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研究

2024-10-23张怡君

文教资料 2024年9期

摘 要:充分开发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不仅能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也能助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幼儿园存在课程管理力度不够、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不足、教师的地方文化课程开发利用能力较弱的困境。因此,增强地方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融入,需要教师、幼儿园、家庭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地方文化;幼儿园课程;策略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是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并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样要求幼儿在社会领域能具有初步的归属感,使其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等。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应寓教育于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其包含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开发与利用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孕育的地方文化。郑州市各部门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也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如号召各学校开展“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活动。

一、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

(一)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历程中,我国借鉴了国外幼儿园的优秀经验,掀起了一阵“国际化参照”的热浪,但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才不会在课改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未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应重视构建本土课程,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课程。此外,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奉为圭臬,对“活教法”没有足够重视。[1]对教师而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课程,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大社会并不是难题,但真正挖掘本土生活、本土文化的内涵,避免用“活教材”进行“死教育”是较为吃力的。然而这也是幼儿园课改的另一核心要点,贴近幼儿生活,结合地CGoVKGwp3iOjePYT7QRFwYjdnmKsSdvM6YF/eyi+SAE=方文化,运用“活教材”“活教法”来推动课程改革,可以进一步凸显幼儿园课程的本质。

(二)促进幼儿发展

人的观念和行为会受到周围的生活环境与风俗习惯的影响。地方文化是幼儿认知经验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涵盖的人、物、事都会对幼儿产生“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对幼儿来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关系,即适应社会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当今幼儿处在世界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中,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需要从小了解、认同和内化民族与地方文化。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建立初步认知,逐步提高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助推文化传承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师应借助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近乡土,培养其家国情怀、地方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作为黄河文明重要的一部分,郑州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具备独特的魅力,是历代郑州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此外,郑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融入幼儿园课程,从而构建高品质的地方文化课程,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无论是为郑州自身文化的发展,还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都亟待通过不同方式的探索,找到适宜的路径,助推文化延续和传承。

二、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困境

本文以郑州文化为例,调查其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郑州文化涉及商都文化与河域文化,包括黄河文化、根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与饮食文化、少林文化、曲艺文化、铁路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核心要素。经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文化在幼儿园各类活动中的融入存在以下困境。

(一)课程管理力度不够

大多数幼儿园借助申报课题或项目来促进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2]调研发现,郑州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并非常态化。例如部分幼儿园通过课题研究留存了相关资料,然而并未设置专人整理、归档、再研究;结题后的相关资料也被搁置,没有对其盘活与再利用。

此外,对郑州文化的课程审议机制尚未健全。一方面,教师在实践中大多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有效的团队沟通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幼儿园对整个课程的开发过程没有进行监督和帮扶,尤其对教师的资源支持不足。由于当前已开展的教师培训中很少涉及地方文化的专项培训,部分幼儿园虽然借助自身资源获得了专家支持,但是毕竟能力范围有限,涉及面也不广,多数教师依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二)教师自身地方文化素养不足

调研发现,地方文化课程开发的症结在于班级活动的管理者,进一步来说是部分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不足。部分教师对郑州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限,开展文化课程也是迫于压力,并非源于内部动机。教师即使面对日常化的主题,如饮食文化、铁路文化等,也仅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各类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各要素间的关联。且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火车、铁路、中原福塔等物质文化。这对文化的理解失之偏颇,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包括精神文化,这就需要教师能挖掘物质资源背后的精神内涵。另外,教师缺乏对郑州文化的反思与运用。文化素养不仅要求主体能了解文化,还应反省文化。但在实践中,教师通常是直接“拿来”为我所用。

(三)教师地方文化课程开发利用能力较弱

1. 活动目标缺乏对幼儿经验和兴趣的关注

在目标取向上,教师注重培养幼儿对郑州文化的感知、了解与热爱,但忽略了表现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在目标维度上,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有严重的知识传授倾向。此外,行为目标缺乏创新性,多停留在模仿、机械训练上。

2. 活动内容与文化内涵不足

教师对活动内容的择取缺乏系统性。郑州文化是一个涵盖了多维度文化的集合体,内容丰富且繁杂。目前,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较为零散,只集中在某几个常见主题上。此外,教师对活动内容的设计缺乏系统性。虽然教师能够整合五大领域组织相应的活动,但缺乏通盘考虑,未能完成一个主题下的活动梳理,没有体现各活动在五大领域中的融合性。在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上,教师未体现出各主题文化间的联系,缺乏对郑州文化各要素的全面认识和内涵挖掘。

3. 活动方法与途径较单一

首先,组织地方文化课程基本上以集体教学为主。如在“少林功夫”主题活动中,多为教师示范、基础动作训练、个别指导,而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反复的过程,对幼儿来说难免枯燥乏味。其次,活动设计忽略了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等重要途径。在幼儿园环境中缺乏对郑州文化的整体物质环境创设和心理氛围的营造。如教师单纯从美术视角进行文化环境创设,没有创设互动性环境。再次,活动缺乏生成性。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几乎都是教师预先设置活动,很少有教师能抓住幼儿对郑州文化的兴趣点,从而探索、展开一个全新的主题活动。

三、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对地方文化课程开发的支持

1. 加强主体意识

政府、学校、社区、家长等社会各层面都应强化主体意识,自觉承担传承与发扬地方文化的责任。尤其是相关政府部门,要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地方特色做好宣传及文化内核的打造,加深人民对本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为地方文化融入各学段教育营造浓厚氛围,更要为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肥沃的土壤。

2. 提供学习机会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习,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在内的相关组织机构,都应在物质资源或精神资源上为幼儿园提供地方文化课程开发的支持。有关部门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引导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分析优秀案例,从而助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内容具体包括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幼儿学习与发展理论、郑州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及其他地方文化课程的典型实践案例等。[3]

(二)重视并保障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

1. 完善地方文化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且极具挑战的工作,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完善相关课程审议制度。幼儿园应具备一套包含内容筛选、资源积累、过程质量监控、问题解决等内容的完整的管理制度。对郑州文化课程资源的筛选可采用全员审议的方式,还可邀请行业专家、幼儿家长共同审议。另一方面,建设资源库。如幼儿园可设立地方文化课程开发项目,指派专人负责整理归档幼儿园相关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相关资料,注重对开发资源的保存与再利用。

2. 加强教研与职后培训

首先,幼儿园应将区域和园本教研视为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帮助教师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补足自身短板,解决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其次,幼儿园应积极组织教师的职后培训。在方式上,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实现课程开发利用的师资培训常态化。通过“走出去”,教师到其他幼儿园参观学习、访问交流,汲取其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通过“请进来”,邀请郑州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幼儿园课程研究专家等对园内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注意系统化,保证教师能对郑州文化有整体性的认识,并提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完善相关奖惩机制,督促教师自我提升。

(三)提升文化素养与课程开发能力

1. 提升文化素养,端正课程价值观

教师应激发内驱力,加强主动学习意识。若教师对地方文化没有全面认识,便不能将地方文化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在课程开发方向上就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应厘清地方文化的内涵与构成,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加强对地方文化的深刻认同。还有一部分教师虽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但在实践中只会枯燥地讲授、机械地训练。因此,教师应端正课程价值观,激发自身的专业理想,努力提升职业幸福感。

2. 提升课程开发与利用能力

只有具备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教师才有可能真正胜任幼儿园教育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教师落实学习行动。当前幼儿园教师确实任务繁重、工作量较大,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搁置学习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反而更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避免潦草地设计活动。例如可以通过相关书籍、场所、慕课、公益讲座等提升自我。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立足实践,不断探索。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还要落实到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调研去探索当地文化产生的过程,充分认识地方文化的传承意义与教育价值。同时,教师应寻找地方文化与幼儿发展、学习特点之间的契合点,结合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筛选适宜的内容,组织并实施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四)形成系统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库

1. 课程目标——以三维目标为基础,保证均衡性

课程应强调学生学习态度、方法、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幼儿园课程目标需要将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保证幼儿均衡发展。课程应以此为基础,关注行为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三个取向,注重培养幼儿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课程目标还应具体化,应关注目标的全面性,注意地方文化各要素间的联系;关注目标的适宜性,充分考虑适用的年龄段;强调目标的可操作性,将表述具体化,便于教师把握和操作。

2. 课程内容——以文化为出发点,体现系统性

教师需要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地方文化资源,进而筛选适宜幼儿学习、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设计开发,形成“纵向深入、横向整合”的完整的课程内容网络。郑州文化丰富多样,涵盖种类众多,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上针对不同主题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筛选。同时,在郑州文化课程整体建构上,应注重不同主题内容之间的融合,考虑文化与五大领域之间的关系。

3. 课程组织与实施——以幼儿为中心,注重生成性

教师在组织与实施地方文化课程时,应综合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社团活动、一日生活、环境创设、亲子活动等多种途径。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游戏、绘本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使幼儿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内化地方文化。其次,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在地方文化园本化、班本化环创中,要突破当前仅追求美观的现状,使用环境创设、榜样力量等隐性教育策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再次,教师要注重课程的生成性。地方文化课程内容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资源意识[4],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与教育契机,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与幼儿共创活动。另外,教师可以积极争取外部文化资源支持,探索并形成地方文化家园社协同育人体系。

四、结语

更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重视与支持,尤其需要幼儿园一线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由于地方文化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后续研究也需要从家庭层面探索如何通过家园合作开辟地方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阵地。

参考文献

[1]张永英.陈鹤琴“活教法”思想滥觞及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47-55.

[2]姜黎.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3]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资源挖掘和利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0(10):4-6.

[4]王红宇,龚静,刘秋艳.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捕捉与转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