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会计职业基础“大思政”实践教育的融合创新探索
2024-10-24姚祎
摘要:思政教育着力于灵魂培育。面向人民生活健康,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思政”的大布局、大视野、大阵地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契机。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基础的课程思政开展现状为例,在“大思政”视域下进行会计职业技能人才思政教育的探索,构建课堂、企业、校园文化一体化的思政教育生态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职业基础;大思政;融合创新
*基金项目: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会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大+小’协同模式下实践研究”(GB2023044)。
0 引言
根据职业教育精神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技能发展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的两大重要课题。2021年3月,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文件思想,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品德修养建设要齐抓[1],会计职业教育应承担起会计行业在进入数智化时代后培养精业务、高品德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职教初期还尚未成型和成熟,思考使他们坚定爱国信念、树立自强信心、凝聚团结力量、提振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大思政”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实际上,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2]。现代思政教育不仅要从学校入手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更应该从企业、社会等视角出发,建立联合思政教育体系。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园小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更需要以优势互补方式凝聚不同主体力量,办好思政课程。
1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基础教育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内在逻辑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及中西方会计和其他文化交流的增多,会计行业面临智能代替人工的挑战及核算向管理转型的双重变革。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基础教育不只要开展会计职业教学,还需要满足学生在会计世界的精神需求,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会计思维,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会计职业素养。在“大思政”视域下,拓宽课程思政的范围,从课堂、实践、文化等方面推进思政教育,再通过思政教育反哺学生的职业学习,使他们在青年阶段就坚定理想、明信立志,契合当前会计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
1.1 “大思政”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
我国高校思想教育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的政治观点、有效的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开展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大思政”平台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扩大高职院校会计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过程中,成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一代“主力军”。
1.2 “大思政”是“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大思政”环境下,会计职业基础课程并不只是通过一堂课、一位教师、一次实践操作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利用专业教学、校园生活文化、社会实践等各类资源的综合优化配置,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塑造他们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并通过扎实的会计技能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1.3 “大思政”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单一知识灌输,仅仅靠教师讲授,没有学生参与互动,就脱离了思政教育体会和领悟的根本目标。大学已定好学时的专业课课堂局限了师生的互动空间,进一步使思政教育无法深入。在“大思政”环境下,使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贯穿专业教学的一系列知识链条,可浸润出思政教育的内涵。
因此,“大思政”是一种贯穿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崭新工作路径,是教育主体全员化、目标定位层次化、教育方法系统化的教育价值取向[4]。
2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基础教育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政教育不只要在思政课上展开,也要在专业课上展开。基于此,教育者开始探索如何在各学科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改革、公开课教学比赛、示范课建设等实践。本文以福建省省属9所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基础课程为例,发现会计职业基础的课程思政探索已全面开展。部分院校自2018年开始就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并陆续建设校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调研发现,62.7%的学生对会计历史文化、财经时政话题很感兴趣,还有23.6%的学生对此比较关心,可见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度较高(见图1)。但是,各大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2.1 思政元素强行加入痕迹重
会计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无不是经过无数次从实践到真理的过程而总结归纳出来的。虽然按照校级示范课建设要求,思政教育要落实到每次授课中,使课程思政在会计职业基础课堂上数量众多,但是质量参差不
齐,会计类学生的价值建瓴、道德塑造与专业知识结合度较低,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足、广度不够,导致思政因子不能匹配会计特性,进而无法实现基因式地融入会计理论和实操。通过调研发现,52.4%的学生认同在学习会计职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接近40%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会计知识过程中,老师在喊思政口号,效果一般;6.6%的学生认为, 在会计职业基础课上没有必要提到思政内容(见图2)。
2.2 融入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基础课肩负着带领初学者入门的重任,不仅指导学生识记理解原理,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原理,最后进行动手实践。通过调研发现,学生除了会计专业知识,其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时政热点话题、专业财会案例、会计历史文化故事、社会生活、其他(见图3)。学生普遍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财经时政热点、会计历史文化等话题,但是教学效果又受到教师表达水平、思政融入方式单一等局限。一旦热度过去,共情的张力则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会计职业基础的课程思政教育与预期效果差异较大。在缺少生动实践、社会体验的情况下,学生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呈现两条线,难以真实感受到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使命和责任。
2.3 缺乏思政考核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虽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重点还是在专业理论和技能成绩上,缺乏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调研发现,学校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没有具体的考核要求和量化指标,使课程思政教学出现教学输入与输出的信息不对等问题,进而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进行课程思政反思和改进。
3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基础教育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创新实践
高职院校要让课程思政形成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由学校、企业、社会等不同主体联合拓展“大思政”课堂的空间维度,以大课堂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时间维度,以“走出去”和“引进来”形成的资源平台进行“大思政”教育融合创新。
3.1 打好课程思政教学基础,提升“大思政”融入高度和力度
教学课堂是课程思政的第一课堂,提升思政融入教学的高度和力度,首先,要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凝练完整的思政教学目标,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其次,继续提炼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会计职业基础课程标准》的具体项目;最后,找到思政切入点,开展知识和思政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由此,将思政贯穿学生的专业学习始终,覆盖学生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
1.讲授环节
在讲授环节,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再配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5]。例如,在讲解“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时,通过对“溢”字含义的解读,引导学生将其想象为满出水的“溢”,表示物资的盘盈,区别于“会计利润”中的“益”字,教育学生要“严谨认真”,进一步强调我国汉字形意结合构造和先人智慧,将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
2.实训环节
在实训环节,找准思政主题,将思政贯穿动手过程,以会计技能实操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在“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实操中,以某出纳贪污获刑案件为例,提醒学生在支票和进账单等填制中人民币和数字之间不得留空,支票日期需要用规范的汉字大写,相关责任人员要签名盖章,以防出现存取款漏洞,借此强调做人“敬业”、做会计“严谨”的精神;在原始凭证审核实操中,通过学生互审方式,让学生体会会计岗位的“公平”做事原则和执业过程中的“操守为重”精神。
3.考核评价环节
在考核评价环节,对应思政目标检验思政成效。在过程考核中,借助任务工单体现思政素养品质。例如,在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的实操中,通过组内成员互评,考核学生认真坚持登账并及时更正错误的“吃苦耐劳”精神,展示“团结协作”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交换互审进行组间互评,考核各小组依据基础会计工作规范要求完成登记的“实事求是”职业操守;接着通过更正后的“生生点评”,考核学生遵守规范、认真整改的职业素养。在结果考核中,以职业道德量化思政内容。例如,在财产清查考核中,如果清查流程清晰、清查原因合理,即可视为遵循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学生厘清职业道德的基本底线。
3.2 创新实践思政的企业载体,明晰“大思政”融入深度和温度
企业实践是展现“知行合一”的最佳路径,也是课程与思政在教和学相结合方面的反馈。高职院校创新地将企业实践作为思政载体,通过“走出去”进行企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行动意识和敬业精神。
1.企业认知环节
(1)了解企业组织是会计职业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深入企业,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感知创业的不易和守业的艰辛。例如,利用会计职业基础的认知实习周,将学生带入大型纺织制造业国有企业,从参观企业展品开始,让学生理解企业的主要销售经营内容;接着再将学生带入企业的原材料仓库,实地了解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其存放情况;下一步带领学生走进产品生产一线,参观产品生产的具体环节;接着和学生一起进入产成品仓库,并告知学生仓库中堆放的产品就是展厅展出的主要销售产品。整个过程能让学生形成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循环认知,不但使教材上生硬的文字变成了实景,也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每一件产品是如何在原材料形态上经过机器和人工的道道工序、层层加工被生产出来并最终实现销售的。整个参观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劳动的可贵之处,实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播。在了解企业多元化产品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企业自身为了谋求发展而做出的种种变革及努力。这更是从另一个侧面给学生展示了企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了“小我”和“大我”之间的关系。
(2)认识会计岗位,了解会计工作内容。这能帮助每个会计初学者打开学习的大门,更能让学生体会财务工作在企业各资金流转环节的作用。深入企业会计部门,能让学生真实地看到企业会计及其日常工作,令学生明晰将要从事的会计工作是什么样的。例如,利用会计职业基础的认知实习周,将学生带进大型纺织制造业国有企业的会计部门,让他们看到真实工位,发现会计工作的不同岗位,进而体会会计工作不同岗位的职责;让他们观看单据凭证在不同岗位会计人员手中的流转过程,体会会计工作所需要的合作精神,进而形成集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意识;让他们看到会计工作中的审核与签章流程,体会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进而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2.企业实践环节
在会计职业基础实习环节,高职院校可带领学生再次来到企业,进行真账实操。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在企业会计核算场景中,体会如何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在会计专业课程的后续学习和实践中更加努力,达到用以致学的效果。例如,在会计职业基础的综合实习周,带领学生到代理记账公司(代账企业的业务量大,但是业务流程简单,适合初学者实习),让他们先观摩企业导师核算过程,再在导师一对一指导下进行真账操作,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代理记账公司的服务性质,能让学生更加理解会计岗位在面对众多客户时需要达到诚信为本、实事求是的职业要求。在综合实习交流座谈会上,让学生畅谈真账实操中自己遇到的困难及学到的对策,也可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爱岗敬业精神的理解。
3.与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交流环节
在与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交流环节,让学生感受身边鲜活的榜样力量。企业榜样的力量能够激发会计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与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的互动中,学生会意识到员工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从而深刻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责任。通过与企业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等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行业前沿发展趋势和要求,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更好地服务企业,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交流,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在参观实践中,学生还可以看到企业遵守法规、诚信经营、关注社会责任的形象。这将有助于塑造学生端正的职业道德观,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会计人员,不只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注重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
3.3 建设文化思政的校园体系,引领“大思政”融入广度
校园被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堡垒,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并搭建了思政教育平台。运用校园文化思政,可实现实践“大思政”教育内外相辅相成的融合。
1.理念文化环境的营造
高职院校可秉持简洁、易懂的标语,设置校园会计文化墙于教室等场所,使学生在视野范围内接触到会计法规要求和职业道德等信息,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深受熏陶,构筑高校思想文化培育环境。
2.促进众声传颂的机制
高职院校可定期举办会计社团活动,聚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财经类学生共同参与,拓展学生课余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技能比赛、社团服务、社团晚会等具体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合作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珍视恩惠的品质。
3.弘扬自力更生信念
高职院校通过举办会计历史文化讲座,在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先辈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组织有关先进事迹的宣讲活动,化解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迷茫和烦恼,提升他们面对困难、支持弱势、振兴国家的能力。
4.建立导师制度
高职院校可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导师团队,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教师组成,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师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5.结合艺术文化的表达
高职院校可打造会计主题的文化节,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演。通过艺术文化展示,让学生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会计领域的知识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对会计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6.推动社会责任的实践
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参与会计类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会计服务、贫困地区捐赠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会计行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这一系列校园活动可支撑文化思政与课堂思政教育、企业思政实践相结合,形成“大思政”教育的统一体,达到涵养正气、升华境界、淬炼思想、铸魂育人的效果[6]。
4 结语
对会计职业的“大思政”教育进行梳理融合,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会计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培养高职院校会计学生从敬畏到感恩、从认识到领悟、从理解到坚定的思想,需要宏大的视野。建立全时空、多主题、广覆盖的“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基础教育格局,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部署:时间维度上贯彻“课前—课内—课后”三课一线全过程,空间维度上覆盖“课堂—校园—企业”三位一体全方位。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课程思政的“大内涵”、遵循思政育人的“主规律”、开阔思政实践的“大视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拓展实践空间,从而让学生成为具备发奋图强、经世济民的民族精神的责任担当者。
参考文献
[1]李扣庆,张各兴,蒋志明,等.在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中开展“大思政”课的探索与建议[J].财务与会计,2021(12):4-7.
[2]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张闯.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2):24-26.
[5]颜晓峰,孙兰英,栾淳钰,等.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193-201.
[6]傅丽芬.“供给侧”视阈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厦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例[J].高教学刊,2020(2):129-131.
收稿日期:2024-04-08
作者简介:
姚祎,女,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核算与会计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