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朗西斯·培根绘画中的“镜面”图像
2024-10-23江永亭刘黎
[摘 要]“镜面”图像是培根现存的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元素之一,以培根对“镜面”图像在其绘画作品中的运用展开分析,结合培根的相关经历、采访和绘画作品,试图探索培根在绘画中选择“镜面”图像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意向,之后试图结合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论分析弗朗西斯·培根绘画中的“镜面”图像背后暗含的寓意。
[关 键 词]弗朗西斯·培根;镜面;镜像阶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7-0063-03
文献著录格式:江永亭,刘黎.浅析弗朗西斯·培根绘画中的“镜面”图像[J].天工,2024(27):63-65.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是巴黎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美术学院教育。他的作品以粗犷、犀利、具有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扭曲、变形和模糊的人物画使他成为战后最有争议的画家之一。
在培根的绘画中,镜子往往被当作一种特殊的道具,通过反射和扭曲、变形创造出一种虚幻的视觉效果。在培根的绘画作品中,“镜面”图像元素的运用较为频繁,他在工作室内也放置了一面圆形的镜子。“镜面”元素之所以在培根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或许与他早期的工作经历有关。1929—1934年,培根开设了设计工作室,并以此谋生,在此期间培根受巴勃罗·毕加索影响颇深。在培根早期的设计作品和绘画作品中,各种几何图形经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他的绘画作品中,“镜面”元素也是以几何图形的样式呈现。“镜面”图像不仅丰富了培根的画面,也是展现他内心世界的象征性载体。
一、培根绘画“镜面”图像的外在表现
(一)增加画面层次
培根的绘画作品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心理探索而闻名。在他的画作中,几何图形不仅仅是构图的元素,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培根善于运用矩形、圆形、弧形等基本几何形状,通过它们的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的深度和动态。其中最常见的是透明长方体,培根称这种特殊的几何结构为“箱子”。例如,培根1949年创作的Head VI,画面正中是身着紫衣、张着嘴、呈尖叫状的教皇半身像,一个透明的“箱子”将其框住,体现了画面的深度,且给观者一种被禁锢的观感。“镜面”元素在培根的画面中起着同样的作用,例如Lying Figure in a Mirror,画面主体是镜子中卧着的人物扭曲的肉体的虚像,镜面将人物虚像框住,给人以束缚感,也让观众对镜面外的人物产生好奇心。镜面通过反射和扭曲现实,创造出一种超现实或梦幻般的视觉效果,既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又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层次感。
(二)延伸画面空间
在绘画艺术中,镜面元素是一种巧妙的视觉工具,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拓展画面的维度。艺术家经常利用镜子的反射特性,创造出一种超越传统平面绘画的空间错觉。这种技巧不仅增强了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还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维度。当艺术家在画面中引入镜面时,他们实际上是在邀请观众进入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层次的视觉世界。镜子中的反射不仅复制了画面中的场景,还可能展现了画面之外的空间,甚至是画面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反射效果使得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物和场景,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视觉体验。此外,镜面元素在叙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展示画面中的主要事件,还能够暗示背后的故事和情节。例如,通过镜子反射出的另一个房间或人物,可以暗示即将发生的事情,或者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状态。这样的叙事手法使得画面不仅仅是静态的图像,还是一个充满故事和动态的叙事空间。
培根在1986年创作了Study for Portrait of Gilbert De Botton,在这幅作品中,吉尔伯特·德波顿的形象只有半个背影,位于画面最右边,而画面的主体是镜面反射的德波顿的正面形象,虚像占据了画面的中心C位。不同于培根人物绘画中常见的扭曲、变形的人物形象,这幅作品中镜子上半部分将德波顿上半身分成三部分,下半部分又将他的腿分割成了两部分,给人一种割裂感。镜子中的虚像与人物实像相呼应,一虚一实形成对比。观者、德波顿背影和镜面反射的德波顿正面形象又形成了三个空间,德波顿通过镜面反射直视画面外与观者对视,给观者以独特的观看体验。
二、培根绘画“镜面”图像的内在意向
(一)绘画的偶然性
培根表示自己会在同一幅画中画草图,特别是在画肖像画的时候,他会在相应的位置画一个大概的轮廓,之后偶然性或者是“意外”会取而代之,他希望一个精心安排过的图像是偶然产生的。他曾经说过:“我是凭冲动来决定如何画的,同样也是凭冲动来决定不以某种方式画。”
培根为了纪念乔治·戴尔(George Dyer)所创作的Triptych in Memory of George Dyer三联画中的左右两幅由一个类似环架的弧形结构连接起来,中间是从公寓内开门望向楼梯台阶的视角。右侧的环架上戴尔的肖像置于一块“板子”上,与一张具有反射功能的“桌子”相对应,板子和桌子都承载着镜面的功能。桌子镜面的戴尔朝左看,板子镜面的戴尔朝右看,一左一右形成对比和呼应,使画面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戴尔的突然离世对培根的打击巨大,从此作品中也可感受到培根内心的痛苦、挣扎和对戴尔深切的怀念。培根说:“在我的例子中,你知道的,全部的创作都是偶然发生的,对于这点,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更加确信。”①
(二)时间表达
埃德沃德·迈布里奇这位19世纪的英国摄影师,不仅因在动态摄影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被誉为“动态摄影之父”,更因其对电影发展的重要贡献而被称为“电影之父”。迈布里奇的工作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培根。迈布里奇的摄影作品为培根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他能够探索人物形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观者对画面的感知。培根在其作品中对迈布里奇的学习并不局限于对动态的捕捉,还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以及对画面空间的创新性处理。培根曾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喜欢用迈布里奇写的关于人体运动的书籍里的形象作为绘画创作参考对象。
例如,培根的After Muybridge -Woman Emptying a Bowl of Water and Paralytic Child on All Fours,借鉴了迈布里奇的连续摄影作品。或许正是培根这种对人类运动的真实性和动态性的研究兴趣使他在绘画创作中展示出时间表达的连续性。培根在1970年创作的Three Studies of the Male Back三联画是对他情人戴尔背部的研究,戴尔裸体坐在高脚凳上,背朝观众,其面孔倒映在“箱子”里悬挂的镜面中。左右两幅画面呈对称状,中间的镜面是不具有反射性的深黑色。左右两面镜子内外的形象并不对应,但似乎是位于一条时间轴上的不同时间点。培根说:“表象会在你眨眼或者转身回头的瞬间改变。我想说的是,表象是变幻莫测的、毫无规律的。”②
三、结合镜像阶段论分析培根绘画中的“镜面”
镜像阶段(Mirror Stage)理论是法国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描述了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通过镜像来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镜子阶段大致发生在婴儿6~18个月,并且对应着弗洛伊德的原初自恋阶段。根据弗洛伊德的理念,“原初自恋”(Primary nacrissism)是指婴儿以其全部力比多(Libido)能量投注于自己的身体而形成的自恋过程,即婴儿在选择外部对象之前把自己当作爱之对象的早期阶段。与之相对的是“次级自恋”(Secondary nacrissism),即力比多撤出其所投注的对象而回转到自我上的自恋过程③。
在镜像阶段中,第一阶段,婴儿把镜中之像看作是现实中的对象,在此阶段婴儿尚未具有分辨真实与虚假的能力;第二阶段,婴儿识别出镜中之像不是真实的事物,在此阶段婴儿只能分辨出镜子内外的真实与虚假;第三阶段,婴儿认出镜中之像就是自己的像,此时婴儿在分辨真实、虚假的同时将“自己”统一。
(一)现实与虚幻
镜子是一种表面光滑且具有反射能力的物品。公元前3000年,埃及就已有用于化妆的古铜镜。尽管镜子能够真实反映物体,但镜子中的影像毕竟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它不同于实物,没有实体和质感,只是光线在镜面上的反射结果。在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镜面”元素常常象征和隐喻虚假、幻境、神秘、双面性等含义。
《玄秘塔碑》是唐会昌元年由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其上有云:“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水中月、镜中像皆为虚幻的景象。
在培根的绘画作品中,“镜面”元素也有着现实与虚幻的寓意,扭曲、变形的肉体在画面中交织,镜子内外的形象相互呼应,但却不同。培根说:“我总希望用画面展现事物,把它们直接、原始的样子呈现出来。”①
(二)心理映射
在培根的绘画艺术中,镜面图像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它不仅能反映现实世界的物理镜像,还能深入地映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这种技巧通过对称或反转的构图,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错觉,进而引发观者对作品背后更深层含义的思考。艺术家可能通过镜面图像来表达对完美与不完美的对比,或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反思。在这种情境下,镜面图像成了一种隐喻,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矛盾的深刻认识。镜面图像的反转效果,可以被用来探讨身份和自我认知的主题。艺术家通过描绘人物或物体在镜中的倒影,不仅展示了外在形象,更深入地触及了内在的自我。这种图像的反转,有时象征着自我反思的过程,或是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在培根的某些绘画作品中,镜面图像甚至可以被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分裂,或是对双重人格进行描绘。在心理映射方面,镜面图像的使用往往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状态紧密相关。艺术家可能通过这种图像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感、疏离感,或是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培根的绘画艺术通过镜面图像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力,更在心灵层面上触动了观者。他的画作成了情感的载体,传递着艺术家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和情感体验。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培根内心深处的微妙情感,以及他对人类复杂心理的深刻洞察。
在拉康看来,婴儿会感到自己的身体是四分五裂的,是支离破碎和尚未统一的。因此,镜像阶段预示了婴儿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并与婴儿所体验到的那些支离破碎的感觉形成了对比。在培根的作品中,肉体都是扭曲变形的,是恐怖且具有张力的,似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拉康镜像阶段中尚未“认同”自己四分五裂身体镜像的婴儿。
Portrait of George Dyer in a Mirror是1968年培根为戴尔创作的肖像。画面中戴尔身着西装、领带、皮鞋,端庄地坐在椅子上,转头面向他右侧类似于演讲台的镜面,但是镜中的形象是撕裂成两大块的、分崩离析的,端庄和分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镜中戴尔脸上鲜红的笔触使人联想到培根常提到的肉铺里的“肉”,“肉铺”是培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象征性符号,他在绘画作品中多次以“肉铺”为主题或元素,代表了生命的脆弱、死亡的必然以及人类对动物性的深刻反思,似乎预示了戴尔后来的死亡。
培根在接受大卫·西尔维斯特的视频采访时说道:“我们所画的这些人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无论这种状态是否通过画面传达出来,但是我想试着去困住这些形象,而这个人物的神经质和歇斯底里可能会出现在我的画中,但是我从未把他们当成是自己。当然,你在画任何东西的时候你不仅是在描绘绘画的对象,你也在画你自己以及你想记录的东西,因为绘画是一种双重表现。”镜中虚像是戴尔的投射,画中戴尔也是培根内心的映射。镜中戴尔的虚像破碎,镜外戴尔的实像扭曲、交织,似乎映射出培根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四、总结
培根绘画中的镜子不仅是他绘画中的一个独特道具,也是他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反映社会现象和哲学思考的重要工具,更是他自己内心的映射。培根通过对“镜面”的塑造,创造出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绘画空间。培根通过镜子这一元素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人文关怀,让我们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得以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环境。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作为观众和研究者需要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范晓楠.血与肉的扭结:培根与英国当代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2]褚朱炯.弗朗西斯·培根肖像绘画艺术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
[3]刘文文.弗朗西斯·培根“教皇”图像研究[J].美术观察,2017(2):138-146.
(编辑:李建军)
注 释:① ②(英)西尔维斯特:《培根访谈录》,陈美锦、译,译林出版社,2016,第120-122页。
③(英)霍默:《导读拉康》,李新雨、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第35-36页。
注 释:①(英)西尔维斯特:《培根访谈录》,陈美锦、译,译林出版社,2016,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