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张朝钢琴独奏作品《中国之梦》的演奏分析

2024-10-24崔馨文

艺术评鉴 2024年14期

【摘 要】钢琴独奏作品《中国之梦》通过深刻的声音变化讲述中国故事,使西方钢琴与东方韵律完美结合,展现作品深刻的内涵和创作者的胸襟志向。本文主要阐述《中国之梦》作品的创作背景,从旋律、结构与和声等层面,分析作品的创作特点,并诠释张朝作品演奏中所展现的乐器理念和演奏技巧。研究结果表明,张朝在演奏期间使用了震音触键、跳跃的和弦连接等技巧,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律之美。

【关键词】钢琴独奏 《中国之梦》 演奏技巧 乐理诠释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117-06

我国钢琴音乐虽源自西方,但在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产生了大量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张朝便是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中国之梦》是张朝2013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因此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演奏者在演奏时能够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

一、《中国之梦》的创作背景

张朝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探索将民族音乐精髓与其他音乐形式相融合的方法,力图为受众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中国之梦》是张朝在2013年创作的钢琴作品,该作品将民族音乐与钢琴演奏相结合,寄托了作者的民族情怀。2014年,《中国之梦》被收录到《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中。在《中国之梦》这部作品中,张朝融入了“中国梦”的深厚情怀,其思想核心来源于我国经典作品《易传》的智慧,寄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他将民族乐器运用到作品中,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气质。例如,张朝通过融合西方钢琴与东方民族乐器,营造出梦幻般的音乐情景。在作品的演奏中,他还模仿历史文化中的编钟声音,使得作品呈现出东方韵味之美。

《中国之梦》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使用钢琴作为载体,模仿钟声表达历史的深邃之感;第二部分则使用警钟讲述我国在外强入侵时的振兴之路,在乐曲中汇聚理想、增强凝聚力;第三部分是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吹响号角,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变迁;第四部分讲述“中国梦”下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之,这部作品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寄托了张朝的民族情感和坚定的精神品质。

二、《中国之梦》钢琴作品的特点

(一)演奏旋律

旋律是演奏时受众的第一感知要素,作者通过音高、音值、力度以及声部线条的组合,展现作品的思想感情。《中国之梦》以钢琴为主调,采用多个声部为主基调、其他声部进行伴奏的演奏方式,呈现出以主调音乐为基础的特点。在其他声部中,融入了复调的旋律内容,在曲调变形、连接过程中,展现出作品的独特旋律。在旋律表达上,张朝使用变奏、重复等扩展语式;而在乐句表达上,则使用紧缩与扩展并存的方式,将道家思想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旋律呈现出一种持续性的特点。

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怀古”,主旋律在低音谱号上方的声部使用编钟、和弦辅助,使旋律呈现出庄严、肃穆之感。在26~33小节,编钟的旋律依次呈现,并在后续小节中继续发展。作者在第三次演奏时,采用了降低两个八度的变化重复演奏方法,使整个乐曲的旋律灵活多变,将古韵、清新、肃穆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灾难”乐段内,主旋律位于右手高声部,通过七和弦、八度叠置的手法,将主题旋律予以变化性呈现。在“憧憬”乐段,张朝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过渡,使旋律从低到高快速变化,层层递进,表达了作者激动昂扬的心情。

(二)曲式结构

《中国之梦》在内容上分为四个部分,在曲式结构上分为六个标题,共计126小节。其中,1~25小节标题为“怀古”,26~41小节标题为“颂古”,42~54小节标题为“追求”,55~88小节标题为“灾难”,89~119小节标题为“复兴”,120~126小节标题为“憧憬”。作品整体呈现出“引子—A—B—A—尾声”三部曲式结构,表现为散、慢、中、快、中、散的结构。在曲式整体结构上,作者省略奏鸣曲式,采用对称的结构表达,虽然作品调式、调性不同,但作品在结构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同时,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与唐代大曲结构类似,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并将云南乡土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作品中,从而丰富了作品的文化理念。

(三)和声表达

和弦是和声的表达方式,能够赋予作品以色彩感,刻画作品的深刻意境,起到渲染音效、衬托音色的作用。和声在《中国之梦》作品中表达、传递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在表达上,《中国之梦》作品主要使用了三种和声,分别为全音阶和声、转位和声、编钟和声。全音阶和声是指在作品中共使用了12种音阶,作者用完全相隔的音符构成音阶,使得音阶具有上下行的特点。例如,《中国之梦》的23~25小节使用全音阶表达方式,音乐逐步从渐慢到渐弱变化,使作品呈现出深远的意境。在转位和声的运用中,将和弦中的音符重新排列,呈现出不同的音色。在《中国之梦》作品中的44~45小节、48~49小节,均运用了转位和声技巧。在表达方式上,《中国之梦》作品的音响表达效果深刻,在整体上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同时,作品中连续下行使用三连音,在整体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之梦》在89~92小节使用编钟和声完成单音发展和过渡,使得作品声部富有层次性、旋律丰富,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三、《中国之梦》中民族乐器演奏内涵的表达

(一)编钟

张朝在钢琴作品《中国之梦》独奏中,运用民族乐器诠释作品内涵。编钟的使用与钢琴88键的演奏技法相结合,模仿了特有的民族乐器。《中国之梦》通过编钟和弦演奏,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与氛围感。编钟在碰撞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音色。作者在作品引子、起始位置使用编钟和弦表达,以展示作品的主题。在编钟音响效果的表达上,作者将多声部和声织体灵活运用,丰富了作品的空间感。例如,《中国之梦》中模仿编钟的声音位于1~5小节,在演奏期间,张朝双手大跨度开放,利用和弦交替方式模仿编钟声音,增加“怀古”中历史的沧桑感与肃穆感。同时,张朝演奏期间使用五度音、增四度、小七度表现方式,既保持了编钟的空间感,又使作品的敲击感和金属感得到呈现。在演奏期间,张朝重心下移,集中力量到手掌位置,靠关节支撑触键,迅速转移力量,使主题旋律表现清晰。作者在乐曲的55~57节和60~62节,同样使用编钟和弦表达“灾难”主题的萧条景象。在危机感表现方面,张朝则使用16分和64分音符提高演奏速度,利用密集的音符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跌宕起伏,更具层次感。在89~96小节中,张朝则利用编钟声表达激昂的情绪。在演奏过程中,他着重演奏右手高声部,使用力量进行弹奏转移,并配合延音踏板,将复兴的壮丽情感表现得酣畅淋漓。

在不同主题的演奏中,张朝使用的演奏方法存在差异,以突出作品的音乐主题,丰富展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作品演奏过程中,张朝使用多种演奏技巧呈现作品的不同音色。例如,他利用各类音程和和弦以及不同力度和声部,使作品主题的内涵得到凸显,从而增强作品演奏的深邃感。

(二)古琴

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乐器,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该乐器的主要特点是音域开阔,具有余音绕梁之感。张朝在《中国之梦》作品的演奏中,利用钢琴不协和和弦,演奏出泛音音效,丰富受众对作品的想象空间,营造出古琴的演奏氛围。在8~9小节的演奏中,张朝使用八度开放的15度和弦,完成两个小节的过渡,呈现出静雅的氛围。再到第15小节的演奏,张朝利用钢琴八度音程,表现出古琴的泛音美感,使之与主题相匹配,体现出中国悠久历史的神秘感和梦幻感。在声部方面,张朝分别使用高、中、低三个声部模仿古琴发出的音效,通过八度音重叠,增强作品的空间感。为达到古琴所能呈现出的效果,张朝在演奏过程中采用贴键演奏,同时将手和踏板按下,在指尖刚触碰到键盘后,快速将手臂提起。弹奏期间,他模仿古琴拨弦的演奏方法,使用连续的全音阶,纵向双手交替,形成五度音程表达旋律,同时控制力度,使作品的演奏效果得到呈现。

(三)编磬

编磬属于打击乐器,敲击磬片能够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实际演奏过程中,不同磬代表的音高和音色存在差别。在《中国之梦》第123小节中,张朝使用编磬乐器,并在乐谱中标记跳音,使得按照乐谱演奏的音色更加轻柔。此乐段也被称为“梦幻的编磬”。在作品119~122小节的演奏中,编磬所发出的声音与之相对应,并融入《易经》中的思想。在编磬的使用上,张朝按照从震音到颤音的表达顺序,使其与主题相互辉映,表达出对“中国梦”的向往。

四、张朝独奏《中国之梦》作品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震音触键演奏

乐谱是作品演奏的基础。但在演奏过程中仅依靠乐谱无法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情绪。在演奏技巧使用上,不同的音型、节奏型及踏板踩踏力度,均会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张朝在《中国之梦》作品的演奏中,使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使演奏音效得到最佳发挥。例如,张朝在演奏《中国之梦》作品时,共使用两次震音演奏技法,分别在97~100小节和119~122小节。在前者的演奏过程中,张朝采用单音同音反复演奏方法,演奏时右手在纯四度内构成波音,并在613758174864e1a32dafa814aaff85cf方音基础上进行纯五度演奏,在两者快速交替和反复过程中,完成震音的演奏。随后,利用右手上方的小三度形成拨音,开始大六度的演奏,在弦音反复演奏期间,转变为震音。张朝的演奏,利用和声织体的变化,使和声更具层次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在演奏阶段,作者在和弦演奏完成后立即离键,通过这种方式,演奏出波光荡漾和波光粼粼的感觉,使音响效果充满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演奏者还应注重波音训练,待熟练掌握技巧后,应在弹奏时融合波音和震音,以此使伴奏声部和主题旋律泾渭分明。

震音的演奏技巧具有渲染的作用,并与作品主题表达之间相互呼应。在单音交替、弦音反复演奏的过程中,衬托主题中的旋律,并划分主题旋律。震音演奏的核心是保持乐曲的流畅性,演奏期间将两个手臂完全打开,保持手臂力量下沉,肌肉呈现放松的状态,手掌维持半圆形状,利用手腕的力量进行摆动,反复弹奏震音。弹奏期间,在完成单音交替或者和弦重复后,立刻将手指脱离琴键,形成拨音与震音之间的相互联系,烘托出作品的主题旋律,保持整体演奏过程层次分明。张朝使用震音触键演奏技巧,十分注重二者转换期间音程变化对和声色彩的影响。在震音触键演奏技巧应用时,应重视纯五度演奏的稳定性和纯四度演奏的和谐性,在演奏期间结合音程色彩的变化,灵活转变触键,使整个演奏过程呈现出丰富性、变化性的特点。

(二)多声部旋律演奏

多声部旋律演奏技巧应用难度比较大,需要演奏人员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和协调能力。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分别使用双手演奏不同旋律线,保证声部之间的和谐对位,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演奏效果。在《中国之梦》的26~41小节,张朝使用多声部旋律演奏技巧,共计演奏了四个声部的旋律线条,在双手交替演奏期间,呈现出中声部。主旋律线条演奏的连贯性是核心,演奏过程中应严格区分不同声部,并采用不同的触键方法来完成演奏过程。在演奏“颂古”小节时,右手高声部位置用于主旋律演奏。在此期间,需要严格控制肩膀与手臂的力量,保持其自然放松和下沉的状态,同时手指保持深推触键的演奏方法,手臂力量倾斜,抬高手指,以突出主旋律的声部。而右手的中声部则用于伴奏声部的演奏,张朝在此期间使用半键演奏法,通过浅尝辄止地控制手指与琴键之间的触碰,有效地弱化了中声部旋律。左手在演奏过程中,则采用慢触键的方法,利用手臂的力量带动线条,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在双手交替的多声部旋律演奏期间,张朝在第34~41小节的演奏中,控制右手的力量向左侧位置倾斜,同时左手的力量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保持交替演奏期间的连贯性。在旋律变化音弹奏时,将前者缓慢松开,踩踏延音踏板,增强演奏的效果。例如,张朝在第37小节的演奏过程中,将中声部旋律音转变为16分音符,并在第36小节的演奏过程中使用二分音符控制手指的倾斜,把握演奏的层次感,使旋律线条的演奏更具感染力。

(三)跳跃和弦连接演奏

跳跃和弦连接是比较常见的演奏技巧,它需要演奏过程中手指迅速跳跃到不同的位置,并保持演奏过程的连贯性。该技巧对于手指的准确度和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演奏期间需要灵活利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实现跳跃和弦连接的演奏。在89~96小节和114~118小节的演奏中,张朝进行了大跨度的和弦连接演奏。在“怀古”主题的演奏过程中,他的双手从低音区逐步向中音区、高音区跳跃,其间运用了八度叠置和弦、小七度叠置和弦、纯五度叠置和弦的演奏方法。在跨越演奏过程中,他运用双手一并触键的跳跃式演奏技巧,使和弦的音程声音更加饱满、立体。

在运用跳跃和弦演奏技巧的过程中,需要将手掌调整成弹奏和弦的手形。在弹奏期间,需要依靠关节支撑,保持身体向前倾斜,依靠手臂的带动作用将手掌从琴键上轻轻提起,准确找到具体位置,随后利用手臂带动触键,使弹奏的声音具有穿透力。在触键完成后,利用手指力量抓住音程,保持声音的连贯性。演奏期间,保持眼睛和手指的协调性,准确找到大跨越和弦演奏过程中后音程和弦的位置,保持手指把位,控制手的平稳性。在第114~118小节的演奏过程中,张朝为了保持和弦弹奏的连贯性,确保和弦之间连接良好,利用手臂力量传递至指尖后,进行律动触键,并使用延音踏板辅助,突出主旋律声部的同时,将其他的声部弱化,实现多层次的跳跃和弦连接演奏,使作品的演奏更加流畅、自然。

(四)踏板运用与气息处理

钢琴中的踏板共有三个,分别位于左侧、右侧和中间位置。右侧踏板又被称为延音踏板,其作用是保持弹奏音符与琴弦的共鸣,呈现出更加丰富和连贯的音色效果;左侧踏板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琴键与琴弦之间的接触力度,使得弹奏的音色更加柔和;中踏板的作用是控制音符的延音效果。踏板的使用对演奏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张朝《中国之梦》的演奏,整体十分连贯,与主题之间辉映明显。在演奏过程中,他灵活运用踏板并与旋律相结合,在多和声转换、气口转换期间,使用踏板进行调整和控制,延长音乐的气息,使作品呈现出了民族音乐特征。在主题旋律演奏期间,他的左手负责演奏伴奏声部,确保气息连贯,同时低声部的伴奏织体也有所不同,将作品中的情感升华。此外,《中国之梦》的演奏过程中涉及复杂的音乐织体,张朝在踏板使用过程中,利用踏板控制音符的延音效果,并采用轻踩踏板的演奏方法来表现音乐中的细微变化、控制音乐的气息,使音乐的表现更具层次性。例如,在使用编钟呈现环绕立体音的过程中,张朝及时松开并迅速踩下延音踏板,发出“嗡”音;在仿古琴时,他则使用音后踏板进行演奏,呈现出古琴的泛音效果。

(五)演奏触键方式技巧

演奏过程中触键方式的不同,会使音乐的音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常见的触键方式包括轻柔触键、强力触键、连贯触键等。三种不同的触键方式分别会产生柔和且清脆、强烈且深沉、连贯且清晰的音色,给予受众不同的听觉感受。《中国之梦》的演奏对很多民族传统乐器进行了模仿,采用大小跨度和弦,对编钟等部分的弹奏进行了重音处理,并将手指的力量稳定集中在对应的琴键之上,保障了演奏期间高音区和弦的悦耳性和低音区和弦的厚重性。在触键技巧的使用上,对于不同的音采用有针对性的触键演奏方式。例如,在泛音的演奏过程中,结合古琴的演奏手法,采用轻触琴键的演奏方法;在编钟和弦的演奏期间,使用强力且扎实的演奏方法;古琴演奏法适用散音演奏方法等。演奏者通过使用不同的触键技巧,使音色更加细腻,音符连贯性更强。在弹奏期间,应将手指贴合琴键,采用加快触键和换指的速度的方式,保持音符之间的连贯性,依靠手腕的带动作用进行作品的演奏。

《中国之梦》富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和情感,张朝通过音乐演奏表达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情感内涵,在此期间注重对情感饱满性的充分展现。该作品旋律优美动听,张朝在弹奏时非常注重对旋律线条的准确呈现和表达,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来展现曲目的情绪和意境。在乐曲结构和节奏的变化上,《中国之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演奏过程中,张朝运用快速的音阶、和弦的切分以及灵活的触键方法,确保曲目的流畅性。在演奏技巧的使用上,张朝通过对节奏的准确把握以及对音乐力度的变化处理,呈现出曲目的节奏感和音乐张力,营造出动听的音乐效果。

(六)其他演奏技巧的应用

张朝在演奏过程中也大量使用了其他的技巧,使得作品的演奏效果得以很好呈现。首先,张朝在演奏《中国之梦》时,十分注重音色的丰富和变化。他在演奏期间通过轻柔的触键、适度的用力和慢速的按键力度,展现出作品优美的音色,塑造出梦幻般的氛围。其次,由于《中国之梦》作品中存在多样的节奏变化,演奏难度较大,张朝在演奏期间准确把握每一个节拍和音符的持续时值,注意音符之间的连贯性,使节奏感更加准确和生动。同时,《中国之梦》富有浓厚的中国情怀,张朝演奏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体现,他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和情感投入,诠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让每个音符都充满力量和感情。

在演奏过程中,张朝注意手指的灵活运用和准确地按键技巧,有效掌握每一个音符的踩点和放开,使得演奏更加流畅。由于作品中的动态变化丰富多样,强弱、轻重的变化较多,张朝演奏期间使用手腕、手臂和身体的力度精确控制,展示出作品的动态美感,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变化。

五、结语

张朝独奏钢琴曲《中国之梦》是近年来国内涌现出的优秀钢琴作品,该作品将传统音乐与民族乐器相融合。本研究从钢琴曲的创作背景与特点出发,对《中国之梦》作品的演奏内涵和技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作品在文化内涵和意境表达上十分深刻,具有中国特色。张朝采用十分具有感染力和民族特色的演奏,呈现出音乐中的民族情感。本文通过对张朝《中国之梦》独奏作品的深度解读,深刻体会到了作品所蕴含的魅力,这对于深化民族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熊文杰.浅谈张朝钢琴作品集《中国旋律》在高校钢琴课堂中的教学与演奏[J].戏剧之家,2024(16):68-70.

[2]王欣.论当代中国钢琴艺术中“民族性”的表达——以张朝三首钢琴作品为例[J].黄河之声,2024(04):28-33.

[3]黄河,张徐.融汇中西智慧铸就音乐传奇——张朝音乐作品六大板块解析[J].当代音乐,2024(01):1-3.

[4]孙潇.张朝钢琴独奏曲《中国之梦》的创作特点与演奏技巧[J].普洱学院学报,2023(02):95-97.

[5]孙吴娇.张朝钢琴作品创作中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汲取和融合[J].黄河之声,2022(22):72-74.

[6]张帆.钢琴作品《中国之梦》的音乐本体及演奏技巧阐析[J].黄河之声,2022(16):161-163.

[7]裴仙美.张朝钢琴协奏曲《中国之梦》的编钟和声运用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14):118-119+139.

[8]董梅.黑白键上的“中国梦”——“第四届全国钢琴教学研讨会”之“中国专题”记录与思考[J].钢琴艺术,2021(0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