每位角色出场都伴随着契合其形象的音乐符号。例如,孙悟空出场时,创作者为其搭配了说评书的声音,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迅速将观众带入故事,还丰富了内容信息,清晰交代了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前因后果。
在《大鱼海棠》中,音乐符号也有突出表现。动画创作者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配乐,使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同时,传统乐器也作为道具元素加入叙事,为影片增添了文化韵味。例如,主角鲲吹奏的呜嘟,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制乐器,其音乐饱满灵动,有助于影片塑造幽然宁静、神秘沉静的氛围。
中国动画电影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在动画场景设计、中心人物塑造以及剧情主线推进等方面,深入建构了民族话语。这些视听元素的巧妙运用,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观赏价值,还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应继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为世界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贡献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三)传播路径——民族话语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实现跨文化传播
丁乃通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将民间故事细分为843个类型与次类型,其中268个为中国独有。值得注意的是,这268个类型中仍有部分与其他文化中的传统故事相似度较高,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故事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推动动画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艺术内容的打造,还要重视传播形式的创新。
以2010年上映的《驯龙高手》为例,该片对中国故事中的“龙”形象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和适配。创作者将龙与北欧神话传说相结合,构建了“龙”与“勇士”的成对关系,使海外观众能够从自己熟悉的故事体系中理解“龙”这一虚拟形象的含义。该片的商业成功也验证了这种传播方式调整的适配性。
相比之下,另一部以“龙”为主题的动画《龙在哪里》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了挑战。该片讲述十二生肖之一的“龙”失踪后,其他十一生肖和一个属龙的孩童踏上寻龙之旅的故事。然而,由于“龙”在现实中没有实体参照物,海外观众难以理解“龙”在故事中的角色以及生肖的概念,这导致故事的起点难以生动展开。
近年来,一些成功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气派的动画电影作品,如《大鱼海棠》《大护法》《阿唐奇遇》《豆福传》等,都在民族话语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艺术尝试。其中,《大护法》被评价为具有三点动人之处:一是将中国传统水墨风格与西方叙事美学相结合;二是展现了自创IP的探索精神;三是对人格本性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作品的成功都基于对古代中国故事的文化梳理和对动画电影受众的调研分析,最终找到了适合动画电影出海的传播路径。
三、未来之路——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创新探索
在文化史上,艺术往往先于哲学和科学发现时代精神的转变。③纵观当前中国动画电影领域,较受关注的作品其故事主线大多以之前的文学艺术经典为蓝本进行再创作,而较少看到艺术敏感在主题创新中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虽然神话与奇幻类作品可以起到借古释今的艺术效果,但对于当前社会整体发展的现实思考在动画电影中却较少体现。如果动画电影的题材选择固化在文学作品改编和神话衍生等主题上,即使文化积淀历经千年,观众的审美也会发生疲惫,创作者的进取精神也会遭遇挑战。
因此,新时代动画电影艺术的创新需要探索新的路径。这既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需要拓宽视野,尝试具有世界范围内强有力共鸣的题材创作。可以将“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相结合,即既要立足本土文化,又要借鉴国际经验。以《大鱼海棠》为例,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个元素,如《庄子·逍遥游》《山海经》《搜神记》以及“女娲补天”等,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元素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的爱意与东方美学中的诗意。此外,借助视觉修辞实现动画跨文化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编码—解码”理论指出,媒介信息在经历编码后开始进入流通环节。为了实现跨文化传播中的顺利解码,降低文化折扣产生的语义损耗,可以尝试通过视觉修辞学进行探索。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主人公哪吒和太乙真人的面部视觉设计进行了大胆改编,打破了传统神话故事中的既有认知和图像框架,塑造了崭新的人物形象。这种基于图像框架的视觉修辞创新,不仅创造了动画电影领域的“出圈热潮”,还成功实现了跨文化输出。
四、结语
综上分析,动画电影的魅力正在于通过笔触和视听的炫彩为观者勾勒出一张梦幻之网,色彩、构图、声效、创意,动画电影以自己的感知构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如果说语言有界限、理解有成本、传播有折扣,动画正以互文架起的共鸣联系着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观者。如果说自近代动画电影发展以来,动画电影艺术就与中国民族话语建构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们在纸上笔尖描摹着的,正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的期许。展望未来的动画电影发展之路,民族文化和大国自信在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文化交流将在这里开出别样之花。
参考文献:
[1]丁亚平,王昊.中国动画百年的民族化征程[J].当代动画,2023(02):47-53.
[2]魏美仙.沉默、焦虑与想象的祛魅:民族艺术现代话语建构的反思[J].民族艺术研究,2022(02):87-95.
[3]尹铂淳.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义及话语建构[J].理论与当代,2020(09):10-11.
[4]谭博,杨文婷.继承与创新——国产动画电影价值生成路径的定性比较研究[J].当代动画,2023(03):82-90.
[5]李文静.视域融合视野下传统文化与国产动画电影的融合[J].西部广播电视,2023(10):168-171+200.
[6]张之琨,邱紫东.哪吒题材动画电影的神话叙事与伦理建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31-35.
[7]刘苗苗.论中国动画故事在国际化语境中的表达[J].南方电视学刊,2016(06):88-91.
[8]刘丝雨.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创作理念的路径转向[J].电影文学,2023(09):113-118.
[9]彭国斌,熊艳,王竹君.传承与开拓:当代动画电影的时代嬗变[J].电影文学,2023(07):87-91.
[10]代丽.新国风动画电影中民族文化的影像构建[J].电影文学,2023(06):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