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冷珐琅掐丝填釉技术创新研究
2024-10-23石志平
[摘 要]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画是景泰蓝工艺的创新,将传统的景泰蓝艺术从摆件工艺发展为平面手工艺画,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纯手工制作的景泰蓝工艺画在传统工艺技术基础上,融合现代高科技方法,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并将金属加工、金箔工艺、镶嵌工艺、锻造工艺与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相结合,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综合体现者。这种经过改良制作的景泰蓝纯手工工艺画,工艺精细,展现出超强的视觉冲击力,融合高雅的艺术风格、富丽堂皇的画面、光滑平整的立体感,同时不褪色不变形,年代久远,被誉为中华一绝、民间瑰宝,具有非常高的欣赏、装饰和收藏价值。
[关 键 词]景泰蓝;珐琅画;传统技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7-0051-03
文献著录格式:石志平.景泰蓝冷珐琅掐丝填釉技术创新研究[J].天工,2024(27):51-53.
掐丝冷珐琅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源于景泰蓝掐丝珐琅器,传承着景泰蓝掐丝珐琅技艺的丰富内涵,为这一传统工艺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杰出代表,景泰蓝掐丝珐琅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冷珐琅画继承了掐丝珐琅技艺的精髓,以精致的金丝勾勒、绚丽的珐琅色彩填充,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冷珐琅掐丝技艺展现了对传统艺术的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景泰蓝掐丝珐琅器,在平面画板上大胆展示掐丝点蓝画等非遗技艺。这种创新丰富了掐丝冷珐琅画的形式,为艺术表达增添了更多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景泰蓝器皿,掐丝冷珐琅画的制作过程无须经过高温烧制,因此被称为冷珐琅画。不仅保留了掐丝珐琅的特质,同时降低了制作难度和成本,有利于推广和普及。
掐丝冷珐琅画作为掐丝珐琅技艺在现代的延伸和创新,不仅传承了古老技艺,还融合了当代的创新元素。它不仅是艺术领域的瑰宝,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使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一、冷珐琅掐丝填釉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冷珐琅掐丝填釉技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12世纪普鲁斯岛出土的珍贵文物,如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认定为最古老的掐丝珐琅作品。
掐丝珐琅器在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在东西贸易的兴起下,随着一般番货传入我国;元代,人口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流入我国。
元代,十分重视工匠,并建立了许多工场,以推动手工业的发展。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增多,许多擅长技艺的工匠蜂拥而至,而阿拉伯工匠引入了制作掐丝珐琅的技术和原材料。那时候制作的掐丝珐琅器主要是供皇室使用的,烧制技术尚未成熟,所以生产规模并不大。
明代初期,制作掐丝珐琅的技艺逐渐受到朝廷的重视,但直到明代晚期,才兴起文人、官员和商人珍藏的热潮。当时的掐丝珐琅器通常不带锦地,常常以番莲纹、莲瓣纹作装饰,颜色相对单调,但在同一叶片上经常使用两三种颜色。
二、冷珐琅掐丝填釉生产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掐丝珐琅工艺在15世纪之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造型、品种和釉色丰富多样,工艺技巧明显提升。在现今保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中,多数是制作于明代末期的作品,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用于宗教仪式的鼎彝,也有大量用于日常生活的器皿,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图案精美,上面有各种植物、动物和人物等。运用了绣、雕、绘等传统手法,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图案。珐琅的色彩丰富多样,包括蓝、红、黄、绿、白、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紫红、翠蓝等,绚丽多彩。
清朝初期,宫廷就设立了珐琅作坊,专门开发珐琅器。康熙时期,掐丝珐琅的风格保持了明代传统,掐丝细密且釉色丰富。在当时的制作过程中珐琅器通常参考瓷器的风格,其造型和纹饰也仿效瓷器,更加关注画珐琅的新技术,掐丝珐琅的制作被忽视,因此当时的掐丝珐琅数量较少,且种类单一,以小型器物为主,品质一般。雍正时期,尽管尝试重新研制掐丝珐琅技术,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掐丝珐琅的生产一直未能全面恢复。在当时,掐丝珐琅工艺蓬勃发展,最终达到了鼎盛状态,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乾隆时期,除了仿制前朝的各类器皿外,还着手制作仿古铜器和宗教用品,如佛像、佛龛、佛塔、七珍八宝等,并开辟了制作兼具实用和陈设功能的动物造型器皿的新途径。平时使用的物品有饮食用具、文房用具、花瓶、花盆、轿瓶、香薰、脸盆、浑天仪、暖手炉、渣斗、镜子、挂屏、灯座、帽架、鱼缸、如意、斋戒牌、鼻烟壶、钟表、翎管、扳指、指甲套、发簪等各种装饰品。其纹饰复杂多样,包含传统的龙纹、野兽造型、吉祥图案、池塘景观、山水风景、异国情调的花卉等。乾隆也擅长将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融入掐丝珐琅的纹饰中,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掐丝技艺变得更加成熟,线条精细均匀,色彩丰富多样,釉色明亮洁净,然而大部分作品缺乏透明、柔和的触感,将雕刻和彩绘工艺巧妙融合,推动了掐丝珐琅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国势的逐渐减弱,掐丝珐琅制作在乾隆后期开始衰落,留世作品稀少。清晚期的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风格多样,但比例并不协调。因为依赖于机械成型,器物的胎体变得更加轻薄,掐丝线条流畅,但是艺术价值不高。
三、冷珐琅掐丝填釉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北京的掐丝珐琅产业规模相当可观,生产数量庞大,已成为宫廷掐丝珐琅制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清初,民间的珐琅作品简单朴素。到了乾隆年间,受到宫廷的掐丝珐琅工艺影响,风格逐渐与宫廷趋近。直至光绪时期,宫廷采办和对出口的需求,促进了北京民间珐琅业的进一步繁荣。
乾隆时期,扬州掐丝珐琅工艺蓬勃发展,创制了大量花瓶、茶罐、炉具、灯饰等器物,并纷纷进入宫廷。其器形别出新意,图案变化多端,珐琅色调也偏冷,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珐琅气孔较密,掐丝细劲流畅,与内廷掐丝珐琅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
广州珐琅效仿北京景泰蓝,但利润微薄,其中包括碗、盘、炉、盆和盒等器物。其特点是掐丝生动,珐琅鲜艳,地色稍深,采用蓝色为底,掐丝回曲活泼、繁密紧凑,与北京掐丝珐琅迥然不同,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
四、冷珐琅掐丝填釉技艺
掐丝冷珐琅画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是在传统景泰蓝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这一新技艺打破了景泰蓝必须与铜胎相结合的局限性,利用金线和天然矿物釉料绘制在木板、塑板或金属板上,兼顾工笔画的精细和油画的逼真,同时还具备水彩画的清透感,将景泰蓝工艺引入平面作品制作中,产生令人惊叹的立体装饰效果。每根金线掐丝的制作都十分繁复,色彩明亮丰富,色彩之间自然过渡,显得庄重大气,堪称世界工艺美术精粹。
五、掐丝填釉冷珐琅画的艺术价值
在艺术品收藏界,掐丝冷珐琅画因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品质备受推崇。其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工艺,是“燕京八绝”中景泰蓝和花丝镶嵌这两项精湛工艺的结合。在技艺展示方面,它保持了金丝镶嵌,线条精细清晰,色彩丰富,工艺纯熟而细腻,赋予了作品现实感。整体显得厚重、庄严,同时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和高贵的典雅。掐丝珐琅画是对中国600年来景泰蓝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非凡的意义。作为我国的非遗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传承明清宫廷手工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在掐丝与点蓝工序中融入了现代油画和水彩画技法。《繁花似锦》这个作品是使用合金丝及天然矿物宝石粉末,经过一系列手工工序制作而成,包括设计、描图、掐丝、点蓝、封面等多个特殊工序。
在中华传统艺术中,景泰蓝被视为燕京八绝之首,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曾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由皇宫的顶级工匠精心雕琢,专门供皇室贵族使用。当代,由于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认可,这一工艺品用于赠送国际友人,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
冷珐琅画的制作是利用扁金属丝掐出图案花纹,再用珐琅釉料填色,让金属丝的光泽与珐琅颗粒的色彩相融合。以水晶、玛瑙、珊瑚、青金石等自然颗粒为特色的珐琅釉料,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质感,将珐琅艺术的奢华高贵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的水晶封釉处理使珐琅画更加灵动,表面类似透明琥珀,精致大方,且具备防碎、防水、防潮的实用功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出色的工艺水准、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冷珐琅画成为艺术收藏领域备受瞩目的珍品,其收藏价值不可估量,是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值得每位收藏者珍视。
六、值得收藏的掐丝填釉珐琅绘画
作为一种独特而巧妙的艺术形式,掐丝冷珐琅画的收藏价值极高。在艺术层面上,掐丝冷珐琅画凭借细腻的手工技艺、色彩斑斓的釉料和精心设计的图案,展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每幅画作都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无论是细节的精雕细琢还是整体意境的营造,都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让人们获得深刻的审美享受。
冷珐琅画作为一种传承久远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工艺。这些艺术品为我们探究历史文化变迁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由于掐丝冷珐琅画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艺术家具备高超技艺,因此优秀作品相对稀缺。特别是由知名大师创作,具有独特风格和高超艺术水准的作品极为罕见,在艺术收藏界备受追捧。
总体而言,掐丝冷珐琅画因独特的审美魅力、文化内涵、稀缺性以及未来的升值潜力,已成为艺术收藏界的焦点。
七、冷珐琅画的传承与创新
掐丝冷珐琅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珍贵的传世之宝,蕴含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掐丝冷珐琅技艺凝聚了众多传承人的聪明才智和心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它、保护它。通过精心研究和竭力传承,延续其独特的技艺和风格。同时,应该积极推动其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以展现其璀璨的光芒。
创新是非遗发展的重要途径。创作者和手艺人应该敢于突破和创新,敢于尝试新的创意。通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材料和技术,为掐丝冷珐琅画注入新的活力。透过创新,让其更好地符合时代的需求与审美,丰富艺术表现形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掐丝冷珐琅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将其独特魅力展现出来,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
[2]曹昭,杨春俏.格古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