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儿童广播剧创作刍议

2024-10-24冉清简李洁

艺术评鉴 2024年14期

【摘 要】红色儿童广播剧作为广播剧内容创作的分支,承载着陶冶儿童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儿童精神品格,以及艺术审美的重要作用。在数字媒体时代,涌现出一批红色儿童广播剧作品,更多创作者加入其中,为红色儿童广播剧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为专业化生产指明方向。本文以“凯叔讲故事”平台的《小兵张嘎》为研究对象,对红色儿童广播剧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和归纳,分别从角色形象的语言塑造、旁白解说的语言特色、音响元素的运用和审美价值的体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红色儿童广播剧体量较少,研究范围较窄,因此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期望在未来可以获取更多样本,以便进行更加全面地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儿童 红色广播剧 《小兵张嘎》 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141-06

数字媒体时代,红色儿童广播剧的剧本、创作主体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儿童红色广播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与其他种类儿童广播剧不同,红色题材作品创作对制作团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语言表达作为红色儿童广播剧的核心要素,对作品的教育引领、内容建构、角色塑造、激发想象、情感搭建等演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创作者如何利用好我国丰富的红色资源,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历史,生动准确地创作出满足少年儿童教育需求和心理需求的艺术作品,这对红色儿童广播剧创作提出了考验。

本文主要以“凯叔讲故事”团队于2019年创作发布的广播剧《小兵张嘎》为例,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和经验总结,对红色儿童广播剧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和归纳,拟从概念界定、受众分析、故事建构、演播原则等方面分析红色儿童广播剧的创作方法。

一、红色儿童广播剧的概念界定

笔者检索关键词“红色儿童广播剧”以及相关研究后发现,当前对“红色儿童广播剧”概念界定还较为模糊。“广播剧”在学界有着清晰的界定,有学者尝试对“儿童广播剧”进行界定,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因此,笔者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红色儿童广播剧”进行概念界定。

从年龄划分来看,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对儿童年龄的划分尚无清晰界限。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将儿童年龄划分为多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世界儿童文学事典》将儿童广义定义为从出生到青年初期(0—18 周岁)阶段的孩子,包括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狭义定义为处在童年期(6—12周岁)的孩子。

从内容来看,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红色故事”的概念尚无定论。红色文化是一种以红色标示其本质内涵的文化种类或形态,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为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独特文化形态。

综上所述,红色儿童广播剧作为广播剧分类下儿童广播剧的延伸,在内容选择上更为细化与具体。本文所探讨的红色儿童广播剧创作,是指面向6—12岁的未成年人,以红色题材故事为创作内容,运用对白、音乐、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刻画人物的戏剧形式,旨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载着陶冶儿童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其精神品格,以及艺术审美的重要作用。

目前,红色儿童广播剧尚无清晰分类。从广播剧市场现有的内容产品来看,红色儿童广播剧主要围绕英雄人物、红色器物、历史事件等来展开。如《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董存瑞》《杨靖宇》等作品,讲述具有高贵品格、远大理想、坚定意志的英雄人物;《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夏明翰的眼镜》《穿越生死的子弹》《朱德的扁担》等作品,以见证历史的红色器物为切入点,讲述背后的红色故事与其承载的历史底蕴;《焦庄户地道战》《通州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北方区委党校》等作品,以历史事件为主线,高度还原历史过程,带入历史情景。这三类作品虽在叙事切入点上有所差异,但在故事建构、主播演播原则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

二、红色儿童广播剧的受众分析

红色儿童广播剧的受众主要针对6—12岁儿童,因此其承担着培养儿童精神品格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和认知能力具有不同的特点。本部分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结合儿童阅读分级指导的相关内容,对红色儿童广播剧的受众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创作策略。

(一)6岁:认知进化重点期

6岁的儿童已经可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中心主义,即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观点;二是缺乏层级类概念,可以区分单独的部分或者整体,但是无法考虑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特点,在广播剧文本创作方面,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运用比较简单的复句。因该年龄段的儿童还无法深刻理解他人观点,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在文本中要尽量避免观点性语句,在故事情节设计上减少场景切换,采用单一情节线索,故事结局可采用确定式、开放式或悬念式,更具有建议性或启发性。在演播方面,主播应避免直接输出观点,通过具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声音形式,将蕴含的故事理念呈现出来,让儿童能够更好地感受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矛盾冲突,理解和把握故事主题,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二)7—11岁:认知形成关键期

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支持。儿童在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思维出现变易性,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二是具体事物群集运算,包括组合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重复性或多余性等运算。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的运算仍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所以其运算还是零散的、孤立的,难以组成完整的系统。

因此,面向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创作可以倾向于运用句类多样化的文本,运用比较简单的复句,如:常见的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复句。该年龄段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可以理解多个场景的切换叙事,但仍需要具体人物和情节支持,可以适当加入旁白,帮助儿童理解多个场景的切换。另外,可采用丰富的故事情节,主要环节趋近三段式结构(起因、经过、结果),情节线索先后串联或并行推进。主播应注意在塑造不同角色时采用辨识度较高的音色,避免多场景、多人物的出现导致认知混乱。

(三)11岁及以上:认知完善核心期

11岁之后,儿童的思维已普遍发展为抽象逻辑推理水平。他们的思维形式开始逐渐摆脱思维内容局限,摆脱现实影响,关注假设命题,可以对假设命题作出富有逻辑且创造性的反映。同时,他们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即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

针对这一特点,广播剧中可以进一步使用复句。同时,儿童思维的抽象、逻辑、推理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已经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简单推理。因此,儿童剧的创作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设置多个悬念,涉及多个场景转换,以充分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引发他们思考和讨论。除此之外,该年龄段的儿童已经可以意识到剧中角色的成长,通过对角色的心理描写和成长描写促使人物情感表达得更加真实和深刻,以便让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成长与变化。

三、红色儿童广播剧的故事建构

广播剧是有声的艺术,是主播对剧本的再创作。在红色儿童广播剧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根据题材的不同,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塑造角色,使角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激发儿童的身份认同,进而产生教育意义。

(一)人物:鲜明的形象与情绪

在红色儿童广播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儿童产生情感共鸣,以及价值认同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儿童广播剧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特征——信念坚定,勇敢睿智。广播剧中,角色的声音造型和语言表达技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

语速的快慢和停顿的运用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心浮气躁的人往往说话飞快,几乎没有停顿,而沉着冷静的人常表现为语速较缓,停顿较多,给人一种深思熟虑、表达严谨的印象。例如,《小兵张嘎》中的罗金宝是一位战斗英雄,经验丰富,沉着冷静,在向嘎子介绍区队长时,说:“有什么困难向我们说!”此时,罗金宝较慢的语速和停顿的运用,使嘎子对其产生信赖的感觉。面对胖翻译时,一句“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语速稍慢,语气坚定,令胖翻译顿生恐惧。罗金宝角色沉稳的表达特点成为塑造其成熟睿智、从容镇定、值得信赖的英雄形象的一个手段。

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人物情绪变化和内心波动。如,当人物进入兴奋、愤怒或悲伤的情绪状态时,语势变化非常明显,会相应呈现出高亢、激越或低沉的语调变化。节奏的对比也能够鲜明地传递出人物内心状态的张弛变化。《小兵张嘎》第四集中,嘎子找到大部队后,队员们与嘎子开玩笑说:“就你这小豆子,还没有枪高呢。”嘎子回应道:“电线杆子高,有什么用。”一场对话趣味十足,诙谐的语气色彩和轻快的语言节奏塑造出几位“老同志”对嘎子的亲切和关爱。而后在与罗金宝的对话中,提到奶奶被日本兵杀害时,音长较长,节奏放缓,语气低沉,形象地表现出人物陷入悲伤的情绪状态。

通过语言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在儿童心理认知层面形成认知符号,对于全剧在情节推进、情感渲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主题:红色精神的传承

儿童时期是培养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红色儿童广播剧的主题通常围绕着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展开,旨在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向儿童传递爱国主义、革命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价值观念。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和讲述英勇事迹,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儿童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在《小兵张嘎》中,张嘎第一次见到罗金宝时,作品适时地插入介绍罗金宝事迹的旁白。剧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激发出张嘎的爱国情怀,当张嘎怀着激动的心情见到自己的偶像时,作为一种映射,这种情绪的感染力也传给受众,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听众。

集体主义教育强调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广播剧可以通过讲述团队合作、互助友爱的革命事件,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小兵张嘎》中,罗金宝与张嘎默契配合,在侦查时伪装成卖西瓜的商贩,与老钟叔一唱一和,骗过胖翻译,夺取真手枪,巧妙地赢得胜利;火烧炮楼一集中,区队长骗过日军后,一声口号队员们纷纷从各处跳出来,分散到炮楼各处,一系列的战术运用,成功营救出老钟叔,打败敌军,彰显了团队的力量。

红色儿童广播剧旨在教育儿童学习和践行人性光辉、追求真善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小兵张嘎》中老钟叔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敌人抓走奶奶后,威胁村民交出老钟叔,不然就杀了奶奶。这时老钟叔英勇地站出来。在生活中,奶奶给受伤的老钟叔烙白面饼吃,老钟叔心疼奶奶和张嘎,“白面金贵着呢,留给你们吃”;知道张嘎想加入八路军,老钟叔就为他做了一把木头手枪,鼓励他走上革命道路,这些都体现出老钟叔高贵的人性光辉,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情节:悬念与反转的设置

剧情的跌宕起伏是吸引儿童听众的重要元素。跌宕起伏的情节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情感投入度。《小兵张嘎》中嘎子被困在敌人炮楼中,情况危急。这为在下一集中,游击队能否成功救出嘎子,能否彻底摧毁炮楼,留下一个悬念。

内容的反转是给红色儿童广播剧增添惊喜和意外的一种创作手段。在故事情节中设置意想不到的转折或变化,能够让儿童感受到新鲜和刺激,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小兵张嘎》中嘎子用一把木头手枪唬住老钟叔,谜底解开的一瞬间令儿童感到非常意外,不禁赞叹嘎子的勇气和智慧。

(四)场景:情景再现与氛围营造

广播剧主要通过音响和音乐手段营造出符合剧情的氛围。音效和紧张的音乐能够让儿童感受到紧张的气氛,音乐应该与人物的情感状态相契合,能够有效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小兵张嘎》第二集中,日本兵抓住张嘎奶奶后,恐吓村民交出老钟叔,通过紧张的音乐、日本兵的威胁声、紧密的鼓点、村民的嘈杂声等,营造出紧张的场景氛围。

情景再现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将故事发生环境描绘得细致生动,环境、人物、动作等方面的细节能帮助儿童置身于故事场景的想象之中,增强故事真实感。同时,如果故事涉及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还应该通过旁白和音响等方式,对历史背景进行真实性或艺术性还原,增强听剧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四、红色儿童广播剧的演播原则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在演播过程中,主播通过想象力和感知力构建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的思维过程。建立形象思维的关键在于通过观察、感知和想象,从儿童视角出发,用孩子的语言讲述孩子的故事,将剧本中的文字描述、抽象描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并外化于声音形式的表达中。

主播需要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背景故事、情感状态,以及环境氛围,从而为形象思维奠定基础。在理解基础上,丰富想象维度,从外貌特征、言行举止、情感表达、语言特点等方面,逐步完善人物整体形象,落实于声音造型上。只有声音的传神演绎与画面的审美意图高度契合,才能塑造出鲜活写实、栩栩如生且被观众品评回味的人物形象。《小兵张嘎》中,主播对胖翻译形象的刻画非常生动,“穿着黑皮靴,套着日本军装,戴着圆框眼镜的胖子,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他舔着圆圆的肚子,扣子都快被撑开了。”主播对修饰性的词语加以重音处理,语势变化曲线明显,语速稍慢,语气懒散,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志的嘴脸,一副汉奸形象浮现出来。

在演播过程中,充分运用情景再现的内部技巧,将自身的情感投射于人物或场景之中,体验人物角色的情感起伏,从而更加真实地表现出来。《小兵张嘎》中,救出老钟叔后,嘎子意外被困炮楼,“趁着这黑灯瞎火,浓烟弥漫,机会来了,嘎子悄悄捡起一块砖头,照着伪军的后脑勺狠狠来了一板砖”。此刻的嘎子十分紧张,但所幸其他伪军都在楼上并没有发现他。主播细腻地还原了所处境地的危险,嘎子的紧张与机敏令听众感到紧张,最后长舒一口气。

(二)立场明确

明确立场可以帮助引导儿童正确理解剧中的主题,以及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立场不明确,可能会导致儿童对主题的理解产生模糊、误解,甚至产生偏离正面价值观的观点。

在广播剧中,可以通过角色的对话、旁白的解说等方式直接陈述剧情的主题,以及所要表达的正面价值观。《小兵张嘎》在故事最开始,主播便通过旁白的方式,向儿童听众介绍故事的历史背景,“伟大的中国人民不会被打倒,无数爱国志士扛起家国责任,打倒侵略军”。开篇便明确立场,清晰地传递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另外,还可以通过塑造积极向上、勇敢无畏的主人公形象,以及展现对于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的坚定信念和情感表达来巩固立场。老钟叔给张嘎木头手枪时,面对张嘎的疑问:“不给我给谁?”老钟叔回复:“给一个勇敢聪明,坚决抗日的小英雄!”张嘎说:“那不就是我吗?”这段对话初步勾画出张嘎勇敢、自信、聪明,坚决抗日的人物形象,明确了主人公的立场。

同时,在表达中还应注意使用明确、肯定的词语和语气,强调关键词和主要情节来突出主题和正面价值观,避免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词的表达方式,使儿童能够更清晰、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故事主题和立场。《小兵张嘎》中,张嘎的语言恳切,立场坚定,他的理想就是要加入八路军,打败日本军。“我要加入八路军”“小鬼子,拿命来”“狗汉奸,哪里逃”等语言直观地阐明了他的立场和态度。

(三)语态活泼

活泼生动是红色儿童广播剧的主旋律,这是由儿童受众年龄特点决定的。活泼的语态能够使角色形象更加生动,增强故事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吸引儿童听众注意力,提高广播剧的吸引力和娱乐性,从而使儿童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投入,调动儿童的收听兴趣,增强广播剧的教育效果。

在使用活泼语态时要避免出现一些问题。使用活泼语态时,注意不要过分夸张,以免显得虚假,影响听众理解和接受;要注意语言使用适当得体,避免使用不雅、不当或不合适的语言,以保持广播剧的正面形象;语气色彩准确、分量得当,要注意保持情感的合理性,避免为了营造效果而出现盲目的、极端的表达,以保持角色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五、结语

数字媒体的兴起,助推各个平台红色儿童广播剧的精品化、专业化生产,改变了大众对红色儿童广播剧的一般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红色儿童广播剧创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作品总量较少,制作标准不一,情节推进主要依靠旁白,对白较少,缺少故事感,容易陷入说教的误区等。如何从剧本生产端、有声语言创作端和后期制作端对红色资源进行整理提炼,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生产要素,提高有声语言创作表现力,精准对接儿童认知心理,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红色儿童广播剧,为祖国下一代工程培育和建设助力,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徐琪.试析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J].浙江档案,2021(12):13-16.

[2]宋盼盼.喜马拉雅FM儿童广播剧有声语言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1年.

[3]程骥.儿童有声读物主播声音造型艺术初探[J].新阅读,2021(11):

40-41.

[4]李娟.少儿有声读物APP配音的特点、问题及发展路径[J].新阅读,2022(02):37-39.

[5]王钰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栏目二十部经典儿童广播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6]吴天昊.儿童广播剧的语言艺术创作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2022年.

[7]宋盼盼.喜马拉雅FM儿童广播剧有声语言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年.

[8]王春莹,朱明丽.以童心看世界 用童趣讲故事——以辽宁东港电台少儿节目《伴你成长》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116-118.

[9]张露.浅谈少年儿童影视动画配音的声音塑形引导[J].传播力研究,2019(0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