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教育语境中的运用
2024-10-23钱燕军裘春艳
摘 要:面对越来越虚拟化和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迫切需要现实的体验。游戏是一种有趣的体验方式,包含独特的元素,教育者可以增加其在教育语境中的运用,实现“寓教于乐”。流行全球的“棉花糖挑战”集各游戏元素于一体,其教育性和在教育语境中的运用有待探索和研究。基于该游戏的特点,本文论述了它对教育者运用其实现教学目标的意义和效果,旨在客观认识游戏的价值,挖掘游戏中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游戏;“棉花糖挑战”;教育语境;游戏元素
当前,教育环境日趋虚拟化和数字化,学校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因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趋便利,社会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者和教学活动越来越依赖虚拟技术手段,受教育者迫切需要更多的现实体验机会。诚然,依托在线教学平台的教育方式的突出优势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从而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其存在的脱离现实生活弊端也不容忽视,且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深切意识到这一问题。例如,体验这一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的缺失或削弱,与知识的累积的经验不同,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学习者的精神世界。[1]
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教学开展的体验模式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游戏与教育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但是,因为虚拟游戏潜在的成瘾性,不管是学校教育者还是家庭教育者对游戏持担忧态度,担心游戏的娱乐性破坏教育的严肃性。[3]对现实游戏的作用,教育者更多地局限在低龄儿童习得行为习惯方面或者游戏的娱乐性方面,而游戏严肃的教育意义仍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但是,不管是中国的孔子,还是西方的“古希腊三杰”,乃至当代教育理念都不只强调智识方面,而是崇尚“寓教于乐”“乐教乐学”的教学理念,强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学者表示,游戏是教育内容的源泉,游戏的趣味性带给人独特精神体验。[4]因此,游戏和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对游戏的认知是矛盾的。如何将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在教育语境中使用游戏,这是重要的实践和研究课题。
一、游戏的概念、特点与游戏元素
汉语中的“游戏”一词既包括自由自在、没有具体规则限制的玩耍,也包括结构、规则分明的具体活动,在英语中分别指“play”和“game”。[5]本文中所称的游戏尤指后者,即在现实环境中,呈现具体结构、按照规定的规则进行的活动。
游戏主要集目的性、开放性、娱乐性、自觉性、趣味性、参与性、情景性等于一体。[6]不管是设计者还是游戏的参与者,游戏是自成目的。[7]教育者将其教育目的隐藏在游戏本身。对游戏体验者而言,或许有些目的在最初并不明显,但待完成游戏,通过自身体验、反省或者通过教育者反馈、总结,其目的会更加清晰。尽管游戏总是围绕着娱乐性而展开,但是其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学习。[8]可以说,游戏是裹着有趣的外衣,装着严肃的内容和实质。娱乐性和趣味性可以确保游戏者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游戏的过程中。因为游戏是在某个情景下进行的,所以其体验性强,学习者通过体验过程,内化知识,改变行为和认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主体性发展。[9]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特点其实凸显了游戏的本质——外在自由,内在有规则;外在有趣,内在严肃;外在开放,内在有目的;外在形式虚构,内在体验真实。当游戏运用于教育语境中,它是不是会呈现另外一些特点?这也是有待探索和研究的话题。
一个能体现以上特点的游戏需要包含各种元素。综合各文献发现游戏元素有:时间、规则、素材、团队、竞争、反馈、排行榜、分数、积点、场景、奖惩、选择等。有结果表明最有效果的游戏元素是积点、勋章、排行榜、等级。[10]不难发现,有些元素之所以产生效果,行为主义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例如,奖惩是最明显的一个元素,起着强化行为的作用。时间是游戏被采用与否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游戏必定会占用受教育者的时间,而效率是教育者非常看重的元素。时间也是游戏产生不同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关系到体验者是否能成功。因此,游戏时间的设定是需要教育者仔细斟酌的。另外,如果不突显行为主义注重的像奖惩、积点这些外在结果刺激,参与者是否能同样乐于参与游戏呢?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关于游戏教育意义的研究
游戏使学生“悟”出知识,通过反思行为改变自我、引导正确的行为。对于学习者而言,将游戏纳入教学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参与性、动机、有趣、体验、创新、快速反应、失败的自由等;对教学者来说,其优势在于改善师生关系。[11]也有研究从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来探讨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其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多数学习者对用于教学的游戏持积极的态度。[12]总体来说,不管是学习者还是教学者都对游戏的作用持认同的态度。这就为游戏在教育语境下的运用明确了前提条件。
就效果而言,游戏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培养高阶思维能力[13],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协作学习、反思、创新等高阶能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体验式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14]虽然有文献表明利用游戏元素教学在体育、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中更为教学者关注[15],但也有文献认为游戏化学习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影响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16]这说明,游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教学者可以在多种知识性强或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学中运用游戏。在不同学段上,游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证明是可以被运用并产生效果的。例如,研究表明游戏教学在幼儿园及中小学段的应用较为普及,学龄段越高,开展难度越大[17];也有研究者发现,它对大学学段学习效果的影响更大。[18]也就是说,游戏的教育实效是全方位的。
但在操作层面上,游戏教学也存在着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游戏的主题与体验者生活脱节;游戏规则不明;过程管理缺失;教师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扮演“引导者”“旁观者”等角色,教学用语不能很好地满足游戏化情境构建的需要;教学空间、设施条件有限;高学龄段开展游戏教学有难度等。[19]教育性和游戏性的融合是游戏确定正向结果的关键,也是难点。[20]杨丹等人深入分析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游戏的教育性和游戏性融合的问题,并发现设计的游戏给体验者充分的体验,同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21]
综述可以发现,虽然游戏和教育的融合是个难点,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可以对教育效果产生作用。以往文献并没有探讨某一个游戏出于多个教育目的的灵活运用,这也是本文试图探索的话题——“棉花糖挑战”游戏的多角度运用。
三、“棉花糖挑战”游戏
汤姆·伍杰克(Tom Wujec)在2010年TED大会上介绍了由彼得·斯基尔曼(Peter Skillman)设计的一项由四人组成的团队进行的简单游戏。游戏所用的材料包括一个棉花糖、二十根意大利面条、一码(约一米)长的胶带、一码(约一米)长的线。游戏目标是四人合作在十八分钟内搭建能自由站立的结构,并将棉花糖放在顶端来检验结构的稳固性,结构最高的小组获胜。
伍杰克通过在不同人群、不同情景下的实验,结合游戏体验者在专业背景、思维方式、合作精神、管理角色、决策过程、风险影响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表现,得出了一些意义深远的结论。如接受良好教育的商科毕业生是表现最差的一类游戏者,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则表现突出,仅次于接受了专业训练的建筑师。大多数游戏体验者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计划和决定,而儿童却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地尝试搭建不同的结构,从而完成相对最有趣的结构。当游戏体验者被告知成功搭建结构将获得巨额奖金时,没有一组团队成功;当不同的小组获得有经验者的监管时,他们的表现明显提升。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的丰富性虽然有助于游戏开展,但试错性体验更能提升成功的可能性;目标性过于明确的行动带来破坏性的压力,而专注于体验的过程更有利于形成正向的结果。
目前,“棉花糖挑战”游戏的视频仅在TED官网就有超过七百五十万次的浏览,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它集中体现了游戏的趣味性,吸引了全球的体验者参与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虽然伍杰克的本来目的是在设计和技术方面探索,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游戏,它不仅仅具有娱乐性,其运用语境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价值更值得探索和拓展。
四、“棉花糖挑战”在教育语境中的运用
正如前文所述,游戏在自由、娱乐、有趣的外表下隐藏着有目的、有意义和严肃的本质,因此,可从目的的角度来探讨“棉花糖挑战”游戏在教育语境中运用的可能性和意义。
(一)从团队性中领悟合作的意义
“棉花糖挑战”是一项典型的需要参与者之间通力合作的游戏活动。游戏过程中,每位参与者自然而然地选择不同的角色,为游戏的推进付出个人努力,或统筹、协调,或分管材料使用,或主导动手搭建,或观察进度及问题。在切实的体验中,参与者有充足的机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表现、优势和弱势,并进行自我反思。参与者之间不同的能力和特点也为合作带来可能性。这样的反思并不是被动的、说教式的,而是主动的、体验式的,所以对体验者来说更深刻。在游戏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参与者解决问题、协作学习、反思、创新等能力,加强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另外,游戏教学虽然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也是受教育者在将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二)在场景性的交互中锻炼具体技能
游戏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动机及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一方面,“棉花糖挑战”游戏有助于锻炼学生手眼互动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它也有利于促进参与者的沟通力、表达力、决策力和学习力等能力的发展。在该游戏中,结构的搭建一般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断地试错并达到成功不仅需要参与者协调个人感官,将想法付诸实践,使其成为现实;而且需要参与者在与队友的比较中,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案,并在各成员间达成共识。从一开始的头脑风暴到具体落实选定方案到解决问题,无不需要表达、沟通、协调、决策。例如,结构的底座应该是怎样的形状才能更加稳定,三角形还是四边形?是该固定住底座还是让其有自由移动的可能?本来稳定的结构经不住棉花糖的重量该怎么调整,是放弃对高度的追求还是调整结构的稳定性?等等。参与者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学习,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认为游戏只是供参与者娱乐,那是对游戏最大的误解,尽管有趣地玩是游戏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正如前文提到的,游戏有助于学习者提高高阶思维能力。这些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从语言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归因)到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在“棉花糖挑战”游戏中都可凸显出来。即使没有外在结果的刺激,游戏的参与者也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乐趣,收获技能、精神方面的成就感。
(三)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在具体的教学中,游戏之所以为多个学科的教师所接纳、采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能灵活地与教学内容融合,达到帮助教师有效讲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内化和运用知识的效果。例如“棉花糖挑战”游戏可以被用来观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个人角色,也可以用于对不同模型稳定性的考察、研究;它可以促使学生对游戏过程中的行为、现象的前因后果进行反思、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可以通过改变意面的粗细、时间、材料等来帮助学生理解研究方法,它甚至可以通过材料的有限供给和回收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资源利用、回收和再利用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只要教学者抱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合理设计或采用游戏,它总能为教学目的服务。
(四)在有规则的竞争中意识到安全、公平
正如前文所述,“棉花糖挑战”游戏要求四位参与者在十八分钟内利用所给的材料搭建自由站立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时间有限、素材有限、人力有限的既定情况下,参与者能充分意识到游戏的安全性和公平性。规则不仅意味着界限感,也带来安全感。它让参与者了解行为的可接受条件,也保护遵守规则者的利益。这有助于参与者了解规则、适应规则、掌握规则,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对他们的学习生涯大有益处。
五、结语
游戏虽然看似与旨在传授具体知识的教学有差异,但它提供真实的、现实的、确实的机会让参与者迁移知识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它让教育者和游戏的主要参与者都放松下来,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6][7]周建平.游戏教学观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56-59.
[2][15][17][19]李海香,吴小菊,黄姣华,等.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游戏化教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6-29.
[3]张玲慧,李怀龙.国内外教育游戏研究热点比较可视化分析——以2004—2019年CNKI和WOS数据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8):14-21.
[4][5]裴蕾丝,尚俊杰.回归教育本质:教育游戏思想的萌芽与发展脉络[J].全球教育展望,2019(8):37-52.
[8][31]刘俊,祝智庭.游戏化——让乐趣促进学习成为教育技术的新追求[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69-76,91.
[9]张露,尚俊杰.基于学习体验视角的游戏化学习理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6):11-20,26.
[10][11]Saleem A. N., Noori N. M., Ozdamli F. Gamification Applications in E-learning: A Literature Review[J].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Learning, 2021(prepublish):1-21.
[12][14][32]尚俊杰,庄绍勇.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63-68.
[13][16][18]李玉斌,宋金玉,姚巧红.游戏化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35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11):56-62.
[20][21]杨丹,吴建华,何秀玲,等.信息素质教育游戏的教育性与游戏性融合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5(17):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