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财经背景下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4-10-24郭云吴树畅

财务管理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学专业学生面临学用落差大、就业难等问题,如何培养德才相济、学以致用的新财经管理会计人才,是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以S大学管理会计课程为例,通过对其存在问题、改革举措、完善措施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新财经为背景的教学内容开发设计、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定课程成绩等课程教学改革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之效,对其他一流专业及课程建设具有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财经;管理会计;混合式教学;学以致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财务共享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201802155039)。

0 引言

随着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财经人才培养需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传统财经专业人才培养却出现了学用落差大、供过于求、就业难等现实问题。作为新文科重要分支,新财经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将新财经教育与国家、社会和产业发展相联系[1]。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应以解决人才培养供需落差问题为突破口,培养学以致用的新财经复合型人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大量会计岗位逐渐被替代,核算型会计人才出现严重过剩,而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需求日趋旺盛[2]。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变革与创新[3],构建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实践教学体系[4];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将云教学与行动学习相结合,设计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现代教学模式[6];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探索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价、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思路[7]。

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管理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但从新财经背景和学用落差的角度研究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德才相济、学以致用管理会计人才的文献尚显不足。本文以S大学管理会计一流课程改革与建设为例,探讨培养德才相济、学以致用型管理会计人才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1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1.1 教学内容及应用场景脱离实践

现有管理会计教材内容是基于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及管理需要而编写的,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实场景相比,显得过于传统、简单,难以适应工业4.0时代数字赋能企业价值创造的需要。掌握书本知识并不能满足实践需要,而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以本为本”,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鲜活性,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实践应用场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填鸭式”教学无法满足智能会计环境变化需要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但是,知识在不断更新,知识应用场景在不断变化。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静态的,与实践中所需知识及场景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动态地更新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教会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大学所学知识无用”的论调。

1.3 完美假设下管理会计模型无法直接应用

课堂上所传授的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往往都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而实践中的应用场景又很难满足这些假设条件,导致模型与方法应用受限。但是,在放宽假设或在假设条件变通处理的情况下,理论模型仍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在放宽、变通假设条件下应用理论模型?这就要求学生做到活学活用,而不是照搬书本。

1.4 终结性成绩评价导致学生应试性学习

期末考试是大学考核学生成绩的主要方式,为了避免大比例“挂科”,教师往往期末要划重点。之后,学生会根据教师划的重点去看教材、笔记、课件等资料,通过做题、背诵等方法应对期末考试,以求过关或获得高分。所考题型多是以考核知识点为主的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论述题等,答案往往是唯一的,缺乏挑战性。这种成绩评价方法对于督促学生系统复习具有一定成效,但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1.5 课时数所限导致教学改革方案落地较难

由于总学分和各课程模块之间学分分配所限,专业课的课时数被大幅压缩。因此,课改方案设计虽好,但由于课时数所限往往很难落地。比如实施翻转课堂,课堂讨论就会占用很多课时,可能导致授课内容无法按计划完成。案例教学、形成性评价等改革措施会大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教学工作量核定只与课时数和学生数有关,与教师的付出和教学效果无关,教师缺乏实施教学改革的动力。

2 S大学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2.1 管理会计课程概况与发展历程

2.1.1 课程概况

S大学是山东省本科应用型高校,主要面向地方和行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该校管理会计是国家级本科一流会计学重点建设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共设3学分、48学时。为了解决大数据、人工智能给会计学专业带来的冲击问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系统掌握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德才相济、学以致用的新财经管理会计人才。

2.1.2 课程发展历程

S大学管理会计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3个阶段。随着国家级一流本科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先后获批,S大学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步伐加快。S大学管理会计课程围绕“德才相济、学以致用”的目标,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要求,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2.2 管理会计课程改革举措

2.2.1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S大学通过慕课(MOOC)引进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管理会计课程资源,构建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线教学平台。S大学根据教学目标和章节难易程度,将48学时分为线上20课时、线下28课时。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知识点,学生利用SPOC线上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做单元自测、线上答疑与讨论等方式完成自学;对于难点疑点问题,通过学生课下搜集文献资料、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课后调研等线下教学环节解决。通过线上教学,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线下教学,主要解决难点和疑点问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了网络和现场的不同作用,使二者相互补充,确立了学生发展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2.2.2 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线上学习采用任务驱动法。S大学教师通过下达学习任务清单、形成性成绩评价方案,驱动学生利用管理会计课程SPOC在线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学生首先通过文献检索、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等途径自我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及时反馈给教师,通过线上答疑、课堂讲授、集中讨论等途径解决。

(2)课堂教学采用案例场景法。S大学将课程知识与教学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讲解专业知识及方法应用;通过场景设定、设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通过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分析、汇报、讨论,将学生精力吸引到课堂上,促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课外组织学生对企业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了将线上和线下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不同实践场景,打通学以致用“最后一公里”,S大学通过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企业经营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调查小组通过对校内外商铺、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访谈、体验,获得企业经营成本收益一手数据资料,利用所学管理会计知识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并做课堂汇报、分享交流。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专业分析、分享汇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2.3 以新财经为背景的教学内容开发设计

相较于实践,教材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场景比较单一,更倾向于讲透知识点,但对于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方面,内容素材往往比较传统,缺乏实践案例。实践中,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出现,要达到学以致用之效,必须通过新财经教学案例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S大学借助专业案例库、自主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等不同途径获得案例资料,组织撰写管理会计课程新财经教学案例,弥补章节教学内容不足;同时,按照财政部最新颁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相关文件,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让教学内容更加鲜活、更具时代感、更贴近实践。

2.2.4 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定课程成绩

S大学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单元测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SPOC在线学习等环节;终结性评价注重学习效果考核,主要形式为期末考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分值分配根据学校实际和学情而定。形成性评价有利于约束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靠。线上评价与人工评价相结合不仅提高了评价效率,而且使评价维度更加多元、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3 S大学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尚需解决的问题

3.1新财经教学案例需要持续补充和更新

中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出现了许多与管理会计课程相关的新财经典型案例,需要持续跟踪,不断总结和提炼。S大学教学团队应结合案例公司公开披露和现场调研获得的数据资料,撰写基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的新财经教学案例,实现教学案例与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德才相济、学以致用的新财经管理会计人才。

3.2 学以致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健全

弥合校企人才供需目标落差,不仅要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实施案例场景式教学、增加企业调查分析等环节,而且要加强学科竞赛、产教融合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配套、健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链条,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互动机制。

3.3 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相配套的管理措施还不健全

混合式教学涉及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而实践中,教务部门往往只计算线下课堂教学工作量,对线上教学工作量缺乏相应的核算办法。课表上缺乏线上教学的排课时数、地点等教学信息。线上学习地点学生可以自选,但学校应为无上网条件的学生提供线上学习渠道、设备等。学校教学评价只针对线下课堂教学,缺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3.4 学生自我设计的学习权限还不够

数字化时代,信息与知识来源渠道多、更新快,而课堂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用人单位的需求。S大学应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一方面,增大选修课及学分的权重;另一方面,加大混合式课程学上线上自主学习的课时数,让学生通过选课、线上学习完成学分,为学生按照兴趣和职业规划建构知识和能力提供更大的自主权。S大学应避免将学生大量学习时间限制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走出去,增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更多渠道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4 S大学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措施

4.1 教研相长,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S大学可围绕学以致用、混合式教学出台政策文件,鼓励教师开展相关教研活动,积极承担横向课题,积累实践经验。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总结完善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成绩评价方法;通过深入厂矿企业,获取第一手案例资料,撰写新财经思政教学案例,将思政、实践等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鲜活性、思政性和前瞻性。

4.2 构建“学、用、赛”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S大学应加强课程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调研、实习提供实习单位;聘请实务专家进课堂,分享管理会计实践创新经验及前沿做法,为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定期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校企联合研究遇到的会计问题、联合开发教学案例;遴选与管理会计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学促练的目的,借此形成“学、用、赛”联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4.3 扩大学生自我学习设计权限

根据学习兴趣、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可以自我设计线上学习内容及时数。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组织课堂教学、实施形成性评价,以便学生更好地利用SPOC线上教学资源进行自我设计学习。教师的角色将逐渐转变为教学组织者,主要负责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发布学习任务、答疑解惑与成绩评价等工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职业发展及实践需要,针对性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塑造自我价值。

4.4 建立健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制度保障体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之后,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课堂更加开放,其形式可能是线上教学、课堂传授、企业调研、线下讨论等多种,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差较大,不能用传统教学法下的制度加以规范。S大学应建立包括教学团队、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成绩评价、工作量计算、教学评价等在内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运行制度保障体系。

5 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新财经教学案例,让课堂教学贴近实践场景,通过案例教学实现育人、授业与解惑有机融合;课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走进厂矿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增强课程学习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促发学生“学思悟践”;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助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施一系列改革,以培养适应新财经发展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S大学管理会计一流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经验为其他专业及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兵,刘培琪.基于新文科视角的新财经人才培养理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21(3):16-20.

[2]吴树畅.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会计变革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12):68-71.

[3]孙刚.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财会月刊,2021(2):88-93.

[4]罗丽萍.业财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探索[J]. 教育观察,2019,8(28):100-101.

[5]齐殿伟,杨晶.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管理会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1):129-133,138.

[6]关瑞娣,曹剑峰.“云教学+行动学习”创新管理会计实验课程[J].大学教育,2020(12):96-99.

[7]熊丽娟,李亚荣,杜欣.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讨:以“管理会计”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3):119-121.

收稿日期:2024-07-06

作者简介:

郭云,女,1968年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吴树畅,男,1968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绿色财务与环境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