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外语培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10-23吴婧文王凤阳曲德生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辽宁省农民进行调研,发现乡村外语培训存在个人职业发展、交流与信息获取、爱好及自我提升等方面的需求,但同时也面临教育资源设施不齐全、经济文化条件限制、农民学习能力差与方法落后等困境。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性地在均衡资源分配与设施建设、消除经济与文化障碍、激发学习动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外语培训;乡村振兴;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互联网+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将人才建设摆在关键位置,从根本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发展,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1]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外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乡村外语培训,农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播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之乡村振兴对本土人才的需求程度,要远大于外来人才。因此,乡村职业技能培训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问题上存在一致性,具备供求关系。[2]如2017—2019年,吉林省先后选派400多位农民赴日本、法国、荷兰等地“留洋”深造,学习世界各地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吉林省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蓄积力量。[3]外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能够帮助乡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形象、增加产品附加值等,从而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而乡村振兴带来的经济繁荣又为外语培训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另外,研究表明:培训,尤其是非农培训对农民收入提高有着显著影响。[4]然而,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乡村外语培训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调研分析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乡村外语培训的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参考。
一、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发展现状
(一)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需求人群的基本情况
本文筛选了1100份辽宁省乡村地区对外语培训有需求人群的调查问卷作为研究样本,首先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进行了频数统计分析,受访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等人口学特征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调研数据显示,性别分布上,男性占比52.9%(582名),女性占比47.1%(518名)。年龄分布上,较年轻的群体(18岁以下和18—30岁)共占比41.8%,这表明较年轻的农民对外语培训有着较高的关注度。教育程度方面,从小学到本科及以上多种教育背景分布相对均匀。职业方面数据表明,农业工作、学生、自由职业者的比例相近,各占总样本的17%左右,企业员工和退休人员所占比例略低。这些数据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人口学框架,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最可能参与外语培训的人群以及他们的基本特征。另外,根据受访者的反馈,虽然农民对外语学习有较高的认识和期望,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优化相关教育政策和培训项目是必要的。
(二)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需求上的差异性
调研发现,农民的外语培训需求并未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或职业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受访者对外语培训的需求在个人职业发展、交流与信息获取、爱好及自我提升三个维度上都表现出一致性。通过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就培训需求而言,其一是普遍需求。分析显示,辽宁省农民对外语培训的需求在职业发展、文化交流与个人成长三大维度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各个群体普遍认识了外语技能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职业竞争力,拓宽文化视野,并实现自我成长。这表明乡村地区的外语培训应当实现广泛覆盖,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为农民提供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课程,帮助他们将学习成果与现实应用相结合。
其二是网络资源的潜力。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为外语培训提供了巨大潜力,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可以打破传统地域和经济限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农民的学习成本,提高学习便捷性和参与度。政府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供灵活的学习方案,使农民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尽管总体需求一致,但培训仍应考虑个体差异,特别是在职业规划、文化交流和自我成长三个方面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方案,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二、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困境上的差异性
在互联网+时代的乡村外语培训中,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这四项基本信息并没有在教育资源设施、经济文化条件、学习能力与方法这三个维度上带来显著的差异。这说明不论受访者的背景如何,他们在外语培训中普遍面临类似的问题。
一是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培训教育资源设施方面,乡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小、质量差,无法确保农民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二是经济与文化障碍。农民获得培训的成本高,同时文化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外语培训的理解与接受度低,无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是农民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态度消极。因缺乏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心。
四是乡村外语教师缺少发展平台和机会。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批又一批“留得住”“愿意留”“能安心工作”的乡村教师队伍势在必行。[5]
三、乡村外语培训六个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六个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包括个人职业发展、交流与信息获取、爱好及自我提升、教育资源设施不足、经济文化条件限制以及学习能力差与方法落后(见表2)。
该相关分析表提供了关于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六个维度的相关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一个方面的提高或满意度的增加往往与其他方面相关联。
具体来看,个人职业发展与爱好及自我提升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皮尔逊相关性=0.657, p=0.000),这说明这两个维度的提升通常是相互关联的。同样,交流与信息获取与爱好及自我提升也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皮尔逊相关性=0.587, p=0.000),这进一步证明了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中的这些维度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文化条件限制和学习能力差与方法落后之间的相关性也较为显著(皮尔逊相关性=0.570,p=0.000),这可能表明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农民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持续性有显著影响。此外,教育资源设施不足与经济文化条件限制之间的相关性也较强(皮尔逊相关性=0.352, p=0.000),这指出了优化教育资源和改善设施可能对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条件有积极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资源设施不足与爱好及自我提升的相关性较低甚至略显负向(皮尔逊相关性=-0.034,p=0.264),这可能暗示即使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农民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个人外语学习成长。
这些相关性数据不仅揭示了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各个维度间的相互作用,也为制定更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在资源分配和优先级设置方面。
四、优化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发展的路径
本文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对辽宁省乡村外语培训的需求分析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调查显示,辽宁省乡村地区的外语培训教育资源设施较为匮乏,这影响了农民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本地培训机构应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加大对乡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均衡分配资源,确保农民都能公平地获取培训机会。此外,政府应持续扩大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并提升质量,为农民提供更稳定的在线学习环境。
(二)消除经济与文化障碍
经济文化条件限制仍是辽宁省农民学习外语的主要障碍。相关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外语培训的成本,同时提升农民对培训的理解和接受度,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政府可以通过文化宣传和社交平台推广,让农民认识外语技能的现实应用价值,尤其是打消他们对于经济成本的顾虑。
(三)激发学习动力
农民学习能力差与方法落后是另一个影响辽宁省农民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个问题,培训机构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来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职业规划、文化交流和自我成长方面,为不同群体定制专属课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形式,深入分析了乡村的外语培训需求。尽管乡村外语培训在教育资源设施、经济文化条件、学习能力与方法方面存在问题,但农民的培训需求在职业发展、文化交流和个人成长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消除经济与文化障碍、激励学习动力将是提高外语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系用多样化数据收集方法并设计纵向研究,以制订更全面的培训策略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蒋卓晔.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J].人民论坛,2018(19):62-63.
[2]张奕璪,张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影响及完善措施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J].农业与技术,2023(17):153-157.
[3]闫虹瑾.新农民 新作为——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出国培训扫描[N].吉林日报,2019-11-01.
[4]翟世贤,彭超.培训能增加农民收入吗——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08-121.
[5]王嘉欣,李秋实,景悦鸣.优秀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影响因素及教师教育启示[J].文教资料,2023(21):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