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家族民歌的解读与传承
2024-10-24罗代兵
【摘 要】贵州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群众在田间地头、山野劳作,民间聚会时抒发情感即兴吟唱的民歌,属于典型的民间口传音乐,演唱多为独唱、对唱和一领众和的方式,具有高昂悠长、行腔自由、刚劲豪放等特点。贵州土家族民歌代代相传,传承延续至今,传承方式基本为老一辈人口传心授,由传承人心领神会,口传性为其最本质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土家族民歌的基本特征,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旨在浅析和解读贵州土家族民歌的本质属性以及对土家族民歌的传承方式进行研讨。
【关键词】贵州土家族民歌 高腔山歌 平腔山歌 原生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038-06
土家族是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贵州的土家族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境内的黔东、黔东北一带,即思南、印江、沿河、德江、石阡、铜仁、玉屏、务川、凤岗等地区。
一、土家族民歌源流
贵州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喜欢用歌舞表达情感,土家族民歌就是贵州土家族最典型的音乐形式。据相关文献记载,早在春秋以前贵州土家族先民就在黔东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土家族人民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丰饶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一代代传承下来无数优美动人的歌曲。这些歌谣、山歌、情歌和小调等歌曲代代相传,流传于贵州土家族聚居的村村寨寨。贵州土家族民歌由于演唱时多在田间地头、群山峡谷之间,歌声高亢嘹亮、余韵悠长,因此被称为土家族高腔山歌,是最能体现土家族刚劲豪放特点的民歌,其主要特点是行腔自由、腔高嗓亮、无需伴奏、音域宽广、曲调多样、可有帮腔和之。
贵州土家族最早是从巴蜀、荆楚地区迁徙进入黔东北地区,因此受巴蜀和楚文化影响较深,当地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中,在民族大聚居、小杂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贵州土家族的民歌因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较多,其唱腔唱法多源自传统川剧,唱腔有着高昂响亮、婉转悠长、铿锵有力的特征。根据不同的曲调,演唱形式不同,演唱环境不同,演唱气氛也变化无穷。
二、贵州土家族民歌的类型
由“三套集成”①的调查资料中得知: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乐种繁多,在山野劳作中有砍柴歌、放牛歌、扯谎歌,在田园里有铧田歌、栽秧歌、薅秧歌,在河边树下、绣楼月下有情歌,隔山隔岭唱盘歌,拉船、榨油、伐木唱号子歌,田里地头劳动唱打闹歌,红白喜事唱哭嫁歌、哭丧歌,过年过节跳花灯、唱台戏等。即兴而歌,随编随唱,世间百事喜怒哀乐皆可成歌。
土家族的音乐总是和风情民俗密不可分,因而形成了大量的风俗歌,如:迎客歌、说春歌、哭嫁歌、哭丧歌、祝寿歌、祭祀歌、祷福歌、祭神歌、打田歌、打鱼歌、船工号子、情歌等等。
(一)迎客歌
土家人是一个十分讲究礼数的民族,客人来了不光要端茶倒水,双手抬杯献给客人,而且还要唱《献茶歌》(广泛流传于沿河一带的民歌)表达热情好客。
(二)说春歌
说春歌是典型的民间说唱艺术,每当新年到来,“春官”便挨家挨户去“说春”,祝福人们在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人丁兴旺、吉祥平安。唱词见子打子,除即兴编唱外,还有大量传统曲目,如《开财门》《送元宝》《拜码头》《二十四节气》等。歌曲内容朴实简单,叙事性强,结构自由,有较大的随意性。
(三)哭嫁歌
土家人的婚嫁至今还沿袭着“哭嫁”这一风俗。土家姑娘出嫁时必须唱哭嫁歌,提前半年以上就要向长辈们学习唱法。出嫁前三天要在伴娘的陪同下梳头开声,哭唱的内容非常广泛。土家族的哭嫁是一种艺术价值较高的演绎表演,通过这一风俗,可以对土家族的人文精神有更多的了解。
哭嫁的内容大多是不忍远离父母、姐妹兄弟,还有难舍亲朋好友。笔者考察过很多哭嫁歌词,鲜有憧憬未来美好生活内容的,对未来的生活都似有一种惶恐与不安,大多内容都是难过、悲切。
(四)孝歌
孝歌亦叫哭丧歌,土家族亲人去世叫悼孝,哭丧是少不了的悼念仪式。其内容不仅是对死者的怀念与哀悼,还包括对开天辟地、三山五岳、祖先身世、历代先贤的歌颂和祭奠,演唱时常伴以锣鼓为奏。
(五)祭祀歌
土家族人有信奉傩坛的传统文化,遇到灾祸病患都要许以傩愿,当地人称为冲傩还愿,求傩坛“土”老师予以化解。“土”老师在“治病”、驱鬼、祝寿、还愿等过程中都要举行唱跳仪式。“还愿”时还要唱傩坛戏,此傩坛戏唱腔属于祭祀歌曲之列。祭祀歌曲多为一唱众和的形式,帮腔可在句末、段末或曲终。帮腔形式有人声帮腔,也有唢呐锣鼓帮腔,唱段之间用锣鼓衔接。锣鼓声亦是巫师跳神的舞蹈伴奏,形成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方式。
(六)祷神歌
傩坛祭祀中的“四大坛”“八小坛”中的仪式歌与巫舞歌曲是主要的祷神歌曲形式。有歌颂傩坛偶像——傩爷傩娘的;有对道教始祖表示虔诚不渝的;有请求天神下凡“指引护佑”的……唱歌时鸣锣击鼓,“吹三声鸣羊角”,气氛十分热烈。
(七)傩坛戏唱腔
傩坛戏有正戏、外戏之分,其唱腔来自土家族传统民歌,声腔韵味有所差异,劳动歌、生活歌较为喜庆,傩戏唱腔较为深沉,它们都有激情昂扬的韵味。如《关爷唱段》(沿河民歌)。
(八)情歌
爱情歌曲是每个民族传递情感的重要形式,爱情是其中最浪漫唯美的内容。土家族男女青年唱情歌有自己的特点和规矩,由于土家族男女对情感表达较为含蓄,所以在唱情歌时很少面对面地对唱,即使对唱都要找相应的物体来进行遮掩,这是演唱时的规矩。土家族男女以歌相识、以歌相知、以歌相爱,情歌文雅而又直白,高亢而又韵味深长。有一首情歌,虽是二度创作,但是很有代表性:“热辣辣的苞谷酒,红彤彤的疙兜子火,幺妹上我吊脚楼,暖烘烘的热被窝,今生跟哥一起过,来生还要一起活。”通俗直白,情感丰富,情意绵绵,俏皮调侃,充分展现了贵州土家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和旷达质朴的情感。正是由于贵州土家族人遵循了传统民歌内容的“规矩”,才使贵州土家族民歌具有较强的沿袭性。
(九)劳动号子
贵州土家族人民世居山区和乌江两岸,世世代代的伐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舟、榨油打夯等劳动内容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船工号子、伐木号子、石工号子因此广为流传。号子的节奏随着劳动节奏的改变而变化,尤以乌江船工号子最具特色,主要流行于乌江流域,有拉纤号子、撑船号子、横梢号子、平水号子、上滩号子等。号子多为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曲调铿锵有力,歌声嘹亮,主要作用或统一精神、或统一步伐、或统一着力点。船工号子的主旋律轻松悠扬,起伏跌宕,一人领唱主歌词,其余众人以音程为四度的“咳哈”或“咳咳哈”齐声伴唱帮腔,力度厚重,曲调上繁下简,旋律简单,具有浓厚的劳动气息。其中又以沿河县的号子最具代表性。
在土家族居住的地域,由于生产劳动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劳动号子亦不相同。除了最普遍的船工号子之外,还有石工号子、榨油号子、伐木号子、挑担号子、装卸号子、船工号子、打夯号子等。它们大都采取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这类劳动歌曲都是土家族人民边劳动边演唱的,他们喊起“号子”劳动,心里舒畅,干劲十足,不觉劳累,苦中有乐。
三、土家族民歌的特点
土家族民歌用词朗朗上口,形式上多采用比兴手法和七言四句式,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虚词衬句来完成曲调的起承转合。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大多为一领众和,或是一主多帮、一问众答,演唱曲调中时常会穿插使用边音、假声、嘘声等演唱技巧,唱腔高亢,音域宽广,穿透性强,感染力深。民歌演唱时具有很大的即兴性、沿袭性、规定性、随意性等多种特征。为了更好地对贵州土家族民歌传承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笔者细致解读了贵州土家族传统民歌口传性与即兴性的本质与特征。
(一)曲式特征
土家族民歌属于原生态民间歌曲,可分为高腔山歌与平腔山歌,其调式特征以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声音阶调式为主。在宫、商、角、徵、羽的调式中,土家族民歌的调式大多为徵调式或羽调式,其中少量的歌曲为角调式。高腔类山歌的旋律特点是高亢激昂、豪放张扬、节奏较为自由。高腔山歌曲调形式有近百种,所能表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相当丰富,适用于薅秧、插秧、薅草等劳动场合,也适用于庙会、庆典等文艺演出,而且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系统完整的歌俗、歌礼、歌规。这种山歌的开腔往往是一人以散板似的呐喊般嗓音起唱,嗓音高亢明亮,极强的穿透力使得音律起伏跌宕,在高腔甩唱后,往往是一领众合,然后根据歌词的旋律引入,整首歌曲便开始了正规节奏的四言八句,比如贵州沿河地区土家族的高腔山歌《这山没有那山高》《放牛歌》等。以《这山没有那山高》为例,这是一首著名的高腔山歌,徵调式,“这山没得那山高,那山娇妹砍柴烧,哪年哪月同到我,你柴不砍来水不挑。”四句简单的歌词,但是在每一句之间都有风趣而俏皮的衬词,如“小娇妹我的情郎哥”。当每一句领唱完,便由众人合唱衬词部分,领唱者往往有着无与伦比的好嗓子,高音上得去,低音也下得来,真假嗓音结合,一嗓子“甩”出去,应山映水,众人齐唱,热闹非凡。田间地头、行船、祭祀丧嫁、迎客送宾,高腔山歌总会在这些场合闪亮登场。
与高腔山歌相比,平腔山歌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悠扬、节奏平稳、有规可循、叙事性强, 徵调式歌曲的代表作有《六口茶》《太阳出来照白岩》等等。歌曲一般四个乐句,如《六口茶》,这是一首男女对唱,问:“喝茶就喝茶,话咋这样多?问你家的爹妈呀,今天可在家?”答:“喝茶就喝茶,话咋这样多,我家的爹妈呀今天不在家。”歌曲五声音阶徵调式:“哆索啦哆索,哆哆啦哆来,来来啦哆来来哆,啦啦哆啦索。”曲调简单明快,歌词一问一答,幽默诙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土家族山歌,在黔湘边界,多有传唱。徵调式中,有《太阳出来照白岩》:“太阳出来照白岩,金花银花滚下来,金花银花我不爱,只爱情哥好人才。”歌曲主音开始,主音结束,“索索啦哆啦索啦哆来,啦哆来哆啦索啦哆索”也是四个乐句,旋律简约干练,歌词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大胆直白,表现了土家族青年炙热的爱情观。而羽调式的山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却以不同的幽怨情怀诠释了爱情的忠贞,羽调式调性幽雅婉转,缠绵悱恻,这是一首郎当兵远行,妹在家苦等的凄怨情歌:“马桑树上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三五两年不得来,你个儿移花别处栽……马桑树上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这首歌旋律幽怨,充满悲剧情怀。据传,马桑树与灯台树为两种植物,灯台树成长时会缠在马桑树上,两种植物总是不分离,歌词用此来比兴郎情妾意、忠贞不贰的爱情观念。而且,这首山歌是难见的五句歌词的歌曲,最后一句歌词是这首歌曲的点睛之笔,第一段的第五句是郎的表达:“你个儿移花别处栽”,第二段的第五句是姐的回答:“钥匙不到锁不开”,两段歌词的结尾部分分别表达了男性的善解人意和女性的忠贞不渝。
在汉族民歌当中,角调式歌曲甚少,在土家族山歌中却有不少角调式山歌,如《众人合伙金不换》的歌词也是传统的比兴手法,“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麻纱扯脱难,猛虎落在平阳地,蛟龙无水困沙滩,不怕力小怕孤单,众人合伙金不换。”乍一看,六句歌词显得很不对称,不平稳,但是山歌的即兴发挥本能,在这里起了很大作用,歌曲旋律唱到这里,自然而然地运用了众多的衬词弥补了第四句后面的空缺(索啦一支啷当啷当一支哟)。于是,乐句便最后稳稳地结束在主音上。角调式的歌曲往往不太容易流行,但是,由于这首歌的歌词寓意深长,曲调风格诙谐别致,至今黔北湘西边缘地带,土家族人民都喜欢传唱这首歌。
(二)歌唱场所、形式与交流模式的沿袭性
贵州土家族民歌歌唱的地点通常都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选择田间地头及山野,还有婚丧嫁娶场地、赶集场坝等。因而,往往人多地阔,就像一个众人聚会的大合唱课堂,男女老幼,人人听学,边学边唱,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再加上土家族民歌歌词内容简单直白,曲调易学上口,因而决定了其口头传承的沿袭性。
因此,贵州土家族传统民歌因其独有的地域性和传承途径确保了口口相传的沿袭性,多年来都不曾受时代的变迁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本质上的重大改变,使之得以保持原生态山歌的原汁原味。
(三)土家族民歌的即兴性
中国民间口传音乐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一代代的个人创新两者之间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贵州土家族高腔山歌艺术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由于每个高腔歌手的境遇各不相同,因此在高腔的演唱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灵活多样、个性鲜明的特征。一名贵州土家族高腔山歌歌手要是想在当地成为被大众认可的优秀歌手,除了要沿袭千百年来前辈先人流传下来的大量山歌素材,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很强的即兴创作能力,要在能熟练掌握传统山歌的歌词内容、曲调架构的基础上做到随时张口就能唱,并且重在可以根据场景和情绪的变换随时将自己头脑里储备的传统山歌素材进行各种创新的组合和改编,适时、适景、适情地演唱出来。在各种即兴创作演唱中,歌词内容的随机和音乐形态的灵活运用是贵州土家族高腔山歌即兴性最突出的两方面。
1.歌词内容的即兴性
在众多的贵州土家族传统的民歌中,歌词结构大多采用两句式或四句式的规律结构,但歌词的内容却随机灵活、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歌词可以根据当时的歌唱环境和实时的情感需要进行即兴的增加和减少,甚至变换歌曲的句式长短。
2.音乐形态的即兴性
据相关文献记载:土家族高腔山歌曲调具有区域上的相同性特点,但在对曲调的处理、假嗓音的运用以及即兴改变部分曲调组合、歌词创编等一些细节处则因人而异,会出现细微的差别。哪怕是演唱同一首高腔歌曲,不同的歌手一般都会演唱自己改编过后的内容,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即兴处理。土家族居住地区山多田少,夏天有大量的薅草劳作。为减轻疲劳,鼓动情绪,配合薅草的“薅草打闹歌”便应运而生。但同为“薅草”,不同地区、不同歌手唱出来都各有风格。
贵州土家族民歌的即兴性c5dd66af88840e47053b93f8e1b9e0fa多采用观景创意,临时发挥和临时起意的行为,俗称“见子打子”或“灵活机动”。但这种演唱形式却能真正体现一位土家族高腔歌手的能力,同时也促成了贵州土家族传统高腔山歌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四、土家族民歌的演唱内涵
对于贵州土家族人民而言,唱山歌是他们日常生活和劳作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他们的生活以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歌唱”对于土家族人民而言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语言的沿袭,是人们真挚情感的自然表达,从社会文化学的方面来讲,这就是人际最自然、最本真的原生态交流方式。
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人们通过歌唱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缓解疲劳,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山歌的内容大多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许多民歌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如尊老爱幼、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这些观念通过歌曲的传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此外,山歌还承担着娱乐休闲的作用,在节日庆典、赶集场合,婚丧嫁娶,人们通过歌唱来表达喜悦、哀思或祝福,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贵州土家族高腔山歌获得了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一些土家族传统高腔山歌原生态歌手也被授予了省级、市级的非遗传承人称号。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今很多的土家族人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脱离了原有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土家族年轻人渐渐失去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这就使得贵州土家族高腔山歌已经由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人性的表演。
贵州的民歌文化是一种跨时代的传统文化现象,现今的贵州地方戏曲多脱胎于民间山歌,比如黔剧、贵州花灯、黔东北的傩堂戏、贵阳弹唱等。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以民歌本身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地方民族文化史、哲学史、民族宗教史、民俗史及美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深度解读民歌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不仅有利于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更是保持其原生态特质的迫切需要,深入的研究是希望在人类文化学中探索贵州各民族创造的民间文化现象,用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及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在贵州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各个民族的民歌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贵州高原的历史长河中,滋养着贵州各民族的精神世界。它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土家族民歌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劳动、爱情、生活、历史、自然各个方面,展现了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同时,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往往能够深入人心,引发共鸣。此外,民歌的歌词也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又蕴含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对弘扬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承土家族民族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土家族民歌是当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民族的情感和时代的价值观。通过传承这些民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通过民歌的内容,可以认识到这个民族蕴含着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通过传承土家族民歌,可以更好地弘扬和激发这个民族的自豪感。
五、结语
土家族民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喜爱。在未来的日子里,应该继续加强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同时,也应该积极探索出更新的传承方式和手段,让土家族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大泯,王义.贵州民歌艺术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
[2]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崔德虎.土家族本土音乐初探:以黔东土家族民歌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09):72-75.
[4]宁坤强.黔东北土家族情歌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09(06):54-58.
[5]朱桂双.沿河土家族民歌的当代演化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