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彩圣境——隰县小西天悬塑艺术

2024-10-23乔志兵

天工 2024年27期

[摘 要]悬塑,也称壁塑。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的塑像有1030余尊。这些塑像都采用了悬塑的手法。全殿除门窗之外,所有的墙壁、檩柱都悬挂着大小不等、千姿百态的人物和瑞兽。图案瑰丽、造型生动、想象神奇,整体建筑结构精巧,布局合理,大胆地把现实的宫殿建筑和想象中的佛家圣境结合起来。从总体构思、透视方法、雕塑手法、人物造型、佛国意境、装饰风格等方面浅析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的艺术特征。

[关 键 词]悬塑;结构;造型;透视

[中图分类号]J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7-0075-03 文献著录格式:乔志兵.华彩圣境—隰县小西天悬塑艺术[J].天工,2024(27):75-77.

一、隰县小西天历史文化环境

(一)小西天概况

小西天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是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千佛庵的俗称,由五台山火场寺僧人东明创建。此后的三百年中,小西天不断增修完善,渐成现今格局。特别是清代、民国、改革开放后的历次修缮,都是在小西天建筑已显残破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使建筑保持了原有风格,而且使小西天精华——大雄宝殿悬塑得以保存完好。

小西天是典型的佛教禅宗寺院,自创建以来,历代由住持管理,有史料记载的住持已有十数代。

(二)小西天开山由来

据隰州州判杨季淳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所撰《千佛庵碑记》记述,在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火场寺僧人东明(号道亮)云游至隰县,见县城西北的土山形似凤凰,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适宜建造寺庙,于是产生了在此山修寺的强烈愿望。此后,东明四处化缘,募集资金,前后长达十多年。募集到一定数量的资金后,东明召集工匠,在崇祯初年正式动工兴建。初期的营构有下院的无量殿、廊庑、南北经舍、韦驮殿、摩云阁、小禅窟、八卦亭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主建筑大雄宝殿落成。此后,陆续增修了大雄宝殿两侧的文殊、普贤两殿,钟鼓二楼、东西廊房、凭栏护壁及山下的趋善桥,形成以大雄宝殿、无量殿为中心的建筑群。

易名缘由,一是地理的巧合,小西天原名千佛庵,坐西面东,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和佛经中的西天虚实呼应;二是当时县城南关曾有规模宏大的圣境寺,也以悬塑闻名,俗称“大西天”,千佛庵创建后僧俗攀附,遂称其为“小西天”。

(三)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的妆塑过程

据寺碑记载,小西天大雄宝殿落成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当时正是明清交替之际,彩塑应当在大殿完工后进行,所以彩塑应该是从清初开始的。因工程过于精微,从筹划到施工,需要相当时日的准备,从开始塑造到完成又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大雄宝殿彩塑的始创具体时间虽无确切记载,但从工程碑记看,彩塑工作在1644—1651年。

二、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题材内容与布局

小西天大雄宝殿佛塑没有照搬一般寺院习惯的供奉模式,而是从形制上标新,内容上立异,以素来不同时侍奉的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这五尊佛为主佛,还有在一般寺院中极少出现的十大弟子、六小沙弥、琉璃圣境、六欲之天、十大明王、天宫乐伎灯塑像群。

大雄宝殿的正面设于佛坛之上,以五尊主佛为中心形成五个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通的佛龛,每尊主佛旁均塑两个胁持菩萨。大殿左右两侧山墙前供台上则分列十大弟子站像作为主要陪衬。在大殿右侧北山墙上部是壁画与悬塑结合的以“六欲之天”为主题的宏大场景,表现“众生”所在的世界;左侧南山墙上部也运用了壁画与悬塑结合的手法,表现的却是以“琉璃圣境”为主题的极乐世界的情景,二者形成强烈的对照。在主尊佛龛顶部华盖两侧、二层平台和“琉璃圣境”中,塑有多组飞天乐伎、天宫乐伎的歌舞场面;在主尊佛龛的方形塔柱上,则分散塑有世俗的弟子乐伎形象。这些乐伎形象分别点缀着各个场景,而又形成一种统一的配置和气氛。

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的选材有三个特点:一是不但没有脱离宗教题材,而且能够更有效地体现宗教教化意图;二是能够在有限的空间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无限的意蕴;三是富有独创性,别出心裁,摆脱公式化,给人以新奇感,增强感染力。

这种布局有主有次、互相照应,全面系统且形象通俗地体现了佛教的教义。

三、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的艺术特征

(一)总体构思

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的艺术水平和效果首先来自超凡脱俗的总体构思。小西天大雄宝殿彩塑以佛教为题材,而佛教题材的局限性很大,屈指可数的佛、菩萨、罗汉等在全国众多寺院中几乎司空见惯。所有佛教艺术包括壁画和雕塑,其共同的主旨都是遵循佛教思想。小西天立意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全景式、立体式的艺术方式,塑造了不同时空的众多人物、情节和场景,覆盖了大殿的三个墙面和大半空间,多视点、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佛国天宫的景象。

小西天大雄宝殿正面佛坛上不只是塑着主尊和胁持菩萨,而是以七宝莲池、层楼叠阁、飞天乐伎、祥云鲜花塑出了五个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贯通的佛的世界。左右两侧的下部分塑十大弟子,上部分别塑造了以“六欲之天”为重点的三界九地和以“阿弥陀佛净土”为代表的极乐世界,代表了时空无限而佛又无处不在的大千世界。在全堂彩塑的立体构图中,非常周密地安排人物的大小比例,使之与天宫楼阁、佛教故事融为一体,形成高低起伏、变化多端而又互相贯通的总体曲线。这种全景式、立体式的雕塑是一个气韵贯通的整体,是由众多场景构成的统一的大场景,是一种天宫佛国的超凡境界,令人全身心沉浸在一种庄严、神秘、虔诚的氛围中,以极大的感染力引导观者由强烈的美感升华到某种理性的感悟,达到最大程度的教化效应。它运用了宾主关系,在布局中宾主分明。围绕这一宾主关系,在处理疏密、虚实、大小、远近等关系上表现得十分得当。

(二)透视方法

小西天大雄宝殿彩塑犹如一幅全景画,透视方法在其立体构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总体考察,全堂彩塑中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从殿堂空间和观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它没有以一个固定的视点或视线所决定的视域来构图,而是按照建筑物内三个立面,适应观者的动态,设定了不同的视点、视线和视域。观者在观赏每一个画面时都能有真实感、立体感且每个画面协调统一。为了避免观者在视点较远、视域较大的情况下产生不协调感,艺匠巧妙地把“六欲之天”“琉璃圣境”中形体很小的人物和事物组成一幅紧密的画面,并将这些画面与佛、菩萨等高大独立的形象保持某种平衡。

(三)雕塑手法

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所需的材料主要是胶泥、黄土、木料、柴草、棉花、颜料等。大塑像的制作过程是以塑像的形象和姿态为中心,先用圆木、木板扎成人物的大体结构,然后用草泥、细泥、胶泥、棉花泥一层层塑形,采用塑、捏、贴、压、削等手法塑造人物,最后用颜料描绘妆銮而成。而对小到几厘米的佛像、供养天、伎乐天等,以及塔柱、佛龛上的浮雕装饰花纹,大中型人物身上的璎珞、串珠、花冠、首饰等装饰性小物件,则是用事先制好的拓模,把胶泥压入拓模内,待胶泥稍干后,取掉拓模,再把所拓佛像或物件彩绘,最后放在固定的位置上。

这里的悬塑采用传统的泥塑妆銮,先有人物造型的素体,然后用绘画艺术的点、染、刷、涂、描等技法敷彩,润饰皮肤,画出细节,体现神情质感。在彩绘时将一些细节部分用线描、色彩来表现。例如,用绘画技法点染人物眉目,描绘人物头发、胡须,装点衣饰头冠上的花纹,以达到泥塑所不容易达到的效果。塑绘结合的另一种形式是以塑像表现人物的主体形象,而把主体形象以外无法泥塑的附件用绘画的办法处理,如把人物的背光、披巾、衣裙、飘带等画在壁上,以两种独立的手法使主体与附体局部结合,融为一体。

(四)人物造型

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人物造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古代的匠师在每一件作品的表现中都善于掌握人物的形体和比例,妥帖地协调人物姿态与整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特别注重传神写情、气韵生动。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形象进行合乎规律的压缩或拉长,创造合乎理想的形象,特别是以线、面、体的变化对人物或其他形象动态的、精神气质方面的东西加以揭示。如南壁西方三圣两旁的四大天王,其形象头圆、颈粗、腰肥、臂长、腿壮,浑身是力,这是一种夸张的艺术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通过想象和夸张而产生的变形形象,如北壁五龙护法,只在一根柱子上夸张地塑着五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龙头,而龙身、龙尾则隐去不见,形象地描绘出五龙护法的场景。

(五)佛国意境

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十分注重从整体上营造佛国意境。大雄宝殿所有雕塑的配置都是按照佛经内容安排的。例如,这里金光闪烁、光彩夺目,说物产是“七宝树”,在金树上长满了银叶和花果,在琉璃树上长出玻璃叶和花果,一眼望去,五彩缤纷;又说,这里的土地都被奇花异草所覆盖,散发着香味;这里还盛产各种羽毛美丽的白鹤、孔雀、鹦鹉等,这些鸟昼夜不停地唱着无比优雅、动听的歌。这个世界有七重栏杆、七重罗网、七宝行树重重围绕。所以在建造这座宝殿时,能工巧匠极尽想象之能事,加之精湛的技艺,把想象中的情景展现在眼前,并在整体的概况和把握中,充分显现出每个塑体造型的气势,仿佛是某一运动瞬间被突然定格了。大雄宝殿集人神禽兽、树木花草、亭台楼阁于一体,营造出一个气象万千的佛国世界。

(六)装饰风格

小西天独特而考究的装饰风格既体现在悬塑的塑像上,也体现在环境的烘托上。从塑像来看,人物服饰的衣褶、璎珞、裙带、布色和花纹繁缛而规整。塑像坐、站、卧姿的依托物如莲台、莲柱、云彩等,也装饰得极具象征性。但更多的是从故事、场景之间的链接、过渡、转换和烘托气氛的需要出发,以大量卷云纹、花卉、动物、宝盖、花篮等图案纹样装饰,其中的纹样又有主体纹样、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不同结构,使满堂雕塑的主体形象和边饰结合得浑然一体,使整体布局疏密得当,产生了一种极好的装饰效果。

悬塑佛像多立在卷云之上,卷云纹红白相间,以流畅的线型组成了回旋式结构的单独纹样。

花卉纹饰是很重要的装饰图案,小西天运用得也很有特色,对自然界真实的花卉作了概括抽象而又极富夸张意味的变形处理,使这一图饰显得更加精美,造型更生动,内涵更丰富。就技法而言,突出的特点是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绘画与图案相结合、雕塑和图案相结合。

四、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之我见

单从小西天大雄宝殿殿堂框架讲,很难与五台、峨眉等天下名刹相比,但其造型的恢宏和构成内容的博大,并不亚于任何一处大雄宝殿。当游客步入大殿,一个祥和的、充满幻想和富丽堂皇的世界便映入眼帘:各种色彩艳丽的塑像、饰物像春天盛开的百花聚拢在一起,形成了光彩夺目的世界;千姿百态的佛像、肃穆典雅的气氛、热情奔放的场面,令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特的世界。

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之所以能将三界震撼地展示出来,得益于它对色彩语言夸张式的运用。古代画匠借鉴传统绘画中工笔重彩的敷色技巧,在雕塑作品上施以浓烈的色彩,并大量运用沥粉贴金,以独特的装饰手法形成金碧辉煌的整体效果。正是这种大胆的、对比强烈的用色方法,使雕塑作品在幽暗的殿堂之中显得光彩夺目,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太原市政协.三晋名胜[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2]山西省旅游局,山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山西揽胜[M].太原:山西省人民出版社,书海出版社,1994.

[3]李玉明.山西古建筑通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王宝库,王鹏.山西特色文化旅游丛书:山西宗教文化游[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