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

2024-10-23胡岳薛棋元

文教资料 2024年9期

摘 要:当下新主流影视作品在年轻受众群体中广受好评,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与实践思路,而且给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考。将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建设,能通过身份认同引发情感共鸣、民族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更好地适应大中小学各阶段思政课建设发展新路径,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三大路径共同发力,以期为上好“大思政课”添砖加瓦。

关键词:新主流影视作品;思政课建设;价值导向;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新主流影视作品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以历史真实事迹为主要内容,具有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同时又结合了商业类型的电影模式,兼具主流性与艺术性。

“新主流影视作品”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末由国内学者马宁提出,原指“面临好莱坞电影的直接竞争……更应该考虑制作低成本的有新意的国产电影”[2]。新主流影视作品具有明显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全球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民至上理念等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整体提升,新主流影视作品持续出圈,不断出现“现象级”电影和电视剧,真正实现了主流影视作品政治宣传与市场化的统一,这一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新主流影视艺术正是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范式,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

一、 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4]思政课蕴含着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科学规律,是各阶段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性课程。新主流影视作品是凝聚先进文化的大众性艺术作品,充分贴近现实生活。我们要高度重视新主流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做好统筹布局,使新主流影视作品与思政课程有机衔接,使之既不脱节也不违和,充分发挥新主流影视作品思政课一体化的作用。

(一)身份认同引发情感共鸣

新主流影视作品以平民化视角切入,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融入诸如以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为背景的重大历史性事件,让学生产生身份认同感,从而引发情感共鸣。身份认同作为“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5],之所以能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新主流影视作品以细腻的人物形象描摹、专业的情节剧情设计、生动的情境情感表达等方式,与学生达到心灵共通的效果,从而向学生传播作品的理念价值。同样,思政课也是以真实的社会事件为背景,通过展现实际发生的事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二者都是教师通过呈现过往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此加深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功勋》这部影片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无疑是成功的,它感染了一大批热血青年,李延年这一饱满的荧屏形象为电视剧的火爆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觉醒年代》以百年前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围绕着“年轻人该如何活着”的现实主题,刻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志士,他们身处风云激荡的时代,用青春点亮了中国的未来之路,用生命书写了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历史卷轴。在影片中,陈延年和陈乔年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艰难的时局中走出了一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传递了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和坚定信念。在个人发展与反映社会方面,新主流影视作品多以时代大环境为背景,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电影《夺冠》,围绕着中国女子排球队运动员为了国家荣誉,通过个体的艰苦训练重夺桂冠的励志故事,反映了个人与国家荣辱一体的爱国主义情怀。由此可见,新主流影视作品蕴含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身份认同感的形成,进而通过情感共振产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民族认同厚植家国情怀

新主流影视作品中展现的民族认同感和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新主流影视作品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思政课表达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契合。新主流影视作品通过叙写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进程,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如《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等作品,将宏大叙事视角与细节刻画相结合,彰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创举。尤其是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历史背景的影片,展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例如,在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后,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抗美援朝时期的真实历史面貌和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从而将思政课的相关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深刻感触和历史体验的情感力量。《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战狼2》《万里归途》等作品立足于和平时期背景下,将电影叙述安排在国外热点地区,根据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化创作,讲述了党和政府对在国外遇到生命财产安全的中国公民展开军事救助行动的精彩故事,体现了我国对公民的生命安全、海外侨胞的利益、民族尊严的坚决捍卫。影片中如国旗等中国符号的展示,从细节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庄严形象,通过激起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6]文化自信是当下各个阶段学生亟须强化的“主攻方向”。新主流影视作品以真实的影像表现形式、叙事化的表现手法,将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环环相扣的影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传递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

新主流影视作品的主题贴近时代主旋律,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多元文化的视角也为学生开阔了眼界。例如“国庆系列三部曲”《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这三部影片以单元剧形式展开,展现了中国人艰辛拼搏的时代画面及文化记忆。新主流影视作品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思政课程的内涵和意义,尤其是一些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的影视作品,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案例,增强他们对社会发展和主流价值的认同。新主流影视作品和思政课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丰富内涵。

新主流影视作品通过典型案例树立正面形象,通过各种先进事迹,塑造具有高尚品格、优良品德、有文化涵养的英雄人物,以此引导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流浪地球》这部影片,超越传统的个人主义的陈词滥调,以中国为中坚力量,联合全球所有成员国家共同努力来避免地球毁灭,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未来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这正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体现。

二、 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建设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7]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将学生各阶段接触的思政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符合各阶段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将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教学机制以及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三大路径共同发力,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思政课教师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培养具有使用现代媒介素养的思政课教师是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因此,高校在招聘思政课教师时要充分考虑其综合素养,尤其是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品格素养。

首先,政治素养是衡量思政课教师合格与否的首要因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保证课程的社会主义大方向不会偏移。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任务,只有坚定拥护“两个确立”,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讲好、讲透、讲准新时代思政课程。

其次,专业素养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在招聘思政课教师时,应该建立科学的评选标准,尤其要注意教师对新主流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与运用能力。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依托现代网络媒体平台,开展网上教研活动,通过学习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网课讲解,了解新主流影视作品给思政课带来的教育内涵和意义,以优秀应用案例的教学效果为示范,提高思政课教师合理运用新主流影视作品的意识。另外,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短视频、网络微课等平台学习影视作品的剪辑技术,提升影视作品制作能力。

再次,品格素养是衡量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必要因素。思政课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才能以身作则,发挥思政课程教学育人的最大作用。教师的仪容仪表、精神面貌、说话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坚守道德底线,守住职业道德红线,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引发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共鸣,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

(二)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提升学生课堂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9]因此,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机制是提升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有效保障。

首先,要建立协同教育机制。高校宣传部门、思政课教师、学生会等各部门之间要定期开展联合会议,讨论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和开展模式,畅通信息共享通道,协调资源分配,互相紧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思政课程的高效便捷开展。

其次,要创新课程规划机制。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现实的各种情况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及时更新思政课程的规划安排,合理安排融入思政课中的新主流影视作品题材类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规划的连贯性和延续性,让大中小学生都能快速接受新的思政课内容。

再次,要健全实践教学机制。实践课程是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对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关注程度,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博物馆等线下机构,感受新主流影视作品中人物的真实形象,加深学生对新主流影视作品的感悟,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最后,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教师通过学生对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评价反馈,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一体化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建立以学生评价为主的多样化评价模式。通过评价结果,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推动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以此为基础分析现有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影视资源库

教学资源线上化便于留存和查找,高校应从网络媒体上搜寻契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主流优秀影视作品,建立起丰富的作品资源库,以高质量和适用性为首要要求,收录符合思政课育人要求的新主流影视作品。

在平台前期搭建上,学校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要在满足教学条件的时限内及时更新多媒体设备,积极学习信息化平台和系统的使用。教师要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极主动参与影视教学资源库的组建环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搭建资源库出谋划策,筛选和制作出优质影视作品上传至影视教学资源库。在收集资源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作品,与影视机构合作,联合制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下学生发展需要的优质新主流影视作品。同时可以与其他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学校要定期做好平台的维护和更新,特别是在创建影视教学资源库的前期阶段,要按照大中小学不同的教育阶段筛选不同类型和题材的新主流影视作品,通过内涵由浅到深的叠加,建立适应不同阶段的资源梯度体系,对不同的影视作品进行分类和标签,制作出搜查目录,包括影视作品的时代、主题和题材等,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资源平台,方便广大师生能快速搜索到需要的影视资源。此外,要组建专业的影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负责资源的收集、筛选、上传和更新等一系列工作。

教师在观影的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情感状态的变化,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课后还可以通过学生所写的观后感,了解学生的具体感受,再回归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升华新主流影视作品带来的教育效果,以更加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三、 结语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高校应积极思考新主流影视作品给青年学生带来的有益启示,紧紧把握新主流影视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大众性特点,通过探究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成效,不断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理想信念、走好人生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马宁.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J].当代电影,1999(4):4-16.

[3]邓皖宁.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电影评介,2015(7):89-90.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5]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2):37-44.

[6]人民日报评论年编:2021[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249.

[7]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