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及全域旅游背景下张家界市傩面具的艺术创新研究
2024-10-23黄小元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桑植傩戏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傩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傩面具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护、再次开发利用研究很有必要。对桑植傩面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进行深度解析,进而对其艺术创新进行研究。
[关 键 词]非遗保护;全域旅游;傩面具;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7-0012-03
文献著录格式:黄小元.非遗保护及全域旅游背景下张家界市傩面具的艺术创新研究:以桑植傩面具为例[J].天工,2024(27):12-14.
基金项目:张家界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非遗保护及全域旅游背景下张家界市傩面具的艺术创新研究——以桑植傩面具为例”(项目编号:zjjskl2024098)。
一、桑植傩面具及其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傩文化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傩戏、傩面具、傩舞等。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傩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桑植傩面具又叫假面、脸壳或脸子,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古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具有民族学、民俗学以及雕刻、绘画、戏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现存的桑植傩面具不仅是一种表演道具,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文化符号,是与传统文化对话的重要语言,保存了大量的地域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桑植傩面具的艺术形式、功能
(一)桑植傩面具的艺术形式
1.桑植傩面具的制作和色彩
桑植傩面具一般用柳木或白杨木制作,雕刻时有范本参照,手艺高超的艺人能毫不走样地摹刻出来。也有一些艺人不拘泥于范本,驰骋想象,自由发挥。因此即使是同一个角色,造型上也往往不同。
桑植傩面具重视色彩的搭配,着色分淡彩和重彩两类,淡彩先在面具上漆一层赭石色或土黄色作为底色,然后用桐油均匀地刷上几遍,只在眼睛、眉毛等部位用黑色渲染勾勒,并在帽子上描绘出日、月、龙、凤、云、福、寿等图案。重彩则用红、黄、蓝、黑等色在面具上一些细致的地方精心地描绘。总的来说,桑植傩面具色彩浑厚、凝重、大方、和谐,注重整体效果,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美感。
2.桑植傩面具的艺术类型及寓意
桑植傩面具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凶猛狰狞的神怪形象,也有慈祥可亲的人物形象。这些面具通过夸张的表情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桑植傩面具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正直、善良、温和的神祇,即正神面具,如傩公、傩母、土地公等。一般将其塑造成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的形象。色彩比较柔和协调,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类面具寓意着善良、温和与守护,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善神和保护神,寄托着他们对安定、祥和生活的向往。
第二类是勇武、凶悍、威严的神祇,即凶神面具,如开山蛮将、二郎神等,以头上长角、嘴吐獠牙、眉毛倒竖、眼珠暴突等夸张手法,突出其精神气质。此类面具的共同特点是线条粗犷奔放,色彩大胆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类面具寓意着威猛、勇敢与驱邪避灾,在傩戏中负责斩妖除魔、驱鬼逐疫,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三类为世俗神面具,如董永、孟姜女等,形象富有人情味,造型大多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显示出淳朴忠厚的个性。这些神在傩戏中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角色,传递着古人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第四类为丑角面具,如猪八戒、孙悟空等幽默滑稽的形象,造型多歪嘴皱鼻、细眉小眼,具有轻松、欢乐、喜剧的效果。这些丑角在傩舞中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增添了喜剧色彩,让观众在紧张、激烈的仪式中感受到轻松与愉悦。
(二)桑植傩面具的功能
1.戏剧表演道具
桑植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通过夸张的表情和生动的细节刻画,生动地展现各种角色的性格特点。例如,正神面具通常表现出温和慈祥的形象,而凶神面具则显得凶猛狰狞。面具上的色彩、图案和表情变化也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演员通过佩戴不同的面具,生动地塑造出各种角色形象,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极大地增强了傩戏的艺术表现力。
2.文化传承载体
桑植傩面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面具的制作工艺、图案设计、色彩运用等方面,可以窥见古人的审美观念、生活习俗,对于研究桑植乃至整个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教育工具
桑植傩面具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对于当地民众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观赏傩戏表演和了解面具背后的故事,人们可以学习到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桑植傩面具的传承现状
桑植是目前中国傩戏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傩面具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尚立昆、刘永述在田野调查总结《湖南桑植傩戏琐议》中描述,根据桑植最具影响的向氏傩坛和谷氏傩坛推断,傩戏传入桑植的时间大约在宋代。据传,原来传入桑植的傩戏有游傩、大傩、阳傩、阴傩,加上本地的三元傩共五种,现今留下来的仅阳傩、阴傩和三元傩三种,所幸都保留完好。
通过走访调查,如今桑植傩戏表演活动逐渐减少,且年轻人已不愿意学习傩戏表演及傩面具的制作等。桑植本地的年轻人很少有了解傩戏的,甚至都没看过相关的演出,只有部分当地老年人才知道一些。桑植傩戏现主要在桑植周边的农村及当地市政府举办的民俗活动表演中出现。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各种保护措施相应出台,桑植傩戏非遗传承人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且陆续开展了宣传工作。在政策支持下,桑植县文旅局、考古局也对桑植傩面具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原始出土的傩面具进行保护。
四、桑植傩面具的艺术创新
当下,传统文化复兴,国潮产品受到人们的追捧。《2022年中国新消费品牌发展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潮品牌增速是普通品牌的三倍之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中华传统文化而消费,渴望在国潮消费中找到存在感、归属感、成就感。国潮,是带有中国特定元素的潮品。国是指中国品牌、中华文化,意指传统;“潮”是潮流,即将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的潮流文化,让传统焕新。当下,非遗正逐步成为国潮的新宠。桑植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过去,傩面具是作为傩祭、傩舞、傩戏表演时不可缺少的道具而存在。当下我们需提取傩面具中的特定元素,将其转化成新的国潮产品,让其焕然一新,更广泛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能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桑植傩面具的艺术创新是一个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傩面具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又要融入现代审美和设计理念,使其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一)造型与色彩的创新
1.造型创新
(1)融合现代元素
在保持传统傩面具基本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如流线型设计、几何图案的简化与重组等,使面具造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
(2)多元化角色
制作出符合不同年龄段人群口味的国潮用具。例如,老年人喜欢辟邪、保平安的开山莽将,青年人喜欢有趣、能如愿的勾愿神(孟姜女)等;小朋友喜欢英雄形象,如葛将军、杨泗将军等。
2.色彩创新
(1)色彩搭配
在传统五色(赤、黄、青、黑、白)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色彩搭配,利用现代色彩心理学原理,使面具色彩更加生动、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
(2)色彩渐变与过渡
利用现代绘画和染色技术,打造色彩的渐变与过渡效果,增强面具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二)材质与工艺的创新
1.材质创新
(1)应用新型材料
尝试使用新型材料(如树脂、塑料、金属等)替代传统木材或纸浆等材料制作面具,以提高面具的耐用性和可塑性。
(2)应用环保材料
注重环保理念,选择可降解或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制作面具,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工艺创新
(1)数字化设计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进行面具的初步设计和模拟,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2)3D打印技术
引入3D打印技术制作面具原型或部件,实现复杂造型的精准制作和快速迭代。
(三)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1.寓意深化
在保持传统寓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深化傩面具的文化内涵,使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相契合。例如,可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正义与公平等现代主题。
2.跨界合作
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将傩面具元素融入现代艺术品、服装、配饰、表演道具等产品中,拓宽其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例如服务于相关的创作型话剧表演,如杨丽萍的舞台剧《平潭映象》中多面人的形象。再如日常生活装饰品(冰箱贴、摆件等)、旅游纪念品(傩面具玩具、傩面具书签等)、服装图案及建筑装饰等,让桑植傩面具文化最大限度地被传承及运用。
(四)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1.保护传统技艺
在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师徒传承、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传统傩面具制作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2.构建文化生态
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为傩面具艺术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加强文化宣传、推广、教育等,提高公众对傩面具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桑植傩面具的艺术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对桑植傩面具进行艺术创新,是对傩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是一个现代文明建构的新生态产业。这就是桑植傩面具独一无二的文化生命力及艺术魅力之所在。
五、结束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下人们对国潮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傩面具作为手工艺品,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有欣赏、收藏的意义。面具背后承载了多元、复杂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当时当地的生态文化特点,勾勒出人们的生活作息图景和民风民俗。本文意在挖掘桑植傩面具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象,利用其文化内涵,借“文创+非遗”的东风,创新设计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国潮文创产品,以此拉动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建敏,石力.湖南湘西苗族傩文化研究:“还傩愿”仪式调查研究[J].文化学刊,2016(12):56-59.
[2]虢筱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湖南桑植白族游神仪式保护研究[J].传承,2013(13):121-123.
[3]罗巧玲.土家族傩文化现状解读: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4):13-17.
(编辑: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