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在动画创作中的体现与鉴赏

2024-10-24王羽张心凯

艺术评鉴 2024年14期

【摘 要】动画片《国家的孩子》以“心心相融一家亲,民族团结情谊浓”为主题,深入挖掘“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该作品旨在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展现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的责任与担当。笔者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尊重历史、服务现实的创作理念。作品不仅回顾了那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更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强调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它也揭示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共同责任与使命,引导观众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激发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该动画片以艺术的力量强化民族团结观念,为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关系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诠释。

【关键词】民族团结 动画创作 国家的孩子 民族文化 历史事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147-06

动画片《国家的孩子》的诞生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与内蒙古艺术学院的携手合作,体现了自治区在落实国家政策方面的积极行动和创新实践。创作团队历时近一年,数易其稿,通力协作,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感人故事为蓝本,用动画形式再现了以都贵玛为代表的草原母亲们,为养育“国家的孩子”无私奉献,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人间大爱,书写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20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孤儿,被内蒙古草原的牧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精心养育,这一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为《国家的孩子》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历史素材。为了真实再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事件,创作团队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多位当事人和见证者,力求在动画中还原那段特殊的岁月。不仅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力求在动画中传达出这种精神力量和价值。经过数月的艰苦创作,《国家的孩子》终于呈现在观众面前,这部动画片以细腻的画风和感人的故事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国家的孩子》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社会意义。通过这部动画,主创成功地建构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叙事,激发了观众对于民族团结的深入思考。这部动画引导社会形成更加包容、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注入精神动力。

服务现实的创作理念体现在作品对当下社会背景的呼应,《国家的孩子》在讲述过去历史的同时,也强调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强调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共同责任,引导观众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主创团队深信艺术的力量,认为动画片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价值观的传播者。《国家的孩子》以其富有想象力的叙事和精致的视觉效果,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美学价值,启发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思考民族关系的内涵和意义。未来要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它们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世界,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国家的孩子》的创作理念与内容解析

(一)创作理念

《国家的孩子》的创作理念根植于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理解,创作团队在着手这部动画片时,确立了尊重历史、弘扬民族团结、服务现实的创作原则,力求通过艺术的表达,唤起社会对民族关系的深度思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尊重历史是动画创作的首要遵循。《国家的孩子》立足于“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强调对历史真实性的呈现。团队成员在剧本创作阶段,对历史材料进行了严谨的考据,确保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出那段特殊时期的风貌。通过艺术化加工,历史变得生动而富有情感,既展现了时代的厚重,又赋予故事现代化共鸣。弘扬民族团结精神是作品的核心诉求。动画片从孩子们的视角描绘了他们跨越民族差异,携手成长的故事,传递了各民族心心相融、和谐共生的理念。创作团队力求通过这些温馨感人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凝聚力,从而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团队尤为重视对各民族元素的精准把握,力求在尊重和彰显各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合多元文化,凸显民族团结主题。他们精心设计角色,选择色彩、配乐,每一处细节都充斥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展现出中国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画卷。为了真实再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事件,创作团队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多位当事人和见证者,力求在动画中还原那段特殊的岁月。不仅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力求在动画中传达出这种精神力量和价值。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表现性、如何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些问题需要团队进行反复思考和探索。创作团队深信动画片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价值观的传播者。《国家的孩子》以其富有想象力的叙事和精致的视觉效果,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美学价值,启发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思考民族关系的内涵和意义。在创作理念的驱动下,《国家的孩子》不仅是一部动画作品,更是一个承载着民族情感、历史记忆、时代精神的民族团结的载体。它以生动的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为民族团结的弘扬提供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诠释。

(二)内容解析

历史背景是动画创作的基石,“三千孤儿入内蒙”事件见证了各民族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团结互助与深情厚谊。因此,《国家的孩子》动画片在讲述民族团结的同时,也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现实的反思。创作团队深谙艺术作品的力量在于其情感共鸣和思想启发。在《国家的孩子》剧本创作过程中,团队不仅力求还原历史真貌,更倾注了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民族情感的细腻描绘。他们通过孩子们的视角,让观众体验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感受不同民族间的交融与接纳。以艺术加工的手法,让故事既贴近历史,又具有时代感,既保持童真,又不失深度,使得《国家的孩子》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国家的孩子》的内容解析聚焦于其剧本构建、角色塑造、情感表达,以及画面叙事等方面,旨在揭示动画片如何通过艺术手段,深入挖掘“三千孤儿入内蒙”事件的文化内涵,传递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

在创作过程中,《国家的孩子》剧本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骨架,艺术化地编织了一系列围绕孤儿们成长的故事,如:坐火车、称体重、马换牛奶等,体现了孤儿们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生活挑战,也展现了他们在养父母的关爱中逐渐融入新家庭的过程。通过孤儿们的学习、游戏、争执与和解,观众能看到他们逐渐理解并接纳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剧本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与现代价值相结合,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深入思考现实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角色设计是本动画片的一大亮点,形象生动且富有层次,对内蒙古地区的服饰、色彩、民族特征等方面进行考查后,对保育员都贵玛、孤儿囡囡、草原少年宝根等人物的塑造,突出了内蒙古人民的接纳与包容,展现了他们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担当。主创团队汲取内蒙古地区的服饰特点,采取颜色纯度较高的配色,以红、绿、蓝等为主要配色,以绿草红衣突出蒙古族人民如蓝天白云般的纯净品质。由于内蒙古地区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因此服饰面料多采取动物皮毛、棉布等材料,具有保暖透气的特点,团队考虑到游牧民族的生活需求,在角色设计过程中力求将服饰的厚度体现出来。

内蒙古地区地域广袤,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在场景设计过程中,团队考察了内蒙古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气候特点,且进行了相应的创作。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如: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这些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景象。同时内蒙古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著名沙漠,沙丘连绵起伏,有的高达数百米,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金色的光芒,给人以壮观、雄浑的感觉。秋季时,森林中的树叶变得五彩斑斓,构成美丽的秋景,湖泊则水质清澈,周围景色秀丽,在草原中形成独特的闪光点。《国家的孩子》动画短片中还表现了在不同季节下景色的变化,如到了冬季,草原被白雪覆盖,绵延的雪山下呈现出一片苍茫,保育员都贵玛骑着马在雪中驰骋。

画面叙事方面,《国家的孩子》充分利用绘画艺术和动画技巧,构建了一幅幅色彩丰富、构图巧妙的画面。内蒙古广袤的草原、独特的建筑、民族服饰,以及四季变换的风景,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色彩呈现,展现出既具地域特色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视觉体验。同时,动画巧妙地运用光影、镜头切换和音乐节奏,增强了故事的节奏感和情感冲击力,使观众沉浸于动画世界中,感受民族团结的温度。

通过内容解析,可以看出《国家的孩子》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和深层次的社会思考,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多元维度。它不仅仅是孤儿们成长的个人叙事,更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集体记忆再现,是民族团结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国家的孩子》的成功,证明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承载厚重的历史,传递深刻的主题,激发观众对民族团结的思考与行动。在《国家的孩子》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孤儿们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民族团结、家庭、爱与牺牲的宏大叙事。这部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将观众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人们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看到新时代的希望与力量。

《国家的孩子》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和深层次的社会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怀旧的故事,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寓言。作品通过孤儿们的成长经历,探讨了家庭、教育、社会公正等现代社会问题。它让人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包容的社会。这种深层次的社会思考,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通过讲述孤儿们的故事,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多元维度。这些孤儿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但他们都在同一片土地上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形成坚不可摧的团结力量。这种团结不仅仅是基于血缘或地域的,更是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这种多元而统一的民族团结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的孩子》的成功证明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承载厚重的历史,传递深刻的主题,激发观众对民族团结的思考与行动。动画作为一种跨年龄、跨文化的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传播能力。通过动画这种形式来讲述历史故事、传递价值观念,不仅可以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感受文化,更可以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行动意愿。在本片中,人们看到动画艺术的这种强大力量和独特魅力。它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族团结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同时,它也将为动画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推动动画艺术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前进。

二、《国家的孩子》的民族团结主题与时代意义

(一)民族团结主题的体现

《国家的孩子》作为一部动画作品,其民族团结主题的体现既源于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又通过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达到情感与思想的双重共鸣。在剧本架构中,孤儿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内蒙古,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初始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碰撞为故事增添更多戏剧性。随着剧情的推进,孤儿们在养父母的爱护和草原生活的熏陶下,逐渐适应并接纳新的环境,他们与养父母间的情感纽带、与其他孩子们的友谊,以及对内蒙古这片土地的归属感,都是民族团结主题的具体体现。孤儿们和他们的养父母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人物性格鲜明,极具辨识度。这些角色不仅代表他们各自的民族,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他们之间的互动,以及冲突的解决,都展示了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接纳,强化了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在孤儿们面对挫折、融入新家庭、学习新文化的过程中,观众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变化,从最初的困惑与不适应,到最终的接纳与热爱,这些情感的转变有力地传达了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孤儿们对养父母的感激、对同伴的友情、对内蒙古的深情,这些都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团结土壤中的情感故事。

画面叙事则通过视觉艺术,将内蒙古的壮丽景色、民族风情,以及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帧都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草原的宽广、色彩的丰富、四季的变幻,都成为民族交融的隐喻,寓示着各民族在共同的家园中和谐共生。同时,动画的色彩搭配、光影处理和镜头运用,都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张力,引导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为了将民族团结的教育融入动画制作中,创作团队从多个层面入手。首先,在动画的选题上,选取那些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来源于历史,也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它们能够生动地展示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合作与共赢。其次,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更注重细节的打磨。通过细腻的画风、生动的角色塑造,以及富有感染力的音效,能够让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最后,在动画中融入一些互动元素,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其中,从而增强他们的代入感和认同感。除了在学校教育中引入动画作品外,还应积极推动动画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家庭观影、亲子互动等形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动画、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这样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够让家长成为孩子民族观教育的引导者。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寻找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和认知特点的表达方式。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共同推动动画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精心的设计和刻画,动画片《国家的孩子》成功将民族团结的主题融入每一个细节中,无论是孤儿们的生活点滴,还是草原的自然风光,都成为民族团结故事的载体。它不仅仅是对“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民族团结的深刻诠释,以及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温暖与和谐的生动呈现。这部作品以艺术的力量,引导观众理解和珍视民族团结,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的民族交融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二)时代意义的挖掘

《国家的孩子》动画片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它不仅通过艺术再现历史,揭示民族团结的永恒价值,还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精良的制作,对新时代的民族关系建设提出新的思考。动画片《国家的孩子》通过生动的故事,强化了民族团结观念的传播。它教育年轻一代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交融的理念,这对于培养下一代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接纳,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深远影响。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教育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作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强调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发展和稳定的作用。在“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事件中,各民族的团结互助不仅挽救了孤儿的生命,还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当下社会,民族团结仍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石,这部动画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提醒观众民族团结在国家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再者,《国家的孩子》在民族元素的呈现上,既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又强调多元文化交融的美学价值。它鼓励观众欣赏不同民族的特色,理解文化多样性对于丰富国家整体文化的重要作用。这种文化包容性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尤为重要,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促进各民族和谐共生。

动画片以孤儿们成长为国家栋梁的励志故事,展示了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孤儿们的故事,观众能感受到各民族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国家的孩子》在时代背景下,通过挖掘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以动画形式传播民族团结理念,为构建新时代民族关系提供启示。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教育片,更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国家的孩子》动画片以其深入的历史挖掘、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创新的艺术形式,成功诠释了民族团结这一深远主题。它不仅回顾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感人历史,更在当今社会中强调了民族团结在国家稳定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作为一部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感的动画作品,它在教育、启发和凝聚社会共识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的孩子》立足于尊重历史、弘扬民族团结和服务现实的原则,将艺术与历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生动且深刻的故事。通过剧本的精心构建、角色的鲜活塑造,以及情感的深入人心,动画片成功地传达了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成为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工具。

在未来,期待《国家的孩子》的创作经验能够引领更多文艺作品的创新,尤其是动画领域。动画作为一种深受各年龄段观众喜爱的媒介,有着巨大的潜力,有利于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促进各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在当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动画作品可以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凝聚社会共识的桥梁。未来的作品将继续沿袭《国家的孩子》在挖掘历史素材、尊重多元文化和艺术创新方面的优点。同时,还应关注社会的新议题,如:数字化时代的民族交融、跨文化交流的挑战等,将民族团结的主题与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相结合,让动画成为反映时代变迁、传递民族团结精神的前沿媒介。教育部门和创作团队应进一步合作,将民族团结的教育融入动画制作中,使动画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通过动画的感染力,期望培养出更多能够尊重差异、珍视团结的新一代,为构建更加和谐、繁荣的多元社会贡献力量。在动画创作的道路上,要始终秉持着一种理念:艺术不仅是美的追求,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动画作为一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无疑在传递正能量、培育民族情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信通过教育部门和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动画作品将在培育年轻一代民族观、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涌现出来,为构筑新时代民族关系、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更多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推动者和见证者,共同见证动画艺术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辉煌成就。《国家的孩子》的创作心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指明方向。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努力,动画作品能够更深入地挖掘民族团结的内涵,以更丰富、更多元的形式,为构筑新时代民族关系、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江国华,赛依旦·阿合买提.习近平“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68-78.

[2]孙秀玲,魏功祥.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2):28-36.

[3]田钒平.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1-10.

[4]李亚楠.赤峰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5):16-19.

[5]康玉环,李官云.以“五个认同”为载体推进高校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J].成才之路,2023(03):37-40.

[6]李然.南方少数民族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典型叙事类型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5):68-72.

[7]左永平.西南边疆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研究案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4(0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