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2024-10-24王家晶
【摘 要】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八音坐唱(亦称“布依八音”),作为民族地区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以其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表现形式,赢得了“声音的活化石”“天籁之音”等美誉。布依八音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本文通过深度分析八音坐唱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八音坐唱 文化传承 创新发展 非遗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129-06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布依族八音坐唱作为该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记载着千百年来布依族、苗族和汉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传统音乐的精华,它融合了歌唱、念白、乐器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是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民俗的珍贵资料。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八音坐唱面临着传承乏人、传承方式单一、市场萎缩等问题和挑战。因此,探索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布依族八音坐唱简介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称“布依八音”,亦称“八音坐弹”,布依语为“万播笛”,意思是指吹奏弹唱,是布依族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说唱艺术。它以八种乐器(如月琴、鼓、牛角胡、葫芦琴、箫筒、包包锣、小马锣、镲等)合奏、围圈轮递说唱为表演形式,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演奏。2006年,布依族八音坐唱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布依八音,已被载入中国民族曲艺史册。
布依八音班通常由12人组成,他们会在各种礼俗场合中表演道贺。演奏曲调(曲牌)有《走音调》《走路调》《八板正调》《过场调》《八板调》《祝寿调》《迎亲调》《送亲调》《接亲调》和《拜堂调》等。唱(伴奏)调有《正调》等。说唱时,常以曲调、说、唱和伴奏、曲调组成套曲的方式进行。其声腔用男唱女声演唱,大多都用布依语即兴说唱。
二、黔西南州八音坐唱流传区域、历史渊源和队伍传承情况
(一)流传区域
布依族八音坐唱主要流传在黔西南兴义市部分沿江乡镇和南北盘江流域部分地区,包括册亨县、安龙县、贞丰县等布依族村寨。八音坐唱发展至今用布依语进行说唱,演奏场合多为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或婚嫁、建房、祝寿等。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宋年间,布依八音就流传于黔西南州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从布依八音现在的流传地域来看,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到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归流”的674年间,这些地区同属于广西泗城州,当地乐人及用乐在朝代更迭中变化不大。
(二)历史渊源
布依族八音坐唱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元明以后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根据宋人周去非在其著作《岭外代答·平南乐》中记载:“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这里提到的“合乐”就包含了布依八音。
布依八音的原型有传属于宫廷雅乐,后经民间演奏家们根据民族审美情趣的需要不断发展,在元明时期布依“八音”由以吹打为主的艺术形式,渐次发展为以丝竹为主的艺术形式,后来根据民间婚丧嫁娶以及寿庆、立房等喜庆活动的需要,经过金童、玉女的演唱形式,发展成为多人演唱且具有曲艺形态的艺术形式。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在盘江流域居住的布依族地区“八音”一度盛行,各布依村寨普遍开设教乐坊“八音堂”传授“八音”技艺,在鼎盛时期八音队达三百余支。沿南盘江诸多八音班(队)中,历史最长、活动较大的是巴结八音队。布依族王姓土司其宗支王孝五等,常以“八音”参与祭祀活动,后经王姓土司后人王金龙不断发展,历经数代,吸收八音曲调十三个。
(三)队伍传承
由于布依族没有文字,在传授过程中只能口传心授。如今,兴义市八音队伍年龄平均在50岁以上,大多为巴结镇移民、布依族人群和一些爱好者组成。目前活跃的队伍有兴义市天电移民协会、兴义市心连心移民协会、兴义市八音坐唱团、则戎平寨八音队、下五屯八音队、顶效绿荫村八音队、山水贵客旅游公司表演队等7支队伍。这些八音队伍近年来基本得到过政府的资金补助。册亨布依八音自诞生以来共计有10支队伍,分别是板万、板坝、秧佑、乃言、弼佑、洒宜、者告、荣丁、纳阳、冗渡等。目前,能开展活动的布依八音队仅存册亨的板万、秧佑、板坝、冗渡、纳阳等5支队伍,多数队伍已停止了活动,且八音队伍成员年龄平均在53岁以上。安龙布依八音主要集中在马鞍营、坝盘、岜皓、永和、纳赖5个村,其中马鞍营共有1支队伍,共计25人,目前无专门的练习和演出场所。
三、黔西南州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现状
(一)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近年来,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投入资金等方式,大力支持八音坐唱的发展。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举办比赛、展览、演出等活动,推动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黔西南州文化馆积极开展了“八音坐唱”比赛、“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村寨”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八音坐唱的普及和传播。
(二)代表性传承人的贡献
黔西南州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八音坐唱代表性传承人,如吴天平、梁秀江等。他们不仅自身技艺高超,还积极投身于八音坐唱的教学与传播工作,通过成立表演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将这一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梁秀江更是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其家族及团队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极大地提升了八音坐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秀江,他不仅技艺精湛,还致力于八音坐唱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他通过成立表演队、参与文化交流演出等方式,将八音坐唱带到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他还动员家人和村民共同参与八音坐唱的传承事业,形成了良好的传承氛围。
(三)社区与学校的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市民搬进了新建的小区。为了保持和传承八音坐唱这一传统文化,黔西南州的一些社区结合布依族人民的特长,设置了“银发课堂”、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让居民在住进新家的同时,也能学习和传承八音坐唱。此外,黔西南州文化馆还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八音坐唱引入学校课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四)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黔西南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八音坐唱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兴义市南盘江畔,八音坐唱已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悠扬的歌声和独特的旋律时常回荡。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八音坐唱的表演内容及艺术特色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通过音乐和说唱传递着布依族人民的信仰、习俗、情感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表演内容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分为吹管类、拉弦类、弹拨类、打击类四类,通过八种民族乐器演奏,并以布依男子或男女合唱的形式呈现。
在表演内容上,布依族八音坐唱以第一人称唱叙故事为“跳入”,以第三人称解说故事为“跳出”,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演唱内容既具有故事性,又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此外,八音坐唱还常常加入勒朗、勒尤等布依族特有的乐器进行伴奏,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布依族八音的艺术表演形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采用纯器乐性进行演奏;另一方面是增加弹唱(正调)为主的说唱。演唱内容分为剧目和民间故事两个类别,前者称之为“板凳戏”,后者称之为“八音坐唱”或“八音弹唱”。
(二)艺术特色
布依族八音坐唱通常由八人手持八种传统乐器轮番说唱,彼此配合默契,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这种独特的组合方式,使得八音坐唱在音色上既有丝竹乐的细腻温婉,又有打击乐的激昂澎湃,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一是演唱方式独具特色。八音坐唱不仅注重音乐的演奏,更强调说唱的结合,通过布依语讲述历史故事、生活琐事,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八音坐唱乐队成员可分别担任角色,形成情景交融的互动氛围。
二是唱腔曲调富有感染力。布依族八音坐唱以“正调”为主,其他曲调统称为“闲调”。正调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迅速将听众带到歌曲所描绘的场景之中。而闲调则更加灵活多变,常用于调节气氛,增加演唱的趣味性。它不仅丰富了演唱的层次感,还增加了演唱的情趣和表现力。
三是曲目选择贴近生活。表演曲目主要有《拜谢调》《行前调》《迎客调》《贺喜堂》等。这些曲目的产生大多取材于布依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民间故事、历史事件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八音坐唱的演绎,这些曲目得以生动再现,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布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布依族八音坐唱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在表演过程中,艺人们常常会通过眼神交流、手势引导等方式与观众建立联系,营造出一种亲切、和谐的氛围。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使得八音坐唱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
五、黔西南州八音坐唱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传承群体断层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愿意学习八音坐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导致八音坐唱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许多老艺人年事已高,八音队伍成员年龄逐步老龄化。八音坐唱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与实践方能技艺精湛的艺术,其学习周期漫长且耗时。然而,年轻一代对八音坐唱的学习意愿不强,因此传承发展受限,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正面临困境。
(二)文化传承方式单一
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和家族传承,传承方式较为单一。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减少,导致技艺传承链出现断层,如何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成为当务之急。口传心授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持其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但也限制了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如何创新文化传承方式,使八音坐唱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文化认同度下降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导致部分年轻人对八音坐唱等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同时,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其受众范围逐渐缩小。如何提升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成为八音坐唱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市场日渐萎缩
在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八音坐唱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市场空间逐渐缩小。观众群体老化、演出机会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曲目更新缓慢,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此外,八音坐唱的商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开发策略。因此,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提升其经济效益,成为推动八音坐唱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
(五)创新程度不足
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相对传统,缺乏与现代审美和文化需求的结合,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是其发展面临的又一挑战。此外,由于八音坐唱表现形式相对固定,限制了其传播和发展。
(六)表演曲调锐减
黔西南州布依族八音一直在南盘江流域沿岸的布依村寨世代传承着,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布依八音班生存日趋艰难,多数停止活动,如册亨布依八音班已从历史上20多个队伍减少到现在仅存的5个队伍,表演曲调由30多首减少到仅存12首曲调。
六、黔西南州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
(一)强化政策扶持,构建保护体系
一是制定措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八音坐唱和布依族戏队的发展。这些政策措施要长期、稳定,避免出现重视的领导任职期间得到扶持,领导变更后就无人问津的情况。同时,应加大对八音坐唱保护和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演出条件和传承环境。此外,还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八音坐唱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是建立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八音坐唱传承人认定与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到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同时,加强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开发以八音坐唱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繁荣。
(二)拓宽传承渠道,创新传承方式
一是强化教育。要解决人才断层问题,黔西南州应拓宽八音坐唱的传承渠道。一方面,可持续将八音坐唱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兴趣小组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专业的八音坐唱传承人和研究人员,为八音坐唱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八音坐唱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建立八音坐唱数据库和在线平台,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八音坐唱。
二是广泛传播。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和推广,以提高八音坐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保持八音坐唱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创新文化传承方式。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和热点话题,创作新的曲目,使内容更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例如,可以通过创编舞台剧、歌舞剧等形式,将八音坐唱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时,还可以继续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村寨”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中来。
(三)深化文化认同,强化教育传承
一是培养兴趣。为了提升年轻人对八音坐唱等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兴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例如,可以组织八音坐唱比赛、展览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同时,可以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介绍八音坐唱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提高公众对八音坐唱的认识和了解。
二是宣传教育。可以在社区、学校乃至全国范围内加强八音坐唱的文化宣传与教育,提升公众对其文化价值的认识与认同。可在中小学开设民族音乐课程,将八音坐唱作为特色教学内容,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举办工作坊和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八音坐唱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四)研发文创产品,丰富市场供给
在研发产品方面,除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外,黔西南州还可以开发八音坐唱的创意产品和衍生产品,如音乐CD、乐器模型、文化衫、手工艺品等。同时还可以开发与八音坐唱相关的文化产品,如乐器、音像制品、纪念品等。
在推向市场方面,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八音坐唱的市场化运作,促进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些产品不仅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给游客,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创意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增加八音坐唱的经济价值,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五)创新表演形式,推动文旅融合
一是丰富内容。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可以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舞蹈动作或戏剧情节,以增强表演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和热点话题,创作新的曲目,使内容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灯光、音效等,丰富舞台效果,提升观众的视听体验。
二是强化文旅融合。黔西南州作为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八音坐唱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为八音坐唱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设置八音坐唱表演场所,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八音坐唱的独特魅力;同时,可以开发八音坐唱周边产品,如乐器模型、音像制品等,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推广。
(六)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活态传承
其一,数字传播。在数字化时代,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八音坐唱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与传播。通过建立八音坐唱数字资源库,收录各类乐谱、音频、视频资料,为学者研究和爱好者学习提供便利。
其二,活态传承。黔西南州可以通过建立八音坐唱数字资源库、开发八音坐唱App、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方式,将八音坐唱的音乐、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些平台提供在线学习、互动体验等功能,让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实现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这不仅可以扩大八音坐唱的受众范围,还能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国际交流
一是搭建平台。应积极组织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为八音坐唱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通过参加国际音乐节、艺术节、文化博览会等,将八音坐唱推向世界舞台,让全球观众领略到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加强与国外音乐团体和艺术家的合作,进行联合创作与演出,促进文化互鉴与融合,提升八音坐唱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促进合作。为了提升八音坐唱的品牌影响力,黔西南州可以积极寻求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例如,与知名设计师合作开发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拍摄以八音坐唱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等。通过跨界合作和品牌打造,可以进一步提升八音坐唱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七、结语
黔西南州布依族八音坐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又要不断创新发展路径,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八音坐唱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期待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八音坐唱的传承事业中来,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期待黔西南州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八音坐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布依族八音坐唱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演唱内容、优美的唱腔曲调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它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在未来的发展中,布依族八音坐唱将继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林茂.国家非遗“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7):51-54.
[2]张燕.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的音乐文化阐释[J].四川戏剧,2021(07):104-106.
[3]何志.历史悠久的布依族八音坐唱[J].理论与当代,2014(0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