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简洁与平衡
2024-10-23陈枫硕
[摘 要]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从10个方面系统、细致地讲述了艺术中视知觉带给人的感受和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让人们了解了自己的知觉感受力。《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对视知觉进行了剖析,阐述了视知觉中潜在的原则。人们的视觉经验往往趋向于简洁化,并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平衡。从简洁与平衡的角度浅谈视知觉理论,并以毕加索的画作为例进行简要分析。视知觉带给艺术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学习视知觉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学习和理解艺术作品,也有助于艺术学者、艺术工作者对未来的艺术创作进行视知觉上的优化。
[关 键 词]平衡;简洁;毕加索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7-0060-03
文献著录格式:陈枫硕.浅谈《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简洁与平衡:以毕加索的画作为例[J].天工,2024(27):60-62.
一、《艺术与视知觉》中的格式塔心理学
心理学对艺术家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在探求某种灵感的时候往往会遵循一些心理学原理。像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他的作品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在早期的画作中充斥着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符号化诠释。在作品《永恒的记忆》中,达利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钟表出现在海滩上,质感的变化,光秃秃的树枝,既真实又梦幻,这展现了弗洛伊德所谈到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艺术与视知觉》的作者阿恩海姆在引言中讲道:本书所引用的心理学思考原则和心理学实验大多数源于“格式塔”原理。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别名是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虽然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但也受到哲学和科学的影响。在哲学上吸收了康德的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在科学上吸收了物理学中的“场论”思想。除此之外,格式塔心理学也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即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的理论。
那么,什么是“格式塔”呢?格式塔作为心理学术语,在百度百科上有两种含义:“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一是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二是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种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每一种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①格式塔心理学可以被应用在哲学、美学、科学等领域。与构造主义不同,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应该从整体出发,以便理解部分。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足球出现在眼前,问你看到了什么,你不能说看到了黑白色块状物,也不能说看到了五边形或者是六边形,很明显你就是看到了一个足球,足球则是毋庸置疑的知觉的立刻反应。这一通俗的例子也反映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这一学说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视知觉中的简洁
简洁一词在中文中的释义为简明扼要,出处是“廉深简洁,贞夷粹温”,此处的意义是处世清白无瑕。现在,在人们的口语化交流中,简洁是指言行简短、明白。在《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中,“简洁”成为有关的视知觉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作品中提到了有关儿童绘画的实验,未系统学习绘画的儿童对一些复杂的人物的复刻、描绘不可能完美。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树的形状可能就是简单的三角形堆叠做树叶,长方形做树干,再赋予其相应的绿色和棕色。对于人物的刻画,头简化为一个圆形。不光是儿童,对于拥有成熟心智的人来说,简化物体也是他们的一种知觉经验。例如,在这本书中,对于某种相似成分的同一类别的物体,像直角,如果图上有一个85°的角或者是95°的角,人凭借知觉经验会直接认为是90°的角。人总是会无视那些妨碍其成为一个完型的独特之处。“根据视知觉的基本法则,任何一种刺激图示,都趋向于以这样的方式引起观看,那就是:最终结构与特定条件所允许发生的结构是同样简单的。”①正如这本书的“制造简洁性”一文中,实验人员将图式以极短的时间呈现给观察者,让他们尽快还原刚才的图式,实验结果是大多数图式相较于原图式得到简化。对于简洁性,阿恩海姆所认同的解释其含义的另一个词汇是“秩序”。书中写到“主观简洁性和客观简洁性不见得总能相伴而行”,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看,秩序是统称这种简洁性的唯一方式或者唯一准则。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一些东西是符合一般秩序的,而有一些东西是不符合一般秩序的,至于是在秩序之内或者秩序之外,它都被认为是秩序。举个例子,直线上升则会被认为是一般秩序,而螺旋式上升则会被认为不符合一般秩序,但是它们都是上升的,也就说明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具有简洁性。蒙德里安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画作中突出表现了简洁一词。“新造型主义”追求自然与力量以及纯粹的精神创造,追求直线、直角、三原色,追求简洁的结构。在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构成》中,只用简单的黑色线条画出垂直的直线,构成形状、大小不一的方形,并填充一定的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白色。越是相仿自然的感受,越是简洁,可以说他的格子画是抽象作品中的简洁之最。这种简洁感是有秩序的,因为色块分割的大小位置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达到一种平衡,所以整幅画给人的感觉是舒适的,不凌乱,不单薄,有厚重的力量感。这也源于其分割结构趋于完型,而绝对的完型则是简洁。
三、视知觉中的平衡
平衡是《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第一章内容,平衡感是人们视觉经验中最容易体会的感知。平衡一词的中文含义是指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或是两物齐平如衡,“平衡曰拜”中的平衡正是此意,又或是保持稳定的状态。平衡在维基百科中的释义为“List of types of equilibrium, the condition of a system in which all competing influences are balanced, in a wide variety of contexts. ”平衡一词有均衡和保持某种状态的含义。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在讲述平衡时,首先解释了“知觉力”(Perceptual force)。文中举例说,一个黑色的圆在一个白色的正方形上不同位置的视觉图式效果是不同的。黑色的圆在中间时,图式最平衡;圆在除了中心以外的其他角度上有偏移时,图式呈现出一种向偏移方向或者中心方向的作用力。图式本来就是不变的、不会移动的,而图式中圆形的位置变化带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张力效果,可见“视觉经验具有动力性”。有关这一张力的效果在贡纳·高德和印加·霍兹伯格的实验中已经验证。圆朝着不同位置上位移会出现向特定方向运动的态势。在实验中,图形本身也构成了运动方向的结构骨架,虽然结构骨架是经过后期的推测而产生的,这为之后的实验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这种基本的结构图可以说囊括了结构上知觉力的普遍效果的方向展示。为什么要追求艺术作品中的平衡呢?无论是雕塑作品、绘画作品还是音乐作品,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雕塑作品来说,平衡意味着作品动态形象的合理,意味着在物理层面能够平稳地立在地面上。对于绘画作品来说,平衡意味着颜色的和谐、构图的稳定、立意表现的准确性;对于音乐作品来说,平衡意味着旋律的和谐、各声部之间的配合、作品情绪的表现。莫罗·朱利亚尼说:“仅仅埋头弹钢琴是弹不好的,没有感情的音乐就等于一堆噪音。”音乐家追求的平衡一定是不能缺少感情这一要素的。《艺术与视知觉》中说:“在非平衡状态中,艺术语言的陈述变得让人不知所云。”产生平衡的方法有很多,但需要知道作品想表示的是怎样的平衡。重力的效果会影响平衡,如画面中的颜色存在不同的重力效果,红色显得更重,蓝色显得更轻。光学效果会让人看到相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物体时产生不同的视觉宽度。例如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旗帜的比例大小是不同的,红色占比37%,白色占比33%,蓝色占比30%。根据色彩膨胀的效果,为了使人在视觉上看到三色旗的宽度一致,需要自主加宽视觉上看起来没有那么宽的红色,其次是白色,这样使旗帜上的色彩宽度保持视觉上的平衡。在构图上的平衡也是画家在创作作品时需要保证的,对于一个人的肖像画作,人物要位于一幅画中的什么部位,占多大的面积,留白多少才能保持整幅画的平衡;对于许多人的描绘来说,几个人以何种姿势排布,前后位置,重叠或是分散,这些都是要考虑在内的。总的来说,在平衡的实现上,认识怎样的图式能带给人视觉上的平衡,或是某种平衡和不平衡带给人怎样的感觉,对创作者和观赏者而言都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益处。
四、毕加索作品中的简洁与平衡
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的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20世纪初期,他的作品开始呈现立体主义倾向,也推动了立体主义的产生。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惊人,约有37 000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不胜枚举,如《格尔尼卡》《梦》《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的《镜前的少女》和《梦》都创作于1932年。毕加索的作品中一旦出现少女好像就离不开爱情一词。《镜前的少女》带有新古典派的风格,这是由于他与芭蕾舞团合作,一起前往意大利时受到古典绘画的影响,毕加索与该舞团的女演员结了婚,不排除其是爱情的产物。而《梦》这幅画表达了他对17岁金发少女浓浓的爱意。毕加索初遇这个少女就对她念念不忘,他们相知相识,而画中的金发女孩一直是毕加索的绘画模特。《镜前的少女》所展示的简洁是大家可以直接看出来的,相比于其他风格的绘画,立体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这种简洁不仅体现在形状上,还体现在色彩上。画中女人的基本形态是由圆形、弧线组成的,人体中没有出现过多的棱角也是为了展现女性身体的圆润。画面中,线条与色彩自由搭配,几何状的人物形象,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刻画人物细节,这种接近于儿童画的想象力就是一种绝对的简洁。画面中的整体平衡是由女人和镜中的映射构成的。在形态上,两种圆的几何形状给人视觉上的对称感;在颜色上,镜中的冷色与镜外的暖色的对比使画中的张力达到一种平衡。女人脸上的暖色与环境色相适配,也营造了画面中的一种现实平衡。然而,使画面达到平衡的关键是女人摸着镜子的那只手以及手的颜色。假如没有这只手,画面会出现向右倾倒的视觉效果。由于镜中的色调偏暗,给人一种很重的心理感受,镜中女人的重力使局部达到平衡,但造成了整体的不平衡,而女人的一只手搭在镜子上,其明亮的颜色破坏了镜中女人重力的平衡,从而造成重心向左移动,使得整幅画面变得平衡,这也是视觉结构带给人的直观感受。相较于《镜前的少女》来说,《梦》这幅画就显得更简洁了。《梦》中的金发少女倾倒在红色沙发上,整幅画运用极其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少女的轮廓和红色的沙发。少女的外轮廓都是圆弧状的线条,简洁的线条也能展现出少女体态的丰韵和性感。一对月牙状的线条表现了她紧闭的双眼,整体呈现出一种慵懒的状态。只需要用简单的线面勾勒人体结构,人物就跃然纸上,这是灵动的简洁。《梦》这幅作品使笔者想到《艺术与视知觉》中所谈到的塞尚画的肖像作品《黄椅子上的塞尚夫人》。这两幅画作的构图是相似的,作品所蕴含的平衡也是相似的。《梦》中的少女歪着的头与两个手肘点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画作中左边的胳膊支撑着头,而胳膊向右的动势与头向左的动势抵消,这也使其处于一种平衡。歪着的头的高度正好高于背后椅子的高度,但低于画框,这就保持了整幅画作纵向的平衡。《梦》这个作品在色调上的运用也极其单纯,冷暖色调的融合、碰撞,使画面形成梦幻色彩。毕加索用最简单的绘画技巧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以爱之名营造出一个在梦境中的少女。
五、结束语
通过对《艺术与视知觉》的探究可以发现,视知觉原理可以让人清晰地认识到产生视知觉的基本原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在心理学、哲学上,还是在艺术上,这本书都具有深刻的价值,它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和审美方式,让我们对一件事、一幅画的认识不会停留于表面。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具有主观性。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视知觉经验也在慢慢变化。书中对于“视网膜方向”对绘画作品的重力分布的影响没有阐述清楚,如文中提到的放在桌子上看和挂在墙上看的视觉重力分布会不会有所不同,这也需要后续的大量实验来验证。对于完型这个话题,完型存在于每个人的感知中,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多一点或者少一点都不能创造出完型,而《艺术与视知觉》则让我们认识了这种完型。除此之外,只有充分展现自身才能,自然地、不受束缚地创作,才能成为一位极具价值的艺术家,而面对各种束缚,根据一般经验来做事只能限制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月池.“知觉力”与绘画构图的关系:阅读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后的一些看法[J].美与时代(中),2018(1):85-86.
[2]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徐普茂.论析《艺术与视知觉》的“张力”理论[J].美与时代(下),2022(4):12-16.
(编辑:李建军)
注 释:① 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第324页。
注 释:①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新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