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展览空间美感营造与多维设计提升策略

2024-10-23张伟

天工 2024年27期

[摘 要]从美学分析、空间整体展示设计和展示图案设计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探讨了展览空间美感的重要性,并提出多维设计的提升策略,旨在为观众营造更加优良的观展环境,带来更加丰富、多元、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更好地适应空间艺术的发展需求,同时为展览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应用建议。

[关 键 词]展览空间;多维设计;美学;沉浸式体验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7-0042-03

文献著录格式:张伟.浅谈展览空间美感营造与多维设计提升策略[J].天工,2024(27):42-44.

展览空间是传递展览信息、表达空间设计艺术的重要场所,其美感对于观众的体验和理解至关重要。展览空间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材料运用以及图案设计等视觉元素共同构成了观众的观展印象,而光照设计和声学环境等要素,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感官体验,也影响着观众的体验质量和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

展览设计不仅关注展品本身的展示,更应注重空间的整体氛围和视觉效果,宜采用多维设计,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为了适应多样化的观众需求和变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如今的空间设计理念逐渐向多维设计转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着力探索美学、空间功能和交互体验等的综合应用,从而带给观众全方位的观展体验。

本文从美学原理、空间布局与展示图案设计等多个维度,提出提升展览空间美感的策略,为展览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可操作的建议,从而促进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展览环境的营造,打造更加优质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将展览信息传递给受众。

一、美学原理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

从美学角度来看,展览空间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视觉、感觉和情感的过程,是美学原则的综合运用,包括对称与平衡、节奏与动态、材料质感、色彩及光线设计等。美学原则在展览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空间的视觉吸引力,也丰富了观众的体验和理解。因此,空间设计师应多方位考虑各种美学元素,以创造出既美观又富有感染力的展览环境。

对称与平衡是空间设计中最常用的美学原理,对于空间美感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称性是指一种结构上的均衡,通常通过镜像布局或沿某一中心线的对称分布来实现。在展览空间中,通过对称可以唤起观众的审美愉悦感,给人以稳定、宁静的感觉。例如,设计师在布局时,可以将展品按一定规律排列,如使用网格系统或是放置在对称轴上,这样的布局能够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到舒适,感受到一种典雅的氛围,使其在心理上更加放松,从而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

此外,对称性还可以带来视觉上的平衡,在展览空间中能够创造稳定感和和谐美。视觉平衡不仅仅指平面上的对称布局,还包括不同展品、展示墙、道具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在展览设计中,设计师可通过调整元素的大小、颜色、形状与位置,实现视觉上的平衡,引导观众的视线移动,使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展览的重点。需要说明的是,平衡与稳定并不代表平淡无奇。在展览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巧妙设置节奏与动态,增强观众观展的趣味性。例如,通过不同展区的设计、展品间距和观众的动线,营造动态的观看体验,使观众在空间中有序流动,不断发现展品的亮点。

在展览空间设计中,光线、材质与色彩往往会对布置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关注光与色的美学原理,并巧妙运用材料,烘托展馆气氛。光线不仅能展现展品的细节,还会影响整个空间的氛围,设计师可利用明暗交替突出某些展品,形成视觉焦点,使其在整体空间中显得更加突出;合理运用不同材质,提升整体效果;利用色彩心理学,选择与展览主题和内容相符的色调。例如,蓝色常常给人以宁静和清新的感觉,适合与自然相关的展览,而红色则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适合运用在红色文化、革命题材、主旋律类型的展览中。

在美学原理的运用中,应特别关注主题的统一性,展览的主题和故事线决定了整体的叙事性,影响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理解深度。展览设计应围绕主题进行美学规划,无论是色彩、材质、光线还是布置风格,都应服务于展览主题的表达,传达一致的信息。设计师应综合运用形状、色彩、材料和展示方式等手段,实现动态统一,增强观众对主题的理解和记忆,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沉浸式观展的目的。

二、展馆特色空间布局的构造

在展馆的设计中,优化空间布局是提升观众体验、增强展览效果的重要策略。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可采取一些优化策略,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展体验。

(一)引导性设计

创建清晰的视觉导向系统是展馆设计中的首要任务。使用明显的标识、颜色和图形设计,能够帮助观众快速理解展览的逻辑结构和流线。例如,可以在展馆入口处设置引导图,指示主要展区和休息区的位置,确保观众在进入展馆时就能获得清晰的信息。

合理的动线规划能够引导观众自然而然地浏览整个展览。设计师可以通过设置展品的排列顺序、路径的宽度以及过渡区域,确保动线的顺畅。在人流量较大的时段,设立单向动线可以减少交叉和拥堵,让观众有一个更舒适的参观体验。同时,设置多个入口和出口,也能够灵活应对情况。

(二)开辟特色功能区

将展览区域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区域,可以让观众观展更加有的放矢,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例如,可以根据历史、文化、科技、自然等主题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可以通过独特的装饰和展示方式加以区分。这种功能区划分不仅使观众在心里形成清晰的印象,也能够提升展品的展示效果。

此外,在展馆内设立特色功能区域,可以为观众提供心理上的放松和空间上的舒适感,营造出一个宜人的环境;也可以设置小型饮品吧,吸引观众驻足放松,增设相关文创作品、工艺美术类展品,让观众在休息时还能继续接触到展览内容,增进彼此的交流。

例如,笔者在设计红色文化主题展馆“时代记忆馆”时,在展馆的一角开辟“时代咖啡馆”(见图1)与“文创中心”,采用与展览一致的主题;同时开辟展柜,陈列陶瓷、泥塑、风筝等红色文化主题的民间工艺品,在售卖咖啡、提供休憩场所的同时,还进行当地非遗产品的展示与销售,在传承工艺美术、烘托展馆氛围、强化展览主题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展柜展示陶瓷、泥塑、风筝等红色文化主题的民间工艺品,不仅可以向观众介绍这些工艺品的历史与背后的故事,还能激发观众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重视。此外,“时代咖啡馆”与“文创中心”还可以设置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文化讲座、电影放映、读书会等,拓展展览内容,深化观众的理解。

(三)增强空间灵活性

在布置展览空间时,设计师可以设计可灵活调节的空间,根据不同展览需求进行调整。例如,使用移动隔断墙、可折叠展台和可变灯光布局,能够在不同的展览和主题之间无缝切换。这种灵活性处理,还可以应对突发事件,保证观众的观展体验。

(四)提升展览的互动性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极大地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观众的参与感,获得更丰富和多样化的观展体验,这为当代设计师的空间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例如,在“文创中心”设立手工体验工作坊,观众可以亲自参与制作工艺品,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同与传承;品尝特色饮品,放松心情,增强观展的体验感。展馆不仅仅是静态的展示,还是一个多感官参与的文化空间,可以为观众提供视觉、听觉与味觉的感受,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使他们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三、多维设计的协同效应

展览空间的设计包含多重维度。其一是空间维度,空间的布局决定了观众的参观路线和流动性,良好的布局可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其二是视觉维度,通过光线、色彩、材质等要素具体体现出来,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加强。其三是参与维度,这种参与不仅仅停留在游览与观看,更体现在深度互动、沉浸式体验中,是对空间、视觉维度的综合运用、呈现。

合理的布局设计和互动技术结合,可以有效提升观众的参与度,促进互动与交流,从而提升整体的参观体验。在场馆设计中,设计师可打通各个维度,实现协同效应。例如,可在“时代咖啡馆”设计多个小功能区,如阅读角、休息区和交流区,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利用“文创中心”,设置非遗技艺体验区、展示区和交互区,鼓励观众参与手工制作、艺术创作等活动。设计师还可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定期组织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讲座、观影活动、主题手作体验课等,在“文创中心”形成一个动态的文化交流平台,吸引更多观众深度参与。

通过整合空间、视觉、参与感等维度,更好地实现协同效应,促成更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大幅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这种有机结合,不仅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带动了非遗艺术品、影视等相关艺术的发展,为观众提供了更加难忘的文化体验。

四、未来展览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观众需求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未来展馆设计将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动态。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有必要对未来展览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设计实践。

首先,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展览体验将越来越多地融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等科技元素,数字化展品和智能互动系统将在空间设计中变得更加常见。因此,设计师应考虑在展览中集成高科技元素,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

其次,在当今社会,观众越来越重视个性化和互动体验,正在从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向双向的互动,体验式展览方兴未艾。设计师应关注观众的情感和参与感,创造多感官体验空间,如结合声音、气味和触感,通过分层次、模块化的展示形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最后,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在全球化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展览空间设计中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一大趋势,展览主题和展示内容更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设计展览时,应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将多种文化元素融入展示中,创造具有包容性和能引起共鸣的空间。

作为当代空间设计师,应重视用户体验设计,通过用户调研、反馈收集和体验测试,深入了解目标观众的需求,以指导设计决策。同时,还应加强跨学科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与艺术家、技术专家、教育者和社群代表等跨专业人员密切合作,确保设计全面、创新且具有社会价值。要始终关注新兴科技的发展、应用,保持展览设计的现代性和吸引力,还应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利用展览空间传递艺术、凝结价值,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参考文献:

[1]范嘉苑.融合再造:基于品牌美学的商业展示空间[J].现代装饰,2023(1):17.

[2]王猛.建筑空间构成设计元素应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3(4):114-117.

[3]杨仁峰,戚瀚文.数字化时代下科技展馆室内外空间设计研究:以济西湿地科技展馆为例[J].设计(汉斯),2024(3):308.

[4]张书豪.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以南京市万象天地为例[J].设计(汉斯),2023,8(3):1252-1260.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