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之笔: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的创新表现

2024-10-24高书冉

艺术评鉴 2024年14期

【摘 要】没骨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画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正通过写生实践焕发新的活力。本文基于对传统没骨花鸟画与写生发展历程的深入分析,强调了写生在当代没骨花鸟创作中的核心作用。随后,文章探讨了没骨花鸟画写生在当代的几个关键创新点。接着对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观的创新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写生不仅丰富了没骨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力,还推动了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写生 没骨花鸟画 创新表现 自然之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050-06

艺术创作的灵感和艺术思维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艺术家表现画面的艺术语言和形式也各有特点,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对自然等外界事物的观察。艺术家不可能创作出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即使是抽象的物象,也需要在现实物象的基础上去简化、概括和夸张。因此,一幅作品内容的呈现离不开对外界事物的写生。而经典的没骨花鸟作品的呈现,除了直面大自然写生,和自然对话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做好文化积淀,在感悟、领会后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从而创作出经典的作品。

一、没骨花鸟画的特点及其写生发展

关于“没骨”技法,据考古研究,河南林汝出土的庙底沟时期的《鹤鱼石斧图陶缸》提供了重要线索。该陶缸的画面中有一只捕鱼的白鹤,整只鹤身为了表现羽毛的颜色和柔软的质感,涂抹成白色,没有线条勾勒,鱼和斧头用了双钩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没骨花鸟画的一些基本技法,有些学者认为它是没骨画的雏形。而“没骨”真正被记入文献是在北宋时期,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中提到:“徐熙之孙崇嗣,在院外创没骨写生法,传其祖父轻淡野逸之趣,与黄氏一派对峙,是谓徐氏体。”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涂之,谓之没骨图……”《中国绘画史》中记载道:“崇嗣创造新意,不用墨笔,叠色渍染,号没骨花。”通过史料可见,徐崇嗣受到徐熙画风的影响,并且进行了技法创新,通过色彩将线条隐没,开创了直接用色彩涂之的没骨画法。自徐氏创立没骨法以后,元、明两代没骨花鸟画逐渐没落,已经少有人研习。直至清朝恽寿平开始发展没骨花鸟画,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始融入自己的思想并创造了新的没骨技法。他的没骨写生花卉作品注重“形与神”的统一,他认为没骨花鸟画没有线条的勾勒支撑,还要追求形神兼备,那色彩的渲染就至关重要。而设色的“古淡”正是恽寿平追求的风格。他在不断尝试探索中,推动这一风格进一步发展与深化,从而开启了近代没骨花鸟画的新篇章。

“没骨”一词,《辞海》中解释为:“中国画技法名。用彩色直接绘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线条勾描的画法。”它与传统的中国画工笔和写意画法有很大区别,没骨法不需要再画轮廓线条进行笔墨立骨,而是更侧重于创作理念的体现。如“工笔”,从其艺术性和技法来看,主要是以双钩填色的方法,以工整、精微的风格来再现事物。“写意”,从艺术性和技法来看,主要是以点染、泼墨等外放的表现形式对事物进行意象造型,而创作理念则是强调创作过程中用笔的书写性,以书写的形式来直抒胸臆。“没骨”,从艺术性和技法来看,是通过撞染、点染、冲染等方法,以色彩与白粉、色彩与水墨为主,弱化甚至不需要线条的勾勒。这既继承了写意自然、灵动的气韵,也克服了工笔过紧、过腻的束缚之感。从创作理念来看,则是骨力隐于皮肉之中,即线条隐于色彩,强调的是若隐若现的含蓄表达。这种绘画方式完全打破了前人习惯上的所谓“勾花点叶”的方式,用色彩来代替墨色,直接进行抒发,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绘画风格。

什么是写生?《说文解字》对“写”的释义为:“写,置物也。”本义:移置,放置。对“生”的释义为:“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而“写生”的定义在《辞海》中释为:“绘画术语。以实物为观察对象直接加以描绘的作画方式。既可作为创作的手段,又常用于练习技法和搜集素材。在中国画中,描绘动植物的画也叫写生。”由此可见,写生是绘画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必备的技能,也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法则。“造化”,即大自然。“外师造化”,明确了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也就是如今所讲的写生。

二、没骨花鸟画写生的当代表现

没骨花鸟画领域的写生,长期受到前人观念以及技法的束缚。然而,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社会环境、花草树木这些现实元素,早就更换了新的面貌。传统的绘画理论和技法在创作实践中早已不够用了。新的现实元素的出现,要求艺术家做出改变,去突破传统的没骨花鸟画写生的手法,不断探索、推陈出新。

(一)表现特点

当代没骨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艺术的新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写生表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观察方式、造型手法、技法运用、构图方式及色彩运用等方面。通过这些当代表现,不仅丰富了没骨花鸟画写生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也推动了没骨花鸟画写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创新。

1.观察方式

当代的没骨花鸟写生不再仅仅作为收集素材的手段,而是与创作紧密结合,通过写生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考和情感。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洋提出的“写生作品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写生出来的画要完整,是一件有思想、有精神、有内涵的完整作品。而完整写生作品的产出,需要艺术家具备专业的观察能力。

在现代写生中,观察物象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为静态观察法,二为动态观察法。写生静态观察时,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视距,会给艺术家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感受。如平视角:物象形象比例稳定,使人观之冷静、亲和;仰视角:物象形象高大、夸张,使人观之震撼、敬畏;俯视角:物象形象渺小,但视野开阔,使人观之谦和、坦荡。不同的视距,也会有不同的观感。如近视距,物象放大,细节丰富,观之夸张、有趣味;中视距,人中规中矩,稳定恬淡的视感;远视距,所观照到的物象辽阔,纵深感强,观之苍茫、舒缓。

写生动态观察时,涉及眼睛、身体的移动及时间的流动。眼睛的移动,也就是视角的移动,可以将不同角度的物象组织到同一个画面中,使画面物象形状更多元。身体的移动,也就是视线的移动,可以将不同位置的物象组织在同一画面,使画面空间层次更丰富。时间的流动,会涉及不同时间段的绘画,物象会出现形状、姿态的变化,而一幅作品中不同的形态表现更会使画面充满生命力。

当代艺术家可能会结合使用摄影、速写、色彩、电脑等多种艺术手段,以及多种观察方式,通过不同的视角以及视距等,进行画面空间的处理和物象关系的组织,以此来丰富写生的表现力。例如,崔振宽在写生实践中,通过实地写生和案头转化两步,将对实际景物的感受转换为经过提炼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营造出具有抽象性和形式美的作品。

2.造型手法

传统没骨花鸟画艺术表现上追求形象的精细和色彩的丰富,强调物象的生动和逼真。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造型在写意与写实之间寻求平衡,既追求形象的逼真,又不失意境的深远和笔墨的灵动。当代没骨花鸟画在艺术表现上更注重形式、线条和色块的抽象美,以及画面的构成和视觉的冲击力。当代艺术家在没骨花鸟画写生中融入了个人的审美和理解,除了沿袭中国画传统的造型理论外,还吸收融合了西方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及透视法,从而使造型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他们结合现代艺术的新元素,采用抽象化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他们通过了解物象结构,使用简化、夸张等手法表达内在的精神和情感,创造出新鲜的视觉形象,从而使画面更具装饰性。

在写生造型时,当代艺术家并不一味地追求物象造型的准确性。而是借用熟悉的题材,创造个性化的陌生图像,打破观者对物象的惯性思维,营造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艺术家主观地拉大画面物象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画面的整体性;主动地去分析每一个物象位之间的对比关系、联合关系,使画面位置的经营更趋于理性分析,更符合美的规律,从心理和视觉上更加吸引观者。

如当代著名没骨花鸟画家林若熹在写生创作时,吸收运用了平面立体构成的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设计意识。从他的作品《松亭》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将画面的元素概括、提炼成抽象的几何图形,将图形有意识地进行分割组合,但在概括之中又不乏精彩的细节,使画面具有极强的个人风格和装饰感。但重新组合画面的过程并不是一味盲目地拼凑,艺术家要始终遵照物理和画理的原则,这也是性灵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共同体现。这些造型的创新手法不仅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传统技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也展现了他们对现代审美的探索和融合。正是这样的努力,也为没骨花鸟画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无限的可能性。

3.技法运用

传统没骨花鸟画通常遵循一定的绘画规范和技法,注重色彩的层层渲染和细腻的笔触控制,追求形象的逼真和传统审美的典雅。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创作在技法层面更加自由和创新,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常用的国画颜料色,而是不断尝试结合新的写生材料和技法,开展了更多种类颜料的探索,如天然矿物色、石膏、油漆、闪光材料、金属色、水干色、水彩色等。

当代著名没骨画家林若熹主要采用工笔和没骨两种创作技法,并不断尝试在生宣纸上进行反复的晕染、皴擦,利用生宣纸独特的纹理特性,最终做出透而不闷的色彩效果。他在材料上的探索非常大胆,如丙烯颜料、水彩、矿物颜料、金属色等,打破了传统的宣纸和绢本作画的界限。为了达到画面效果,并更好地掌控纸张性能,他还亲自制作纸张。此外,他还勇于探索在麻、布、锦等媒材上作画,创造了更多新颖的新技法。

当今艺术家对媒介的探索和新材料的不断加入,大大丰富了没骨花鸟画写生的技法表现形式。如水彩技法形式的吸收,在湿润的颜料上撒盐,利用盐粒吸收颜料的特性,在宣纸上也可形成自然的纹理效果。或者结合使用粉彩和水彩,通过粉彩的覆盖性和水彩的透明性,创造出丰富的色彩效果等。同时,艺术家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水”在没骨花鸟画技法中的重要性,开展了对于“水”的使用的探索,如平涂和冲染的结合、化学材料和水的结合等。偶然形成的色彩肌理效果,使画面灵动、鲜活,充满生命力。

通过这些技法的创新应用,现代没骨花鸟画的艺术家们不断推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使其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人们可以在数字工具上有更多尝试,解锁更多技法。

4.构图方式

传统没骨花鸟画写生构图讲究章法和传统构图原则,如“三远法”“散点透视”“开合留白”等。写生时讲究“移步换景”,构图多有大量留白,使画面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这种构图方式注重画面的稳定性和层次感,同时寄托了文人情怀。而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造型手法多元,如通过调整画面的空间布局,使传统的花鸟题材呈现出现代的审美特点。此外,受西方造型手法和平面立体构成的影响,没骨花鸟画写生构图中大量出现如满构图、立体构成以及黄金分割比例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展厅时代的来临,要求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要能在案头观赏,还要具备适合在展厅观赏的特性。当艺术作品进入展厅后,可以清楚感受到观赏性质的变化:观赏距离及观赏空间的增大,要求艺术家的作品近可细观,远可联思,更加注重画面构图的整体观。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创作中平面立体构成及图形意识的引入,为当代艺术家探索没骨花鸟画写生创作打开了新思路。当代没骨花鸟画创作构图强调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打破传统构图规则,采用不对称、开放式、点线面有机组合或非传统的视角等现代构图手法,创造出具有强烈现代感的画面。这种构图方式能够迅速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引导观者进入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世界。如当代著名花鸟画家裘缉木先生的作品,他将写意与工笔、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具象与抽象、重彩与没骨巧妙融合,注重画面中的黑白灰层次,画面集水、墨、色为一体,互相渗透,探索出了没骨花鸟画新的表现语言。他的作品突破传统构图的束缚,通过巧妙提炼、概括、组合安排,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平面构成感和装饰感。他的艺术探索过程值得深思和借鉴。

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还受到跨媒介艺术如摄影、设计等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关注构图中的正负形关系以及黑白灰设计,旨在营造作品观赏的视觉顺序和画面的“势”。而“势”是由画面的骨架支撑起来的。画面的骨架是由极简的块面几何图形概括,它在画面中占据着大比例面积,传递出画面的特点和重要信息。如当代没骨花鸟画家贾广建的没骨蔬果作品中,大多使用水平势或斜势。他作品中倾斜的大白菜,给人一种不稳定的运动感。而都横着摆放的各类雏菊,给人一种和谐稳定的静谧感。由此可见,不同的“势”可以增强作品想要的视觉感受,对观者起到视觉引领的作用。如当代没骨画家林若熹构图时常使用时空变换、蒙太奇手法的拼接形式等,这种主观性很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表达,给观者创造了一种更宽阔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艺术家们也开始关注到画面的边框也是画面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开拓了很多的边框组合形式,如异形联框、异形扇面等,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和新鲜感。

艺术家们借鉴这些领域中的构图理念,丰富了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通过这种融合,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创作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随着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当代没骨花鸟画的构图意识将继续发展和完善,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5.色彩运用

没骨花鸟画利用写生中的直接观察,以色彩代替线条进行造型,注重色彩的运用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质感。谢赫“六法”提到“随类赋彩”,具体来说,“随类”指的是根据绘画对象的类型或属性来决定使用何种颜色;而“赋彩”则是指施色或敷色的过程。这一原则不仅关乎色彩的选择,还包括色彩与对象之间的和谐与表现力。而今时代发展迅速,传统的色彩美学法则早已不能满足当下的写生创作体验,艺术家们开始认识到没骨花鸟画色彩的局限性。

当代没骨花鸟写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现代化变革中融入了当代构图思维与色彩语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而近代西方色彩学的引入与教学,也说明色彩逐渐被艺术家重视并得到发展。在没骨花鸟画写生创作中引入设计色彩构成,促使艺术家科学地、主动地去分析色彩。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在没骨花鸟写生时可以降低物象的饱和度,改变物象原有色彩,融入个人的观念、情绪等,从而使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在色彩的应用中,艺术家们更加关注光源色带来的光影变化。近代花鸟重彩画的崛起,也说明了艺术家们在色彩、材料上的积极探索。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在色彩运用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艺术家们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在传统色彩美学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审美追求,使得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创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

(二)主题与内涵拓展

传统没骨花鸟画写生主题多围绕传统的审美对象,如四季花卉、珍禽异兽等,寓意吉祥和富贵。当代没骨花鸟画主题更为广泛和多元。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生活中的新元素随处可见,大量新题材的加入,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机械装置、科技产品、微生物等,丰富了创作的主题内容。近年来,关于天气环境的国际热议话题,以及艺术家个人关注的社会、环境议题,都为艺术家的主题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选择。

通过写生,艺术家能够更好地连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情感、艺术与生活,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在写生的过程中,艺术家能够直接观察和描绘现实生活,捕捉当下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细节,反映时代精神。艺术家在与自然直接对话的过程中,其作品会更侧重当下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从而使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和真挚。不同的题材表现会促进艺术家探索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质感的表现、笔法的运用、色彩的变化等,这为表现形式的丰富和创新开辟了道路。

写生的过程也是自我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艺术家不断吸收现代艺术元素和理念,在反复试错中组织发现自己独特的创作表现语言,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当代艺术家通过写生题材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变化,使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创作不仅具有审美、宣传等价值,还具有对社会现象思考的内涵。当代没骨花鸟写生创作强调对自然和生命深层次的思考。艺术家们通过对花鸟的观察和描绘,探索生命的意义、自然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情感表达是当代没骨花鸟画的重要特点。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融入作品中,使画面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内心情感的抒发。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往往具有更深刻的哲学意蕴和文化思考。

写生使艺术家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不同的文化,极大丰富了没骨花鸟画与不同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交流融合与创新。写生在创作中帮助新一代艺术家学习和掌握观察、表现和创作的基本技能,同时激发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写生是创作的基础,通过写生可以不断催发新的灵感,为当代没骨花鸟画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

当代没骨花鸟画写生在主题与内涵上的拓展,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社会的敏锐洞察。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没骨花鸟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在当代艺术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没骨花鸟画写生观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没骨花鸟画的写生观,根植于中国古代绘画的深厚土壤。从五代徐熙之孙徐崇嗣的创新,到清初恽寿平的“常州画派”,没骨画技法不断丰富,成为花鸟画乃至整个中国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画科。然而,现代审美趋向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传统没骨花鸟画写生创作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这促使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具体而言,艺术家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理念和创新手法。

深入研究和掌握传统没骨花鸟画的技法,包括色彩运用、构图布局、笔墨处理等,需要保持艺术形式的核心精神;结合现代审美趋势,对传统没骨花鸟画进行创新,探索新的色彩搭配、构图形式和表现手法;鼓励艺术家发展个性化的艺术风格,通过没骨花鸟画写生表达个人独特的视角和情感体验;尝试开辟或创造新的绘画材料和技术,如数字绘画工具、综合材料等,通过写生为当代没骨花鸟画带来新的表现形式;此外,通过写生,强调作品的现场感和即时性,捕捉自然界中瞬间的美。写生是连接艺术家与自然的重要桥梁,通过它,艺术家能够感悟“质任自然,是之谓然”的写生之妙,进而使作品在灵动蕴藉中愈趋纯正中和。

同时,还可以在作品中融入深刻的主题和思想,使没骨花鸟画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也是思考和感悟的媒介。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现象和环境问题,提高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同时,要鼓励艺术家与其他艺术领域的跨界合作,如与摄影、设计、时尚等的结合,探索艺术的新边界。此外,建立和完善艺术批评机制,促进学术研究,为没骨花鸟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深度讨论的空间。

没骨花鸟画的写生观在当代艺术中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展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与多样性。通过对传统技法的深入研究、个性化风格的追求、情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对社会与环境的深刻关注,现代没骨花鸟画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随着更多艺术家的探索与实践,没骨花鸟画的写生观必将在未来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四、结语

在没骨花鸟画的创作中,写生是创作与创新的“保鲜剂”和“持久剂”。它不仅能为创作提供素材,还促使没骨花鸟画的表现语言在长期的写生实践中不断更新迭代。没骨花鸟画的创新往往也来源于写生中的新发现和新体验。通过写生,艺术家能够更好地连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艺术、生活与创作。

写生在当代没骨花鸟画创作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当代没骨花鸟画的写生创作不断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和创作理念,现今已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但同时要谨记,传统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在继承传统、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没骨花鸟画才能持续发展与创新,进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辽宁出版社,202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唐秀玲.中国画构图与创作研究[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